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老師在上文言文課的時候,如何活躍氣氛不會枯燥無味?

手機用戶93762081137


枯燥的教學方法,“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會使得同學們不但不喜歡文言文的學習,反而更加討厭文言文了,甚至都開始恐懼語文課的學習。所以老師需要添加一些趣味元素在裡面。

一、以預習課本為基礎,強化學生的功底性 小學階段剛剛接觸文言文,大家還處於懵懂階段,文言文的基本翻譯、知識瞭解和學習方法以及怎樣品味讀者的心思和意圖都是很難揣摩的。因此,在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就要打好小學生的文言文的基礎,使得他們在以後學習文言文的時候對基本知識都比較瞭解。在剛開始的時候,肯定是要用心學習的,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開端,在這個時候多多積累知識,掌握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要領,基本常識,那在以後的初高中學習就不用再去學習小學所學的知識了,這就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在這個起步階段一定不能落在別人後面,以後再要追別人就難追了。

例如老師在下節課準備講《兩小兒辯日》這篇文言文的時候,老師前一節課佈置任務,提前預習課文,自己進行翻譯,並思考兩小兒為什麼辯日,最後誰說的更有道理?為什麼我們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學家孔子也不能決也。這些問題都是值得同學們不斷探索和思考的。

二、以歷史故事為背景,增強學生的求知慾 小學生學習的文言文都是比較簡單且通俗易懂的,其實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出發點和起點,因此,語文老師上課之前進行導入課堂的時候,可以通過給同學們講述歷史故事,通過這個歷史故事來導入課堂,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然後語文乘機開始本節課的內容的學習。

通過這樣的導入課堂的方法,使得同學們的求知慾就會增強,希望在文言文中可以聽到更加有趣的歷史故事,老師看到同學們這麼認真的聽課,教師也更加有信心繼續講下去,師生之間也會相互配合,使得這節課就會成為一節相處融洽的課堂了,語文教師也會和同學們之間的關係也就融洽了。

例如在語文老師在講解《伯牙絕弦》這篇文言文課文時候,這篇課文就有一個很好的歷史故事作為背景,首先在導入課的時候,給同學們講這個故事:俞伯牙與鍾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範,俞伯牙善於演奏,鍾子期善於欣賞。他們的一曲“高山流水”道出人生難得一知己,但遺憾的是,後鍾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萬分,認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鍾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絕弦”,終生不再彈琴了。

同學們呢聽完之後都特別欽佩人世間怎會有這樣的知己好友,於是同學們對這篇課文產生了學習的興趣,老師就趁機開始講課文,希望同學們可以在課文中體會到他們之間的深厚情誼。

三、以表演方式為形式

,使得文言文通俗易懂 表演是一種更加直觀的方式,讓同學們可以看得更加清楚,尤其使表演的學生身臨其境,更加深刻的表現出來文章的意圖,只有這樣才能深刻的表現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使得原本乏味的課堂變得活躍起來,在課下仔細預習的同學,在觀看錶演的時候,可以從欣賞者的角色觀看錶演者是否做到與作品中人物的形象的一致性,如果沒有,自己可以自告奮勇的上去表演,與此同時大家進行對比,就能更加真切的瞭解到作品中人物的特殊品格,處在這樣活躍的課堂,學生每節課都會有所收穫的。因此,大家應該積極參與表演,自己親身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這樣在學習這篇文章的時候或者說以後進行復習的時候,表演的同學可定會印象深刻的。例如在執教《兩小兒辯日》這篇文言文的時候,裡面有兩個小孩之間進行對話,老師可以選擇兩個學生上去進行對話,一個人充當旁白,還有一個人表演偉大的孔子,於是一場表演就開始了,大家在表演的時候,努力做到不要笑場,一定要模仿和文章中的語言、動作以及神態趨於一致,這樣大家觀看錶演的時候就會想到其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以及凸顯文中的主題。

四、以圖片視頻為切入點

,吸引學生的興趣 小學生的心智還沒有完全成熟,因此語文老師可以利用小學生這個天性來引導學生學習文言文,在小學生的語文課本上,一般都會配有彩圖的,因此,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老師可以利用一些圖片和有關的視頻導入課堂,同時再利用多媒體技術,大家可以直觀的觀賞圖片,有了圖片也就會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學生們也就會站在作者的立場去思考問題了,同時也就可以瞭解作者的意圖,也可以瞭解文章大意。

【唐唐雲學堂】是小學語文特級教師團隊研發的一套幫助小學生學好語文的課外教輔工具。針對 1-6 年級小學生的學習習慣,緊貼語文教材大綱,實行課內配套練習+課外拓展閱讀的教學方式,以及“課內強化、課外量化”的學習模式,結合多媒體趣味動畫課件,減輕教師備課壓力、提升了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老師們可以瞭解一下【唐唐老師端】公眾號。


