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书法从智永真书千字文入手怎样?

云游四海196879865


初学书法的朋友经常问:初学书法要练什么帖?。

关于这个问题,

记得启功先生十分推崇智永的《真草千字文》。

每当初学者求教,他多以印刷精美的《真草千字文》相赠。

那么,是何原因促使启功先生这么极力推崇智永呢?

我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珍贵墨迹

先生以为:“非独智永面目于斯可睹,即以研求六朝隋唐书艺递嬗之迹,眼目不受枣石遮障者,舍此又将奚求乎?”

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是墨迹本,非常珍贵,字迹、线条、笔触清晰。而我们常见的唐楷多为经过刻工斧凿的碑刻,加上年久风化,已与书写的真实状态相去较远。

(墨迹与拓本的对照)

在启功先生的书法观念中,纯正的思想则主要表现为对真趣的追求。他特别看重没有遭受破坏的第一手资料,以为这种原始的书写状态是最纯正的。在《论书绝句》所谓“师笔不师刀”即是说墨迹书法可以清晰地展现书写的最初状态,而石刻书迹则是经过二度加工的,其纯正性已受到破坏。

因此,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是学楷之极佳范本。

二、书写性强,易入手

前面已经说道,该帖是墨迹本,能清楚地看到入笔、行笔、收笔的过程,易于初学上手。

且,该帖结字平稳,规律性强,对于结字是很好的学习范本。

最重要的智永楷书的最大优势之一是“书写性”强。

这是其他很多楷书所不能比的。

大多唐楷是碑刻,临习时会导致笔画间孤立无联的,写出的字刻板而失之自然,启先生说要“透过刀痕见笔痕”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太难了。

三、 格调高,易于旁通进阶

智永是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第七代世孙,是书法正脉。

智永妙传家法,书法功底过人。智永的书法代表了隋唐书法的主流,有许多书家都是在他的泽被下卓尔成家的,智果、辨才、虞世南都是他的优秀学生,以及唐宋诸家及后世许许多多的大家都受到他的影响。

所以研习了智永便可以顺流而下,旁通其余。

智永楷书笔法丰富,便于进入其他书体的学习。

智永的楷书自带行意,也就是说你写楷书时已经预习了行书;

欲学小楷?智永这种露锋状态与小楷暗合,给小楷打底,颇为合适;

想学篆、隶、草?就里就有草书,很容易就理解到篆、隶笔法呀!

智永版是所有《千字文》作品版本中的最佳版本。

四、雅俗共赏,易于创作

《智永千字文》字体也是很符合现在的审美标准的,真真的雅俗共赏,且内涵丰富,又端庄,又典雅。

而且,全文共有一个字哟,字字不重样,常用字在里面基本都能找得到。

这意味什么?

你想写个唐诗、宋词的,能信手拈来!

这种感觉太爽了!

再者,你若写智永,再稍微加点想法和变化,在地方书法比赛中获奖太简单了,写好了还能获个省市大奖。

若在展览现场,面对崇拜者提问,“这是啥字体这么牛*?”

你不妨吐两个烟圈,深沉两秒:“永禅师,你听说过么?”

(智永集字《陋室铭》)

泼点冷水。

但是,

并不是所有人书论家都将智永书法列入一流书家的行列。

例如张怀瓘的《书断》就评价说:“师远祖逸少,历记专精,摄齐升堂,真、草唯命,夷途良害,大海安波,微尚有道之风,半得右军之肉。”

他将智永的隶书(楷书)、章草、草书评为妙品,而行书仅入能品。

你以为如何?

剑飞斋主人欢迎各位关注、留言、点赞!


