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政權為什麼這麼快就垮了?

知識碎片007


1644年,李自成推翻大明王朝,山海關戰敗後撤回西安。清軍入駐京師。南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為南明弘光政權。弘光政權僅僅只存在了一年就被覆滅,為何?

1645年,清軍兩路夾攻,擊敗李自成佔據關中。遂後,多爾袞即下令兵發兩路,一路由阿濟格率領追擊逃往湖廣的李自成,一路由多鐸率領從西安東出潼關,南下攻擊南明。而此時的南明君臣依舊在忙於爭權奪利,黨爭不斷,文恬武嬉、不知進取。雖不乏有識之士能看清形勢,獻計獻策,但終歸不為弘光帝採納。

多鐸率部由虎牢關東出,途經鄭州、開封,攻佔歸德(今河南商丘)。虎牢關,很熟悉的名字,如果喜歡《三國演義》的話,你一定知道劉關張三兄弟在虎牢關三英戰呂布的故事。雖然是小說虛構的故事,但是因為太受歡迎了,虎牢關也因此而揚名。

虎牢關因在汜水之西,也叫汜水關,位於今河南滎陽市區西北約15公里的汜水鎮境內。虎牢關因周穆王圈養猛虎於此而得名,為東都洛陽的東邊門戶。虎牢關南倚嵩山,北臨黃河,易守難攻,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發生在此關隘的戰事數不勝數,如李世民虎牢關大戰竇建德等等。

佔領歸德後,多鐸兵分兩路,一路由固山額真準塔率領從徐州、宿遷向淮安進發;主力由多鐸率領從亳州、宿州向泗州(今江蘇盱眙)前進,然後一同合擊揚州。兩路清軍一路猛進,鮮有抵抗,大批明軍將領獻城投降。清軍渡過淮河,很快兵臨揚州城下。

揚州城守將為劉肇基、李棲鳳等總兵所轄數千人馬,督師史可法。李棲鳳率部出降,史可法、劉肇基堅守揚州城,勢單力薄,而史可法雖傳檄各鎮前來救援卻無一支援軍到來。清軍猛攻一日,揚州城破,史可法寧死不屈犧牲,劉肇基戰死。清軍一路南下,明守將皆望風而降未曾遇阻,唯獨揚州,惱羞成怒的清軍遂屠城。

揚州已破,投降的明軍將領打頭陣進攻南京,趁霧渡江佔領鎮江。弘光帝朱由崧連夜和馬士英等人攜家屬逃亡,而朝中大臣還矇在鼓裡。第二天朝臣們才發現皇帝已經逃跑,瞬間亂了套,而後文武百官迎降清軍。南京城堅固的城防,完全成了擺設。

劉良佐等部23萬人馬投降清朝,而劉良佐是南明賴以為憑的江北四鎮之一,著實可悲。而同為四鎮之一的高傑,傻乎乎的莽夫一個,被降清的許定國騙殺於睢州(今河南商丘睢縣);四鎮中的另一位劉澤清,本鎮守合肥,在清軍南下時就棄城逃至海上,後來也降清。

江北四鎮的最後一位黃得功,此時未防備順江而下的叛軍左良玉部,被調鎮守在蕪湖。蕪湖地處安徽南部,南倚皖南山脈,北臨長江天險,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是扼守長江,拱衛南京的重要門戶。

弘光帝逃自蕪湖黃得功處尋求保護,結果黃得功被緊追而來,已經降清的劉良佐部射中喉嚨,遂自殺。黃得功是南明江北四大藩鎮裡面最男人的一個了,雖然沒有盡到太大的力氣就犧牲了,也算是為國盡忠了,相比那些爭相投降的文臣武將來說,已經強太多了。弘光帝朱由崧被俘,南明弘光政權滅亡。

