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烂泥扶不上墙,那么真实历史上胤礽是个什么样的人?

宋安之


真实历史上的胤礽绝对没有电视剧中那么不堪

不可否认,《雍正王朝》是一部制作优良的电视剧,但是该剧只是历史题材电视剧,改编自二月河同名长篇小说,并非100%忠于史实的,也不是历史正剧。其中很多桥段和人物性格都是虚构的,跟真实的历史有很大差距。

太子胤礽是《雍正王朝》中最具争议性的两个人物之一,另一个则是该剧主角雍正本人。雍正在剧中的形象塑造地太过于“伟光正”,而太子胤礽在剧中的样子则是过于不堪。

《雍正王朝》将胤礽塑造成了一个贪图利益,枉顾民生,任性狂妄,图谋不轨的人,甚至在剧中他竟然与皇帝妃嫔私通。当然,这些情节都是假的。

清朝历史上一共出现过两个太子,一个是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另一个就是康熙的嫡长子胤礽,不过这二位太子最终都没能继位。

褚英作为努尔哈赤的长子,作战勇猛,深得努尔哈赤器重,曾早早的将他立为汗位继承人。但褚英脾气暴虐,对下属十分的严酷,因此得罪了诸大臣和兄弟,最后被努尔哈赤给杀了。相比之下,胤礽的结局稍好点,至少康熙没有杀他。

(爱新觉罗·胤礽)

胤礽是康熙皇帝的嫡长子,也是康熙唯一的嫡子,生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赫舍里是康熙皇帝的原配皇后,和康熙感情甚笃,她在生育胤礽时遭遇难产去世,康熙对此大为悲恸。

康熙出于对赫舍里的思念,在胤礽刚满周岁时就将他立为皇太子。当然作为嫡长子,按照汉人的传统胤礽当太子也是无可争议的。

胤礽这个人还是非常聪明的,自幼便深得康熙皇帝喜爱,父子俩人的关系也是特别好。而且胤礽从小就被立为储君,不出意外的话他就是日后大清帝国的皇帝,康熙对他的栽培也是非常用心,极为地疼爱他。

在胤礽五岁那年,他不幸染上了天花,在那个时代得了天花可是九死一生。为此康熙放下了所有的公务,全心全意的陪在儿子身边,直至胤礽大病痊愈。平心而论,康熙对胤礽的父爱超过了其他皇子总和,而胤礽的表现也确实很好,满文汉文、弓马骑射都不错,并且经常代替父皇参加祭天的活动,代理朝政也是井然有序,颇得康熙满意。

不过可能是从小娇生惯养,胤礽在康熙面前确实有些任性,他跟康熙感情出现裂痕是在1690年康熙出征准噶尔期间。当时康熙身体不适,而前来探望的胤礽却面无表情,毫无关切之意,这让康熙大为伤心。此事让康熙铭记在心,始终难以释怀,直到他十多年后第一次废除胤礽时还提及此事。不过这时胤礽仅仅只有16岁,估计就是青春期叛逆,但没想到康熙却十分地在意。

后来康熙诸子渐渐长大,康熙于1698年首次册封皇子爵位,并安培皇子们参政。满人最初是没有贵嫡贵长的传统的,从努尔哈赤开始,后面的皇太极和福临都不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所以各位皇子对于太子也没有多大的敬畏之心,在封爵参政之后,诸皇子的明争暗斗已经悄然拉开。

1708年康熙巡行关外,太子随御驾同行。期间早有夺嫡之心的皇长子胤禔向康熙诬告太子的种种劣迹,希望能像当年扳倒褚英那样扳倒胤礽。

康熙对于大阿哥的汇报非常愤怒,也没有去调查其中真伪就迁怒于太子。而就在此时,正在随行的皇十八子胤祄突然病倒,康熙见状十分担心,但太子对此又是无动于衷。

太子的表现让康熙不满至极,康熙心中大概是想:“十多年前我生病之时你面无表情,我当你是年幼无知,不与你计较。如今你都34岁了,面对病重的兄弟竟然还是无动于衷,实在是太冷血了。”于是康熙大为斥责胤礽。

不过面对康熙的斥责胤扔寸步不让,反而顶撞康熙,闹的父子关系更加不和,康熙于是下令起驾回京。可就在回京的途中,康熙发现胤礽在夜间窥伺御帐,康熙认为胤礽有弑君之心,于是返京后在畅春园把胤礽废除了,这是胤礽首次被废除。

