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天浙黔跨越千里的生命接力!65岁大伯“起死回生”

2018-12-11 18:49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黄慧仙 李文芳 通讯员 王蕊 胡枭峰

大雪天浙黔跨越千里的生命接力!65岁大伯“起死回生”

在杭州的手术室,韩威力主任、李洲斌医生正在修剪供体。

穿过纷飞的大雪,跨越1600多公里的路途,一份来自贵阳的生的希望,在一路绿色通道中,被火速带回杭州。一段生命接力故事就此展开……

12月9日,65岁的洪大伯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成功接受肺移植手术。正是这段“生死时速”,开启了他的“新生”之路。

这是肺移植团队第一次顺利完成飞跃千里远赴贵州、全程转运护送捐献器官的任务。洪大伯也成为浙大一院肺移植中心成立2年以来第30位移植患者。

一天2包烟、2斤黄酒的大伯 忽查出间质性肺炎

故事还要从4年前说起。

洪大伯是浙江温岭人,大半生都在和田地打交道的他,在家人眼里,向来是个精神头不错的人。

“我父亲每天都要抽上2包烟,抽了40年了,每天还要喝上2斤黄酒,身体一直挺好的。”洪大伯的儿子小洪说。

这一切,最终4年前突然出现的一场“感冒”而全然改变。

4年前,洪大伯突然出现咳嗽的情况,气也喘不上来,走上一两百步就觉得累。起初,他以为是普通感冒,便到温岭当地医院治疗。但治了一段时间之后,仍不见起色,便只好前往上海治疗。

在上海,洪大伯被确诊为间质性肺炎。据了解,这是一种非常隐蔽的疾病,没有发作之前,看上去和正常人无异,一旦发作就很严重。

尽管还在早期,但当时医生已建议其换肺。从小生长在农村的洪大伯,一听换肺,内心极度抗拒,再加上家人也觉得老人当时身体尚可,便采取了保守治疗的方式。洪大伯也在医生的建议下,迅速戒掉了自己的烟酒习惯。

然而,4年过去,保守治疗下洪大伯病情突然出现了进一步恶化。情况危急,洪大伯的儿女立即叫上当地120救护车,一路北上,将父亲送至浙大一院进行抢救。

浙大一院肺移植中心主任韩威力主任医师接诊了洪大伯。韩主任说,当自己第一次见到患者时,患者已是骨瘦如柴、躺在床上连翻身都很困难。

“爸爸说自己的肺一直在往下‘坠’,气喘不上来。他可能觉得自己的生命已维持不下去了,当时都开始交待后事。”说起当时的情况,洪大伯的大女儿洪女士忍不住落出泪来。

显然,内科治疗几乎已维持不了患者的生命。同时,冬季又是肺病患者最艰难的季节。“当时患者的肺功能急剧下降,病情非常危重,肺移植成为存活的唯一希望。” 韩威力主任说。

但与此同时,韩威力也不禁悬起了一颗心:患者情况太差,很可能只有半个月时间,如果半月内没有合适的供肺完成移植,洪大伯可能熬不到2019年了。

12月8日,当杭城开始飘起鹅毛大雪时,远在千里之外的贵州却传来来了希望。一位因脑外伤而昏迷不醒的23岁青年捐献的器官和洪大伯配型成功。

韩威力带领的浙大一院肺移植团队顿时兴奋起来。“一天打了48个电话,与贵阳那边的医生反复确认沟通。”说起那天的情形,韩主任记忆犹新。他说,不厌其烦的沟通,是为了摸清最及时有效的器官情况,为患者能获得成功的移植手术打好基础。

为了保证获取供体的高质量,为器官移植争取更多时间,韩威力主任决定,派出两位骨干医生李洲斌和方程即刻启程,赶赴贵州评估维护供体,确保万无一失。

远在哈尔滨开会的朱曼华医师随身带着笔记本电脑等待器官分配,泮辉医师在医院内协调手术室、麻醉科、体外循环、监护室、输血等团队,准备移植。

“真的很幸运,在全国器官分配系统进行第一轮分配时,我们就分配到了。”朱曼华说,系统开始分配时,30分钟内必须点下确认键,一旦错过就可能使患者失去一份生的希望。所以当她点下确认键的那一刻,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一波三折 全体医护集结待命

