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死後,豪格和多爾袞爭帝位都沒成功,豪格怎麼會同意多爾袞當攝政王,他卻不爭不搶呢?

于帥歷史與詩歌


豪格在推戴新皇帝的會議過程中途離場拿與會者一把,在技術上、程序上固然算是弄巧成拙玩砸了,但是並不是這一結果的根本原因。

試想,如果兩黃旗集團的代表人物堅持要立豪格,多爾袞提出的折中方案還是不能通過——當然,這樣一來也許會導致兵戎相向,鹿死誰手也未可知。但是,兩黃旗並沒有堅持要立豪格,他們的訴求是立先帝之子,那麼福臨(未來的順治帝)繼位在硬件條件上也是符合他們的訴求的,在己方的訴求已經在博弈過程中被對方認可的情況下,如果兩黃旗繼續要支持豪格來當這兩個攝政王中的一個,也又是一種掀桌子大家不玩了的行為,這自然為成熟的政治人物所不取。

如果換一個角度,說豪格或者他的利益是被兩黃旗集團的代表人物出賣了,也是合理的。

但是,從兩黃旗集團的代表人物角度,雖然皇太極已經通過一系列措施加強了皇權,他們對滿洲政治結構的認知還建立在諸貝勒共同治理的格局框架上——在他們看來,豪格作為一個擁有武裝擁有話語權的成年貝勒,即使不當皇帝不當攝政王,在滿洲統治集團內部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不當也就不當了,雖然不是最理想的方案,也不至於遭遇悲慘的命運。

他們不曾想到的是,隨著滿洲實力的增強特別是入關之後攝政王多爾袞因為奪得江山的蓋世奇功和本人的威望實力發展成為不是皇帝的皇帝,局面徹底改變了,皇權本身負載的能量和實力得到了匪夷所思、超出預期的放大,這樣一來,豪格的死期就臨近了。

換言之,本來豪格和多爾袞的政治鬥爭並非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所以兩黃旗並不特別堅持擁立豪格,但是如果索尼、鰲拜等人知道豪格包括他們自己在多爾袞掌權期間會遭到如此打壓迫害,當初的選擇可能就不一樣了。

只是,一切已經塵埃落定。


談古論金


皇太極死後,豪格和多爾袞爭奪皇位,索尼和鰲拜等大臣支持豪格,濟爾哈朗和代善兩位親王也支持豪格,多爾袞的哥哥阿濟格和弟弟多鐸支持多爾袞,多爾袞三兄弟是大清朝的作戰主力軍。雙方勢均力敵,一旦動起手來,誰都沒有必勝的把握。

崇政殿開會議定繼承人那天,鰲拜提前帶兵包圍了會場,喊出了擁立皇子的口號,給多爾袞造成巨大心理壓力。但表面上多爾袞並沒有服軟的意思,劍拔弩張的態勢致使氣氛十分的緊張。在這種情況下,濟爾哈朗提出了折中的辦法,讓福臨繼位,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自己當攝政王。



多爾袞當攝政王,代表一派力量,另一派代表為什麼不是豪格而是濟爾哈朗?

論能力豪格和多爾袞沒法比,皇位應該是多爾袞的,之所以支持豪格,是因為豪格是皇太極的兒子。

會議剛剛開始,鰲拜就粗聲大氣的喊,我們吃先帝的飯,穿先帝的衣,受先帝恩惠,沒有先帝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我們堅決擁立先帝之子!這話一出,實際的兩派成了皇太極之子和多爾袞,豪格是皇太極之子,是可選項而不是必選項。皇太極的所有兒子都是可選項。



多爾袞做出讓步,同意福臨繼位。保皇子派勝利了,也要做出讓步,就同意多爾袞當攝政王。

多爾袞當上攝政王,權力失去了平衡,另一派也要出一個人當攝政王。這時候,豪格顯然不是合適人選。

豪格是多爾袞的侄子,輩分比較低,雖然是親王,但威望差很多。論能力在保皇子派中他也排不上號。而且豪格是多爾袞的競爭對手,以後配合工作上也會有障礙。



濟爾哈朗就不同了,他輩分高,資歷老,威望也高,能力比豪格強,和多爾袞矛盾也沒有豪格那麼對立。多爾袞也容易接受。

豪格和多爾袞爭皇位,優勢在於他是皇子,而且是皇長子。爭皇位失敗,再爭攝政王,豪格沒有絲毫優勢。所以,爭皇位失敗,豪格馬上被孤立,他想當攝政王沒戲。

自己當不了攝政王,為什麼不阻止多爾袞當攝政王。實際上,被孤立的豪格想阻止多爾袞,勢單力孤,已沒有可能。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豫有得


