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办红白喜事为什么要相互送份子钱,你不来我不往的,大家不更省事省钱吗?

七星老农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这是自古以来就沿袭的一种生活习惯,几千年来都是这样,礼仪之邦讲的就是礼尚往来。人情世故从来都是这样的你来我往,不走动,关系必然会慢慢冷淡。虽然省钱了,但是也慢慢的会变得没朋友了。

这是很难改变的现实。大家都这样做,你一个人独立特行,反而会被人诟病,当然你硬要这么做,也不是不可以,没人能拿你怎么样。

在农村,大家都是群居在一起,低头不见抬头见,邻里乡亲的,不相互随礼,会慢慢被人疏远。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大家都礼尚往来的,为了是相互之间的一份情,临到自己家里有什么事情了,大伙都会自发的过来凑热闹,或者说是相互帮忙,这即显得人缘好,也可以给自己分担一些压力,解决一些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事情。如果平时和大家不来往,那临到自己有事时,门口冷冷清清,就会很难堪的,拿大家常说的话讲,就是不会做人。这样的情况想必没有人原意面对的。

在以前一穷二白的年代,家里哪怕最穷,出门走个亲戚,春节上谁家串门拜个年,都很难空手进门的,自己都觉得很难为情。记得小时候,一般来客人,至少都是拿一包红糖,用报纸包得整整齐齐的,虽然钱不多,但主人都会热情相迎。如果空手而去,主人嘴上也许不会说,心里肯定会嘀咕,说你这人不懂事。这是人的本性决定的,正所谓吃了人嘴软,拿了人手短嘛。

当然现在在城里大家都在封闭的小区里就不一样,虽然天天见面,但彼此还是互不相识,所以很缺少那种亲切感,人与人之间显得冷淡,相互不串门,老死不相往来,这个虽然省钱省事了,但也少了一些人情味。

这几年,农村这个随份子钱的风气是有些邪乎了,攀比成风,份子钱也水潮船高,这确实不太好。但大家都在随波逐流,很难做到不同流合污。如果确实要做到独立特行,与众不同也不是不可以。象我认识的一个人就是这样,是个退伍军人,转业多年,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家里,一般的亲戚朋友办喜事请客,不论亲疏通一随两百元,不会多,也不会少,反正你请吧,就去一下,不请,也不计较。这样就挺好的。不过他自己感觉不错,但有些人会说他抠门,当然他也不以为意,他觉得随这么多就可以了,意思一下就行,因为他也没想着把这些随出去的钱再收回来,自己有事也不办酒席。住在城里,大家平里本来就联系不多的。去凑一下热闹就可以了,没必要搞这种比来比去,或者我送给你份子钱后面又要想着办法把他收回来这样的套路,很累。

所以在这种环境下,想做自己得看你的实力和意志了。如果你实力足够,当然是可以用钱给自己挣面子了,意志坚定,也可以象我上面说的这个人一个,原则分明,不多不少,一视同仁。那样慢慢也没有人会计较你什么了。


风物长宜放眼量3436


先讲个笑话,话说有一对夫妻,从来不送`人情,’遇到街坊邻里家办红白喜事,夫妻都认为,与其去随份子钱,不如将份子钱拿来买菜自己在家吃一顿划算。待到这对夫妻儿子长大成家,也开始在家操办了几十桌喜宴,佳期那天,老两口换上新衣早早站在门口,准备接待客人,可是焦急等到中午,也不见一个客人,老头心烦进屋了,老婆还在等。过了一会,老头出来说,老婆别等了,我想别人可能和我们想法一样,自己拿份子钱买菜在自家吃一顿呢。

人一生,难免有儿女成婚,父母归天事要办,乡亲邻里,互相凑个热闹,抬个庄。礼尚往来,谁也欠不了谁的。正所谓人情如纸,张张薄!


白发鱼潐


对于题主提出这样的问题和建议,我来谈谈对人情往来、人情礼的看法。

如果亲戚、邻里、朋友之间平常或有红白喜事等没有来往走动,那真是平淡如水,老死不相往来,那何来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人情冷漠的社会那真正是可怕的!

