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汉武帝当年没有独尊儒术,而是尊墨家,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I三余先生I


墨家在文艺作品中非常火红,网文中也多灌于科学之光等称号,反正给人一种中国如果独尊墨家,那么早就发达国家了,可能工业革命也在中国,但这些是事实吗?这里就从五个方面介绍一个不一样的墨家。

一、尚鬼

墨家发源于宋国,宋为商之遗民,从祖宗的角度看墨子和孔子的祖宗都是商人,但孔子从周,故尚礼,墨子则生于宋,仕于宋,整个人都极端尚鬼。

《墨子》中有《明鬼》一篇,全篇阐述的内容就是一个无神论不对,鬼神真的存在,我知道好多例子了。其实这样还只是义气之争,但墨子认为无神论者道德低下,甚至认为当时天下大乱都是因为无神论导致的,说“由此始,是以天下乱。此其故何以然也?则皆以疑惑鬼神之有与无之别,不明乎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

二、不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

如上文中的尚鬼,墨子就要批判不同思想者的道德水平,在《尚同》中墨子是点名了我不许有不同观点。认为不同的观点是导致动乱的原因,所以按照墨家看法,这世上只许一一种观点,如果当年是独尊墨术,那么今天诸子百家的书籍除了墨家的,其他家的我们都看不到了。

三、无情

墨家兼爱,儒家道家是等次之爱,我们粗看会觉得兼爱的人真有情啊!但这种是最无情的,如果你身边有人说自己谁都爱,那么必然会谁也不爱。所以历史上层有墨家巨子儿子杀人,国法赦免后,巨子依然执行私刑之事。

四、反对娱乐

《墨子》有《非乐》,这个正好怼儒家的礼乐文化,墨子认为必须要禁止音乐!同时按照墨家思想人是不应该娱乐的,庄子就曾讽刺墨家,说他们因为崇拜大禹,经常下地干活小腿上都没毛。

五、墨之衰

当然除了上文中的内容,墨家中很多思想和儒、道、名、法都有相同的地方,上述的观点可能让你不舒服,但这也是墨家思想中和现代人观念冲突最大的地方!很可能也是为什么墨家作为一个思想学派在历史上灭亡的原因。

因为这些观念虽然在墨子的描述中非常好!简直是救世灵药,但这些观念都太反人情了,依照墨家观点,你对儿子的爱应该和陌生人一样,这个可能有人敢说,但推广而来,你对陌生女人的爱应该和你媳妇一样!有老婆的男人绝大部分说都不敢说,更别说做了。

墨家的尚鬼是商之尚,就是大商那种没事都要占卜的尚,当然墨家可能不学大商烧人了,但依旧保持和大商一样的想法,认为一切以鬼神意志为意志,认为人是没鬼神聪明的。同时墨家反对命运观念,儒家则认为世上有天命的存在。

再者不怎么热爱娱乐,一味喜欢勤劳俭朴,这些都挺让人难受的,所以墨家的衰落是必然!


全真道士梁兴扬


墨家?开什么国际玩笑。如果汉武帝独尊墨家,那么中华帝国过去两千年可能就是一个以墨教为国教的政教一体国家,教义凌驾于国法之上,两千年后的中国又可称为中华斯坦共和国。

可能孟老夫子一句“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使得墨家学说有了意淫的空间,但这只是孟子的一厢情愿,墨家学说怎么可能被封建统治者采纳呢?

墨家是一个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需向团体进献

先别管墨家到底主张什么,这套墨家行事办法,难道各位看不出端倪?妥妥的宗教组织,并且是独立于王权国法之外自成一体的组织。墨家自有刑罚体系,“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根据这个原则,墨家巨子把自己儿子杀了,而没有经过司法体系审问。

墨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就是“兼爱、非攻”。

兼爱就是完全、不分彼此、无差别的博爱,听起来很美好很共产,怎么可能实践开来?儒家的亲疏有别、尊卑有别,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好不啦。

什么是非攻?反对侵略战争,这个和平思想和不错。实际执行时呢,墨家是否拥有墨家军还没有证据,但是墨家拥有很多奇人异士,经常以个人身份出现在战争中,通过兵法、器械等手段帮助弱势方。至于帮谁、为什么帮,纯粹凭个人判断、墨家组织直觉,根本不按套路出牌,别说要听皇帝老儿的指挥了?汉武帝要去北伐匈奴,搞不好墨家就站到匈奴那边去了...

墨家学说有其进步性,但是没被汉武帝采纳,归根到底还是其学说根本不适应当时社会,不能促进社会安定发展。其实也别说历史,就是墨家那套放到现在,说轻了是个黑社会组织,说重了就是个邪教恐怖组织...


