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大将于禁投降关羽后的命运如何?

晃晃在线


历史上,曹操的大将于禁投降关羽后,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还有他到底有没有真的投降呢?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历史的蛛丝马迹一起来探究其中的秘密。



公元219年,关羽猛攻樊城,于禁与庞德奉命去救援曹仁,关羽水淹七军,与庞德大战,俘获了庞德、于禁等七军三万余人。庞德大骂关羽,宁死不降,被关羽当场斩杀。而于禁等其它将领以及三万魏兵被关押在荆州江陵。于禁作为七军的统帅,他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后来,魏国与东吴联手,南北夹击关羽,关羽战败被擒杀。在孙权攻占将领后,于禁等三万被俘的魏兵,从荆州获释而到了东吴,在东吴,于禁被骂是俘虏,遭受各种的语言侮辱,甚至东吴人还要拿马鞭鞭打他。他在东吴饱受侮辱,伤心地流泪不止,还被东吴人指责是装可怜。当然,这只是开始。

随后,曹操去世,曹丕即位,孙权称臣,孙权将于禁等三万魏兵送回了魏国。于禁回去后,受其他人的嘲笑,于禁的头发和胡须都变白了。曹丕表面上安慰于禁,背地里在于禁拜谒曹操的陵墓时,曹丕却命人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于禁看后羞愧而死。



于禁回到魏国后,曹丕却用这种的另类的方法逼死于禁,这件事太过于诡异了。并且是一个严肃的老干部,他是非常痛恨投降的,他为什么会投降呢?当时,连曹操都没有想到于静会投降,并且于禁“投降”后,直接被关押起来了,这完全不像是一个投降的大将享受的待遇。会不会但是于禁视在洪水中被关羽俘虏,他并没有像庞德一样刚烈,大骂关羽,被斩杀,但他也没有投降。当时,关羽兵力有限,为了安慰俘虏,关羽并没有过分逼迫于禁,直接将其囚禁起来,待大战之后,再劝降?

实际上,不论于禁有没有真的投降,七军投降,对于魏国来说是奇耻大辱,而于禁作为统帅成了众矢之的,再加上有庞德的


密探零零发


三十多年说旧交,可怜临难不忠曹。

知人未向心中识,画虎今从骨里描。

说的就是于禁被关羽俘虏之后,没有能够不屈就义,反而投降的故事。话说于禁是曹魏的五子良将,假节钺,可以说是曹魏外姓大将中的佼佼者,但是被关羽水淹七军,一世英名,就此烟灭灰飞。

于禁投降之后,并没有被关羽重用,而是直接囚禁在荆州江陵,关羽准备继续北伐中原,后来被东吴偷袭而败走麦城。东吴取了江陵之后,顺带也把于禁从牢里放了出来。

孙权对于禁很好,但是孙权的手下虞翻却经常看于禁不顺眼而羞辱他:

魏将于禁为羽所获,系在城中,权至释之,请与相见。他日,权乘马出,引禁并行,翻呵禁曰:“尔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欲抗鞭击禁,权呵止之。后权于楼船会羣臣饮,禁闻乐流涕,翻又曰:“汝欲以伪求免邪?”权怅然不平。

有一天于禁和孙权一起骑马,于禁马走的快了一点,和孙权平齐,虞翻马上翻脸说:你一个投降的人,怎么敢和我的君王马头平齐!然后拿着鞭子就要抽于禁,被孙权制止。又有一次,孙权和大臣们一起吃饭,奏起了魏国的音乐,于禁听到之后痛哭失声,虞翻又说:又假惺惺的哭,以为能脱罪么? 连孙权都觉得虞翻太过分了。

后来刘备伐吴,孙权受曹丕册封为吴王,就把于禁送还给了曹丕。

曹丕这个人以刻薄著称,当面给了于禁一个台阶,说将军能回来就好,春秋时代秦国的孟明视,也是被敌军俘虏,后来知耻而后勇的,还封了安远将军。

但是实际上却安排于禁去给曹操守陵,在陵墓的壁画上还专门画了关羽水淹七军,庞德宁死不屈,于禁屈膝投降的样子,于禁每天都看到羞辱自己的壁画,很快羞惭怒恚发病而死。

死后,曹丕还给了于禁一个恶谥号——「厉侯」。可怜于禁半生英雄,因为晚节不保,落得如此凄惨,也是可悲、可叹。


经史通义


于禁,曹魏五子良将之首,为曹魏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功赫赫,但是在关羽“水淹七军”之后,迫不得已投降,是有苦衷的。

