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銀行理財產品沒有風險,這個說法靠譜嗎?

銀行小學生


本人認為銀行理財產品“沒有風險”。正因為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係數,幾乎與銀行存款等同,才有2018年年初的“資管新政”,旨在打破銀行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

然而,任何金融產品都有其特定的風險。銀行存款的50萬保險,就證明銀行存款亦有風險存在。但“銀行存款保險”和“資管新政”,不等於銀行的存款和理財產品,會經常出現違約的風險。應該屬於和國際接軌,降低銀行的金融風險之舉。

社會上無處沒有風險。買房子購物,就沒有風險了嗎?坐車甚至行走都有各自風險隱患,難道就永遠呆在家裡?想將自己鎖入保險箱,乃是“巨嬰”之想,完全脫離現實。

即使“央媽”的“理財新規”2021年元月1日實施之後,銀行理財產品,將取消保本模式打破“剛性兌付”。但是,理財產品承擔的市場風險,估計還在可控範圍之內,沒有財經媒體形容的那麼誇張。

只要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出現一定數量的違約現象,這一款產品的信譽度都將大打折扣;最終導致產品銷售的大幅度萎縮,銀行和客戶都將成為輸家。

當然,“資管新政”和各大銀行紛紛成立理財子公司,由此表明銀行在剝離風險資產。未來的銀行理財產品,風險將逐漸增加,此乃符合國際慣例。

交流探討,歡迎指正。順祝本週工作愉快!


陸燕青


“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一、“在銀行買理財沒有風險”的緣起

在資管新規、理財新規沒有正式出臺之前,個人投資者普遍認為在銀行買理財安全放心無風險,所謂的“理財有風險”和理財產品說明書上標明的風險等級,只是為了迎合監管要求,不足為懼。當時銀行可以保證理財產品收益的剛性兌付。但個人投資者普遍不知道的是,所謂的剛性兌付,只不過是利用了管理政策的漏洞,通過多重嵌套,預支未來的資金來兌付現在的利息,這樣為金融安全埋下了很多隱患,是不合規的資金運作行為,遲早殃及無辜投資者。

二、銀行理財的實質

是代客理財,即個人投資者賦予銀行權利,委託銀行通過合規投資,讓自己的錢獲取合理收益。理財新規對銀行理財的各方面進行了規範,彌補漏洞,避免不正當操作。同時也讓理財迴歸到了本源。簡單地說:自己看好一個項目,拿錢去投資都不一定是穩賺,那代客理財為什麼就是穩賺呢?通過銀行理財,只是把錢交給更專業更有經驗的人去運作,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穩賺。今後的銀行理財產品將向著淨值型轉變,就像基金,會隨著過成出現份額單價的波動。這樣一來,表面上看不能夠剛性兌付,成本有風險;深入分析不難發現,投資賺多少都是投資者的收益,銀行只獲得管理報酬,不會再出現因為簽訂了預期收益率的協議,超額回報就不屬於客戶的現象。總的來說,更加規範合理。


農業銀行趙麗榮


銀行理財產品沒有風險的說法明顯是錯誤的不靠譜的,雖然銀行的理財產品以穩健型居多,但是在銀行的理財產品中也有一些高風險產品,拿出單隻理財產品來分析,發行機構不能決定產品的風險性,主要看資產配置。

總體上銀行理財產品風險性不大,下圖是銀行業理財等級託管中心公佈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7)》統計的數據,在銀行發行的產品當中,債券、非標的債券資產、現金及銀行存款和買入返售佔比在60%以上,高風險的權益類資產僅僅佔比不足10%,數據顯示2017年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中風險等級為中低(“二級”)的產品募集資金為144.51萬億元,佔比高達83.25%,風險等級較高的“四級”及“五級”產品僅僅佔比0.16%,在數據上就可以得到有力的支撐,銀行理財產品還是以低風險居多。