胤礽被废除后,诸皇子立即掀起了夺位大战,其中以皇八子胤禩呼声最高,得到了群臣的推荐。不过胤禩最后并没有如愿荣登太子之位,反而是招致康熙的反感。康熙在事后慢慢地冷静下来,并在不久之后重新复立胤礽为太子。

胤礽在被复立之后与康熙的关系开始渐渐回暖,而康熙也顾及往日父子感情,对以前之事绝口不提了。但好景不长,胤礽在经历了一次冷宫之后性情大变,不仅没有收敛自己的行为,反而更加变本加厉的网络党羽,大有逼宫之意。这让康熙对他彻底失去了希望,最后又一次将他废除,此后再也没有立过太子。

(晚年的康熙)

纵观胤礽的一生,虽然有种种的失误和任性,但是在治国上还是很有建树的。在康熙外出之时他曾多次监国,工作干的挺不错,绝对不是《康熙王朝》中的纨绔子弟形象。试想,他可是太子啊,以后整个天下都是他的,他对钱应该是最没兴趣的,怎们可能如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去占国库的便宜。

太子之位大家都想去做,可一旦当上太子,就不愿意在这个位子上坐太久,总想着再往前进一步。胤礽一生做了三十多年太子,估计是当烦了,这才引爆了他与康熙之间的一些列矛盾,最后落得个幽禁而终的下场。


千佛山车神


《雍正王朝》是小说改编的而已啦,主角是雍正,肯定要突出雍正贬低其他人的啦。

事实上,太子没那么差劲,相反这个太子很厉害。康熙的政绩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他的功劳。

雍正在夺嫡中也没有那么高调突出。雍正一直都是以“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的形象出现在康熙面前的,偶尔还是种田当农夫,根本没有过多参与这些斗争。

八阿哥也没有那么强,八阿哥早早就被康熙否定了,根本没有实力夺嫡。雍正一登基,八阿哥就彻底失败了,根本没有任何实力跟雍正对抗,是雍正在害他。

年羹尧也不是什么忘恩负义之人,不过是功劳大点,被雍正找理由杀了而已。

一切都是为了美化雍正而丑化其他人。



木府木初


胤礽两次被立为皇太子,两次被废,可见康熙帝对胤礽是多么失望。一个父亲对自己的儿子如此失望,俗话说的好,知子莫若父,就知道胤礽是真的烂泥扶不上墙了。

第一次被立为皇太子是因为嫡长子早殇,胤礽一出生刚满周岁就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历史记载胤礽小时候聪慧好学,文武兼备,年仅五岁虽康熙骑射,便射中一鹿四兔,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绝对的文武双全三好学生。成年后皇帝南巡等不在宫中的时候,都是有太子监国,也可见胤礽在治国方面也是能当大任。后来有诸多皇子向康熙帝打报告说胤礽的诸多问题,康熙帝也深信不疑,是因为胤礽确实存在越位做事,也没有太子的胸怀,对待自己的兄弟更是不闻不顾,康熙病重更是表现出漠不关心,丝毫没有伤心的样子,康熙认为这个皇子没有孝心。甚至有一次康熙发现胤礽半夜靠近自己的帐篷,从缝隙处窥视皇上,这件事也是让康熙下定决心废掉太子。

第二次立为皇太子,是为了缓解大阿哥和八阿哥之间的争储风波,为了稳定局势,康熙决定仍立胤礽为皇太子。胤礽由于被废过一次,心里素质不行,整日行为怪癖。康熙看着也是痛惜不已,烂泥扶不上墙看来也是康熙伤透了心。再后由于胤礽做皇帝心切,竟然联合党内大臣策划逼着康熙退位,康熙终于对这位皇太子彻底失去信心,再废皇太子。

总归是胤礽才华是有,只是心态不行,被长期的权利斗争所造成的人格分裂,孝德不再。 赢在了起跑线,输在了过程中。


趣味赏世界


《雍正王朝》是近些年不可多得的良心剧,但是影视剧终归是影视剧,不能把它当做历史来看待。其中太子胤礽在影视剧中的形象极为糟糕,但是在清史稿中胤礽并没有多大的劣迹,毕竟能够当30多年的太子,没点能力早就被搞下去了。

在《雍正王朝》中胤礽的表现可谓一塌糊涂,做好的不行,做坏的玩得飞起。

第一集中就将其烂泥扶上去墙的形象展现出来了,当时江南发大水,康熙在金銮殿中非常焦灼,其他皇子、臣子都到场了,只有胤禛和太子胤礽没有到场。胤禛是在户部查国库,而胤礽在干嘛?在和康熙的妃子郑春华偷情,这一幕使胤礽的道德丧尽。