剑飞斋主人


智永千字文流传千余年,而且是墨迹真迹,相当珍贵和难得。

虽然被定义为“真书”,从现在大众眼光看,却不是真正的楷书,而接近行书了,或者干脆叫行楷。

千字文是很好的书法,完全符合古人“楷书要有行书意”的标准,不仅结构优美,而且生动流畅,但是,却不适合初学者。

初学书法,首先要掌握笔法。但智永千字文写的比较圆熟,初学者上来就写,就会把握不住笔法要点,而是专注于笔画的形状,尤其是入笔处的虚尖,我见过有人初学千字文,入笔的地方全是尖儿,让他不要写出这东西,但离开这个他就不会写了。这就是笔法不通的表现。

智永写千字文,速度一定是很快的,加上字本身很小,也就相当于寸楷吧,字小,笔尖接触到纸就要走动,因此,那些如游丝般的尖儿频频出现是正常的。很多人写很大的字还出现这种东西,就是没掌握笔法,或者说不会用笔。

智永的字继承的是晋人笔法,我们要分析其来源,了解其原理,绝不能照搬形状。

初学楷书,还是要从唐楷开始,一笔一划掌握用笔,有一定基础之后再写智永千字文,便不会为表象所困扰,而且从楷书向行书过渡中会收到很好效果。

以上是个人经验和看法,不一定对,仅供参考,也希望书友多提意见!


书法日课


先表明我的观点,初学书法从智永千字文入手绝对可以,从一下三个方面论述。

第一:

智永是王羲之书法最为正统的传人。所谓取法呼上,初学书法从智永千字文入手起点就比别人高了很多,日后成果必然不俗。前提当然是要学进去、扎进去。
我临智永千字文一

第二:

智永千字文真书部分虽为楷书,实则蕴含了很多行书笔意,初学书法从智永千字文入手,把握其势,不易落入板滞一路,且向行书过度会更容易一些。如果对二王书法感兴趣,更易承接。



第三:

浇一盆冷水,智永千字文笔法细腻,一笔不苟,细节丰富,变化多端,不易初学者把控。所以,初学智永千字文难度会较大一些。但是,如果克服这一点,那么日后的学书之路将会顺风顺水。
智永千字文风格创作


古风书法


文章最后免费赠送千字文笔法教程)《智永真书千字文》非常的好,这是我认为最值得向自学书法的朋友推荐的字帖之一,另一个就是传为褚遂良所书的《大字阴符经》

先说说《真书千字文》,它是由东晋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所写,据说他曾经写了八百本《真草千字文》分发到浙束的各个寺庙,

在当时也是牛得一塌糊涂啊。当然也牛到了现在,哈哈

《真草千字文》主要有墨迹和刻本两种,但是好可惜,目前发现的墨迹本已经流入日本啦,哎,想想都可惜!你觉得会有回归的一天吗?嘿嘿

不过好在现在有先进的影印技术,相当于下一等真迹了,我们能一睹其风采。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当做昨晚智永给你写的示范字帖,哇~想想都兴奋吧。

因为是墨迹,所以能够看到笔画的出入细节,而这些是碑刻所不及的。透过刀锋看笔锋那不是初学者能做到的事,即使觉得做到的人也是自己的一家之言,反正死无对证,是吧?

古人讲学书法得取法乎上,就这个理论来说,二王是最高代表,可惜历史就是这么令人无奈啊,毫无真迹留存。但好在有七世孙的墨迹。据说到智永那一辈手里还是有不少家传真迹的,而且兰亭序也在智永手中,只不过后面传给了弟子又被李世民骗到手而已。

因此从智永入手,一可上溯魏晋,而可下探盛唐。快哉!

智永写的真草千字文可是含有真书(楷书)和草书的,字数也是足够的多,常用字是完全够用的,并且让你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楷书与草书之间的关联!其楷书还具有行书笔意,不会像你直接学习唐碑那样容易写得呆板。

当然,因为千字文基本是字字独立,相较于尺牍来说流畅性缺失些,所以学完单字以后可以写写二王留下来的摹本尺牍,体会下流畅性。

《智永真草千字文》是千年书法中的一朵奇葩,成为这样的奇葩,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吧?