唐唐雲學堂


枯燥的課程

類似於英文語法課的那種教學方式,逐字逐詞逐句一一對應成現代漢語的翻譯式教學。

有意思的課程

把文言文當做故事來講。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漢字言簡意賅,一篇篇文言文,其實就是一個個的故事。可以採用故事教學法,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要滿足於照本宣科,而是要提前做好一些功課。好比初中的《出師表》,也是要求背誦的,在教學時就可以結合三國的故事來簡單講一下,同學們也愛聽。

中英文對照。還是以出師表為例,王洛勇老師朗誦的就是最好的示範,在學文言文的同時,還可以學地道的英語。


同學們也可以嘗試著將文言文,古詩詞翻譯成英語。古詩詞翻譯成英語的難度最大,在表達意思的同時,也要做到押韻。以《紅樓夢》中的《好了歌》為例,大家可以看一下大衛霍.克斯的譯文《The Won-Done Song》,不僅譯出了原文的精髓風格,而且在發音上與漢語的“完蛋”相近,正好是詩歌所要表達的意思。中英文對照學文言文,涉及到跨學科教學,值得探討一下。

古今結合換位思考。古人和現代人都是人,在一些事的想法上也是相同的,所以說我們在學文言文的時候,不妨把自己想象成古人。下面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就好比高中學過的《寡人之於國也》,也是要求背誦的。這段很長,但比較好理解,我就不一字一句的給大家翻譯了,簡單為大家講講大概意思。

梁惠王說:“我治理國家很盡心盡力,哪裡發生災荒,我就會安置災民,運送糧食。我看別的國君還不如我呢。為什麼鄰國的百姓不見少,我的百姓不見多呢,我很疑惑。”

孟子於是舉出了一個經典的例子,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也說,退50步也是逃跑。

孟子說,您知道這個道理。然後孟子闡述了自己關於王道的一些理論。

古希臘有位哲學家叫做蘇格拉底,孟子和蘇格拉底說話的風格有些類似。都是先提出一些顯而易見的話,這些話對方是認可的,通過這樣的一系列對話,最後表明自己的觀點,使對方認可。這放在現代也是非常好的一種語言技巧。為什麼有些人不會說話,或者一說話別人就反感?情商低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注意強加於人的觀點,別人輕易是不會認可的。就好比這段文言文中,孟子直接說“大王啊,您的這種想法不對呀,不符合王道的精神啊。”估計梁惠王會直接把孟子請出去。


多元視角


說取文言文課,就想起學生時代的語文老師,的確有的老師講課很難董,而有的老師講同—課文,即風趣又好董,我好長時間,都不知道老師講的那些知乎者也道底是什麼意思。只到聽了另—個老師的講解才明白,原來老師講課也需要藝術的加工。

可能幾十年前的老師文化水平也不高吧,我初中第—個語文老師講文言文只會照著書本來讀,自己也不會背課,我發現他是按教案讀。搞些古詞解釋,很多時候聽的頭都大了。文言文其實就是古人的文學用語的語法,講文言文,先不要去講課文,老師先把文言文課文的翻澤文當著故事給學生聽,先聽明白這個課文道底是怎麼回事。再把古人的文學用語與現代用語作對比,說明白了為什麼要這麼用。

我的第—個文言文老師,開始讀一遍課文,然後就—句—句翻譯,只到一遍課文上完,我也沒有明白是怎麼回事,知,乎,者,也,矣,言,亦,何,曰,等字為什麼要與文中這麼用,老師把它象講故事—樣講,或自己編幾句這樣的應用說給學生聽。講文言文,最好找幾本古典小說,按白話文給學生讀幾個,同樣又用文言文來讀,這樣使學生產生聯想,會促進理解,我當初學文言文就不知道怎樣去翻澤句子,後來連續結合幾個句子,才明白意思。

其實我不是教師,只是結合自己讀文言文的理解談點看法,有錯誤的地放,歡迎批評指正。


曾憲全110401818


首先,文言文本身並不枯燥乏味,相反很多內容趣味橫生。只是因為文本呈現方式是文言,不能像白話文一樣第一時間無障礙識別出來意思,對於學生可能若有看“天書”之感罷了。

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小學生我主要引導“意會全文,領悟主旨”,人教版課本上有簡短文言文,蘇教版則沒有,課外相應讀物也是《守株待兔》《畫蛇添足》《北人不識菱》等簡易小古文,除了文中重點字詞釋義需要重點強調外,梳理文意、通達寓旨是重中之重,沒必要逐字逐句過分割裂斷句去學習。因此聯繫生活實際在教學中就很重要,既可助益理解,又能增強趣味。一則,非應試角度培養興趣是第一要務。二則,應試角度,也以重點詞句寓旨為主。