于禁投降关羽后,曹操叹息道:“于禁跟随我征战三十年,临危不惊,怎么不如庞德呢?”,于禁连同三万魏国降卒被关羽安置在荆州后方,这对关羽来说一个隐患,既无法彻底消灭这支降军,又消耗大量粮草,间接加速了关羽的败亡。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身死城破,于禁又被转送到东吴。

曹丕代汉称帝后,孙权惧怕刘备为关羽复仇,也是向孙权纳臣称藩,派人将于禁归还给魏国。《三国志》载:“帝引见禁,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顿首。”可见,于禁先是投降关羽又在东吴,复归曹魏,并不好过,作为眼中的降将,短短两年头发和胡须都白了,于禁也是心中有愧。曹丕先是抚慰一番,任他为“安远将军”。后来,曹丕派于禁出使东吴时,好好羞辱了于禁一番,导致于禁羞愧而死。

《三国志》载:“帝使豫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忿怒之状,禁降服之状。”也就是说曹丕命人作图,于禁在屋内看见了庞德宁死不屈,而自己投降的形态,于禁羞愧不已,不久发病而死。于禁谥号为“厉侯”,厉,为暴虐无亲、致戮无辜之意,似乎暗示他的不近人情。

终曹魏之世,于禁作为元老功臣,也没能够入宗庙从祀曹操。作为降将,于禁是悲哀的,但作为曹魏旧将,于禁无愧。


熊猫吃竹论史


两个字:凄惨!


于禁原本是鲍信部下,曾跟随其镇压过黄巾起义。鲍信迎曹操作兖州牧后,自此成为了曹操手下大将,并拜军司马。于禁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在破刘备、灭吕布、伐刘辟、围袁术、败袁绍之时都立下了很大功劳。

于禁还特别会治理部队,他的部队军纪特别严明。于禁或许不是曹操所有大将中最强的,但他绝对是最会治军的,于禁军队严整,兵士得贼财物,无所私入。

有一次张绣叛乱时,曹操的阵营被张绣偷袭,猝不及防,十分混乱,只有于禁所部,且战且退,没有散乱,并且退回了曹军大本营,安营坚守,损失十分小。即便是受到曹操宽容以待的青州兵,他们打家劫舍,犯了军规,于禁依然没有放过他们,而是军法处置了。

于禁也因为治军严谨,加上战功卓越,在后来被曹操升为左将军,假节钺,还封了侯,这绝对是他人生的巅峰了。

但在公元219年后他的命运出现了改变,当时他与庞德奉命率大军前去救援被关羽困住的曹仁,却被关羽用水攻给淹了,军队几乎没有可以回避的地方,于禁没有办法,于是选择了投降。

投降后他去干嘛了呢?他被关羽送到了荆州江陵给关了起来。被关了几个月后,吕蒙乘关羽北伐,荆州空虚,袭取了江陵,于禁落入了孙权之手。孙权知道于禁是曹操大将,并没有把于禁关起来,对他还不错,也算当做宾客厚待吧!


但孙权对他还好,孙权手下人却是对他相当不客气。曾经有一次孙权与于禁骑马出行,文士虞翻见到了十分不满,停下来大骂于禁,因为他认为一个俘虏没有资格与孙权并排,甚至要出手鞭打于禁,后来于禁听到演乐曲时伤心流泪,虞翻又痛骂于禁装可怜。

一个名将流落异国他乡,被一文官鞭打痛骂,说起来也是心酸。

就这样在吴国寄人篱下过了一年半载,这个时候曹丕称帝了,孙权向曹丕称臣,并把于禁归还给了曹魏。

当时的于禁异常消瘦,头发与胡须也已经都白了,曹丕虽然表面上不说什么,但对于禁当日的投降之举依旧是十分看不起。

在于禁去祭拜曹操的陵墓时,曹丕却让人当年水淹七军时于禁在关羽面前的降服之状,来羞辱他,于禁见到后,无法忍受,羞愧至极,最终病死!