在討論皇位繼承人和輔政大臣人選的時候,豪格中途退場,被視作棄權。我來簡單聊聊,

皇太極去世後五天,諸王大臣在崇政殿召開會議討論皇位繼承。索尼和鰲拜首先出來倡導立皇子,多爾袞針鋒相對,認為諸王尚未發言,他們還沒有說話的資格,厲聲喝退二人。

接下來,阿濟格和多鐸便出來勸多爾袞即皇帝位。多爾袞見兩黃旗大臣劍拔弩張,猶豫不決,沒有立即答應。但多鐸卻急不可耐,高聲說:“如不同意,應該立我為皇帝!我的名字已列於太祖遺詔之中。”

上圖豪格劇照

多爾袞不同意多鐸的大膽自薦,反駁說:“肅親王的名字也是太祖遺詔中提到的,不只是有你的名字。”言外之意是說,並不是太祖遺詔中提到名字的就可即位,你不能,豪格也不能以此為條件。

多鐸遭到哥哥的反對,就提出第三個候選人:“不立我可以,要立年長者,當立禮親王代善。”代善見形勢緊張,本不想摻和到裡面去,但這時多鐸點到了自己頭上,便不能不開口說話:“睿親王如果應允,當然是國家之福;不然的話,豪格是皇帝的長子,當承繼大統,我年老體衰,力難勝任。”

上圖多爾袞

事情進行到這裡,如果豪格沉住氣,再繼續參與會議,也可能出現另一種結果。可是,他鬼使神差的站起來說:“我福小德薄,哪能擔當此任?!”說罷力辭而去。他不過是見雙方意見相持不下,想以退席相威脅,事後後悔不已。

豪格離開後,他屬下的兩黃旗按劍向前,齊聲說道:“我們這些人,吃的是皇帝的飯,穿的是皇帝的衣服。皇帝的養育之恩比天大,比海深。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們寧可死從先帝與地下!”

上圖順治皇帝

多爾袞見兩黃旗以武力相逼,不想讓豪格即位又要堵住兩黃旗的嘴,思索了一下,說:“你們大家說得不錯,既然肅親王豪格謙讓退出,沒有繼統的意思,那麼就立先帝之子福臨吧!不過他還年小幼稚,最好由鄭親王濟爾哈朗和我倆左右輔政,共管八旗事務。等到福臨長大,當即歸政。

這個提議被與會者通過了。至此,豪格發現自己弄巧成拙,見此建議,卻也不好再說什麼,當不上皇帝的懊惱只好嚥到肚子裡。


古道犀風


向敬之

豪格與多爾袞爭奪帝位,論單方面能力,多爾袞要遠勝豪格。

雖然豪格年長十四叔多爾袞三歲,但皇太極在位期間,雖然任命豪格管理過戶部事務,也是短暫的,而多爾袞卻深得皇太極倚重,不但負責過吏部,而且長期綜理六部事務,且具有豐富的統兵經驗。

就連同時出任輔政王的濟爾哈朗,也明確規定,百官處理事務,必須先請示攝政王多爾袞。足見,他是佩服多爾袞主持國政的能力的。幼主登基,國情難料,大清國急需多爾袞這樣的大才穩定朝局,圖謀發展。不僅濟爾哈朗贊同,同時得到了禮親王代善和兩宮皇太后等滿洲統治集團的支持。

濟爾哈朗曾說,豪格之所以奪位不能,有一個致命弱點,即優柔寡斷。這樣的人,除了軍功卓著和大行皇帝長子外,並無其他優勢,自然受不到其他王公的推選。

六齡童福臨能登基,離不開其生母永福宮莊妃(孝莊太后)和嫡母清寧宮皇后(孝端太后)的斡旋爭取,是她們聯合捨棄豪格另選皇子的兩黃旗大臣,並得到兩紅旗共主代善的支持,迫使多爾袞退出競爭。

福臨勝出,朝政需要多爾袞主持。兩宮皇太后和兩黃旗大臣都明白,力挺多爾袞出任攝政王,於公於私皆有利,多爾袞擅權自立,不免投鼠忌器。但是,一旦讓豪格攝政,或輔政,都是明擺著方便他擅權稱帝。他是先帝的皇長子,在滿人擇賢而立的原則下,他是最有資格即位的。兩宮皇太后與兩黃旗大臣自然不會給豪格爭搶攝政王的機會。

大家推選濟爾哈朗出任輔政王,其實就是對豪格的安撫和平衡。濟爾哈朗最初也是支持豪格競爭帝位的。


以禮觀書


其實原因很簡單,不管是多爾袞還是豪格都知道,現在還不到徹底撕破臉皮的時候,因為還有一個取代明朝得目的,只有這個共同的目標達到了,兩人才能徹底撕破臉皮。

其實福臨能繼承大統其實並非走了狗屎運,因為他能即位,就是多爾袞和豪格互放下成見相妥協的結果,以及皇太極皇后哲哲操作的結果。

我們可以看一下豪格和多爾袞的實力,豪格有鑲黃旗、正黃旗、正藍旗的支持,因為這三個旗是皇太極親領的,他們支持豪格天經地義;代善一系的正紅旗、鑲紅旗屬於中間力量;濟爾哈朗表面上支持豪格,但是對於濟爾哈朗來說,他無緣帝位,因為他是舒爾哈齊的兒子,他只要看戲就行了,自己待價而沽。多爾袞則有正白旗和鑲白旗兩旗的支持,而且多鐸不僅有鑲白旗,還有努爾哈齊留下的15個牛錄的親兵,而且這15個牛錄必然是齊裝滿員的,所以多爾袞實際上實力並不弱。