您觉得呢?(下面发放笔法福利,记得关注,点赞,转发,评论哦,谢谢







我是小宝,分享与书法有关的事,欢迎点关注

并观看我的书法教学视频,也许对您有所启迪,谢谢


小宝的思考


初学书法,个人不建议选择智永的真书千字文。

-1-

智永,陈、隋间僧人。名法极,姓王,会稽人,王羲之第七世孙。诸体皆能,尤其擅长草书。他曾将《兰亭序》带到云门寺保存,临书20余年,写了800多幅《真草千字文》。

今日所见《真草千字文》为纸本墨迹。

智永的楷书笔力遒劲,结构端庄,笔画起上提按清晰,虚实有变。

因千字文用笔速度要求相对高一些,提笔难度相对大一些,这些要求对于初学者来说无法很快掌握,时间一长容易将字写滑、写飞。所以选择千字文来作为入门首选字帖不合适。

-2-

既然千字文不合适,那么初学者选什么样的字帖合适呢?

001.魏晋小楷。如钟繇的宣示表,二王的乐毅论、洛神赋等。

002.欧、颜、柳、赵都可以。他们的法度深严、结构险绝、用笔缓滞、适合打基础。

-3-

中国的书法文化历史悠久,在悠久的书法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一大批的书法人才和经典的书法作品。虽然都是精品,但是不一定所有的精品都适合做入门进阶字帖。万事开头难,初学书法,一定要选对字帖,否则方向错了,下错了功夫,得不偿失。

品味历史,解读书法,我是堯堯1978.

-END-


堯堯1978


智永是隋朝的一个僧人,他本名姓王名法极,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因他所在的寺庙是永欣寺,世人又称他为“永禅师”。

他一生对于书法孜孜以求,先是和萧子云学习书法,后来学习自己先祖王羲之。据说他在永欣寺的阁楼上闭门学习书法30年,用坏的毛笔笔头堆了一堆,被称为“退笔冢”。

那时候的毛笔和现在的不一样,毛笔用坏了不用换笔杆,只换笔头就可以了,把笔头退下来,再安装一个新的就可以了,所以古人叫“退笔”,有一句诗是这么说的:退笔如山未足珍,

智永成名以后,向他求墨宝的人络绎不绝,以至于把他住处的门槛都踏破了,不得不把门槛用铁皮抱起来,这也是“铁门限”的来历。

他的代表作《智永真草千字文》,是用楷书和草书同时书写的一本册页,智永当时写了800本,散于民间,用以传播书法艺术。现在留存下来的真迹在日本。

智永书法承袭家法,是王羲之书风的继承者,书风正统、秀润圆劲、温文尔雅,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也很好,后来的智果、辨才、虞世南都是他的学生。是很适合初学者学习的。

你觉得呢?


不二斋


非常不错的选择。

智永千字文,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字迹已经剥落,在临写的时候要注意:先选择性的临写。把字帖中清晰完整的字先挑选出来临写。把这都分字临写好了,掌握了他的用笔特性和结构特征以后 ,再进行完整的通临。

还有就是根据由简到繁的原则,以简单易写的字入手,逐步练习。直到最后的攻关。对较难写的笔画:下如:竖钩,卧钩,戈钩,较长的笔画还有全包围结构,上中下结构,独体字等进行重点练习。

楷书和草书最好同时一起练,在练草书时,结合楷书弄清楚草书的结字方法。草书的每一种写法,可以代替楷书中的哪几个偏旁部首。草书是以简便流畅,删繁就简而形成的。它的一个代用符号,可以代替多种楷书偏旁部首。把它们间的关系理顺弄清,既使面对没有见过的草字,也能根据草书的结字规则加以辨识。


千字文,在古代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小学教科书。与三字经,百家姓作为蒙童的启蒙读物。同时也是书法练习的入门范本。今天的人学习书法,很少从墨迹本字帖开始。大都选择碑帖作为入门学习范本。这个方法可以这么说,是把楷书写呆滞的重要原因。你选择智永真草千字文为入门学习,真的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坚持下去,一定会有一个好的收获。


子衿书法


可以肯定地说,智永的草书、真书、行书都是“干货”!初学书法者完全可以从智永真书千字文入手。



有一书家曾经评论智永的书法时说:“智永之书,得羲之皆书之笔法和神韵,在书法历史上也是一个里程碑的人物。特别是《智永千字文》,可称之为妙品、神品!” 由此可见,智永真书千字文是不可多得的临习之范本,初学书法者选学此帖,也是明智之举!