正品足球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看下什么是墨家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

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这就是墨家的大概。

我们主要看到一点,那就是墨家区别于别的流派的方面,墨家是一个组织,而且规矩森严,组织严密。

假如大汉尊墨家,那么墨家子弟将大量涌入汉朝政治体系,这些墨家弟子在政治上必定更听墨家巨子的话,在主张上肯定异口同声推行墨家的主张。

如此一来

首先朝堂之上不可避免的出现党派之争

出于同一组织的墨家子弟必定口径一致,形成一个独立的政治党派,这是政治大忌,墨家一党的危害将远甚于明代东林党。

其次,君威不再

巨子的地位将高于皇帝,若朝堂上充斥了大量的墨家子弟,墨家巨子必然凌驾于皇帝之上,国将是墨家的国,皇帝与巨子必然出现类似西方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的纷争,除非皇帝就是巨子,那就政教合一了,想想都是很麻烦的事。

因此,充满智慧的中国帝王和他的臣子们,自然不会把墨家招至朝堂之上,不但不会纳入,还会处处限制压迫,直至消灭墨家。

原创作品,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历史尤其必然性,汉武帝必将选择儒家!

1、战国时期,显学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到战国末期,墨家已经式微,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成为民间组织。

2、秦朝用法家思想统一六国,但法家思想只适合国家快速成长阶段,不适合国家成熟阶段。所谓乱世用法家。所以秦国很快灭亡。

3、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争霸多年,百业凋敝,汉高祖刘邦建国后,选择道家思想,实行修养生息。汉景帝时期,窦太后登上历史舞台,喜好黄老学说,道家思想盛行。

4、汉武帝登基初期,年龄幼小,实际是窦太后执政。汉武帝为了对抗窦太后,需要选择新的治国思想来替代道家思想。

5、墨家讲究兼爱,重百姓,与封建王朝维护“王权”想冲突;法家不适用当时的汉朝政治(相对成熟阶段);其他学说也多有缺陷;所以只能选择儒学。

历史是充满偶然性,但也有其必然性,少点幻想,多点逻辑吧。


师说历史


咋们先从“独尊儒术”的好处来说起,首先,儒家思想是教化上至群臣,下至百姓,要尊君,要听从君命,皇帝是天赋人权,是天子,这非常有利于一个大帝国的统一。

古代交通不发达,试想汉武帝在长安委任一位县令到广东徐闻县(中国大陆最南端),光去就要半年时间,汉武帝要怎样才能保证那位县令会忠于自己,而不会背叛自己,唯有灌输儒家思想,让他铭记忠君。


想想自从“独尊儒术”之后,中华帝国极少分裂,不会像之前春秋战国一样,各自分裂,即使像民国军阀混战后,还是会走向大一统,这就是千百年来儒家思想的功劳。

那么不“独尊儒术”会有什么变化呢,那中国将会和欧洲一样,分裂成无数小国,这就是为什么拿破仑统一欧洲不久后欧洲还是分裂了。


我是臭臭泥


墨家在战国时期就不存在了,但也融入了政治制度中。

如果汉武帝的时候单独拿出墨家来尊崇,那简直太可怕了,墨家的三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兼爱是什么呢?主张国君对子民一视同仁,没有任何区别,这个早被儒家批判过,和禽兽没有区别。“非攻”自然也违背国君开疆拓土的意志。“尚贤”则主张可以禅让给贤者,这种观念在战国前期风靡一时,秦孝公曾就想禅让商鞅,但是根本都不现实。还有“节用”“节葬”,主张国君勤俭节约,这能忍?

所以尽管在战国前期,墨家和儒家平起平坐,形成“非儒即墨”的形势,但很快消失了,说到底就是不符合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而且墨家还是有团体组织的,不就是一群黑涩会吗?不过,墨家的主张也没有完全灭绝,实际上不少被秦法所吸收。墨家其实提倡高度集权的,比如“上同”,就是认为政令要高度统一;比如“尚贤”,虽说是提拔贤者,但是标准完全在上位者手上,这样一来为世袭也提供了便利。

《吕氏春秋》有多处记载墨家巨子和秦献公交流的故事,证明墨家确实一度融入了秦法,可以说为之后的商鞅变法提供了一定制度基础。


林屋公子


儒家思想是窝里横,打老婆骂孩子的本事。教育孩子老实听话,自己嫖老婆看媳妇。见了外敌,就成软蛋。还美其名曰叫以德报怨。


深海爱人之鱼美人


汉武帝时期,只有初期卫绾担任丞相时的三年,独尊儒术。这三年言论自由,没有一人因言获罪。



从汉武帝中前期开始,就重用法家酷吏。大夫颜异使天子不悦。法家酷吏张汤认为颜异欲骂天子,不言而入腹。便以腹诽罪之名,处死颜回十世孙,儒家大师颜异。

汉武帝还重用法家酷吏张汤、杜周、江充,罗织罪名,制造冤狱,把群臣和皇族屠戮殆尽。

汉武帝时期,还处死了最后一个墨者郭解。司马迁还给郭解立传。致使墨家学派彻底灭绝。


假如,汉武帝真重用墨家。就会出现电影《致命拜访》中的一幕。比法家更可怕。

法家的愚民是让人民成为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而墨家的尚同思想会让人成为统一思想的行尸走肉。