一切准备就绪,下午5点30分,一场从杭州飞往贵阳的旅程正式开始。

“当天的贵阳,气温只有零下3度,遭受着低温冻雨天气的干扰,我们的飞机晚点了。” 李洲斌医师说,直到当晚10点半左右,他们才赶到贵州当地医院。

到达医院后,没有半刻休整,两位医生马上对供体进行评估。

“在所有大器官移植中,肺的要求很严苛,人体直接与外界空气接触,很容易感染,为了保证移植手术的成功,必须严格评估并保护供体。”李洲斌说。

彼时,已几乎走完生命历程的捐献者氧合指数不断下降,逼近临界值。记者了解到,氧合指数是评估肺脏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数值小于300mmHg说明,肺功能将达不到捐献指标。

于是,当机立断,来自杭州的几位医生立即与当地医院ICU共同参与供体维护。通过气管镜吸痰、控制液体量、加强利尿等一系列措施成功将氧合指数纠正至392mmhg以上。

一直到午夜12点他们才得以休息。

12月9日一大早,李洲斌和方程两位医生再次来到医院参与供体维护,按照计划,这天下午2点30分将获取捐献器官。

当天另一边,尽管是周日,浙大一院肺移植中心以及手术室、麻醉医师、体外循环、监护室、输血等团队却早已冒着大雪全部集结,随时待命。

但到了中午11点,等待过程中又出了波折。李洲斌告诉记者,由于供体将同时捐献心、肝、肺、肾、胰腺等多器官,受体方又是来自全国各地,彼此的时间需要整体协调,因此,器官获取时间调整为10日凌晨5点。

然而,仅仅一个多小时之后,原先的时间安排再一次被打乱。

原来,由于供体血压一直维持不住,医院决定下午2点紧急启动器官捐献。12点40分,原本在酒店候命的浙大一院器官获取团队收到临时消息后,便一路狂奔去往医院,同时将信息及时发回给杭州“大本营”,还完成了机票改签、绿色通道协调等一系列工作。

在浙大一院,刚刚回归到各自岗位上的医护人员们同样再次“集结”。“我感觉那天的经历就像一部大片,自己就是其中的导演。”韩威力说,但作为医务工作者,他们其实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变数,随时投入战斗是医务工作者的一种必备素质。

无缝衔接 顺利完成生命接力

9日下午3点半,捐献肺脏获取顺利。

现场完成器官保护工作后,李洲斌和方程立即赶赴机场。一只如小行李箱大小的器官转运箱,承载着捐献者的大爱,此时已经成为洪大伯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一路护送的两位医生知道,捐献的肺需要尽快进行移植,缺血时间越短效果越好。“在器官移植手术中,肺离体后徐尽早开展移植手术。” 李洲斌说,分秒必争才能顺利完成肺移植。

之后,在机场绿色通道的帮助下,下午5点23分飞机按时关闭舱门,5点29分飞机开始滑行。

“前方飞机滑行,马上送手术室!”手术团队得到消息后,立即将洪大伯送进手术室准备。

连续两天雨雪天气,飞机在杭州能否顺利降落,韩威力主任心中最大的担忧。好在,因为经过提前报备,搭载爱心器官的航班得以优先降落。

9日晚7点半左右,飞机降落,爱心器官离医院几乎只有“一步之遥”。手术室医生立即启动开胸手术。分秒必争、无缝衔接,一路小跑乘上早已等待在机场出口的救护车,一路驶向浙大一院。

在10余名医护人员的精诚配合下,经历4个多小时,手术终于顺利成功。

韩主任告诉记者,昨天下午,术后16小时,洪大伯身上的ECMO已成功撤离。尽管接下来他还将面临感染、排异等难关,但他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

“冬天的确是肺病患者最难熬的时候,也是肺移植工作最紧张的时期。”韩威力主任说。

据了解,从12月2日至12月9日,浙大一院肺移植中心已完成3例肺移植手术。除洪大伯外,还有2例分别是在12月2日和12月5日顺利完成的,一位是患有慢阻肺、气管切开插管4月有余的“特困户”,目前正在申请浙大一院器官移植基金的救助,另一位同样是患有间质性肺炎的患者,目前已经转入普通病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