智永真书千字文的风格独特,且自成一体。临习智永真书千字文时,先不要急于下笔,应先读上数遍,把字的用笔及结构熟悉之后,再下笔临写。根据我的经验,临习智永真书千字文,只要掌握好笔法和结字特点,是很容易上手的。

临习智永真书千字文,建议用优质羊毫毛笔。关于临写用纸,初学者可用人工毛边纸或者半生半熟宣纸。另外,字画店卖的印有红格的半生半熟宣纸也适合初学者。临写到一定程度后,就要用半生半熟宣纸或毛边纸,叠格后用之。

智永之书法作品,是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建议题主把他的真书学好后,还要继续学习他的草书和行书,如果能花上一生的精力把智永的字学好,学精,那你就是“智永再现”啦!

以上观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欢迎各位网友留言和评论!


中州耕牛堂主


我是大成,我爱国学!

古人的法帖是很厉害的,随便一个一般见不到名字,偶尔才能得知的某位某朝书家其实拿到当今来书坛也往往是厉害到随便KO兰亭一等奖获得者的存在,笔法气韵上高出不止一筹。

普罗大众知道的最著名的一些帖,其实也分两种。

就像古代文化经典里有“四书五经”这样的绝对菁华,也有《三字经》《百家姓》这样的一样能够反映传统文化内涵(也许缺点深度和抽象性)、但更着眼于普及教育的入门经典。

一类法帖是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王羲之《兰亭序》《姨母帖》、钟繇《荐季直表》、汉《石门颂》、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乃至所有的王铎、傅山、杨维祯、徐渭作品

这一类作品的传统技法精熟难以深切掌握、气韵更是微妙高级,所以往往初学者只能得其皮而不得其神,甚至人没入帖,习气倒学个满满。初学者技巧和读帖、从刀锋看笔锋的基本功没练好,学个满身习气,基本上可以说其书法之路已经完结了,再怎么写,也是江湖路远、不能回头。

但有一类帖,有时名气比以上中华书道至高经典作品还大,比如《集王圣教序》、《智永真草千字文》、孙过庭《书谱》、赵孟頫《洛神赋》、钟绍京《灵飞经》、文徵明小楷《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老子列传》、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玄秘塔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等等乃至于近代于右任先生《草书标准》等。这些作品往往书写于书法家壮年时期,技法完善、精力充沛但气韵与审美意识还没有完全成熟,好在初学者初入门径,需要的是对笔法的领悟、书体特性和规则的了解和对笔性控制力的积累,追求气韵格调等都还在遥远的路上,所以此类作品成为《三字经》一样开蒙和初阶学书者的必入门径。
这类帖中还有一类,书写时目的就非常明确,就是给他人及后辈作范本教材帖,智永《真草千字文》就是其中翘楚。

智永为陈隋间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永欣寺僧,名法极,俗姓王氏,道号“永禅师”。会稽人,王羲之七世孙,临池学书。取秃笔头瘗之,曰“退笔冢”。智永妙传家法,精力过人,善书法,尤工草书。作真草千字文八百本,凡浙东诸寺各送一本,以利僧众及俗家学书之用。常居永兴寺阁,年百岁乃终。智果、辨才、虞世南均智永书法高足。

传世的智永《真草千字文》共有两本。一为唐代传入日本的墨迹本,一为保存于陕西省西安碑林的北宋董薛嗣昌石刻本。前者早在唐代已随归化之僧、遣唐之使流传到东邻日本,对日本书道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其余在中国本土者,南宋之后,俱成劫灰。只有保存于西安碑林的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薛嗣昌石刻本。虽说“颇极精工,无复遗恨”,可称善本,但和墨迹相比较,锋芒、使转含混多了。

