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秦腔须生的唱腔与表演

浅谈秦腔须生的唱腔与表演

秦腔艺术是诞生于农耕文化成熟时期的大众性、通俗性舞台艺术,它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代表三秦文化和西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价值观念以及黄土高原粗犷、荒蛮、朴实、善良、正直、骠悍民风民俗。它的表现题材内容广泛,唱腔特别是须生唱腔高亢激越、苍凉质朴,清人焦循称它“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表演上大气细腻,真实动人。这些都对演员形成较高的要求,须生演员的演唱应努力做到脆中见亮,厚中藏韵,高峻挺拔,苍劲酣畅,吐字清晰。秦腔有六大板式,演员要运用这些较定型的曲调来表现不同的剧情刻画不同的人物,体现不同的思想感情,这就不能不根据人物性格和具体内容在行腔的表现方法上有所处理。若演员的行腔以真实的情感,细腻深刻地表现出剧中人物的思想动态,就能使观众为之动容。秦腔传统折子戏《打镇台》中“王震做官太懦弱”的中心唱段表现了县令王震不畏权势、刚正不阿、秉公执法的性格,这段唱腔节奏由快转慢,再由慢到快,演员的演唱既要喷口有力,又要在情绪转入较为舒缓的对前朝故事的回忆当中,唱得一板一眼,把人物对包公的敬仰、对秦香莲母子的同情以及对陈世美的憎恶准确地传达给观众。最后几句,人物情感达到高潮,要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人物情绪上的剧烈转化和波动,表现出人物秉公执法、伸张正义的性格,唱腔要如长空鹤鸣,奇峰突出,以产生剧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二堂舍子》中的刘彦昌,人物已从一个进行赶考的青年学子历经世事沧桑变成一位官员,面对两个亲生和难以割舍的亲情,要充分发挥秦腔中“苦音二六”板那最具情感震撼力和感染力的特点,唱出了人物对亲子的爱与痛。

演员在表演和演唱中吐字清晰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关键的。一定要将唱词准确地送到观众的耳中卜前辈京尉大师谭鑫培就曾这样比喻戏曲演员的咬字:要象嘴里咬着一条“活鱼”,不能咬得过紧,过紧就会咬死(使字音生硬僵死);也不能口松,因为“鱼”是“活”的,稍一口松, “鱼”就跑掉了(即嘴上无力不能响堂打远)。所以咬字实在是演员的一项基本功。既要使“鱼”在嘴里生动活跃,无论唱念,都要抑扬顿挫,流畅悦耳;又要把“鱼”紧紧地叼在嘴里,使得字眼儿清楚,喷口有力,节奏鲜明,响堂打远。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要想同时达到这样两个要求,我们必须下苦功反复练习才行。

浅谈秦腔须生的唱腔与表演

须生演员除了唱腔之外还要通过刚健细腻的表演来渲染剧情、感动观众。戏曲理论家陈幼韩先生曾说: “戏曲舞台人物的一切亮相,都是剖象表现。演员运用行当程式的亮相,

把人物的身份、气质、精神状态和美、丑、善、恶,极尽鲜明地用形象特写向观众叙述出来。”

秦腔名家王保易老师曾说“表现情绪的程式,是表现特定情境下人物的心理状态,它利用剖析的表现手段把人物内心的秘密淋漓尽致地艺术地展示给观众,以达到高度意境的创作境界。”秦腔的程式把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出来,运用程式化的动作、技巧,使之成为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段,能够增强表现的力度、深度。如捋髯、提袍、甩袖、亮靴底等传统式须生的做功,这些在戏曲表演中,是必须的、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的表演不要被传统的表演程式所捆绑,要按照人物的剧情的需要,灵活地运用程式,切忌僵化、呆板,或炫耀技巧等。这就要求演员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具体人物有选择的利用程式。例如秦腔传统剧《打镇台》,当王震被八台总镇李庆若无理鞭打后,浑身疼痛、满腔愤怒而又无可奈何时,就应该使用了程式比如左右翻袖表示躲避隔挡、转身、撩须、浑身颤抖、帽翅摇动等基本动作来展现王震的内心感情。这些技巧浓墨重彩,再加上音乐锣鼓的激烈火爆,能深刻地表现了王震的复杂内心世界,而且展现了秦腔特有风格和魅力,起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再比如:扮演《杀庙》中的韩琦,一定要将韩琦的思想转变表现出来。髯口的摆动,钢刀的抖动,与秦氏母子四目相对时的战抖,都要在一招一式中既现感情又见功力,戏中感情激烈的唱、做,要与人物的心理、情感水乳交融,贴切自然,深化人物性格,外化人物的内在心理,最终很好地完成了韩琦这二人物的塑造。又如:《杀驿》申的吴承恩原是一位仆人,深感旧主人王彦丞的大恩,朝夕图报,虽然此时他已不是仆人的身份,可当他得知王有杀身之危时,毅然替死,其中诸如急奔、抖须、倒地摸刀、挽梢亮相等动作都应把人物决心已下、义无反顾的神态充分表现出来。

演戏就是表演人物,应根据人物的身份、性格、处境有选择的运用程式。《清风亭》的张元秀,是个打草鞋、磨豆腐的劳动人民,虽然,也拿着拐棍,因为,他身体和心情都还好,所以,这支拐棍对他来说就不起什么作用。走路的姿势,就比较稳健,要给观众一种健康、朴实的感觉。等到唯一的儿子跟随生母走后,他因为思念忧郁成疾,走路时腿更弯了,腰更弓了,而且走路起来,头部要有点微微的抖动,要让观众明确感到这个老头儿内心深处受到的打击。如果还是沿用前面的表演就不符合人物的心理了。

戏曲演员在表演中应注意动与静的舍理安排、调剂,特别是须生演员要努力使自己的戏不“温”。不“燥”,刚柔相济,要做到刚劲但不过分显其附而是刚中含韧,阴柔不是柔媚无骨而是柔中带钢。忌讳因为怕戏太温,因而脱离剧情去强化舞台氛围,要使表演动静得体,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演员千百次的锤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