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從糧票不夠用,到生病不發愁

40年前,當時才17歲的老龔總是騎著心愛的金鹿牌自行車,從師範學校回縣城的老家。自行車是父親攢了一年的錢買下的,老龔騎回家要用上一整天的時間。但那時的老龔也沒覺著累,每每放假把學校發的那一小疊糧票遞到父親手裡時,老龔的心情都會變得大好。

40年:從糧票不夠用,到生病不發愁


改革開放40年後,已經57歲的老龔已略顯蒼老,身影裡也難以見到當年朝氣蓬勃的樣子,但是兒女雙全且已快正式退休的他,也有自己的盤算——開了近十年的別克汽車能不換就先不換,退休之後先攢錢幫剛工作的兒子買輛好車,最好能再換個離新修的高鐵站不遠的房子,方便遠在北京工作的女兒常回家看看……

在歷史的長河裡,40年不過彈指一揮間,但老龔的生活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35元的工資到近萬元的退休金,從用慣了的糧票到購物掃碼付款,自行車也有了時髦的稱呼——共享單車,汽車、高鐵、飛機瞬間拉近城市間的距離,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醫療社保制度越來越健全……實際上,這40年,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遠遠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這是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生活水準提升最快的40年,這是城鄉居民生活實現由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並向全面小康邁進的40年,也是社會保障事業從無到有、從制度建立再到全面推進的40年。40年來,老龔一家的幸福感和踏實感也在時代的改革和變遷裡愈來愈濃。


談談“糧票”:一個時代的記憶

提起“糧票”,當下很多年輕人對它十分陌生。但是憑糧票、油票、布票等去供銷社購買生活必需品,是老龔這一輩人永遠不能忘懷的記憶。


老龔記得,那個年代,家裡的糧票、油票等用來“過活”的票子是怎麼也不夠用的。“家裡的糧票都用來買大米,但一家幾口人怎麼夠吃?平時油票的供應都是限量的,只有逢年過節,政府才發補助油票,每家能領到二兩香油。那時候拎著一個大瓶子去領香油,二兩香油不過鋪層瓶底,但聞著那麼香,還是特別高興。”老龔談起那段有關票證的回憶,由衷地感慨。在老龔的記憶裡,這些票據在當時物資緊缺的情況下比錢更有用,幾乎每家都拿不出多餘的糧票、油票給別人。

方寸票證,記錄了時代變遷,更是中國計劃經濟的“歷史見證”。從1953年10月開始,中共中央決定開始在全國實行對糧食、油料(包括食油)的統購統銷政策。1955年8月,國務院頒佈《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暫行辦法》,由此,糧票和購糧證作為第一票進入了新中國的票證歷史舞臺。

其實,無論是糧票還是其他“老物件”,都像一把把鑰匙開啟老龔們的回憶寶盒。回憶是靜止的,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農業迅速發展,糧食和其他日用品日益豐富。80年代初,禽蛋蔬菜的價格逐漸放開,一些工業品也逐步達到了供需平衡。1993年全國取消糧食定量供應,糧票退出歷史舞臺。

在老龔看來,確實是改革開放讓人們扔掉了各種票證,遠離了商品短缺,實現了從“解決溫飽”到“基本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雖然很多普通老百姓對於改革開放帶來的大環境變化感受不深,但是確實是在改革開放以後,家裡的米慢慢開始有存餘了,很多以前買都買不到的日用品自己家裡也能用上了,這就是改革開放給老百姓生活帶來的最直觀的變化吧。”老龔坦誠地說。

如今,改革開放走過了40個年頭,國家糧食政策不斷變革,從最初定量供應到豐富“米袋子”“菜籃子”,又到如今的生態農業蓬勃發展。農貿市場、超市、大型商場,各種食物應有盡有。“現在人們對於吃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吃飽,還要吃好,更開始講究營養均衡、健康飲食。這種富足的生活狀態放在改革開放前真是想都不敢想。”老龔直言。

從有錢買不到糧食,到無現金走天下;從糧票、現金到銀行卡、網上支付,再到現在的掃碼支付,顯然,支付方式的進步,是人們生活幸福指數提高的有力見證,它的背後更是一場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

如今年近六十的老龔已經用慣了兒女買給他的智能手機,上市場買菜,也非常熟練地用著微信支付。他笑言:“從以前用票據來購物,到現在不用任何實物憑證在手機上就能支付,這種改變太大了。這些年,物資越來越豐富,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糧票時代那段艱苦歲月,讓我們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說說出行:車輪上的嬗變

老龔上學那會兒,父親給他買了人生中的第一輛金鹿牌自行車。“一輛車子150元,父親省吃儉用攢了一年的錢。”老龔回憶道。


改革開放初期,自行車是人們出行的首選,也是那一時期交通工具的代表。一輛自行車,伴隨著老龔畢業、工作、成家。自行車輪下的路很顛簸,騎起來也很累。後來,家裡有了摩托車,雖然還是風吹日曬,但至少不用累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等到老龔家裡買下第一輛汽車的時候,綜合運輸大通道已經遍佈祖國大好河山。

鐵路營運里程已達12.7萬公里,公路通車總里程有477萬公里,民用航空機場達到229個……這些數字折射的,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交通事業實現的跨越式發展。如今,中國“五縱五橫”綜合運輸大通道基本貫通,高鐵覆蓋65%以上的百萬人口城市,高鐵、高速公路和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均居世界第一。

