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三碗不過崗,喝的是什麼酒,度數高嗎?

李亮8082


說起喝酒,武松在個個都是酒徒的梁山上,好酒程度排在榜首,酒量不是第一也在前三,不過醉酒的次數也無人能及。景陽岡前,書中那酒保這樣說----

“俺家的酒雖是村酒,卻比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來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過不得前面的山岡去:因此喚作‘三碗不過岡’。若是過往客人到此,只吃三碗,便不再問。”武松笑道:“原來恁地;我卻吃了三碗,如何不醉?”酒家道:“我這酒,叫做‘透瓶香’;又喚作‘出門倒’:初入口時,醇濃好吃,少刻時便倒。”

這就是說店裡的酒不是官酒,屬三無產品,自家用糧食釀造的“村醪”,曲量較官賣的“清酒”要少,通常也稱作“白酒”。但同今天的白酒不同,酒液渾濁,酒味發甜,酒度低,還比不上現在的米酒和黃酒,大致比普通的啤酒度數要高些!

論起那喝酒的大碗,由於當時的碗,口雖大,卻很淺,兩碗也就我們夏天喝過的扎啤一杯,算起來,撐死也就10大杯扎啤。

不過,能幹掉10大杯扎啤,那酒量放現在也算不簡單了,關鍵人家喝下去不是k歌,耍潑,人家是去打虎,而且打的還是一隻老虎中的猛漢----吊睛白額大蟲!

乖乖,這是鬧著玩的嗎?


白亦詩部落


很顯然,武松三碗不過崗所喝的酒,與現代意義上的白酒有很大區別。

我們現在所喝的白酒,經過複雜的蒸餾工藝,通常度數都在38度以上。

而大概在元代以前,我國的釀酒工藝還十分落後。老百姓所喝的酒還一直都是曲釀的發酵酒,這種酒通常以穀物、水果、乳類等為原料經過酵母發酵釀造而成,度數很低,喝起來也沒有什麼味道,甚至可以說和現在的飲料類似,所以水滸傳中才有了用“白酒”來“解渴”的說法。

然而這並不是說宋代沒有蒸餾酒。

宋代的酒也有大酒和小酒之分。所謂的“大酒”可以說是宋代的“高檔酒”。這種酒採取了蒸餾工藝,經過釀、蒸等手段,酒成之後還要自然淳化,然後經過半年的存儲才能“熟”,這時候才可以進行銷售。所以有“臘月下料侯夏出”的說法。

這種酒的酒精濃度高,酒的品質也很好,類似於現代的濃香型白酒。

由於宋代的蒸餾工藝剛剛起步還不成熟,產量也不是很高,所以這種酒往往價格昂貴,非王公貴族不能“享受”也。

宋代的老百姓喝的都是“小酒”,這種小酒隨釀隨賣,不需要長時間的存儲,且價格低廉。

武松“三碗不過崗”,試想一個景陽岡上的小酒鋪子,能賣什麼“高檔貨”,自然賣的也是民間常見的小酒。

通過水滸傳裡店小二的描述我們也可以看到:“這酒喚作透瓶香,又喚作出門倒,初入口時,醇濃好吃,少刻便倒”。

入口後少刻便倒說明酒的後勁大,後勁大所以才叫“三碗不過崗”,不過這與現代諸多商家的誇張的宣傳手法並無二致。而濃醇好喝則與現代我們所喝黃酒的特點類似。

這樣的酒度數最高10度左右,武二郎作為一個身強體壯的大漢,能夠連喝18碗也不足為奇了。



俠女二春


“三碗不過崗”是《水滸傳》中的武松打虎的一段情節。而對於武松打虎這個故事應該都是耳熟能詳婦孺皆知了。武松打虎這個故事有兩段精彩之處,其一就是武松打虎那一段,另一段就是在“三碗不過崗”這一處了。當時看到武松在“三碗不過崗”連喝十八碗酒走進景陽岡,真是感覺英雄豪邁啊。但對武松喝的是什麼酒,應該都會有些疑問,什麼酒連喝十八碗都不倒。要知道這個答案,就要了解一下中國的酒的發展了。

酒大致可分為兩大類,蒸餾酒和非蒸餾酒。蒸餾酒度數都非常高,現在的白酒大多就是蒸餾酒;而非蒸餾酒則度數都很低,如啤酒,葡萄酒就是非蒸餾酒。而中國從杜康造酒一直到明朝在酒類上有過一次大的變化。這個變化就是從非蒸餾酒發展到了蒸餾酒。要知道中國最初喝酒是真正的大塊吃肉,大碗喝酒,酒杯一般都很大。如果對歷史細心一點就會發現,到了明朝就不再是如此了。明朝的時候喝酒變成了是小口小口的抿酒,而不是大口地喝了,就連酒杯也變得越來越小了。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變化呢!因為在元朝時中國引進一種新的釀酒技術,就是蒸餾技術,它能使酒的度數變得更高。這種技術在明朝的到了發展,也就可以通過蒸餾技術製造出度數更高的酒。這種通過蒸餾技術造出來的酒被稱為燒酒,也就是白酒。而武松是北宋時期的人,所以可以肯定武松喝的絕不是高濃度的白酒。