但是支持豪格的三旗未必會支持豪格,因為他們的底線就是立皇子,所以是否立豪格,他們未必會堅持;但是隻要是立皇子,他們絕對會支持。

所以搞清楚三旗底線的多爾袞立馬給豪格設了套,並把豪格排除了繼承的可能,畢竟要立皇子嘛,只要不立你豪格就可以了,之後咱們再斗的你死我活。

另外,為什麼會立福臨,因為福臨他媽布木布泰是科爾沁的女人,而皇太極的皇后哲哲也是科爾沁的女人,還是布木布泰的姑姑,所以出於維護科爾沁利益的以及維持愛新覺羅氏同科爾沁的聯盟這一角度來說,立福臨為帝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為。

福臨此時乳臭未乾,主少國疑,那麼自然需要大臣來輔佐,代替皇帝行國政,也就是說要有人當週公。多爾袞自然不能放過這個機會,他是福臨的叔叔,是長輩,而周公就是成王的叔叔,叔叔輔政理所應當。同時,多爾袞為了避嫌,把福臨的堂叔濟爾哈朗拉出來,和他一同輔佐福臨。濟爾哈朗不是多爾袞得人,而是皇太極的人,所以有人牽制多爾袞,大家都能接受,豪格也說不出話來。

所以,他們要做的就是維持表面的和氣,等大清入關的目的達成之後,再拼個魚死網破,你死我活。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這是各方勢力妥協的結果。代善做為努爾哈赤失寵皇子,早沒有了爭奪皇位的資本,多爾袞雖有問鼎之心,又有兩個親兄弟傾力扶佐,但遭到兩黃旗的誓死反對,豪格本有希望繼位,但在各方角力時卻使氣離去,不僅失去了繼位機會,連說話的機會都沒有了,還怎麼反對?多爾袞提議與濟爾哈朗共同攝政,獲得通過。濟爾哈朗本是努爾哈赤的侄子,性情隨和,這為多爾袞以後獨攬朝政佈下一招好棋,充分顯示了他的政治智慧。他對大清的貢獻是巨大的,或許是由於不知節制而遭天譴吧,三十多歲就因騎馬摔傷而亡。他死後被戮屍抄家,可見順治對他早已恨之入骨了。


蔽之84791796


在滿清朝廷入主中原的時候,多爾袞是為滿清朝廷立下最大的功績。而豪格在滿清軍隊進軍四川時犯下巨大的錯誤,後來被多爾袞依法追究責任被關進了監獄,不久後,豪格就死於獄中。拿什麼出來反對滿清朝廷對於多爾袞的任命?在豪格死後,多爾袞沒有了比較強大的對手,才被封為皇父攝政王的。在滿清軍隊入主中原這件事情上,對於滿清朝廷來說,多爾袞功不可沒。大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投靠的對象就是多爾袞,在山海關外一片石大戰的也是以兩白旗為主的清軍。所以多爾袞在滿清朝廷裡的話語權大增,有鑑於此多爾袞順利的登上了滿清朝廷權利的頂峰。


愛看愛思考


皇太極死後,支持豪格的幾個旗和支持多爾袞的幾個旗可以說是勢均力敵,豪格作為皇太極長子是最合理的繼承人,卻不知是做“三辭”的戲做過,還是本人真的過於謙讓,主動退出皇位爭奪,最後兩方勢力協商然後年幼的福臨登皇位,並各出一人攝政,對雙方都好也緩解年幼滿清的內部矛盾,當然豪格也就錯失登位的機會,最後被多爾袞弄死,至於多爾袞說是和孝莊不清不楚的關係才沒過於在意皇位這個就沒定論了,而且乾死豪格之後當上皇父攝政王和皇帝也沒多大區別了,只能說兩個人死得太早便宜了順治


小子嚒跑


我講簡單點,

1. 一開始的確勢均力敵,八旗中有支持豪格繼位的,也有支持多爾袞的

2.提出順治繼位的方案後,支持豪格的分裂了

3 多爾袞夠狠,軍功高,輩分比豪格大,特別是又有了孝莊的支持

天平一下傾斜到多爾袞這邊


禮襄研究室


我個人覺得,主要還是因為有孝莊太后的存在,皇太極死後其軍隊主要凝聚力也是分散散在了多爾袞,豪格,孝莊為首的主要三人手中,加上多爾袞對於孝莊的感情,孝莊也就傾向多爾袞,這時豪格也就有些勢單力薄了,加上鰲拜等人也是比較傾向多爾袞,所以豪格也就翻不起身浪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