镜头回到金銮殿内,太子胤禛已经在康熙身旁,康熙向他们询问对策,胤礽支支吾吾,而八阿哥则溜须拍马,但是比太子表现得好。

胤禛来后,向康熙报告了国库空虚的事,康熙大惊,当时的政事是由太子代理,对于国库空虚的事,康熙询问太子,太子含糊其辞,康熙只好自责。这一幕又表现出胤礽在政事上的无能。

随着国库调查的深入,康熙居然发现太子胤礽是欠款的大户,还有其他皇子,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之后的剧情又把太子胤礽卖官鬻爵、贪赃枉法、结党营私的形象表现出来,总之在《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就是一个废物、烂泥扶不上墙的人物。

在历史中,胤礽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他是康熙的第二个儿子,刚满周岁便被立为皇太子。

胤礽聪明好学、文武兼备,精通诸子百家和历代诗词,而且对于满洲的骑射也很熟练。年少时胤礽很受康熙宠爱,为他修东宫,带他去骑射、出巡。

长大后数次监国,代康熙帝祭祀,在监国期间,治绩不俗,在朝野中有很好的声誉。

他被废主要是因为没有孝悌和被人举报。在康熙巡幸期间,命太子胤礽监国,大阿哥等皇子向康熙举报太子,称他实行暴政、私自截留蒙古贡品、放纵他奶妈的丈夫,康熙对于这些报告深信不疑,心中很生气。

皇十八子生病的事加重了康熙与太子的矛盾,康熙很疼爱这个皇十八子,胤祄生病后,康熙非常着急,但是太子却无动于衷,这让康熙非常气愤,也使康熙想起了以前太子胤礽与他顶嘴的事,他是以仁孝治国,但是太子却毫无孝悌之感。

康熙想来想去,想不通。于是将太子胤礽废了。后来为了缓和皇子之间的矛盾,又复立胤礽,但是被复立的胤礽一反常态、行为疯癫,康熙帝认为他被鬼附身了。

1710年胤礽当太子当烦了,于是策划逼迫康熙退位,被康熙知道后,康熙帝大怒,再次废黜胤礽被将其禁锢,雍正二年病逝。


司马长史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被描述的十分不堪。重点是以下几个情节来进行渲染的

第一,太子胤礽代他的老爹康熙理政,结果把国库给“理”空了,而且自己就是掏空国库的主要当事人,这几乎就算是“监守自盗”。

康熙四十六年,江南发大水,康熙召集太子和诸皇子以及内大臣紧急商议如何救灾事宜,这太子胤礽和八阿哥胤禩也是“侃侃而谈”,一方面掩饰灾情以取悦康熙,另一番面无非是“拨款筹粮”的口头文章,但是,四阿哥胤禛却到户部仔细的查了国库的存银数目,然后告诉了康熙一个惊人的事实:国库空了!已经没有赈灾的银两能拿的出来了!

康熙大吃一惊啊!按照他的说法:这些年,太子代为理政,我很少过问,为何会国库亏空如此?钱都到那里去了?

太子胤礽唯唯诺诺,只是自责请罪。而分管户部的八阿哥胤禩也装模作样的检讨自己的差事没有办好,辜负了他的皇阿玛的信任。

但这些自责也罢,检讨也罢,都解决不了眼前的灾情。还是四阿哥胤禛,主动请求去江南筹款赈灾。这个江南水患总算是有了个救急的办法。

但随着调查的深入,康熙发现国库的银子居然是被大大小小的官员们给“借空了”,而且在后来追缴国库欠款的过程中,发现这个太子,国家的储君,未来的皇上居然是“欠款大户”,拖欠国库银两多达五十多万两!

康熙无语了!其实太子的欠款状况,包括其他皇子欠款的状况,也是康熙最终对“追比国库欠款”不了了之的重要因素。

第二,卖官鬻爵,胤礽利用手中的“代理理政”的权力,只看银子不看人,无论什么重要的职位,谁给的钱多就给谁,至于称职不称职都无所谓。

太子胤礽代理朝政,利用吏部每年的各地官员补缺的机会,把一些肥的流油的例如“盐道”“藩司”这样的职位,竞价外放,通过“买官卖官”大发其财。

当康熙面见那些买到官职准备外放的官员的时候,随便一聊天,好家伙,几乎各个是不学无术,甚至对自己要做的这个官是干什么的都搞不清楚。

但是,这些人太子已经批准,让康熙见见也不过就是走个形式,康熙知道,一旦他否决太子的任命,那么朝野上下就会产生“皇上和太子不和”的议论,这是康熙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因此,康熙就是再不满意,也只好批准太子的任命,但是,他心里在想:难道这就是我大清国未来的一国之君吗?