還有一位明朝的武將不得不提一下,就是鎮守武昌挾楚自重的寧南侯左良玉。麾下二十萬人馬,緊要關頭左良玉卻不敢迎戰李自成或清軍阿濟格部,假借偽太子密詔帶兵東下,以清君側除馬士英為名兵發南京,實為避戰逃跑。此舉比單純的棄城逃跑危害更大,造成了南明朝廷兩面受敵,分散兵力,瞬間全亂了套,給明廷以沉重一擊。左良玉在途中病死在船上,其子率20萬大軍投降阿濟格部。

南明弘光政權之所以敗得如此之快,從一開始就決定了。

一、擁立問題上出現失誤,使得黨爭更劇烈,遺患無窮。

在擁立福王朱由崧,還是潞王朱常淓的重大問題上,擁有決策權的史可法優柔寡斷,竟然在兩派之間玩和起了稀泥,提出擁桂的方案,越整越亂。結果讓投機者馬士英夥同武將高傑、黃得功、劉良佐等強行擁立了福王,拿了定策之功。而史可法因有說福王七條理由不能立的信件在馬士英手上,只能讓出首輔大臣的位置給馬士英,導致朝中大權落入一幫宵小手中。

二、弘光帝朱由崧真的不行,亡國之君的集大成者。

南明的這個弘光帝,確實也是個極不靠譜的、昏庸荒淫的皇帝。就像史可法給馬士英的信中所說“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讀書、干預有司”,朱由崧完全沒有吸取明亡之教訓,一即位就開始大修宮殿,到處選妃,窮奢極欲,酗酒好殺,正事不幹。當時就有人罵朱由崧為孱弱如漢獻帝,傻痴如劉禪,荒淫如楊廣,是為亡國之君的集大成者。

三、武將擁兵自重

因為朱由崧不被東林黨人所喜,只能依靠擁立他的武將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和馬士英之流。開設江北四大藩鎮,封王封侯來撫慰這些武將,從而造成他們是擁兵自重、飛揚跋扈、荼毒魚肉百姓。真正大敵當前的時候,不圖捨身報國,而是為保身家富貴立馬投降了,掉轉矛頭對南明。

四、聯虜平寇之策,極其短視

從南明建立伊始,從上到下都抱著一種偏安江南幻想,甚至怕惹惱清廷而派人屈膝求和,希望能同心協力消滅李自成的大順,劃江而治。這只不過是一廂情願罷了,隨著戰事的進展,清廷越來越不把南明當回事。

清軍主力盡出在山西、陝西、河南一帶和大順軍打得不可開交,山東、河北等地大順軍撤出後,清軍也兵力空虛,反清擁明的勢力都期待王師北上,結果南明依舊忙著大內鬥,一年時間裡大軍空耗糧餉而不敢進取,坐失太多良機。朱元璋要是活過來,也能被再氣死幾次。

當然,還有很多原因不可能一一列舉,但是南明弘光朝廷如此短命,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黨爭造成巨大的內耗,自詡君子的東林黨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咱們先看看當時的時代背景,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京師失陷,此時中國有幾股力量呢?有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關外的清軍,還有逃到南方的明朝宗室。李自成在北京也沒坐幾天皇帝就被入關的清軍趕出了北京,當然這主要也是因為大明長城的守將很多投降清朝引起的。然後清軍迅速南下,於南明畫長江而治。

那麼問題來了,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時的南明和歷史上的南宋,東晉有相似之處。為什麼南宋能偏安一隅,南明卻不能。我總結一下有一下幾個原因。

第一個,南明政權內部的問題,因為崇禎皇帝的後代都死了,沒有一個正統的人來主持大局。都認為自己離正統最近的那一個,都想稱帝,所以大家不能團結一致對付清軍。你看,當時有弘光政權,魯王監國,隆武政權,永曆政權,明鄭等等。他們有的是明朝大臣扶持,或者起義軍擁護的,為了利益相互猜忌。相互抵消了抗清力量,這個原因也被大家所認可。

第二個,其實漢族有一個觀點,那就是入華夏者華夏之,意思是什麼呢?意思就是如果你說漢語接受漢族的文化習俗,不管你原來是什麼民族,我們都認為你為自己人。清朝它主動漢化自己,然後採用明朝的科舉制度,降低了明朝地主階級的反抗意思。所以清軍南下,並沒有大的反抗,這樣北方穩定了,才有力氣南下。

第三,還是由於明朝末期政治腐敗,土地兼併嚴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明朝宗室卻過著奢靡的生活,所以大家對明朝已經失望了,他們都認為只要能過太平的生活,誰當皇帝都一樣。在這種不得民心的情況下,南明滅亡也是可以理解了!


