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設計為什麼能在眾多風格中脫穎而出?

廖花花


日本“設計界奧斯卡”G-mark大獎剛在上個月落下帷幕……

在同一時間段裡,東京街頭一個叫《啊!》設計展覽引起了很多人關注,展覽的主角竟然是一檔兒童設計節目《Designあ!》(唸作‘啊’)。

在這裡,你可以感受當一顆便當裡的梅子是什麼滋味。

還可以看雞蛋從最初到被製作成各種美食的樣子。

這個《Designあ!》展覽及節目製作人之一,日本著名設計大師佐藤卓解釋名字由來。

“當我們腦海裡閃過靈感時,總會不自覺地發出‘啊’的一聲”

2011年,《Designあ!》在日本NHK電視臺播出,每集短短15分鐘,卻是聯合了全日本最頂尖的設計師一起打造,最開始是給小孩看的,可節目的製作精良程度卻意外圈粉了無數大人。

它在日本火了7年,還把美國、德國的兒童影像獎都拿了個遍,豆瓣評分高達9.4,每個看過節目的人,都會不由感慨“難怪日本設計這麼強”!

一起來看看《Designあ!》到底有什麼魔力能夠風靡各地區,圈粉男女老少吧。

觀察

作為老牌欄目之一,觀察一直是“問題小少年”們的心頭好,簡單說就是一部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

“媽媽,水到底有什麼用啊?為什麼說我們離不開水?”

“水的用處可多了,可以用來畫畫、養花、煮飯,萬一你調皮搗蛋發燒了,還能用來給你降溫呢。”

為什麼鬆開手傾斜水壺就能倒出水?為什麼堵住小孔就倒不出水?

哦,原來手指隔絕了空氣,當移開手時原本的液體就會被空氣擠壓出去。

就跟我們用吸管喝飲料,以及醬油瓶的原理也是一樣的呢。

為什麼可樂瓶身會有這麼“妖嬈”的S曲線呢?

原來是模仿人的身體曲線來設計的,想想我們平時叉腰時候,確實挺舒服的。

哎呀,這一環扣一環究竟能有什麼用啊?

啊!原來這樣子就可以形成我們日常使用的魔術貼了,足夠細密的縫隙就能勾住被貼住的物體,緊緊靠在一起。

沒想到最最不起眼的旋轉動作,也有被觀察的價值:從擦盤子的方向,到用叉子吃意麵,滑動ipod的習慣,這些通通都被列入考察範圍,節目組真的好嚴格。

拆解

這欄目絕對是一個滿足強迫症的福音,當然這也可以說是一個設計師的“必經過程”,拆解後再重組,也許就能發現新的功能,爭取成為新世紀“愛迪生”。

讓撲克牌上的圖案都“離家出走”,最後湊出一個龐大的圖案集群。

口香糖也可以嘗試一下沒有被咀嚼就離開包裝的滋味。

連關西大媽今天和昨天穿什麼都要被狠狠剖析一番,細緻到布料的構成,節目組真的太狠了,這位大媽穿著的竟然還是今年相當火的豹紋元素。

真沒想到你們連草莓籽都不放過,還給它排了個這麼強大的陣型。

天馬行空

這環節看名字就一目瞭然了,就是大家隨意發揮腦洞的時候到了。

為什麼電話線總是卷卷的?跟麻花一樣。

那讓我們來做個情景測試吧,電話線太短的話,有時候想要做筆記卻夠不著筆記本。

太長的話,雖然方便我們走遠,可是沒電話時卻很容易絆倒人而且很礙眼。

那不如……把它捲起來吧。

這樣,真的就解決了問題呢。

還有藝術家柴田大平為節目設計的腦洞大片。

吹氣球誰不會啊,但你能把氣球吹得比自己大嗎?這個小妹妹可以。

明明是在電視裡給自行車打氣,怎麼是電視框先膨脹了。

電梯:人都走了,拉上拉鍊準備下班~

設計師分享

每一集的最後,節目組都會邀請來分量十足的設計師,給小朋友們分享自己的idea。

這些設計師可都是日本設計界舉足輕重的大人物啊,MUJI的主設計師深澤直人以及藝術總監原研哉等,可面對鏡頭,大家好像都變成下一秒就要掏出小紅花的“蜀黍阿姨”。

短短的15分鐘裡,《Designあ!》為觀眾們展現了生活中的平凡不起眼的小設計,從設計靈感、目的、意義一一剖析,還會在每個環節提出問題,和觀眾互動。

節目還發出邀請,大家可以向節目投稿,畫出自己心目中的“啊”,這也獲得了很多觀眾的回應,節目組還反映很多小朋友的設計甚至超出他們的預料。

佐藤卓說,《Designあ》的初衷不是為了讓孩子們學習,而是讓他們知道原來設計也可以很好玩,通過有趣的日常觀察和分析,讓小孩乃至大人們都能感受到生活中每一個設計的厚度和溫度。


關於日本,我們專業,赴日工作留學,加weixin:monsterxinzi


看日本


在這裡我就不多說很多的專業名詞了。我相信日本的設計的七大原則已經給在設計上越走越遠奠定了基礎。下面我舉幾個我遇到的例子吧。

1 5年前,有幸跟被譽為開創日本建築和工業設計新時代的代表性人物黑川雅之先生一起工作。因為當時任職於百盒子藝術館,我們面臨這改造,所以當時就跟黑川雅之先生一起對空間的設計進行探討。在工作的點滴中我瞭解到了日本人的嚴謹和堅持。舉個列子:我們當時的燈光是有流明數的要求,國內現有所有燈光完全不符合標準,在時間特別緊張的情況下黑川先生依然堅持原方案不動。最後我們得到了一個完美的空間。 這一設計理念也貫穿到了他的工業產品當中,在他眾多的設計產品中我最喜歡的是他皇冠形的鑄鐵茶壺。這個茶壺的曲線很完美。但是在鑄鐵加工中,這個曲線是很難完成的一個工藝。也是他的這份堅持引領他找到了記憶高超的大師,並同大師一起進行多次反覆的實驗,最終將這個茶壺完美的呈現在了世人面前。

2 目前藝滴合作的設計師叫廣田達郎,他是日本品牌廣田硝子的後代。他們的玻璃器具在日本非常出名。在與他不斷的聯繫中,我經常能從他那聽到一句“我很尊重我目前的行業,我享受在這個領域中取得的每一個成就並對它保持感恩之心”。 所以尊重文化傳承,感恩也很重要。


may一滴腦洞


當藝術作為一門通識教育在中國的中小學,高中,不再被語數英物化代替的時候,中國的設計也會變得跟日本一樣好。一個人的設計好不好可能是天賦和努力,但是一個國家的設計好不好就是教育了。一群審美情操低下的人來決定設計最後的結果,還指望能好到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