以上是從宏觀方面分析,如果討論單隻產品的話,銀行的理財產品也是有著明顯的風險等級區分的,並不是所有的產品都是低風險產品,R4、R5級的理財產品是具有較高風險的,這些產品通常都掛鉤有股票、匯率、大宗商品等波動性極大的資產,包括一些境外理財都是風險較高的,這類產品不適合所有人投資,需要具備投資經驗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

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在產品的說明書中會有明顯的標註顯示該款產品的風險等級,在打破剛兌以後,基本所有的產品都會有幾個大字“非保本浮動收益型”,這就是風險提示,大家一定要注意看產品說明,在投資之前瞭解你的產品,起碼你要知道你的錢投在哪裡,嚴格來說,沒有無風險的投資,銀行理財也不例外,作為投資者而言,只有拿到預期收益和沒拿到預期收益的區別,無論佔比再小的產品,哪怕是0.16%的高風險理財,只要你選擇了,就只有盈利或者虧本兩種結果,各佔50%,不會因為你選擇了銀行的理財,就會繼續給你保證剛兌,以前有,現在已經沒有了。

所以,銀行理財產品沒風險這句話是錯誤的,一點都靠譜!投資有風險,理財選擇需謹慎!謹慎的人請選擇穩健型!


不立而立


我相信購買過理財產品的客戶都聽過或者看見過銀行對你做出的提醒: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而且,客戶在購買之前,需要先做理財風險評估以及簽訂自願承擔理財風險的承諾書。所以說,銀行理財產品從來就不是無風險的產品!

  • 銀行理財產品種類

銀行理財產品大致分為三類: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以及保本保息型理財產品,風險性也是由高到低依次排列。說實話,保本型理財產品已經背離了理財產品設立的初衷,形成了事實上的銀行背書擔保,把風險從理財客戶身上轉嫁給了銀行。

所以,國家也明確規定截止到2020年前,所有的商業銀行金融機構都不得再發行保本型的理財產品。也就是說,以後的理財產品只有非保本浮動收益型,既不保本也不保息,何來無風險一說?

  • 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性

當然,畢竟是銀行系的理財產品,它的風險係數還是比較低的,最起碼比之互聯網金融產品要低,因為銀行最看重的就是聲譽。而且,銀行是存在時間最長的金融機構,它的專業性、組織性、紀律性、合規性以及風控能力都是首屈一指的,他們發行的理財產品不說完全沒有風險,最起碼風險性要低的多!

綜上所述,銀行理財產品從始至終就是存在一定風險的,從來沒有無風險一說,大家一定要正確客觀的認識!


銀行小學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到各家銀行都會在理財產品宣傳摺頁上寫上“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但是一般來說銀行自主發行的理財產品很少出現過收益未達預期收益率的時候,也沒有發生過本金虧損,難道因為這樣就判定銀行理財沒有風險嗎?這是很不靠譜的說法!

銀行理財分類:

一般來說銀行理財產品分為三種:銀行自營、銀行代銷以及銀行託管產品

銀行自主發行的理財產品就是銀行自己發售的理財產品。一般來說銀行將自身信用作為保障,所以銀行自營理財產品安全性相對較高。但是大家在購買前也要了解產品的詳細信息以及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銀行理財產品會有風險評級。一般銀行自主發行的理財產品風險等級為低風險、較低風險。

銀行理財有分為:非保本浮動型、保本浮動型以及保證收益型。銀行理財產品中七成左右都是非保本浮動類的,事實上還沒有發生過本金損失的情況,大部分的收益也是能得到保障的。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和保本理財產品的投資大方向很大明顯差別:各類債券,同業存款,貨幣基金等債券類的。

