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時,原本強盛穩定的吳越國後主動投奔北宋迴歸統一,是真的嗎?為什麼?

董姝廈


這當然不是真的。對此,《三國演義》裡的一則故事可以完美的回答此問:“須臾,權起更衣,魯肅隨於權後。權知肅意,乃執肅手而言曰:“卿欲如何?”肅曰:“恰才眾人所言,深誤將軍。眾人皆可降曹操,惟將軍不可降曹操。”權曰:“何以言之?”肅曰:“如肅等降操,當以肅還鄉黨,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降操,欲安所歸乎?位不過封侯,車不過一乘,騎不過一匹,從不過數人,豈得南面稱孤哉!眾人之意,各自為己,不可聽也。將軍宜早定大計。”權嘆曰:“諸人議論,大失孤望。子敬開說大計,正與吾見相同。此天以子敬賜我也!”

這一段是赤壁之戰前夕,東吳諸臣勸孫權投降曹操,唯獨魯肅勸孫權拼死一搏。一句話,寄人籬下孰若稱孤道寡來的痛快!這一段同樣適合吳越。所以,當時形勢擺在面前,吳越是不得不降罷了!

捋一下吳越於978年前獻地的歷史。

北宋平定荊湖:前963年,北宋假道荊南討伐張文表。二月襲滅荊南,三月攻克湖南張文表遺留政權。

北宋平定後蜀:965年11月,北宋發兵伐蜀。966年—967年完全平定蜀地。

北宋平定南漢:970年9月,北宋發兵伐南漢。次年二月,南漢平。

北宋平南唐:974,北宋派兵伐南唐。次年十一月,北宋攻破金陵,南唐亡。

這時,吳越看著地圖上,是不是感覺自己被包圍的只剩下大海一路可逃了呢?當然,此時還有陳洪進的清源軍在隔壁力挺。這時,發生了一個讓身在北宋都城汴梁的吳越國主錢椒坐立不安的事,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主動納土歸降。

看著陳洪進受封武寧節度使同平章事,其諸子亦得到顯要的官職,錢俶這才放下心來納土歸降。於是,978年,吳越國主上表獻境內十三州、八十三縣、戶550680,兵115036,船舶1044艘於宋。宋太宗趙匡義很高興,遂封錢俶為淮南國王,並授其弟錢儀、錢信為觀察使,其二子為節度使。至此,自錢繆898年誅殺董昌割據吳越以來,歷時八十年的吳越亡國,北宋統一南方。


大福讀史


據我所知,題中所說的吳越國主主動歸順北宋一事,乃是史實(如果史書沒有作假的話!),史稱“納土歸宋”!



眾所周知,宋太祖趙匡胤於“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取後周而代之。隨後趙匡胤開始了其統一的道路!

在經過了十幾年的南征北戰之後,五代十國時期存在於華夏大地的眾多割據政權基本被掃清,只剩下偏安東南一隅的吳越國。吳越國主錢氏一脈,歷三代,傳五王,國祚八十年有餘。在錢氏數十年的苦心經營下,當時的吳越國力頗為強橫,帶甲之士過十萬!



趙宋王朝想要拿下吳越國,並不輕鬆!可是,就當大家以為這又會是一場惡戰之時,吳越國主錢弘俶卻做出了一個令人出乎意料的決定!

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吳越國主錢弘俶主動放棄王位,全族三千餘人趕赴開封,面見宋太祖,尊趙氏為帝,俯首稱臣。將所部十三州、一軍、八十六縣、五十五萬六百八十戶、十一萬五千一十六士卒,悉數獻給宋朝,促成了中華統一。



這一歷史事件被稱為——納土歸宋。

至於錢弘俶為何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史書上給出的答案是:遵循祖願!

當初吳越的第一任國王錢鏐也就是錢弘俶他爺爺,曾立下家訓:“善事中原,維護一統”!



所以為了能天下一統,避免生靈塗炭,錢弘俶做出了一次偉大的放棄。

當然,從客觀角度上來講,錢弘俶之所以如此決斷,更多的是形勢所逼!

因為當時天下大勢已經明朗,趙宋王朝已經基本坐穩了天下,滅亡了南唐之後,就只有吳越一家還在這裡!很明顯,趙宋王朝不會就此停下統一的步伐,雙方必有一戰,而偏安一隅的吳越國顯然不具備和趙宋王朝對抗的實力。所以與其負隅頑抗,魚死網破,還不如主動請降,以保全錢氏一脈,以及自己的子民。



這是最好的選擇!

其實那個什麼家訓,我是不太信的。錢鏐那樣講,更多的應該是講給後唐,後晉這些中原正統的聽的。吳越自建國以來,始終尊奉中原為正朔,接受他們的冊封,表現得很老實。

所以一直過得很安穩,沒人來動他們,這也算是一種聰明之舉。



當然,不管是何原因,這結果總歸是好的!納土歸宋,不僅開創了中國和平統一的先河,百姓也免遭生靈塗炭。

當時,長江以南,唯獨吳越國治下百姓免於燐青骨白之苦。所以,吳越錢氏對於天下百姓有大功勞!



值得稱讚!