針對初中生,以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為例,有源於《世說新語》的文章,適當給學生拓展一些該書中的其他文言文,可以一舉兩得:增強趣味,應對“對比閱讀”類的出題模式。因為初中考得精細,需要對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等精講到位。只需適當在文學常識方面有所擴充,加之聯繫當下、語言風趣、恰當幽默,文言文課堂絕不會枯燥乏味。

個人實踐,謝謝。




董董微言


就個人觀點而言,我並不認為文言文會枯燥。相反,文言文更為簡潔生動,字短意長。若老師有一定的國學功底,且對文言文能有透徹的理解,那它與現代白話文並無什麼區別。覺得文言文枯燥無味,只因文言文相對艱澀,一般人難以理解,不能生動地將自己的理解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只能照教參照本宣科地讀一遍,當然感覺枯燥無味了。文言文的結構巧妙,用字、用詞嚴謹,其中不少夾雜著對偶句,有著豐富生動的節律感。再說,其中不少名篇立意開闊,氣度恢宏,並不是現代文可比擬的。所以,要使文言文上得不枯燥,老師必須做足功課,要對課文有深刻透徹的理解,要掌握課文的精妙之處,然後再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準確表達出來,文言文課也一樣可上得有聲有色。


蘇西皮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講故事!

文言文,哪怕最晦澀的《尚書》《周易》……裡面都有精彩的背景故事和哲理,通過理解背景語境,用通俗的語言抓住大家注意力,然後旁徵博引,代入主題就比較容易接受了~~

比如易中天講《三國》,他通過一些古人和今人不同的習俗,用我們熟悉的語言妙趣橫生的表達出來,拉近了今古文化的距離感,讓人們在輕鬆的氛圍能慢慢深入瞭解古代文化的韻味。

比如《論語》,其實裡面能引證出很多小故事,而不是于丹那種雞湯洗腦……比如《周易》,不要一開始就拿些宇宙法則自然規律忽悠人,幾千年未必說通透的東西,給學生灌輸未必有用!可以通過那些卜辭的表面含義進行理解,理解文字用自然現象表達的自然意思,同樣可以傳遞正常的文化理念!


午夜隨風lost


現在文言文已經普及到了小學,小學三年級17課《歲寒三友》,兒侍父,立庭前,見梅樹著花,松竹並茂。兒問曰:霜雪之時,他樹多枯落,何以三者獨否?父曰:其性皆耐寒,與他樹不同。古人稱歲寒三友,即松竹梅也。孩子們學這一課的時候,為了讓孩子們更好的理解課文,我讓孩子們演小品,讓同學飾演其中的角色,一個扮演兒子,一個扮演父親。來到院子裡朗讀課文,全班輪流朗讀,同學覺得很有趣,讀的很快,也很興奮。再根據譯文很快就明白了古文的意思。



只有香如故165


文言文相對枯燥、乏味。講解文言文,要想氣氛熱烈,不枯燥,單純的解讀很難。必須要做到有特色。要用孩子喜歡的、易於接受的流行語解釋比較合適。

不能單純的一字一句的翻譯 ,要穿插一些俗語,網絡流行語,用最通俗的語言,解釋最嚴謹的內容。如果再配以一些肢體語言,相信效果一定會很好。

其實最近華中師大戴建業教授的走紅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戴教授語言風趣,加上獨特的地方方言,讓原本枯燥的古詩詞變得妙趣橫生,十分生動,值得語文老師學習。


家有二大爺


文言文課堂為何會枯燥無味?那是因為學生有畏難的情緒,覺得文言文難懂!其實,學習文言文我認為需要古文語感,而語感的培養,應循序漸進,從低年級的古詩詞到中年級晨讀對韻再到高年級的小古文學習,六年的接觸不能完全懂卻也連蒙帶猜地大致瞭解意思,所以從小讀讀文言文,猜猜意思,為以後學習打下基礎,課堂上大多文言文能懂,只要再理解幾個新詞,這樣的課堂應該是學習熱情高漲的!若是小學裡不接觸,進入初中一下子鋪天蓋地,顯然誰也受不了!


鹿在行走


這個問題不可以籠統地回答。小學重在讀,選琅琅上口的小古文,讀出韻律,讀出趣味;初中重在實詞、虛詞的掌握,從古文和白話文的對比中去學習,從耳熟能詳的成語故事入手,能讓初中生領略到古文簡潔精練的語言魅力;高中重在理解,可以從人物故事入手,它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其實真正的學習,都是有趣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