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群人中最安靜的人,往往最有實力

「人生」一群人中最安静的人,往往最有实力

「人生」一群人中最安静的人,往往最有实力

《論語》中孔子有言:“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訥言,即忍而少言,謹慎慢言,說話前要三思,切勿口無遮攔,信口開河。

而我們的許多思想和理念應當用行動來表達。今人也常說:“實幹勝於雄辯”,任何真理都是不由論辯和互相詰難而生的,欲要達到目標和求知,就要做到實幹,就如詞人陸游所說:“絕知此事要躬行”。

「人生」一群人中最安静的人,往往最有实力

01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非常善於演說,有不少年輕人慕名來向他求教。一天有一位青年前來,請蘇格拉底教授他演說的技巧。緊接著,青年為了表現自己,在蘇格拉底面前大談演說如何重要。

蘇格拉底等他說完後,向他索取了兩倍的學費。青年不解,詢問原因。蘇格拉底答道:“因為我除了要教你講話以外,還要教你如何閉嘴。”

接觸了越來越多的人後,你會發現,能說話並不等於會說話,有時候話不在多,適合最好。懂得閉嘴,是一種教養。我們要學會什麼時候說什麼話,也應該學會什麼時候應該不說話。

我們在生活中總會有些人,打著各種幌子口無遮攔尖酸刻薄,令人生厭,比如:

你談個對象,ta都能扯出你倆不合適的N個理由;

你約會ta說你顯擺,在朋友圈秀恩愛ta咒你們死得快;

男朋友給你買了件衣服,管不住嘴的人會說你穿著顯土;

給你買項鍊,會說是淘寶便宜貨;

......

這些人只會說一些咄咄逼人的風涼話。

說話,體現了一個人的教養,知道怎麼說話,知道何時說話,知道不亂說話,是為人處世的基本。

「人生」一群人中最安静的人,往往最有实力

孟子曰“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語言最能暴露一個人,恰當的時候說話是智慧,適時的閉嘴也是一種智慧。

古人言:水深則流緩,人則語貴遲。孔子講“中庸”之道,其中的“中”字是口字上貼了一個封條,就是在告訴人們不要亂講話。古代專業修煉之人,包括僧人、道長,幾乎都是閉口少言。聖人君王也是寡言少語,曰“金口玉言”,皇上講出的話是聖旨,少有不慎,可民間就要人頭落地,命運翻轉了。

「人生」一群人中最安静的人,往往最有实力

朱自清在《沉默》一文中說:你的話應該像黑夜的星星,不應該像除夕的爆竹——誰稀罕那徹宵的爆竹呢?言不在多,希言則貴。

杜月笙看人有一條標準:一群人中最安靜的人,往往最有實力

相傳,朱元璋當上皇帝后,小時候一起長大的一個朋友來找他,想討個一官半職。這位朋友一見到朱元璋,熱淚盈眶,連呼“八哥”,若不是被衛兵攔住,差點就想衝上去與朱元璋擁抱。朱元璋皺了皺眉,念在兒時的情分上,就順口問了一句:“別來無恙?”

「人生」一群人中最安静的人,往往最有实力

不料這位老鄉打開話匣子,就收不住了:

“八哥,你現在真是八面威風啊!當初我們一起替人家放牛,不知捱了地主多少鞭子;我們一起要飯,受了多少謾罵、侮辱!記得有一次,我們躲在蘆花叢裡,把偷來的豆子放在竹罐裡煮,還沒煮爛,幾個人就急吼吼地搶著吃了起來,把罐子也打破了……”

張三話還沒說完,坐在金鑾殿上的朱元璋早已怒氣沖天,大喝一聲,下令馬上將張三推出去斬了。

朱元璋身份已今時不同往日,張三卻並未意識到這一點,說話不留餘,揭了皇帝的瘡疤,導致禍從口出。

「人生」一群人中最安静的人,往往最有实力

02

有一次,楊瀾採訪國際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針對他取得的驕人成績,楊瀾順勢問他,今天的成就是否到達了父親對他的期望。

令楊瀾沒想到的是,一直侃侃而談的林教授,突然沉默了,之後無法控制地泣不成聲。

原來當年年少的林毅夫,一個人隻身從臺灣來到內地發展,因忙於事業,直到父親臨終也沒能再見上一面。

如果當時的楊瀾為了節目效果,本可以繼續追問林毅夫的感想,但楊瀾選擇了沉默。她的沉默是對的,也是對嘉賓的尊重,給了嘉賓足夠緩衝情緒的空間。

「人生」一群人中最安静的人,往往最有实力

能管住自己嘴的人,懂得分寸,知道給別人留有餘地,明白別人的尷尬就及時止步,而不是利用別人的尷尬變本加厲,這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做人的一種修養。

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管住自己的嘴,懂得在別人不堪時適時閉嘴,不置人於尷尬的境地,不打斷別人說話,不知道的事情不亂說,好好說話,這是一種教養,也是一種善良。

別讓嘴巴成為傷人的利器,把握好與人相處說話時的分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