诸位一定要看看《致命拜访》,就能真正领悟墨家思想的真谛。


杨朱学派


首先,汉武帝并没有选择儒家。

汉世宗孝武帝

汉武帝喜好的是方士、酷吏、计臣,从不喜欢儒者。至于“推明孔氏,表彰六经”那是必须的,因为当时诸子百家都是在给孔子和六经做注脚。比如董仲舒以阴阳术数、五行家言治《春秋》;公孙弘是刀笔吏出身,但以通《公羊春秋》出仕;酷吏的代表张汤以《春秋》、《尚书》解释法度的;崇尚黄老之说的汲黯向往尧舜之时的仁政(汲黯评价汉武帝:“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所以“汉之得人,于兹为盛”的西汉前期不但没有“独尊”某一家,反而是继续了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传统。不过当时确实没有墨家的声音,那时的风云人物之中也没有墨家的信徒。 原因就是墨家当时已经衰落的无声无息了,以至于司马迁撰《史记》时只能以寥寥的二十四字附墨翟于《孟子荀卿列传》之尾:

“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现代墨学的“复兴”,是托了二次元文化的福。



历史上唯一的一个重用墨家的政权就是秦国。墨家自宗师墨翟死后,散于列国的弟子以专长论可分为三派:“论辩”者游说从政;“说书”者传播学说;“从事”者制器守卫。其中“从事”派的墨者因为善于攻战守城,为秦献公所重用(秦人以“守”卫地方上的最高长官,而次官为“尉”,皆由墨者担任。)。于是“论辩”、“说书”两派也借机赴秦入仕的黄金机会。而秦献公决心实行政制一元化的想法与墨者一再阐发“尚同”思想一拍即合——《尚同》理论的出发点是在“未有政刑”的初民社会里,人人追逐自己的私利,人人有自己的意见,于是:

“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要想社会进步就必须把人民都控制住,由各级“政长”管理,最后所有的人民和政长都绝对服从于天子。而这种政体必然是公正合理的,因为天子是上天为人民福利而选择出来的。从而实现“上同而不下比。”

上同之义无须再释,“不下比”的意思是,下边的百姓不准比周勾结,对自身的情况任何隐匿。换言之,唯有以天下百姓为耳目,高高在上的天子才能赏善惩恶,顺利推行政体的运作。 这也就是为何后世学者在整理秦简会发现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对照《墨子》和《商君书·靳令篇》时,会发现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原因。这就可以说此后荼毒四海的秦制之所以能够建立,不仅仅是多亏了商鞅的规划,也要拜墨家尚同理想的指导。

但仕秦墨者多因专长被分配秦廷的各部门——按照何炳棣先生的话讲,就是:“其事功虽有册籍可稽,但姓名则匿而不彰。墨者的种种技能和专长既经常被政府汲取利用,其地位和功用就越来越边缘化”。 最后仕秦墨者自己也悄无声息的被“尚同”思想所窒息并最后湮灭在秦始皇帝所推行的“诗书百家之禁”社会运动之中。而此后的墨者就彻底消声敛迹了。



一生致力于兼爱非攻的墨子绝想不到自己的学说会因为“尚同”作茧自缚。


陳大舍


如果尊墨家,那后世的整个中华文明都会变一个模样。

墨家文化与后来的中国文化差异是非常大的。

第一、墨家文化讲求明鬼。明鬼多少就代表了神本位思维。无论他是想建立信仰,还是像依靠鬼神来压制人间罪恶。只要确立了这一条,后来文明的世俗社会将会有巨大变化。中国古人虽然也信鬼神,但程度上是很低的,就是因为敬鬼神而远之的思维牢牢将社会控制在世俗世界之下。

第二、墨家是最具有公意识的思维。后来中国人很爱用某某公尊称对方或自己,但其实基本都达不到公这个字的含义。尤其像曾国藩这种精致利己主义者也被称为公,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墨家不仅讲类似大爱的兼爱,并且还积极作为维护天下的和平和秩序。他们那一套是心里装着一个世界的思维,而不是其他学派讲求的是成功、人生、知己之类的价值。

今天中国人其实就是严重欠缺了公共意识,这才使得家门之外概不负责,才会不懂得公共场所照顾别人的存在。孔儒的公其实是一种私义,比如关公根本就是私人之间的義,扯不上公。

第三、组织化和纪律性。

墨家不仅是一套理论思想,更是一个组织制度。

我之前说过墨家思想源于夏礼,并不是墨子凭空创造的。我说过日本文化的一半、日耳曼文化都源自夏礼。源自夏礼并非说是夏朝传承,而是说源自那个体系的文化传承。今天看日本文化里繁多的民间组织机构与日耳曼文化里充斥着的民间组织机构都是一个源头。就是源自早期社会一种组织性文化的传承。中国到周代都还有这个文化,也就是化身于墨家。后来这个文化总体上中断了。

孔子说君子不党 就是说代表君子这个体系的文化不倡导形成各式各样的组织机构。这与墨家完全不同。如果墨家得以传承,那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是多个组织的会员、成员。因为那是一种社会的组成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什么西方宗教都形成了组织机构。其实就是他们的文化特性。而我们更习惯原子化生活,或者以家族血脉为组织。

组织化生活其实有很多好处,它能够让人有归属感,有共同努力的东西,有组织纪律性,有集体讨论议事的习惯,这比原子化更能发挥人的能力。不好的是容易受组织摆布、控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