于禁被俘虏再到病亡,虽说仅仅过了三年,但这三年对于禁来说却是相当漫长、相当煎熬的。这三年他下过大狱,寄人篱下被人谩骂,好不容易回到故国还被老大羞辱,最终还在屈辱中羞愧至死,这对于身为名将的他来说应该是痛苦至极!凄惨至极了!


夏目历史君


于禁投降关羽,关羽兵败之后被孙权接手,整整两年之后,才随着吴国使者返回魏国,然而这个时候曹操已经挂了,曹丕继位。虽然在表面上得了应有的尊重,还被拜为安远将军,但是暗地里却是另外一番风情。

曹丕故意让人在一间屋子画上于禁投降关羽,庞德不投降被杀的画,并请于禁过来看。于禁看完后,受到刺激,就发病死了。他死后,谥号为偏贬义的“厉侯”,结局相当暗淡。

于禁其实在大伙儿心理的作用更多是为了凸显关二爷的勇猛

“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

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于禁却是是个人才,是个猛将,要不然也凸显不了关二爷的英明神武。

不过在这里可能会有人问了:

为什么三国时期,那么多降将,有的过的好,有的却结局凄惨勒?比如于禁

直接原因大家都知道就不详细谈了,从大局面来说说根本原因。

如果将三国比喻成为创业公司的话,在创业初期,人才显然是公司成败的关键因素,那么在三国前期,只要你是人才,不管你是不是降将,降过多少人,只要有能力就要,比如关二爷,刘备该怎么信任还是怎么信任。

但是于禁投降的时候,创业公司已经成型了,魏蜀吴三家公司独霸天下,这个时候,人才的重要性就减弱了,更多的是按照已有的规章制度走,是制度决定公司成败的时候了。

虽然人才还是很重要,但是已经不是那个可以不被人替代的年代了。对于公司来说,更多考虑的是组织的纪律性,组织的忠心度。

所以于禁就悲剧了!!


笑尝历史百态


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在《三国志》里合为一传,他们一生都战功显赫,立下无数功勋,都个个堪称汉末三国的名将,后世也有人把他们称为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以齐名于刘备手下的“五虎上将”,但于禁的结局最惨。

于禁是在无奈下投降的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于禁随曹仁、徐晃、庞德等负责荆州方向的防守,关羽突然发兵北上,向曹军发起攻击,曹仁等人分兵拒防,其中徐晃防守宛县,于禁、庞德等屯兵樊城外,与樊城成觭角之势,曹仁自己守樊城。

樊城外归于禁指挥的人马共有“七军”,也就是7个军,以当时每军正常编制约一万人计算,兵力总共有7、8万人,实力并不算弱。

然而这时天降大雨,汉中大涨,曹军普遍受淹。北方将士对于发洪水没有太多概念,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也毫无准备,不知道怎么办。

于禁等人仓皇避到高处,这时却发现有人乘着大船向他们袭来。来的正是关羽,他有水军而曹军没有,这个仗简直没法打,于禁等人只能坐以待毙。

最后,于禁在无奈之下竟然向关羽投降了,而庞德力战而死,曹操听说此事,很感慨,流着泪说:“我和于禁相识30年,为什么到临危受难之时反而不如庞德呢?”

于禁投降造成曹军极大被动,要不是曹仁拼命死守,曹军将一败涂地,不仅在荆州的地盘将全部丧失,而且整个许县以南的地区都将不保。

于禁投降后受尽羞辱

于禁投降后被关羽送到了江陵,不久孙吴的军队攻克了江陵,于禁又落入孙权手中。

孙权与刘备刚刚决裂,正要示好曹魏,所以没有把于禁当成俘虏看,对他很不错,亲自和他相见,但没有放他回去。于禁除了没有人身自由其他方面都还挺好,吃的喝的都挺优厚,孙权还时常邀他一同外出。

有一次孙权和于禁骑马并行,被孙权的谋士虞翻看到了,虞翻拦住于禁大骂:“你不过是个投降过来的俘虏,怎么敢跟我家主人并排骑马?”