相比之下,石刻本轻重变化小,用笔中锋侧锋不明,含混而不见锋芒。可见米芾“石刻不可学”是有道理的。

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是有意于二王帖学一路的极佳学习门径。

宋苏轼《东坡题跋》云:“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
宋米芾《海岳名言》称:“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俱备。”宋人编的《宣和书谱》说智永“笔力纵横,真草兼备,绰有祖风”。

能有品位极高的苏老仙和一生骂人无数眼高于顶的米颠的点赞,我们就不用讨论智永《真草千字文》的水准高下了。至于和《真书千字文》两者的选择上,二王法系素来有

“真草同修”的传统,就是以楷书或者隶书与小草同时修习,以真补草之率无法度,以草去真之呆滞。从临池感受来说,两体同修、分清主次,且为一人所书,大成认为的确是绝佳的学书路径。这也是为什么后世书家多有《真草千字文》流传下来,如赵构、鲜于枢、赵孟頫、傅山等。

由此,大成对于初学者由智永《真草千字文》入手的选择极表赞同,但要注意如下三点:

1、智永其人,“退笔成冢”,日常书写量极大,笔法极其精熟,好处在锋面转换精彩叠出,让初学者容易找到精髓,坏处在书法过“熟”则近“俗”,赵孟頫也属此类。所以要注意掌握分寸,不要把“搅转”理解成了尖锋入纸、侧锋行笔甚至夸张行笔

2、此帖是天然的二王最佳门径(其实比赵孟頫要适宜很多),属于忠实的二王笔法,在此路上走,帖学打底,以后入碑学就有不小困难

,笔法系统南辕北辙,要用很长时间透过《张玄墓志》这样的婉约派北碑切入北碑,以增强骨力、能写大字也适宜入展;

3、在书写了一段时间,对笔法结字有了熟练的掌握以后,要纳入汉隶修习(如《乙瑛碑》、《华山庙碑》、《石门铭》等)作为辅助,以了解篆籀笔法在行笔中段的应用,(不要以为帖学不需要篆籀笔法,要知二王笔法从隶书来)智永的很多精妙处才能看得清楚理解透彻。

祝学书者快乐且顺利、不走弯路!

祝书法艺术传至万世、光耀中华!

我是大成,我爱国学!
敬请点赞关注,深夜码字、顿感温情!谢谢!

大成国学堂


没有哪种“体”是适合初学者之说;也没有哪本帖是供资深书者专工。一切都是以自己喜好所决定!

凡流传下来的经典法帖,从没有高低优劣之别,也没有易难之分。初学者,可以专临看似“艰深”的法帖;有很好书法基础的,也可返来再练看似“浅显”的法帖。关键是要从中学到什么,或再需充实什么!

除了喜好专工之外,“互补”和“博涉”也是必要的。练“兰亭”够高深了吧?但如得其飘逸,失却骨力,还是要回头练练楷书;长期练楷书的,得其骨力,但失却灵动,怎么也要加强一下行书练习。就算是专练楷或行草的,也有婉丽和刚严之楷风之异;也有瘦硬与丰腴的行草泾渭之明。

学书就是在这种循环反复、周而复始中螺旋上升的。“取法乎上”,并不是说初中没毕业就上大学;而“取法乎下”也并非一无是处,这需要自己去“悟”。

智永《真草千文》,多年前也曾当作入门法帖临习过,但总流于滑俗,连自己都厌倦。今因答此题,于早晨又重临了一下,温故而知新吧!总又多了些许感觉。

近年常临赵体,不涉别家;主功其笔法、间架,于旁也不涉。近期于各体、各家又分别尝试了一下,自认窃喜都能得笔意一二。可谓得笔法者得天下也,得一家笔法,通晓诸家体之变,“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于实践中体会到,则更为真切。

因此,还是老生常谈,主学任何法帖都可以,关键还是要以喜好为根本,关键还是要目的明确地去学。其余的,自认都是正确的废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