銀行產品代銷是指通過銀行營業網點或網上銀行等渠道,向客戶銷售該行合作機構的相關投資產品。銀行代銷理財產品通常有:基金、信託產品、保險產品、黃金等。

其中,基金和保險產品需要代銷資格,沒有取得代銷資格的商業銀行,不能代理銷售基金和保險業務。

因此在理財產品篩選上就很重要,不同的產品風險等級不同。

做好風險評估很關鍵

不管是去哪家銀行買理財,買什麼樣的理財,第一件事就是做理財產品風險評估。

目前來說,銀行的理財產品已經逐漸向淨值型產品變更,很多客戶對於淨值型理財十分恐懼,看到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從“預期年化收益”變更成“業績比較基準”之後就覺得銀行的理財不保險了。

其實,銀行自主髮型的理財產品風險等級大多都在R2-R3,本金和收益發生虧損的可能性很小,適合穩健型的投資者。在我們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應注意關注產品的風險等級。

那銀行就沒有保本理財產品了嗎?

當然有,結構性存款目前可是網紅的“保本理財”。結構性存款屬於保本產品,浮動的只是和金融衍生品掛鉤的那部分資金。用作銀行存款的大部分資金屬於銀行存款,也受存款條例保護。它的收益是由保底本金利息+投資最高收益組成的一個區間。期限分為:3個月、6個月、一年等。目前銀行

結構性存款是一種穩健的理財方式,在保證本金的同時還能獲取較高的收益,但是我們要學會區分結構性存款的投資標的,並且由於結構性存款不能轉讓,因此在購買時還要考慮資金的流動性需求。

最後,要說明的是銀行理財的過往業績不代表未來的收益,我們不能單單隻從一個角度看銀行理財,加上資產新規落地,理財產品打破剛兌,更加不能保證本金和收益。做好風險評估,根據自己的風險喜好謹慎選擇各項理財。


理財師鬱小貝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任何理財產品都是有風險的,只是不同類型的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不一樣,任何宣傳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產品都是違反法律法規及監管規定的。

為了更好的理解為什麼理財產品有風險,我將從以下幾點予以簡要說明:

1、根據我國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理財的本質屬於信託法律關係,即管理人(如銀行、券商、信託、基金等)接受投資者的委託,按照合同約定的投資範圍、投資策略等對受託資產進行管理,因此產生的收益歸投資者所有,相關風險也有投資者承擔,管理人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費和業績報酬。 簡單點說就是投資者將自己錢交給銀行、券商等專業機構打理,因此產生的收益歸委託人所有,風險也是由委託人自擔。 所以從我國的法律法規的規定來看,理財是有風險的,且明確風險由投資者自行承擔。

2、管理人的投資運作行為即是根據合同的約定,將投資者的資金投向不同市場的產品,如銀行間市場的債券、上交所的股票、深交所的股票、銀行的存款、未上市企業的股權等。 不同市場的產品本質屬於一種債權憑證或者權益憑證,簡單講就是有些企業需要資金,於是通過發行債券、股票、吸收存款等方式籌集資金,後期再按照合同約定還本付息或者由投資者自行行使賣出或者繼續持有的權利,以獲取相關收益。

既然理財產品最終投資的產品都是由上述企業發行的,同時這些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也會面臨資金流短缺、市場經營情況不好等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等,這些風險會最終傳導至投資者持有的理財產品,並因此影響理財產品的最終兌付。


大海看財經


這位兄弟/姐妹,你從哪兒看到的這個說法,要說理財產品,最穩健的就是銀行了,因為很簡單,目前國內,只有銀行是不會莫名失聯的!


你是不是在別的理財圈子裡,別一大幫業務員或託給忽悠了,知道如果突出自己的產品嗎?很簡單!別人的都是不好的,自己的都是好的,反覆說,找一堆人說就可以了!


本心易道


超過百分之五的銀行理財就存在風險!超過3年定期的理財產品也是存在風險的!


撕裂的平衡1


買R1,R2風險等級銀行理財產品還是安全的


唧唧歪歪吵鬧


不靠譜,要看風險等級和投資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