不光骂,虞翻挥鞭还要打,如果不是被孙权呵斥住,于禁就得挨虞翻的一顿鞭子。

还有一次,孙权在楼船上宴饮群臣,邀于禁出席,席间有人奏乐,乐声勾起于禁的思乡之情,不由得流下泪来,这一幕又让虞翻看到了,虞翻当场教训于禁说:“哭什么?你以为装可怜就能免除一死吗?”

不管怎么说于禁也是一代名将,曾叱咤风云,生死面前从不眨一下眼睛,可当面被人羞辱又无法反驳,其悲屈可想而知。

于禁最后愧疚而死

曹丕称帝后,孙权立即上表称臣,同时把于禁送回曹魏。

曹魏黄初二年(221年),于禁回到洛阳,曹丕亲自召见了他。此时于禁已经须发皓白、面容憔悴,见到曹丕后于禁很羞愧,不停地流涕叩首,曹丕倒没有当面责怪他什么,反而以荀林父、孟明视的事安慰他,还任命他为安远将军。

荀林父是晋国将军,曾率军与楚军交战,大败,回来后晋景公依然重用他,3年后他又率兵出征,打了大胜仗。孟明视是秦国将军,在攻打郑国回军时被晋军俘虏,不久被释放回国,秦穆公仍然信任他,让他继续带兵,后来他率军击败了晋军。

曹丕以他们二人为例,说明打了败仗被俘虏不算什么,在任命于禁为安远将军的诏令中,曹丕特别强调:“樊城之败,主要原因是遭到了水灾,汉水暴涨,不是作战不利造成的,所以恢复于禁等人的职务。”

如果于禁的结局就是这样的,那曹丕的胸怀就让人钦佩,但曹丕在胸襟方面其实比他的父亲曹操差得远,因为他一边安慰、厚待于禁,一边却在背后搞起了小动作。

曹丕下诏让于禁出使孙吴,,行前特意安排他到邺县敬谒曹操的高陵,于禁去了,在一间屋子里却发现挂着几幅画,画的是樊城之战的经过,包括关羽大胜、庞德壮烈殉国、于禁乞降等情节。

于禁看完大愧,于禁忧病而死,曹丕赐其谥号为厉侯。“厉”在谥法上有暴慢无亲、杀戮无辜之意,属于“丑谥”。后世有学者评论说,于禁率数万人败不能死,可以把他杀了,也可以从此不用他,但用这种办法羞辱他,并不是为君之道。

于禁的悲剧不仅因为投降

有趣的是,五人之中张辽、张郃、徐晃都是降将出身,而于禁、乐进最初只是中下级军官,即史书所说的曹操“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他们在曹营快速崛起,说明了曹操的知人善任,也说明曹操一向标示的“唯才是举”并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在“五子良将”中,于禁的身上本来光环最多:每有大仗不是前锋就负责断后,体现曹操的绝对信任;所有硬仗、恶仗都难不住他,所向无敌,关键时刻屡立大功;不逊私情、敢于从严治军,又不贪慕财富,个人品质为曹操所重。曹操在世时于禁已被授予左将军的高位,成为曹魏一颗耀眼的将星。

但一场失败改变了一切,于禁的完美形象顷刻坍塌,曹操不解、对手羞辱,自己也羞愧异常,在重名节甚于重视生命的时代,被俘的于禁似乎只有一死才能配得上“良将”的称号。

但这又是讲不通的,汉末三国时代,被俘求生的名将其实还有许多,不仅张辽、张郃、徐晃是降将,被曹操称赞的庞德也曾是降将,还有关羽、姜维等人,甚至刘备也有多次投降的经历,至于名气小一些的将领那就是更多了。

群雄相争、各为其主,在三国那个特定的时代,投降如同“跳槽”,有的因为原来的主人失败了,有的因为要寻找更好的“明主”,无论主动与被动,其实都无关民族大义,一般都是可以理解的,历史似乎独对于禁更苛刻。

于禁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投降后没能效忠于蜀汉或者孙吴,而又回到了原来效命的主国曹魏,无论对曹魏还是对于禁本人,这都成了尴尬的事,再遇到一个心胸狭窄的曹丕,于禁只能以彻底的悲剧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南门太守


于禁本应该能够名垂史册,但是却因为在襄樊之战中投降关羽而晚节不保,自己也成为了叛将的代名词,让人唏嘘不已!那么于禁投降关羽后,他的命运如何了呢?