“以前交通落後,日常出行尤其是出遠門經常讓人犯愁。如今,交通條件這麼好,開車去哪兒都很方便。”每到節假日,老龔等兒女從工作的城市回到家中時,都會開車帶著一家人去城郊或者海邊度假。有時女兒工作太忙很久沒回家,老龔便會跟老伴兒一起坐高鐵去北京。“以前去北京坐綠皮車得10多個小時,現在有了高鐵,兩個多小時就到了,簡直太方便了!”老龔感慨道。

的確,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生活中的交通工具也變得多種多樣,汽車、高鐵、地鐵、輕軌、飛機等走進尋常百姓家。數據顯示,我國私家車增長迅速,以個人名義登記的小型和微型載客汽車已經達到1.87億輛,每百戶家庭私家車擁有量已經超過40輛。高鐵已經成為中國鐵路技術水平的集中體現,也成為一張走向世界的中國名片。如今,中國高鐵通車裡程超過2萬公里,躍居全球第一,並創下最高運營時速、最低運營溫度紀錄……

可以說,改革開放40年,也是中國交通發展變革的40年,現代化的高速鐵路、廣泛覆蓋的民用航空、發達的城市軌道以及高效便捷的網約車,悄然改變著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從擁有第一輛自行車,到開上第一輛進口汽車;從時速幾十公里的綠皮火車,到時速300多公里的高鐵;從長時間排隊只為搭上一輛公交車,到如今手機一開就能叫來嘀嘀打車……這些不可思議的變化,40年前的老龔根本想也想不到。

“如今,人們出行可選擇的交通工具越來越多,出行也不再受風雨天氣的影響,不再受距離的限制,高效的出行方式更是縮短了城市之間的距離,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老龔坦言,如今能享受到安全暢通的城市交通和高效便利的出行環境,體會更多的是一種幸福與滿足。


聊聊民生:幸福生活有保障

40年改革開放,歲月崢嶸。40年社保變遷,波瀾壯闊。40年,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城鎮到農村、從職業人群到城鄉居民,我國社會保障不斷改革、發展和完善。


截至目前,我國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9.26億人、13.5億人、1.92億人、2.31億人、1.98億人。我國建成了世界上最大養老保障網絡、健康保障網絡,參保率分別達到90%、95%。一個世界上覆蓋人群最多的社會保險安全網蔚然成形。

快要正式退休的老龔和老伴兒的身體都保持著不錯的狀態,“我們各自都有醫療卡,平時感冒小病去醫院也不用自己付錢,現在醫療保障體系這麼完備,就算以後身體差了得了什麼大毛病也不怕,更不會給你們造成什麼負擔。”這是老龔經常對兒女說的話。

而在1990年,養老保險僅限於國有集體企業勞動合同制工人,參保人數寥寥無幾。那個時期,國企改革進入深水區,大量企業關、停、並、轉,部分企業職工手中大量醫療票據無法報銷。政府實施多年的公費醫療、勞保醫療已無法為職工健康提供保障。

轉機發生在1994年。1994年12月,江蘇省鎮江市、江西省九江市進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試點,為全國醫保制度改革探索經驗。1996年,國務院將試點範圍擴大到40多個城市,進一步探索統賬結合的具體方式和運行機制。這一階段,我國社會保障開始由原來的“單位保障”向“社會保障”轉變,為以後的社會改革、轉型改革奠定了重要基礎。

進入新世紀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持續推動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提出“到2020年,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在養老保險領域,加快完善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制度,推進養老保險基金統收統支工作,2020年全面實現省級統籌,為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打好基礎。在醫療保險領域,2007年7月,國務院正式開展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試點,88個城市被列入試點範圍。2019年,全國範圍內統一的城鄉居民醫保制度將全面啟動實施。

據統計,自2010年《社會保險法》出臺以來,國家制定、修訂了包括《工傷保險條例》《工傷認定辦法》等40多個配套法律法規。目前,全國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達到11.5億人,102項應用已全部開通,持卡人可“一卡通辦”人社各領域業務,為百姓記錄一生、保障一生、服務一生。

憶往昔歲月,看今朝風華。雖然一直在教育事業戰線穩定“作戰”的老龔,對於社保制度改革發展的歷程感受並不算深刻,但在他眼中,社會保障事業是民生之依,每一步、每一環節都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我們真是趕上了好時代,現在我退休後的養老金近萬元,說實話自己根本就花不了多少,兒女攛掇著我們老倆口多出去旅遊散心,倒是值得考慮。”談到退休後的養老生活,老龔喜滋滋地說著。

歷史的舞臺瞬息萬變,老龔,也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滄海一粟。他眼中的改革開放,便是一個物質豐裕、出行便利、社保完善的全新年代的到來。數十年的滄海變幻,透視了老龔一家從溫飽不足到生活富裕的嬗變,也折射了我國經濟從貧弱匱乏走向富足繁榮的歷程,以及這鉅變背後國家經濟體制的歷史性轉變。

“經歷改革開放40年,變化太大,變化太多,我們這代人,顯然是幸運的。”作為時代大背景下的平凡小人物,老龔一直以來的想法和情懷,便是如此。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記者 公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