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醫院大限將至,民營醫療股已在“雷區”

還有18天,和轟轟烈烈的289個無菌製劑一致性評價一樣,國企醫院剝離大門也將徹底關閉,這無疑是盤旋在醫療行業頭上的一隻“黑天鵝”。

畢竟,從2009年開始,企業醫院改制就開始被中央提上日程,而到了2018年3月,國資委、發改委、財政部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獨立工礦區剝離辦社會職能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大型獨立工礦區企業辦醫療機構應儘可能移交地方政府、專業化機構或企業管理,不具備市場競爭力的應予以撤併,從2019年起不得以任何方式向醫療機構提供補貼。

國企醫院大限將至,民營醫療股已在“雷區”

簡單粗暴,9個月時間內國企醫院必須“祛星摘帽”:1/3關閉撤銷,或轉為企業內部的門診部;1/4移交政府,包括移交給地方政府成為公立醫院,移交給當地公立醫院,少數移交給地方組建的平臺公司;1/5由國家認可平臺資源整合;1/6引進社會資本,重組改制。由以前的單兵作戰迴歸到“集中運營”。

剎那間,各家國企工礦區焦頭爛額,紛紛聯手醫療集團、上市公司謀出路。智通財經APP觀察到,截至目前,全國有近10家醫療集團、上市公司收購管理的床位數達到萬張,不過萬張床位元趕不上國企醫院的數量,仍有接近2000多家醫院尚未完成。也就是若不能再這18天內解決,該轉成門診部轉成門診部,該關門關門。

事實上,這樣的剝離早在2002年就進行了一波調整。當年,原國家經貿委等六部委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工作的意見》,國有企業醫院也緊鑼密鼓地進行了一輪大規模、集中式的改制與剝離,到新醫改方案出臺之前的2008年,國企醫院數量減半。

只不過,這次是要求全部剝離。

當然,需要注意的是,按要求1/5的國企醫院是要由國家認可平臺資源整合的,但這個平臺僅限於6家國字號:華潤集團、國藥集團、中國通用、中國國投、中國誠通、中國國新。說白了,就是國企礦去醫院國企託底、收購。

賬面上,對華潤醫療(01515)、環球醫療(02666)等大批醫院集體存在利好,但反過來對其餘的社會資本辦醫的機構這是一次“調整”,畢竟前者底子和盤子本身就要大國民營醫院的,並且還能有國家認可平臺資源做背書。

拿環球醫療為例,1984年,當農村改革使糧食產量第一次突破4億噸,基層政權建設完成了政社分設,建立了鄉政府和村民委員會,人民公社體制不復存在的時候,環球醫療便在工商局完成了“登記”。

經過22年的發展,2006年,環球醫療正式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的扶持下完成重組,隨後又引進了中信資本、工銀國際、建銀國際、周大福等戰略股東,並逐漸成為國內最大的綜合醫療服務供應商(醫療金融租賃、醫院投資管理、醫療技術及醫療信息化在內的綜合醫療解決方案)。

業務多元化發展,環球醫療也順利在2015年7月8日登陸港交所。發展至今,通用仍為其第一大股東,直接持股量約5.84億股,佔比34.03%(截至2018年中期);中國通用諮詢作為機構投資者也持其約6347萬股,佔比約3.7%。

國企醫院大限將至,民營醫療股已在“雷區”

千萬別小看中國通用,要知道這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央企。

資料顯示,其是國資委下屬51家中管(副部級)央企之一,是我國重大技術裝備引進的主要單位,實力非常雄厚,連續多年入選《財富》世界500強,在工程建設、醫藥健康、金融等領域擁有豐富的海外資源,和全世界超過100個國家地區、59家海外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

假如動用關係,環球醫療是比其他企業都有優勢,更何況中國通用已經直接讓環球醫療“冠名”(通用環球醫療集體)了。而在亮牌之後20多天內,便聯合煙臺港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簽訂《關於煙臺海港醫院重組合作協議》,將原煙臺海港醫院便成了自己的旗下醫院。

反過來,作為民營代表的康寧醫院(02120)、新世紀醫療(01518)、康華醫療(03689)、弘和仁愛醫療(03869)、和美醫療(01509)等就沒有這麼好的“基因”條件,論背景實力最強的莫過於弘和仁愛,這家背靠弘毅資本起家的醫院,目前在二級市場鮮有人關注,流動性差點讓人害怕。

國企醫院大限將至,民營醫療股已在“雷區”

並且,發展至今,弘和仁愛手上只有楊思醫院、浙江建德中醫院以及提供管理服務的慈溪協和醫院,原先一同打包上市的福華醫院這被清除出上市公司。值得注意的是,這幾家醫院並非其完全所有,而全是提供服務的,類似於託管,合同一到期,如果對方不在合作,其幾乎是沒有核心資產來支撐的,並且按現有政策,想接受大型的醫院改組顯然不太可能。

更要命的是,弘和仁愛的這一困境放在上述所有民營醫院身上都異常適用,等到12月31日獨立工礦區醫院改革大閘落下,尤其是追求“公益性”的今天,中國醫療市場顯然將變成“翻版的”幼教市場,民營醫院哪還有春天可言?所以,醫療股的又一次“撲殺”或許命中註定。(田宇軒/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