背叛曹操的人很多,但是令曹操真正痛心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张邈,一个是于禁。张邈曾经是曹操的兄弟,而于禁曾经是曹操的爱将,两人相继背叛,令曹操见证了世间人情的苍凉。

张邈素来与曹操友好,曹操在其父被杀讨伐陶谦时,将自己的家人都交给张邈来照顾,以示与陶谦鱼死网破的决心。没有想到,曹操在前面作战,后面张邈立刻就背叛了曹操,他与陈宫一起迎吕布入兖州,夺了曹操的大本营。这让曹操大惊,他没有料到,自己如此信任的人竟然会背后给自己一刀。

于禁跟张邈的情况差不多,于禁也是深受曹操信任,后来背叛了曹操。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于禁、张辽、乐进、张郃、徐晃是曹操手下的五大名将,而于禁以军纪严明,能征善战著称。曹操真正得势是在兖州,而助曹操入驻兖州鲍信出了大力,于禁是鲍信的手下,当时并不知名。

于禁真正得到曹操赏识是靠王朗这个伯乐的推荐,王朗看出于禁绝非凡品,于是向曹操大力推荐了于禁,从此以后,于禁开启了自己的传奇生涯。

于禁跟随曹操讨伐陶谦,戮战吕布,截击袁术,招降张绣,每逢大战、硬战必有于禁冲锋陷阵。于禁尤其在张绣复叛时表现出色。当时张绣趁换防时突然发难,曹军一片混乱,连曹操也险些遇险。而曹操的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都在这次叛乱中丧生。

这时,只有于禁部坚守营盘,巍然不动。随后于禁率军且战且退,掩护大军撤离。在行军途中看到曹军青州兵抢劫百姓,任意妄为,于是于禁没有请示曹操,直接攻击这些青州兵。曹操知道后表扬于禁治兵有名将风范。

于禁后来在官渡之战中率军与袁绍对垒,袁绍一时不能攻克。于禁率军沿着黄河边多次攻破袁军营寨,袭击袁军后方。更是在袁军高寨箭雨下率领曹军用霹雳车英勇反击,打击了袁军的士气!

随着战功的增多,曹操更加偏爱于禁。当时于禁与张辽、张郃、徐晃、乐进等人齐名,曹操每逢大战,必用于禁督军冲锋或者断后,以显示对于禁的信任。后期曹操更是夺取朱灵的兵力归于禁统领,加封于禁为左将军,以示荣耀!

否极泰来,于禁在自己的人生巅峰很快跌落下来。公元219年,关羽兵围樊城,当时曹仁在樊城内坚守,于禁、庞德驻守在城外以为外援。没有想到的是适逢汉水暴涨,平地涨水数丈。于禁和庞德被水逼得只得退守高堤。

这时关羽撑船来战,于禁、庞德被围。在绝境下,于禁率军投降,而庞德则大骂关羽,然后率军反抗。庞德在斩杀数十人,身上的弓箭也射完的绝境下试图乘小船逃跑,后被关羽追上俘虏。庞德誓死不降,被关羽所斩,而于禁则被关羽送到江陵关押。

后来,关羽被吕蒙偷袭,公安及江陵失守,关羽败走麦城,在临沮被杀害。于禁被吴军所俘,成为孙权的座上宾。

孙权并没有立即将于禁还给魏国,而是厚待于禁,以待观察。因为当时局势很不明朗,虽然东吴暂时和曹魏缔结联盟,但是关系很不牢固。果然,关羽死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曹丕想趁火打劫,袭击荆州之地。

所幸的是东吴名将陆逊击败了刘备的侵犯,随之与刘备重新缔结联盟。这一切惹恼了看热闹的曹丕,于是曹丕率军来攻,后遭到吴军痛击,双方罢兵。吴国经过连续作战,疲惫不堪,于是孙权重新向曹丕示好称臣,为表示真诚,将左将军于禁还给了魏国。

于禁归魏后,表面上得到曹丕的礼遇,实际上曹丕很反感于禁的投降之举。而朝中大臣也对于禁充满鄙视,以至于于禁数年间头发胡子全白了。

于禁想不通,自己在吴国遭到吴国大将虞翻的训斥,好不容易归魏了,又遭到同僚的鄙视。他不会料到,曹丕很快也会来嘲弄他!