楚風說歷史


清軍入關後,其時天下分為四大勢力,分別為滿清、李闖、張獻忠與南明。從表面上看,南明的情勢最好。其一,南明佔據江南富庶之地,且江南也並無大規模的動亂。其二,明朝實行了“兩京制度”,在南京留有較為完整的中央機構。其三,北方雖已淪喪於滿清之手,但北方卻是農民起義活動的核心區域,災荒連連、戰亂不已,短期內並無恢復的能力。而南明此時與淪喪區切割,這對江南財政上是重大的減輕。其四,南明的軍隊人數有百萬之眾,是各方勢力中,軍隊最多的勢力。

從種種形勢上看,南明的局勢都比晉室南渡、宋室南渡要好。然而,南明的滅亡之速卻令人大跌眼鏡,弘光政權僅維持了一年左右的時間。而北方的姜瓖大同反正,以孤城對抗清軍的全部兵力,卻尚能堅持八個多月。南明的滅亡之速,固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其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跟明朝的政治制度密切相關。

自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廢分封,行郡縣,建立了集權帝制的形式。秦滅亡後,漢朝建立,雖是實行了郡國並行制,對分封制有所恢復。但不久,漢王朝就見識到了地方上封國太重的厲害,自七國之亂平定後,漢王朝實行“推恩令”,使諸侯國越分越小,以致地方無力與中央對抗。魏晉南北朝時期,為門閥士族政治,皇權仍受到很大的限制。

而自隋朝實行科舉制後,使得朝廷得以建立一套服務於皇權的官僚體制,皇權才得以加強。而至明清時期,集權帝制已達到巔峰。而世界上最早的集權帝制形式出現於兩河流域,聞名遐邇的波斯帝國就是集權帝制形式。

西方中世紀時期,有學者比較法蘭西(封建形式)與奧斯曼帝國(集權帝制)的政治優越性。得出的結論是:要擊敗法蘭西比較容易,但征服法蘭西卻很難;擊敗奧斯曼帝國很難,但是一旦其被擊敗,征服它就很容易。

這也是歐洲一直很難統一的最重要的原因,歐洲在歷史上,長期都是封建制,就很難集聚一支強大的力量。而採用集權帝制形式的國家,集聚一支強大的力量卻較為輕易。但是,採用集權帝制形式的國家,就像採用單核處理器,一旦其“大腦”被擊潰,就很容易陷入全身癱瘓狀態,而很難再組織有效的抵抗力量。南明的情形就是如此,雖有較為完整的中央機構,但這中央機構卻一直都是空置的,壓根就沒運轉過。


歷史聞知社


一、政權凝聚力弱

由於崇禎皇帝生前並沒有留後路,他的皇子們都待在京城沒有南下,所以南明沒有他的直系親屬。在此情況下,南明各種派系支持自己的王爺當皇帝,諸王爺之間爭端不斷,外有大敵,內部又內鬥,如此內憂外患,怎麼可能不迅速滅亡!

二、明朝壽終正寢

明朝立國兩百多年,到了崇禎年間,貪汙腐敗橫行,激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與此同時關外的女真入侵,明朝要同時對抗內外兩個強敵。

經過多年的戰爭,明朝的經濟已經瀕臨崩潰,民心盡失,可謂是病入骨髓,司命之所屬,人力難以迴天。

在民心不在的情況下,南明即使佔據南方,也很難抵擋清軍的入侵。

三、能人少

南明政權基本沒什麼名將,除了一個李定國沒有什麼太厲害的人物,文臣方面也是如此,而且不論文武,牆頭草一堆,高級將領的重臣叛亂不斷,比如孫可望的叛變,使得清廷對南明瞭如指掌,這仗根本就沒法打!

