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原本强盛稳定的吴越国后主动投奔北宋回归统一,是真的吗?为什么?

董姝厦


这当然不是真的。对此,《三国演义》里的一则故事可以完美的回答此问:“须臾,权起更衣,鲁肃随于权后。权知肃意,乃执肃手而言曰:“卿欲如何?”肃曰:“恰才众人所言,深误将军。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权曰:“何以言之?”肃曰:“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将军宜早定大计。”权叹曰:“诸人议论,大失孤望。子敬开说大计,正与吾见相同。此天以子敬赐我也!”

这一段是赤壁之战前夕,东吴诸臣劝孙权投降曹操,唯独鲁肃劝孙权拼死一搏。一句话,寄人篱下孰若称孤道寡来的痛快!这一段同样适合吴越。所以,当时形势摆在面前,吴越是不得不降罢了!

捋一下吴越于978年前献地的历史。

北宋平定荆湖:前963年,北宋假道荆南讨伐张文表。二月袭灭荆南,三月攻克湖南张文表遗留政权。

北宋平定后蜀:965年11月,北宋发兵伐蜀。966年—967年完全平定蜀地。

北宋平定南汉:970年9月,北宋发兵伐南汉。次年二月,南汉平。

北宋平南唐:974,北宋派兵伐南唐。次年十一月,北宋攻破金陵,南唐亡。

这时,吴越看着地图上,是不是感觉自己被包围的只剩下大海一路可逃了呢?当然,此时还有陈洪进的清源军在隔壁力挺。这时,发生了一个让身在北宋都城汴梁的吴越国主钱椒坐立不安的事,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主动纳土归降。

看着陈洪进受封武宁节度使同平章事,其诸子亦得到显要的官职,钱俶这才放下心来纳土归降。于是,978年,吴越国主上表献境内十三州、八十三县、户550680,兵115036,船舶1044艘于宋。宋太宗赵匡义很高兴,遂封钱俶为淮南国王,并授其弟钱仪、钱信为观察使,其二子为节度使。至此,自钱缪898年诛杀董昌割据吴越以来,历时八十年的吴越亡国,北宋统一南方。


大福读史


据我所知,题中所说的吴越国主主动归顺北宋一事,乃是史实(如果史书没有作假的话!),史称“纳土归宋”!



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取后周而代之。随后赵匡胤开始了其统一的道路!

在经过了十几年的南征北战之后,五代十国时期存在于华夏大地的众多割据政权基本被扫清,只剩下偏安东南一隅的吴越国。吴越国主钱氏一脉,历三代,传五王,国祚八十年有余。在钱氏数十年的苦心经营下,当时的吴越国力颇为强横,带甲之士过十万!



赵宋王朝想要拿下吴越国,并不轻松!可是,就当大家以为这又会是一场恶战之时,吴越国主钱弘俶却做出了一个令人出乎意料的决定!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吴越国主钱弘俶主动放弃王位,全族三千余人赶赴开封,面见宋太祖,尊赵氏为帝,俯首称臣。将所部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五十五万六百八十户、十一万五千一十六士卒,悉数献给宋朝,促成了中华统一。



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纳土归宋。

至于钱弘俶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史书上给出的答案是:遵循祖愿!

当初吴越的第一任国王钱镠也就是钱弘俶他爷爷,曾立下家训:“善事中原,维护一统”!



所以为了能天下一统,避免生灵涂炭,钱弘俶做出了一次伟大的放弃。

当然,从客观角度上来讲,钱弘俶之所以如此决断,更多的是形势所逼!

因为当时天下大势已经明朗,赵宋王朝已经基本坐稳了天下,灭亡了南唐之后,就只有吴越一家还在这里!很明显,赵宋王朝不会就此停下统一的步伐,双方必有一战,而偏安一隅的吴越国显然不具备和赵宋王朝对抗的实力。所以与其负隅顽抗,鱼死网破,还不如主动请降,以保全钱氏一脉,以及自己的子民。



这是最好的选择!

其实那个什么家训,我是不太信的。钱镠那样讲,更多的应该是讲给后唐,后晋这些中原正统的听的。吴越自建国以来,始终尊奉中原为正朔,接受他们的册封,表现得很老实。

所以一直过得很安稳,没人来动他们,这也算是一种聪明之举。



当然,不管是何原因,这结果总归是好的!纳土归宋,不仅开创了中国和平统一的先河,百姓也免遭生灵涂炭。

当时,长江以南,唯独吴越国治下百姓免于燐青骨白之苦。所以,吴越钱氏对于天下百姓有大功劳!



值得称赞!