那在明朝之前,由於蒸餾技術欠缺。所以只能釀製出低度數的“米酒”,多是一些濁酒。武松喝的應該就是這種。不過“三碗不過崗”那裡的酒,度數可能比平常的酒相對高些。但礙於技術原因,最高不會超過20度。若用度數與現在的酒對比一下,應該與現在的啤酒差不多。按量估算的話,那個時候的十八碗酒,略等於現在十瓶啤酒。能喝下十瓶啤酒,可見武松還是有一定酒量的。


眾享影視


武松打虎,是上到老人下到小孩都知道的故事。故事是發生在宋朝,大概是說一日武松出差,路過景陽岡山下,感覺腹中有些飢餓,正巧看見一酒家,只見掛簾上寫著“三碗不過崗”,武松大笑一聲說到“店家好大的口氣”,說完進店吃飯喝酒。先喝三碗,感覺不過癮,之後連喝十八碗。根據店小二說他家酒是秘方煉製,平常人喝三碗就架不住了,武松連喝十八碗,說明武松在當時確實屬酒量比較好的。酒足飯飽後武松打算出門過崗,小二連忙勸解說山上有吊睛白額大虎傷人不在少數。武松不聽,執意過崗,酒勁上頭正準備休息,哪知老虎真的出現,武松本領本就不俗,藉著酒勁幾拳把老虎打死了。



前面提了,故事發生在宋朝,而元朝以前都是自然發酵,或糧食中添加酒麴(酵母)煉製成酒,俗稱米酒。由於當時技術有限,米酒最高度數只有18度,因為酵母在超過10度左右,酵母就停止繁殖,以後發酵就變得緩慢,最高也只能達到18度以下。


所以當時武松在景陽岡下喝的酒,就是經糧食加酒麴釀造的米酒或黃酒。白酒是元朝發明蒸餾法,就是把酒麴發酵釀造的酒再蒸餾一下,釀造出更高度數的酒,大致能達到50度左右。

《水滸傳》中,經常出現:店家快取些酒來解渴。 酒都能到解渴的地步了,足以說明其度數不高,一般也就10度左右,味道甘甜,跟現在啤酒差不多。


小曾看看書


武松景陽岡喝的酒,乃大宋朝第一高度烈酒,叫做透瓶香,又喚做出門倒。具有國酒的一切特質,初入口時,醇醲好吃,少刻時便倒。這酒端的要醉倒人,沒藥醫。一般酒友只吃到三碗的,便醉了。過不得前面山岡,喚做“三碗不過岡”。換如今三瓶國酒起步。

好酒遇好漢。武松蒙汗藥都嘗得出味的武松吃的口滑,只顧要吃;去身邊取出銀子叫小二隻將酒來篩。前後共吃十五碗。手提哨棒便走。

人怕吃醉沒本事,那是喝下了劣酒甚至蒙汗藥酒下肚也不自知。武松帶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若吃了十分酒,這力氣不知從何而來。若不是酒醉後了膽大,景陽岡上如何打得這隻大蟲?那時節須爛醉了,好下手,又有力,又有勢。

武松有幸,喝得人間至酒。到如今何處尋去?


霧都溼氣


武松喝的酒叫透瓶香。很多人會懷疑,古代人沒有掌握現代的蒸餾技術,做出來的酒有那麼厲害嗎,連武松這樣的猛男都能灌倒。事實上我家鄉有用大米釀造黃酒的傳統,這個酒就非常厲害,一般人喝上一碗頭就暈暈乎乎了,即使勇猛如武松,喝上十八碗在半路要睡一覺也很正常!


金山在南


米酒,因為古代釀酒都是用糧食。


LiJiuyun


宋朝沒有蒸餾酒。宋朝人喝的不是白酒。但是宋朝已有“白酒”這一概念。《曲洧舊聞》記當時舊名,把杭州竹葉青歸類為白酒。

宋朝白酒是用大米釀造的,之所以叫它“白酒”,是因為釀酒時全用白曲,成品酒的顏色是白的。

因為是純糧釀造的,一般度數不高,

武松喝的酒應該也是米酒,度數不高,但是可能釀造工藝的問題,比較容易上頭。


陳志明先生


沒喝過,不知道,能答出來的都是騙子。


等待靜靜開花的樹


應該是啤酒差不多。一碗相當於百威啤酒。十八碗相當於18瓶330毫升的百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