四、軍隊戰鬥力弱

因為明朝滅亡時軍隊精銳基本都在北方,要麼被李自成擊潰收編,要麼被後續而來的清軍擊潰收編,可以說南明的軍隊基本上是雜牌部隊,戰鬥力怎一個慘字了得。

軍隊戰鬥力最高的居然是少數民族軍隊,漢族軍隊戰鬥力底下,但少數民族軍隊畢竟數量有限,不可能全靠他們,所以贏是不可能贏的!


平沙趣說歷史


南明這麼快就垮了,確實讓人恨鐵不成鋼。因為南明建國的資本確實比南宋和東晉好了太多。

東晉時江東還是沒有開發的地區,中原的文化和經濟中心都還在北方。而南宋雖說南方已經逐漸開發了,但是南宋政府組建太過倉促,沒有南明政府的全面和迅速。而且明朝在南方是沒有發生過大規模戰爭的,南方各方面都保存的比較好,宋朝時在南方可是爆發過方臘起義。所以明朝比東晉和南宋立國資本確實好了太多。

明朝一直實行兩京制,也就是一個國家兩個首都,光兩個首都還不奇怪,關鍵是還有兩個行政班子。北京的六部在南京也有,只是國家承平時南京的行政班子大多數時候是閒置的,但是一旦北京陷落,那南京政府可以馬上投入使用,這就像我們家的備用電源,一旦停電備用電源馬上啟動。所以個人覺得南明真的是把一手好牌給打爛了,以南明當時的條件和北方政權劃江而治是綽綽有餘。你想當年一個小小的南宋對抗蒙元都能堅持幾十年,而當時的南明如果利用的好大順和大清三方面的矛盾,完全可以做到三分天下,從而延續明朝,甚至進取中原。

南明政權有好幾個,我覺得壞就壞在第一任皇帝弘光政權上,歷史對於弘光帝評價都不好。我們不管這個皇帝好不好,我們要知道明朝的官僚體系很發達,皇帝到了後期只是一個決策者或者權利象徵而已,在這麼一個完善的政府裡,即使沒有皇帝各部門也會繼續運轉。當年萬曆幾十年不上朝也沒見這個朝廷停止運轉,足見明朝的政府體系比較完善。

所以即使弘光帝是個傻子也不會太影響南明政權的走向。所以我個人拙見,南明第一個政權弘光之所以一年就滅亡了。原因很多,主要的原因是弘光帝登基並沒有得到南方各方勢力的擁戴,說白了就是弘光與崇禎並不是直系親屬,假如弘光是崇禎親兄弟或者子侄,我想結局可能是另一樣。中國在皇位傳承上特別看重血緣,假如崇禎太子南下,估計就不會有後來的窩裡鬥,假如左良玉不在大兵壓境時起兵內亂而是率兵抵禦滿清,那麼清兵絕對不會那麼容易渡江。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南明滅亡就是因為中央政權不穩定,內部各個皇家派別不斷內訌和爭鬥,生生把南明給滅亡了。歷史上有晉朝司馬睿的南渡建立了東晉,宋朝的南渡趙構建立了南宋,他們兩家之所以建立,因為是皇族的成員就殺光了,只剩下他們兩個獨苗,沒有人跟他們爭嘛,所以政權穩定。