这也是为何当时的《百家姓》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赵姓是当时的皇姓,而这个钱姓,指的就是吴越钱氏。



值得一提的是,或许是因为当年祖先们立下的大功德!吴越钱氏家族从一千多年前,兴旺至今!如今的吴越钱氏依然是中国有数的大家族。知名人士众多,连两院院士都有十数位之多。



像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钟书、钱复、钱穆皆是其后裔。实在难能可贵!

大家好,我是白话历史君,请多指教!


白话历史君


吴越国是五代十国时期难得的一片净土,在第一任吴越国王钱镠的管理下,吴越国战乱很少且经济发达,可惜的是地盘太小,军事能力也无法和五代相提并论。

钱镠早在唐朝就已经被封为吴王了,在前蜀、南吴、南汉等政权相继称帝建国的时候,钱镠依然奉后梁、后唐等“正统”王朝的正朔,没敢称帝。钱镠的儿子钱元瓘以及后来的几任吴越王也都善事中原王朝,所以才能保一方平安。

宋朝建立之后,吴越王钱俶就多次前往宋朝首都朝觐,还曾经出兵辅助北宋消灭了南唐,俘虏了南唐后主李煜。此时,南方的割据势力就只剩下了吴越和漳泉两国了。钱俶在汴京之时,宋朝百官大多都劝宋太祖赵匡胤扣留钱俶,逼迫吴越纳土归降,但是赵匡胤并没有做这种不义之事(吴越钱俶来朝,自宰相以下咸请留俶而取其地,帝不听,遣俶归国),毕竟吴越从来都没有犯错,还常年供奉北宋,又给钱又给兵,所以便把他放回了吴越。

但是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后就不一样了,国史君(国史通论)在之前的文章曾经讲到,赵光义的即位历来深受人们的质疑,他自己心里当然也很清楚,所以就急于用政治上的成就来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于是他首先使用政治压力逼迫割据漳泉的陈洪进纳土归降(洪进献漳、泉二州,凡得县十四、户十五万一千九百七十八、兵万八千七百二十七)。

陈洪进献土之后,身在汴京已经近两个月的吴越王钱俶自然就开始害怕了,他先是请求解除吴越王以及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封号,并且愿意把自己的兵权全都叫出来,只要求赵光义能把他放回南方去,但是赵光义直接就拒绝了(钱俶乞罢所封吴越国王,及解天下兵马大元帅,并寝书诏不名之命,归其兵甲,求还,不许)。

这就很明显了,赵光义是在强迫钱俶向陈洪进学习啊,于是,钱俶只得把整个吴越国都献给了大宋(钱俶献其两浙诸州,凡得州十三、军一、县八十六、户五十五万六百八十、兵一十一万五千三十六),随后,赵光义将他封为淮海国王,已经存在了七十年的吴越国,从此在地图上永远消失了。同时,宋朝也完成了南方的统一。


国史通论


吴越归顺大宋,是明智行为。

1.从地理来看,吴越处于闽浙一带,一边临海,无险可守。在后唐被灭以后,失去了天然屏障,所以与其徒劳抵抗,不如归顺,这既是百姓之福,也是自救之道。

2. 兵力悬殊,无力抗争。

吴越国长期处于和平,军队臣民都已磨灭意志,士兵缺乏实际战争的洗礼,战斗力不强。而北宋大军先后剿灭多个诸侯国,实力远远超过吴越。

3. 吴越国王叫钱椒,以保境安民为国策,全国信佛,不喜刀兵,没有征服全国的野心。所以出于这种国策,和平归顺是识时务的俊杰。

当然了,北宋皇帝也是很赞赏吴越王钱椒的做法。所以后来编攥百家姓时,钱氏位列第二,仅次于赵氏。哈哈哈,后代钱氏子孙应该感谢吴越王钱椒了。


十一在上海


吴越本来就只有苏南浙江局促之地,利用南唐灭闽后续政策不利激起民变,乘乱拿下福建饿两州。全境被杨吴以及后来的南唐包围。政策一直是尊奉中央政权避免被强邻吞并。到南唐被北宋正式吞并后,除了自己只有北汉还与中央抗衡,而吴越兵弱,所以主动归顺大宋,被册封世袭,百家姓排名第二,仅在赵后。


戎寅


钱弘俶纳土归降恩济百姓,他的后代人丁兴旺,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都是他的后代。


小绪7782


吴越国主钱俶识时务,将百姓真正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民本”思想和以中原为正统,为避免生灵涂炭而主动将国家献出,于是就有了“纳土归宋”一事。


石鱼湖中鱼


吴越国王钱俶聪明,识时务者呼为俊杰,像李后主,马屁没少拍,到最后国亡身辱,为天下笑,太祖是雄才大略的人,死的早,否则统一全国只是时间问题。


高美鹤


是真的,

因为史书都是这么记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