第三,贪赃枉法,并且胆大妄为。还是为了金钱,居然干“买卖人命”的“宰白鸭”的勾当。

太子胤礽的胡作非为,并没有因为康熙的容忍和维护变得有所收敛,电视剧里的太子依然是当面一套,也就是在他的皇阿玛面前弓腰搭背,毕恭毕敬,唯唯诺诺。但背地里却胆子越来越大,居然干起了买卖人命的勾当。

江夏镇富绅任季安,也就是当时任江南巡盐道的任伯安的弟弟,在江夏镇犯下了“强奸杀人”的死罪,为了保命,他们用欺骗的办法,找了佃户张五哥冒充任季安顶罪受死。

任伯安和他的小舅子刘八女用银子买通了吏部的上下大小官员,其中太子就是最大的行贿对象。太子收了钱,吏部上下联手,张五哥就不明不白的等着问斩了。

所幸张五哥的妹妹找到了十三阿哥胤祥,胤祥听说还有这么黑暗的勾当,怒不可遏,他干脆直接把吏部买卖人命的勾当告诉了康熙。

康熙深深地感到了什么叫“吏治腐败”。在八阿哥胤禩的极力请求下,康熙同意让八阿哥胤禩和十三阿哥胤祥共同审理彻查此案。

康熙心里还是隐约对太子不放心,很害怕一旦太子牵扯其中会非常难办:一个太子,未来的皇上尽然如此贪赃枉法,胆大妄为,传出去康熙自己也是难辞其咎——这太子你是怎么教育培养的?

怕什么来什么,本来办这个案子就不怀好意的八阿哥,很快就从吏部侍郎肖国兴嘴里骗出了“太子是买卖人命安的背后主使”的亲笔供词。并连夜送到宫中交给康熙,实际上是将了康熙一军。

康熙无奈,只好找张廷玉看看有什么办法能“给太子看看病”,张廷玉也比较干脆,一把火就把八阿哥胤禩千辛万苦搞来的证据给烧了。

事情虽然掩盖过去了,但是康熙心里已经对这个太子有了“烂泥扶不上墙”的心思,但是还想再尽力“扶一扶”。按照康熙的说法,就是孩子病了,不管是不是病入膏肓,当爹的都要尽全力给治。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

但有些事,会让康熙不那么从容的。

第四,人伦丧尽,道德尽失,居然和他老爹康熙的妃子偷情,还被老爹抓个正着。

胤礽理政水平一般,甚至是一塌糊涂,但是泡女人水平了得。他就泡上了康熙的一个妃子郑春华。

在康熙带着众皇子去热河“木兰秋狝”的时候,太子胤礽和郑春华的“偷情”败露了,并且是被他老爹康熙堵在屋里。

康熙这老脸是在没地方放。恨不得拿下来揣到袄袖子里。

盛怒之下,康熙把太子胤礽给废掉了!当然,这只是第一次被废。

太子胤礽的第二次被废,总体上和他的所作所为没有直接的关系,他第二次被废,几乎就是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联手“扳倒”的。

纵观电视剧当中的太子胤礽,还就是“烂泥扶不上墙”。

但是历史上的康熙的这个二阿哥,皇太子胤礽,真的就是这么不堪吗?

我们来看看,真是的太子胤礽究竟怎么样,他为什么会两次被废?他真的就是一无是处吗?

爱新觉罗·胤礽,是康熙的第二个活下来的儿子。他有个皇兄,就是大阿哥胤褆。

胤礽是康熙的皇后赫舍里所生,因此属于“嫡出”,皇后赫舍里在生胤礽的时候难产,在生下胤礽后不久就死了。

康熙和他的皇后赫舍里的感情非常好,所以,皇后赫舍里因难产而死康熙很悲痛,于是便倍加珍爱他和赫舍里的这个孩子。

在胤礽刚一岁的时候,康熙便册封胤礽为太子。

胤礽这个太子,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由皇上册立的太子。当然也是历史上最终没有当上皇帝的诸多太子之一。

胤礽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康熙对他的喜爱,尽管有那么一些“爱屋及乌”的意思,但是还是胤礽本身就招人喜欢的因素大一些。

太子胤礽从小就受到了非常良好的教育,而胤礽本身也是聪明伶俐,慧而好学。直到胤礽十六岁之前,在康熙的眼里,胤礽一直是个好儿子,也是文武兼备的好太子。

事情第一次发生变化,是康熙二十九年,康熙亲征乌兰布统的路上生病了,命太子胤礽和三阿哥胤祉前去探视迎驾。太子胤礽在行宫中看到生病的父亲,没有表现出任何悲伤的意思。

这让康熙大为恼火:老爹病了,你这个小子一点悲伤的意思都没有,这是盼着我死吗?