小福王朱由崧1944年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權,這個政權從開始就不穩定,東林黨一直就找朱由崧佛麻煩,說他道德敗壞,生活腐化,得位不正當等等,就有因為東林黨在萬曆皇帝的時候就和朱由崧的爹不對付了,到了南明還爭鬥不斷。南明的將領左良玉就聽信了東林黨的謠言,起兵反朱由崧,結果在途中左良玉就死了,他的兒子左夢庚接位投降了清朝,和清朝一起打南明,南明就這樣完蛋了。朱由崧完蛋了,這時候就出現了挺多明朝的皇子皇孫建立各個政權,如魯王,唐王,桂王,靖江王等等,這些明朝的大王繼續監國和清朝對抗,只是他們之間卻為了誰是明朝正統地位爭鬥起來,大家互相打仗,鬧得一地雞毛,誰都沒有心思和精力去對付清朝,結果什麼唐王,魯王,靖江王都被清朝幹掉了,只剩下桂王朱由榔。

朱由榔稱永曆皇帝,剛開始還不錯的,他被張獻忠的三個義子,李定國,孫可望和劉文秀尊為主子。李定國可是能打仗的將領啊,他把清朝的親王尼堪和定南王孔有德給幹掉了,當時的形勢對永曆政權還是不錯的,雲南,貴州,廣西都是永曆的,廣東,廣西,湖南有一部分也是永曆的,只是好景不長,永曆又陷入內鬥當中。孫可望和劉文秀對屢立戰功的李定國不滿,終於他們鬧了矛盾,清朝趁著永曆內訌之機,趁勢打下了不少之前丟失的土地,永曆大好的形勢一下子下降不少,隨著時間的推移,永曆的內鬥已經消耗了永曆政權最後的精力了,1662年逃到緬甸的朱由榔被吳三桂抓住,最後被吳三桂絞死,1683年鄭成功的後人被清朝所滅,最後的一支抵抗清朝的力量滅亡了,從此南明的歷史到此終結。

再堅固的堡壘都是內部攻破的,自己人不爭氣也怨不了別人!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南明政權其實是非常有希望可以和清軍對抗的,前期形勢也是一片大好。我們先看南明第一位皇帝是怎麼登上帝位的,大明末代皇帝崇禎帝自己在煤山上吊自殺後,留下了君王死社稷的千古好名聲,但是也有一個問題就是皇位該誰上位呢,本來崇禎自己留下的幾位皇子可以去南京攢避,真的北京淪陷,皇太子也可以登高振臂一呼,號令南方政府復國對抗李自成和清軍。可惜崇禎把幾位皇子委託給了自己的老丈人,老丈人在李自成入主北京後,立馬綁了幾位皇子去邀功,導致皇子們在南京朝廷那邊看來音訊全無,只能另立新主。可惜老朱家實在人太多,立誰就變成了各個政黨之間的爭鬥。

南明第一個皇帝是朱由崧,是老福王的兒子,福王是誰呢(萬曆年間的國本之爭就是圍繞這個老福王和明光宗誰當皇帝所發生),所以要立福王之子當皇帝,那東林黨那群人肯定不同意啊,但是江北四鎮和馬士英支持福王當皇帝,東林黨胳膊擰不過大腿,畢竟人家是軍隊支持的,好吧,東林黨一謀算著,有軍隊了不起啊,然後和左良玉勾結,讓其打著清君側的名號從武昌順流而下。就這樣本來李自成和清軍在那裡打個你死我活,有大量的時間讓南明穩定根基,可惜大明內鬥不止,錯過了大好時間,內戰的關係也讓清軍一路順暢的抵達揚州,說到揚州不得不提忠臣史可法,他也就只剩下忠了,政治的敏感性一點都沒有,身為兵部尚書,槍桿子在自己手上,面對立誰為諸君,居然不當機立斷,要立福王就直接拍板,面對東林黨的干涉他搖擺不定,導致內部動亂,福王求助於四鎮,也讓四鎮從此飛揚跋扈,不坐鎮南京反而前往揚州,導致朝政大權被馬士英掌握,自己權利被架空,最後戰死揚州雖然留下了好名聲,但是南明搞成這樣他難辭其咎。