曹丕有一天领着于禁去祭拜曹操,到曹操陵墓后曹丕手指旁边的壁画让于禁看。只见壁画栩栩如生的再现了襄樊之战,画面中庞德怒发冲冠,痛骂关羽,而于禁则跪膝求饶,奴颜婢膝,面目可憎!于禁终于受不了,回去后就气的发病而死!

这就是于禁的最终归宿,我觉得于禁是可怜的。整个襄樊之战,震惊华夏。关羽被斩于临沮,关羽名垂史册。庞德宁死不降,名垂史册。曹仁坚守樊城,一战成名。陆逊白衣渡江,名垂史册!徐晃计破关羽之围,名垂史册。只有于禁,好像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岂不可悲?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于禁投降关羽后,被关押在江陵。后吴国偷袭荆州成功,于禁又被孙权俘虏。在吴魏交恶后,孙权为了谄媚曹丕求和,将于禁送回了魏国。于禁回去后犹如进入火坑一般,一边遭受同僚的鄙视,一边遭受皇帝曹丕的羞辱,终于在悲愤交加中发病而死!司马懿曾经说过: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说的很对,于禁投降是形势所逼,不能完全怪于禁。如果曹操不死,于禁不会死的如此凄惨!心胸这东西,曹丕根本不能和曹操比。于禁大将,可惜了!


每日趣评


于禁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具有悲剧色彩的名将之一,于禁追随曹操征战沙场数十年立下无数战功其地位在曹魏武将里也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于禁的前大半生在战场上风光无限又深受曹操宠信可以说是也曾显赫一时,然而世间所有的美好都在他投降关羽之后离他而去。

于禁投降关羽之后被安置在了荆州,后来孙权和曹操联手攻打关羽占据了荆州于禁便落入了孙权的手中。随后孙权将于禁软禁在东吴,曹丕称帝之后孙权向魏国称臣,为了表示对魏国称臣的诚意孙权便派人将于禁遣送回了魏国。此时的于禁已经没有当年容光焕发的精神面貌了,多年的软禁生活消磨了于禁的身体。于禁回到魏国时头发都已全白并且面容憔悴,在见到曹丕时于禁跪拜磕头泣不成声。

回到魏国后的于禁被曹丕任命为安远将军并且曹丕还打算派于禁出使东吴。表面上看来曹丕对于禁当年投降关羽的事不再计较,事实上曹丕这个人心胸狭隘他一直都在伺机准备羞辱于禁。为此曹丕特意派人在曹操的墓室墙上刻画当初于禁投降关羽时求饶的画像然后派于禁去参观,于禁见到之后顿时觉得无地自容羞愧成疾不久便在家中病逝。


历史战争


可能和镇魂街是两样的,里面就记住一句话“末将于禁,愿为曹家赴汤蹈火!”公元219年,关羽率军攻打樊城,于禁和庞德一同率兵前去支援曹仁,恰巧此时大雨倾盆,地面积水,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最后没有实在无路可退,关羽又乘船攻打于禁,万般无奈,于禁选择了投降。

奈何身边有个愣头青庞德,庞德大骂关羽,宁死不降,最后被关羽处斩,曹操得知之后,可能有些反差,内心始终不能接受事实,哀叹良久,声称:“于禁跟了我足足有三十年,现如今面对险境,怎么还不如庞德!”

