中鋒與側鋒、藏鋒及其它用筆方法的超詳細解說

中鋒與側鋒、藏鋒及其它用筆方法的超詳細解說

中鋒與側鋒

歷代書法家在講用筆時都強調中鋒行筆,什麼叫中鋒行筆呢?

毛筆筆頭的尖端部分叫筆鋒,又叫筆心,四外較短的毛叫副毫。中鋒行筆就是在寫字時,筆鋒經常在點畫當中運行。這樣順著使用筆毛,筆毛平鋪在紙上,寫出的點畫看起來渾厚圓潤,有立體感。

側鋒即偏鋒,側鋒行筆就是在寫字時,筆鋒不在點畫中間運行,而是偏在點畫的一側,寫橫畫時常偏在上邊,寫豎畫時常偏在左邊。側鋒行筆,起筆處易見稜角,但點畫往往缺乏立體感,而且由於沒有順著筆毛的方向用筆而是橫著刷,容易出現筆畫一邊整齊,另一邊不整齊的現象。

富於變化是我國文字及書法的顯著特色之一

從漢字的構造上看,橫豎、撇捺、繁簡、寬窄、長短、斜正、各具其態;

從用筆上看,提頓、行駐、縱收、藏露、轉折、疾徐,無所不用。因而使得點畫的方圓、粗細、俯仰、曲直變化多姿;

從結構上看,疏密、開合、聚散、穩險、各盡其美;從用墨上看,枯潤、濃淡、乾溼交映生輝;

從章法上看,大小、虛實、斷連、參差錯落。可以說,進行書法創作的過程,就是正確處理這一對立矛盾的過程。在一幅好的書法作品中,這些矛盾都達到了對立統一。

中鋒與側鋒、藏鋒及其它用筆方法的超詳細解說

中鋒、側鋒也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兩種用筆方法,只用中鋒或只用側鋒都顯得單調,中鋒取勁,側鋒取妍,中鋒為主,側鋒為輔,方能燕瘦環肥,各盡其美。

因此筆筆中鋒實無必要,況且筆筆中鋒也不可能,如果寫字時,尤其在寫流速較快的行書,草書時,總是斤斤計較是否中鋒行筆,肯定會影響到行筆的疾徐,章法的錯落,氣韻的生動諸方面。

試看被說成是筆筆中鋒的懷素《自敘帖》,不也是兼用側鋒的嗎?所以明朝豐坊說:"古人作篆,分真、行、草書,用筆無二,必以正鋒(即中鋒)為主,間用側鋒取妍。分書以下,正鋒居八,側鋒居二,篆則一毫不可側也。"

有人說,要保持中鋒行筆,就要在寫字時保持毛筆筆身的端正和筆頭的圓錐形態。這種說法不夠確切。

歷代書家都強調運腕要輕靈虛活的作用。

虞世南說:"用筆須手腕輕靈。" 腕要輕靈"虛活"就不可能保持筆身的端正,而要保持筆身的端正,腕將會何等僵死據我臨池的體會,筆身正,寫出的點畫也可能是偏鋒,筆身不正也可以寫出中鋒,筆在運行過程中,筆身端正的時刻是短暫的,而上下左右傾倒則是經常的。

寫字過程保持筆頭的圓錐形態也不可能。

嚴格地說,只要筆一著紙,圓錐形態即遭到破壞。筆越下按,點畫就越粗壯,筆毫也越平鋪,此時筆頭的前端呈現的形狀是齊而不是尖;反之,筆越上提,點畫就越細瘦,筆毫也越收攏,越接近圓錐形,但要保持筆頭圓錐形態是不可能的。退一步說,即使真能做到保持筆頭的圓錐形狀,也如清朝吳育所說:"專用筆尖直下,以墨裹鋒,不假力於副毫,自以為藏鋒內轉,只形薄怯。"

中鋒與側鋒、藏鋒及其它用筆方法的超詳細解說

點畫寫法我國曆史上擅長楷書的書家眾多,他們的書法作品各具風格,初學楷書的同志,應該先學習點、橫、豎、撇、捺、鉤等基本點畫的寫法,然後再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自己喜愛的碑帖臨摹,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寫出的點畫和結構就能逐漸接近所臨的碑帖。

現將基本點畫的寫法列表說明。

撇的藏鋒法:

落筆,折筆與點的寫法大致相同,然後向左逐漸提筆撇出,速度既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太快了,尾部過尖過細,這樣會形成病筆"鼠尾",並旦筆畫的長短也不易控制;太慢了,尾部又會鈍而無鋒。露鋒法是筆鋒直落,然後調整筆鋒成中鋒撇出。

橫的藏鋒法:

逆鋒起筆——欲右先左,到左端時折筆下頓,再輕提筆用中鋒向右行,至長短合度時先輕提筆用側鋒寫出右上端的稜角,然後頓筆,至右下端時轉筆左收。

露鋒法是筆往右下方一落在紙上,立即用中鋒往右行,其餘提筆、頓筆,收筆都與藏鋒法同。用露鋒法寫橫時,特別要注意落筆不可過於往右下方切鋒,否則橫的左端會菲薄虛浮。

點的藏鋒法:

逆鋒起筆——欲下先上,到頂端折筆,不能用轉筆法,轉則頂端不尖銳,然後往右下方行筆,至底部左下方轉筆,最後往左上方收筆。

點的形狀是上尖下圓,腹(左邊)平背(右邊)圓.。露鋒法是順鋒直下筆——這種用筆法又稱切鋒,其餘行筆,收筆都和藏鋒法相同。

捺的藏鋒法:

逆鋒起筆——欲有先左,然後向上轉筆(如用圓規畫圓,又像用毛筆畫半個小圓點),再立即往右下行並逐漸按筆使筆畫逐漸加粗,將出鋒時駐筆,最後順勢提筆出鋒。書寫的全過程可以用"逆入平出"來概括。平出指的是捺角時不可以有折角。捺中較陡直者稱為縱捺,又稱金刀,用於木、本、來、史等字;較平緩者稱為橫捺,又稱游魚,用於走之等。凡縱捺首端與其他筆畫相銜接而不外露者,起筆可順而不逆。

橫捺的露鋒法是順鋒直落,然後側鋒上行,其餘行筆,駐筆,出鋒均與藏鋒法同。豎有懸針,垂露之異,下部收筆呈露水將滴狀者稱垂露部出鋒尖銳如針狀者稱懸針。

垂露豎的藏鋒法:

逆鋒起筆,折筆向下,調整筆鋒成中鋒下行,至長短合度時稍提筆往左(或右)回鋒收筆。

露鋒法是切鋒直落,調整筆鋒成中鋒行筆,其餘筆法均與藏鋒法同。

懸針豎的藏鋒法:

露鋒法起筆,行筆均與垂露豎同,至長短合度時緩緩提筆出鋒,其速度要求近似撇,但比撇更慢些。因為懸針豎如中流砥柱,中正不欹,如果出鋒過快,可能出現歪斜,虛飄的現象。懸針最難的是寫得不偏不斜,有如鐵柱兀立而又不僵直,初學者只有勤學苦練才能得心應手。

鉤的變化最多,這裡先講最基本的兩種——左鉤和右鉤。

左鉤和右鉤都附屬於豎。豎至下部將出鉤時先微提筆向左下行(這樣就在豎的右方出現了稜角),至鉤的底部時衄筆向左挑出即形成左鉤。右鉤與左鉤筆法同,只是方向相反。另有一種右鉤,看上去像是兩筆寫成的,稱之為搭鉤,用於辰、氏等右邊有長捺或長戈等字。其寫法是,豎至長短合度將要寫鉤時,先駐筆,然後提筆左行,折筆下頓,最後提筆挑出。學會了左鉤,右鉤之後,可進一步學習獅口、鳳翅、寶蓋、龍尾、直戈、橫戈等。

獅口的寫法是:

用筆如寫橫畫,至轉折處先提後頓,調整筆鋒成中鋒向左下行筆,至長短合度時衄筆向上,順勢提筆挑出。獅口法用於句、勻、蜀、南、馬、為等字。

鳳翅的寫法是:

用筆如同橫畫,至轉折處先提後頓,調整筆鋒成中鋒,然後中鋒行筆如循規作圓,至長短合度時,衄筆順勢挑出。寫鳳翅時要求轉折處和將出鉤處要粗些,中間部分要細些。鳳翅法用於風、鳳等字。

寶蓋的寫法分為方筆式和圓筆式。

方筆式:用筆如同橫畫,至轉折處先提後頓,回鋒至轉折處再鋪毫用中鋒或側鋒出鉤。

圓筆式:用筆如同橫畫,至轉折處先提後頓,用中鋒迴旋至轉折處出鉤。此法多見於柳體。無論方筆式,圓筆式,所出之鉤宜平不宜垂,以便與寶蓋下的部分相呼應。寶蓋法用於空、寶、予、冠等字。

龍尾的寫法是:

用筆如同豎畫,轉折時如循規作圓,邊行邊轉動筆鋒,行過彎轉處後用筆如同橫畫,至長短合度時覷筆上挑出鉤。

龍尾的彎轉處除歐體外都應作弧線,而不應作方角,此處運筆應稍快,以表現鐵畫銀鉤的力感。過了彎轉處如作橫畫的部分宜微上翹不可下垂,下垂則有懈怠之感。龍尾用於也、元、見、筆等字。

直戈的寫法是:

起筆如豎,然後向右下方行筆,至長短合度時衄鋒向右上方挑出鉤。

寫直戈上段與下段宜稍直,稍粗,而中段宜稍曲,稍細。闢如人的身體,肩寬臀豐腰細則健美,腰粗肩臀窄則顯得笨拙。直戈不宜過直或過曲,過直顯得生硬,過曲顯得柔弱,貴在剛柔相濟。直戈用於戈,武、成、盛等字。

橫戈的寫法是:

順鋒直落筆,以求尖銳,如循規作圓隨行隨轉,行筆至如新月形時即駐筆,然後衄筆向左上方出鉤。

橫戈宜曲不宜直,宜短不宜長,所出之鉤較龍尾之尾略長橫戈用於心、必等字。

病筆字的點畫有方有圓,有斜有正,有直有曲,有粗有細,有銳有鈍,有短有長,但都必須符合一定的書寫法則,才能各具意態,否則即為病筆。實際上只要運筆失度,則百病齊生,如鋸齒、釘頭、僵直、枯瘦、臃腫、散尾、凹腹、殘缺、牛頭、鼠尾、蜂腰、鶴膝、竹節、稜角、折木、柴擔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