這也是為何當時的《百家姓》第一句就是“趙錢孫李”。趙姓是當時的皇姓,而這個錢姓,指的就是吳越錢氏。



值得一提的是,或許是因為當年祖先們立下的大功德!吳越錢氏家族從一千多年前,興旺至今!如今的吳越錢氏依然是中國有數的大家族。知名人士眾多,連兩院院士都有十數位之多。



像錢正英、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錢鍾書、錢復、錢穆皆是其後裔。實在難能可貴!

大家好,我是白話歷史君,請多指教!


白話歷史君


吳越國是五代十國時期難得的一片淨土,在第一任吳越國王錢鏐的管理下,吳越國戰亂很少且經濟發達,可惜的是地盤太小,軍事能力也無法和五代相提並論。

錢鏐早在唐朝就已經被封為吳王了,在前蜀、南吳、南漢等政權相繼稱帝建國的時候,錢鏐依然奉後梁、後唐等“正統”王朝的正朔,沒敢稱帝。錢鏐的兒子錢元瓘以及後來的幾任吳越王也都善事中原王朝,所以才能保一方平安。

宋朝建立之後,吳越王錢俶就多次前往宋朝首都朝覲,還曾經出兵輔助北宋消滅了南唐,俘虜了南唐後主李煜。此時,南方的割據勢力就只剩下了吳越和漳泉兩國了。錢俶在汴京之時,宋朝百官大多都勸宋太祖趙匡胤扣留錢俶,逼迫吳越納土歸降,但是趙匡胤並沒有做這種不義之事(吳越錢俶來朝,自宰相以下鹹請留俶而取其地,帝不聽,遣俶歸國),畢竟吳越從來都沒有犯錯,還常年供奉北宋,又給錢又給兵,所以便把他放回了吳越。

但是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之後就不一樣了,國史君(國史通論)在之前的文章曾經講到,趙光義的即位歷來深受人們的質疑,他自己心裡當然也很清楚,所以就急於用政治上的成就來證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於是他首先使用政治壓力逼迫割據漳泉的陳洪進納土歸降(洪進獻漳、泉二州,凡得縣十四、戶十五萬一千九百七十八、兵萬八千七百二十七)。

陳洪進獻土之後,身在汴京已經近兩個月的吳越王錢俶自然就開始害怕了,他先是請求解除吳越王以及天下兵馬大元帥的封號,並且願意把自己的兵權全都叫出來,只要求趙光義能把他放回南方去,但是趙光義直接就拒絕了(錢俶乞罷所封吳越國王,及解天下兵馬大元帥,並寢書詔不名之命,歸其兵甲,求還,不許)。

這就很明顯了,趙光義是在強迫錢俶向陳洪進學習啊,於是,錢俶只得把整個吳越國都獻給了大宋(錢俶獻其兩浙諸州,凡得州十三、軍一、縣八十六、戶五十五萬六百八十、兵一十一萬五千三十六),隨後,趙光義將他封為淮海國王,已經存在了七十年的吳越國,從此在地圖上永遠消失了。同時,宋朝也完成了南方的統一。


國史通論


吳越歸順大宋,是明智行為。

1.從地理來看,吳越處於閩浙一帶,一邊臨海,無險可守。在後唐被滅以後,失去了天然屏障,所以與其徒勞抵抗,不如歸順,這既是百姓之福,也是自救之道。

2. 兵力懸殊,無力抗爭。

吳越國長期處於和平,軍隊臣民都已磨滅意志,士兵缺乏實際戰爭的洗禮,戰鬥力不強。而北宋大軍先後剿滅多個諸侯國,實力遠遠超過吳越。

3. 吳越國王叫錢椒,以保境安民為國策,全國信佛,不喜刀兵,沒有徵服全國的野心。所以出於這種國策,和平歸順是識時務的俊傑。

當然了,北宋皇帝也是很讚賞吳越王錢椒的做法。所以後來編攥百家姓時,錢氏位列第二,僅次於趙氏。哈哈哈,後代錢氏子孫應該感謝吳越王錢椒了。


十一在上海


吳越本來就只有蘇南浙江侷促之地,利用南唐滅閩後續政策不利激起民變,乘亂拿下福建餓兩州。全境被楊吳以及後來的南唐包圍。政策一直是尊奉中央政權避免被強鄰吞併。到南唐被北宋正式吞併後,除了自己只有北漢還與中央抗衡,而吳越兵弱,所以主動歸順大宋,被冊封世襲,百家姓排名第二,僅在趙後。


戎寅


錢弘俶納土歸降恩濟百姓,他的後代人丁興旺,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都是他的後代。


小緒7782


吳越國主錢俶識時務,將百姓真正放在第一位,始終堅持“民本”思想和以中原為正統,為避免生靈塗炭而主動將國家獻出,於是就有了“納土歸宋”一事。


石魚湖中魚


吳越國王錢俶聰明,識時務者呼為俊傑,像李後主,馬屁沒少拍,到最後國亡身辱,為天下笑,太祖是雄才大略的人,死的早,否則統一全國只是時間問題。


高美鶴


是真的,

因為史書都是這麼記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