于禁为什么会投降,原因也只有他自己知道,只是他投降后在江陵的日子确实过得委屈,和关于比起来简直天差地别。

关羽将于禁囚禁在江陵,可是没多久江陵被吕蒙率军攻破,于禁这才被带到了东吴,在东吴的这段日子,于禁可谓是受尽了羞辱,这个羞辱他的人是谁?就是虞翻,虞翻曾这样评价他:“禁败数万众,身为降虏,又不能死。北习军政,得禁必不如所规。还之虽无所损,犹为放盗,不如斩以令三军,示为人臣有二心者。”

(于禁剧照)

这里可以看出,虞翻并不喜欢投降的人,他认为这种人对自己国家不忠,还不如杀了,以此震慑三军,但是因为东吴局势不稳,刚与刘备闹翻,这个时候怎么可能去得罪曹操,于是不但没有将于禁当成是俘虏关起来,还好吃好喝的招待他。

据说有一次于禁和孙权一同并排骑马,某事虞翻见到之后就立刻拦住于禁,说你一个俘虏,凭什么和我们助攻并排同行,话语间还拿着鞭子想抽打于禁,好在孙权发话,这才避免了尴尬。

然而虞翻实在看不过这种投降的人,在一次孙权请大家吃大餐的时候,于禁也在场,孙权为了缓解气氛,就令下人奏乐,于禁听了之后,可能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情不自禁的流泪,这一幕又被虞翻看见,虞翻当场大骂“你还有脸哭,还向装可怜博取别人的同情吗?”

这样看来,于禁在东吴的日子应该是不好过的,处处受人白眼,不受尊敬,就这样度过了两年的时光。

公元221年,孙权趁曹丕称帝,将于禁送回魏国,可是于禁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受到的侮辱和刺激更大,回到魏国的于禁很快就恢复了爵位,还有个官职,那就是安远将军,原以为可以安度晚年,可是万万没想到,曹丕故意让人在一间房间里画上于禁投降关羽时的情景,庞德骂关羽被杀的情景,特意让于禁去看,于禁看完之后就一病不起,羞愧而死。

原本于禁就过了两年被羞辱、被看不起的日子,以为回到国家就可以安度晚年,毕竟自己也为自己国家做过贡献,可是没想到却是人走茶凉,羞愧难当,公元221年,于禁去世,死后获赠恶谥,曰"厉侯"。


羽评郡主


一直奇怪于一件事,三国时期因为利益和生命而投降或者反叛的例子很多,为什么于禁的反叛却付出了沉重代价,并最终被曹丕羞辱而死。这样的命运对于禁是不公平的。



首先,于禁的投降是被迫的。公元219年,关羽猛攻樊城,曹仁告急,于禁率军救援。那时候正是雨季,一连下了十几天暴雨导致汉水暴涨,于禁的士兵北方人居多,不会水战,只好争先恐后地向高处逃生。而对手关羽以水军为主,趁机乘船进攻。结果可想而知,于禁和他的兵根本没有抵抗能力。在严酷的现实下,于禁做出了一个让三万士兵得以保全,也让他自己万劫不复的决定:投降。

和于禁同时出战的庞德,做出了和于禁截然相反的事情,在被关羽生擒后宁死不降,壮烈而死。



和庞德对比,更显出于禁的投降似乎应该为人所不齿。因为于禁是曹操最赏识的大将,而庞德,只是曹仁的手下,在曹操眼里根本就是个无名小卒。但是,于禁用自己的名声保住了三万人的性命。

后来,关羽被东吴杀死,于禁又到了东吴。在东吴,于禁很被人看不起。有一次孙权和他一起出行,被一个大臣当面辱骂,你个软骨头有什么资格跟吴王一起!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投降的代价,人情的冷暖,于禁尝到了。



再后来,曹操死了,曹丕称帝,魏吴交好,孙权把于禁送还北方。从投降关羽到被送回北方,虽然只有三年时间,但于禁须发全白,形容消瘦。可以想象,他的日子不好过,尤其是内心的煎熬。

曹丕没有像他父亲那样,对于禁的背叛只是悠悠地叹一口气,说一声“想不到”,曹丕一直怀恨在心。面对重新回来的于禁,他一面让于禁去拜谒曹操的陵墓,一面让人画出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的图挂在陵墓旁。

这是明显到不能再明显的羞辱。于禁如雷轰顶,他知道,曹丕不会原谅他。回去后,于禁就病了,没多久就死了。

用自己的屈辱,换取三万人的性命。于禁其实是值得被记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