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上是怎么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


下肢慢性动脉闭塞可为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腘动脉卡压综合征、腘动脉外膜囊肿等。但大多是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在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出现的下肢表现,本病还可以合并脑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疾患、恶性肿瘤。一般而言,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患者较同等年龄的健康人群平均寿命短。

那么,临床上如何诊断下肢慢性动脉闭塞?根据Fontaine分类,将下肢发凉及麻木、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溃疡及坏疽分为四度。其中,对于间歇性跛行,应当明确跛行时间、距离,需要恢复的时间,跛行时出现疼痛的部位,作为临床上与椎管狭窄症鉴别的依据。比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跛行时出现疼痛的部位主要在小腿腓肠肌,立位、体位变化没有影响,末梢动脉搏动消失,停止步行后多在1—2分钟内可缓解。当然,临床上,下肢慢性动脉闭塞与椎管狭窄症可以并存。需要注意的是,有心脏疾患或者脑血管疾患的患者多因活动限制,掩盖了下肢间歇性跛行的表现;反过来,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也可能因为下肢步行障碍掩盖了心功能不全或者冠心病等症状。因此,需要仔细鉴别。

另外,可以根据体征检查进一步明确。比如观察患肢皮肤变化、溃疡面的血运、末梢动脉搏动的触诊,血管杂音的听诊进行鉴别。还可以选择多普勒彩超、运动试验、血管造影等辅助诊断。

本期答主:牛文晶 医学硕士

欢迎关注生命召集令,获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识。


生命召集令


下肢慢性动脉栓塞如何诊断?

1.本病多发生于16一45.岁的男性,多数患者:有吸烟史;

2.主要发生于下肢的中,小动脉的慢性进行性血栓闭塞性疾病,皮肤科称为“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足背动脉切脉时博动减弱(与健侧对比)或消失;

3,损害特点:主要是供血不足的表现,如患肢麻木,苍白冰凉,发绀,疼痛,出现间歇性跛行並进行性加重,严重者肢端产生溃疡或坏死;

4.早期常有浅表性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的表现;

5.体位变換与症状:患者平卧,当抬高患肢时,症状加剧;放低后,疼痛减轻,皮肤色泽慢慢恢复。

以上几点即可确诊。

防治:①局部保温,防止外伤,绝对禁烟;②口服血管扩张剂,如妥拉苏林,硝苯吡啶和烟酸肌醇酯片。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③严重者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丹参注射液或普鲁卡因静脉封闭;④中医辨证施治,如边天羽教授运用加减四妙勇安汤对早期疗效佳。

以上,供参考之。

图左来自网络,示意下肢动脉图片:图中,右为我们皮肤科阅读资料。





桂花芳香77105282


如何判断下肢血管堵塞?

下肢血栓性脉管炎可有间歇性跛行,水肿,温度变化等症状,一般情况下,早期的下肢血管堵塞患者在一定的速度下行走一定的路程后,感到小腿或脚掌酸困、疼痛,被迫休息或慢走才能缓解。后期出现持续疼痛,尤其以夜间为重,形成静息痛,常会使病人抱膝而坐。

患者会感到发凉和感觉异常,患肢发凉、怕冷,对寒冷十分敏感,尤其以指端最为明显。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同时皮肤干燥、破裂,汗液停止,无汗毛,指甲增厚、变形,形成营养障碍。


患肢可出现疼痛感、针刺感、麻木感、烧灼感等异常感觉。皮肤色泽改变,因动脉缺血使皮色异常苍白。由于浅静脉张力减低,皮肤在苍白的基础上也会出现潮红或青紫,肢体下垂时更为明显。

下肢血管堵塞是动脉因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会出现劳累后下肢困重,不适,发凉,怕冷,小腿麻木等症状。由于这些早期症状并不典型,很容易与其他病混淆,所以常会被病人误认为是老年人缺钙或是腰椎病,误诊误治,从而延误了自己的病情。


农夫老岳


临床上常可根据“间隙性跛行”‘静息痛“、下肢麻木、冰凉等症状来作初步判断。影像学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一般首选彩超检查,然后可以用CTA、MRA来进一步诊断评估。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是”DSA“,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所谓的”金标准“,并在诊断后立即进行介入治疗,快速恢复下肢血液供应,防止下肢因缺血坏死而造成肢体缺失的风险。


王芳军医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