一旦动了这个念头,结局肯定不会太好。康熙一怒之下把太子胤礽先轰回京城去了。康熙认为这个太子,无“忠爱君父之念”。

尽管随行的大臣们劝康熙:太子才十六岁,最多也就是不懂事而已,没那么不堪,但康熙却对此事耿耿于怀,一直记恨到二十年之后。

到了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巡幸塞外(木兰秋狝)期间又发生了一件事:随他巡幸的小皇子十八阿哥病了,康熙很着急也很焦虑,但是太子胤礽却表现的无动于衷,丝毫没有着急担心的意思,康熙非常生气,他又想起了十八年前,自己生病的时候,太子胤礽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康熙感到这个太子的确有问题,不懂“孝悌”,心里既无“君父”,又无“兄弟”。

因为这件事,康熙狠狠地责备了胤礽,不曾想这个胤礽不但不认错,反而顶撞康熙,这让康熙气不打一出来。

其实在康熙巡幸塞外(木兰秋狝)的时候,已经有人开始在康熙面前的小报告,揭发太子的种种不端的行为了,这些人当中的代表,就是大阿哥胤褆。

这些小报告大约有几个方面:

第一,太子胤礽暴戾不仁,经常的打骂包括诸皇子在内的朝廷大臣。

第二,私自截留蒙古贡品。

第三,放纵自己奶妈的的丈夫,内务府总管凌普敲诈下属

这些或真或假的小报告,康熙还真就信了,胤礽的这些行为,都被康熙理解为“僭越”——在分我的权。

这是康熙和太子之间解不开的结。

更为麻烦的是,在回京的路上,太子胤礽居然在夜里偷偷接近他的帐篷并从帐篷的缝隙向里面窥视!

康熙认为,胤礽的这个举动,意味着这小子在找机会杀我!——他却不去想也许是胤礽想通过观察找个机会给他赔罪。

观念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所以,回到京城的第一时间,康熙就下旨废掉了胤礽。

从《清史稿》里,找不出太子胤礽的太多“劣迹”,无论是在代理朝政方面 ,还是受命监国期间,太子胤礽还是做了自己该做的工作,也得到了康熙的认可,同时他代理朝政也的确给康熙减轻了一些政务上的负担,代天子祭祀这种事,太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干了。

所以,历史上真实的太子胤礽没有什么太为人诟病的“不耻之举”,他的被废,其实是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随着太子胤礽成年后“御政”,从参与朝政到主理朝政,和康熙分权的局面必然形成,而分权的尺度是一个极考验智慧的活儿,这个应该说到今天为止,都是董事长和总经理之间的博弈内容之一。

胤礽估计比较“恃宠而骄”,认为他的父皇既然让他当太子,就不会在乎权力分配的尺度问题,另外,有好多事,可能胤礽根本就没有看是成权力分配的事儿。

认识的不同,必然带来矛盾,康熙和他的太子之间,始终没有走出这个怪圈,导致了太子胤礽的两次被废。

第二,康熙对诸多皇子的态度和安排,导致了太子权力的削弱。诸皇子成年之后,大多封王封爵,开牙建府,分管一摊事务,这样一来,太子的地位就比较尴尬,很容易被架空。同时,有了一定权力和地位的皇子们,会感觉到他们和太子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个时候,“反太子联盟”就会形成,太子的生存环境就十分糟糕,比如大阿哥胤褆就勾结巫术之人对太子行魇镇之事。

有了这两个要素,就注定了谁也当不好或者说也当不成这个太子。不仅太子胤礽如此,就是四阿哥胤禛,如果是先当储君的话,估计还没等继位就被的皇子们联合先轰下台去了。

所以,胤礽这个太子,并没有像“烂泥扶不上墙”那么不堪,只是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册立的太子,在太子之位的时间太长,引起了他老爹的猜忌和他的兄弟们的觊觎。

就是块好泥,也没法扶上墙啊!


步武堂


不了解!不过依照康熙的成就,又不是必须立长子为储君胤礽能入康熙的眼成为太子绝非无能之辈!只是在平均寿命三四十岁的古代皇帝这里康熙实在太能活了,胤礽实在等不了了,怕自己熬不过!所以只有铤而走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