前期的好牌一點點被打的稀巴爛,後期滿清已做大,南明政權隨風而去。


Sylar弈


清兵入關以後,明朝宗室向南方撤退,佔據淮河以南的地區,相繼出現了五個小朝廷,分別為弘光政權、魯王監國、隆武政權、紹武政權、永曆政權。明朝滅亡以後,張獻忠的大西政權佔據著西南地區。清軍入關以後,張獻忠出於民族大義,開始聯明反清。1646年,清軍南下,張獻忠在西充鳳凰山被流矢擊中而死,大西政權解體。但是他的四個養子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召集殘餘部隊繼續反清,很快成為一股重要的反清力量。

當大西軍橫掃西南片區,進入貴州以後,大西軍開始商量出路。孫可望主張到廣東,而李定國主張投靠南明政權抵抗清朝。李定國在說服孫可望以後,孫可望答應歸屬南明永曆朝廷,四人都被封王。大西軍經過鏖戰進入雲南以後,李定國因為戰功赫赫遭到孫可望的嫉妒。孫可望想殺掉李定國,結果被人告密,孫可望遂率領部隊攻打李定國,結果士兵臨陣倒戈,孫可望投降清朝。孫可望投降後,向清軍出了西南地區的地形圖,並且告訴了大西軍的具體情況 ,使清軍摸清了他們的底細。清軍由原來的被動局面,轉為主動。

1658年,清軍兵分三路進攻雲南,南明小朝廷受到威脅。南明永曆帝召開御前會議,研究出路。李定國建議進入湖南,聯合鄭成功反清。而南明內部的官員很多是雲南人,都不願意離開,權臣馬吉翔力主退守滇西,永曆帝同意,南明內部出現分歧。永曆帝退守滇西以後,清軍很快在昆明會師,永曆帝被迫逃亡緬甸。後來緬甸內部發生政變,永曆帝被捉住送給了吳三桂被處死,明朝皇統宣告滅亡。說白了,南明滅亡於黨爭,如果南明內部都團結一點,也不至於滅亡。假如能一致對外,說不定可以劃江而治,像南宋一樣。只可惜,皇帝不吸取滅亡教訓,還沉迷於權力鬥爭,這怪誰呢?


謀士說


社會上層通常是由土紳財閥丶文人學者丶官僚集團共同構成,這三大勢力既爭鬥又合作,甚至結親,可以說是剪不斷,理還亂。

如果統治者能理順社會上層三大勢力集團的關係,那就會天下太平。如果能讓三大勢力和諧相處,那就會開創盛世。如果三大勢力發生混亂,那就會天下大亂,就有可能要改朝換代。

明朝洪武帝因眾望所歸而建立大明,開創了太平盛世。明朝中後期社會上層發生了大動盪,在官僚集團內部發生了儒宦爭鬥,在官方與士紳財閥集團間發生了嚴重的利益紛爭,在官方與學界之間也產生了嚴重的分歧。

李自成丶張獻忠等人造反,如果不是官宦集團內部放水,如果沒有士紳財閥暗中資助是成不了氣候的。滿清入關僅十二萬兵,之所以沒多久就一統江山,沒有廣大的士紳財閥和舊有官僚勢力,以及部分學界上層人士的支持是無法成功的。

因此明朝滅亡,是亡於社會上層利益協調的失敗,當南明試圖拼死一博,保住大明時,社會上層勢力已經捨棄了大明,而和滿清達成了共識,所以南明得不到人丶財丶物的大力支持,而滿清卻擁有一切有利條件,因此南明滅亡成了定數。

相較而言西晉、北宋滅亡時,士紳財閥丶文人學者丶官僚集團基本都還支持朝庭,所以才有生死相隨的衣冠南渡,才有了東晉、南宋。對比南明與南宋、東晉的不同遭遇,我們應有所感悟。


鬼影147951010


說起南明的政權當然是因為大勢已去。以馬士英為首的一部分南明文武官員也是見風使柁之人,雖然立了新君,但也得過且過。每天十里秦淮,歌舞昇平。當清兵南侵,江南各鎮迎風而降。我看過孔尚任的《桃花扇》戲曲版的,總之,很有一種傷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