国人崇尚礼仪、讲求的是礼尚往来,就有了相互走动和应酬,尤其是一方有重方红白喜事等,为了喜庆热闹和增加气氛不冷冷清清,就会置办宴席礼请有亲情、友情的一方,这也是为了联络和加深感情的需要吧。

既然有亲情、友情等瓜葛的礼请,出礼还礼去应酬就存在,否则就谈不上有来有往的礼尚往来,那就是无礼,相互间的感情就可能淡漠。

其实,置办宴席并不可怕,怕的就是不量力而行的大操大办和相互攀比,会加重双方的经济负担,我想,农村人本来收入并不高,置办酒席请客更多的原因不是以敛财为目的,新时代更应崇尚移风易俗,礼轻仁义重、礼到人不怪,这样,对双方都有好处!


和风细雨言


红白喜事随份子钱流传从古至今,喜事送礼表示一是表示祝贺主人家,二是邻里亲戚之间的一种礼尚往来更是人情关系的一种纽带。白事份子钱一般是对逝者家属的一种安慰,也是对亡者的尊敬。农村里面如果主人家有喜事话没有亲戚朋友,乡里乡亲前来贺喜送礼话,那说明这家人在村里面为人处世很差,和大家关系不是很和睦。更近一步说明不受大家欢迎。喜事都是要热热闹闹才能突出个喜字。至于白事同样也是看主人家在村里面威望以及为人处事,和大家关系是否和睦相处,所受欢迎程度如何。过去白事下葬都是用人抬棺木,如果和村里面人关系很差,估计棺材都没人帮忙抬。中国人从古到今都讲究人情。


清风花醉香


首先觉得红白喜事送的钱不能叫“份子钱”。份子钱应该是固定范围内交纳的,一般金额也是统一的,就像会费。

个人认为红白喜事分为两种——红事和白事。送礼是基于人情,源于礼尚。红事要请,为了热闹和喜庆,那去了肯定要祝贺。白事是悲伤的事,主人家哪有心情去请客?白事送的礼,我们这里俗称“纸礼”,也有说是奠银、祭银的,总觉得不是那么恰当,后来有人说正确写法是“赙礼”。听老人说是纸钱,烧给逝世的人的。后来不知怎么就改为人民币了。当然,丧事花销是比较大的,农村是出现成立相当于互助组织的情形,记得叫“老人会”,交的就是份子钱。有的家族内,各户要按人丁交米的。

这个就是通过种种人情往来,增加感情,促进和谐的。


修枝剪叶1


这个问题是一个古老的流传,自我记事起那时生活艰难的实难形容,但家里有红白事,老人生日,孩子满月,非得操办,因为你家有喜事不请庄客的话,如果老人过世了请不动庄客,所以每件事都得过,那个时候一份礼也就二毛钱,但多数人还没有,形世不断的发展,象请客送礼这些习惯也根着发展,就说现在礼金虽然最低也就是百元,但是东家多数人倒贴钱办酒席,原因是每桌席也就是千元吧,接理说不贴钱,但帐没法算,例如五户来客每户一百元,问题是每户俩个人,五户出礼金五百吃饭一桌一千元,主家只有贴钱,还要祖车接来送往的车费,这些事城市也差不多一样。


为了我20


农村办红白喜事送份子礼是自古的传统风俗,一些主要亲属是必不可缺席的,其次就是邻里朋亲之类。这个问题怎么说呢,一方面也可说是个慰问,也可以说是个资金上的帮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靠什么作为扭带,这也应该是一个方式吧。

农村办个事都三亲六眷,邻里乡亲相互帮忙,相互随个礼那也是人之长情,不是城里各自封闭,只所以农村人相互之间和谐的成度要比城里人强得多,这就是相互之间都有个亲情的既念吧。在农村一个家庭办个事没有几个人闹腾那又不热闹,让人瞧不起,说明你这个家庭没有人缘。热热闹闹都好呢。


犁尾巴


城里人办红白喜事不收份子钱?

回答你的问题,份子钱,之所以叫份子钱是因为它的本质不是赠送,而是“账”,所以办事的时候东家都会把客人上的份子钱多少,详细的记在账本上,等到别人家办事的时候翻翻账本,看看当初别人给上了多少钱,到时候得还回去!

中国是个农耕文明的国家,以前人们都很困难,家里办事的时候不能太寒酸,但是没钱怎么办,这时候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就会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众人拾柴火焰高,热热闹闹的就把事情办了! 中国人崇尚礼尚往来,久而久之就成了传统,往大里说,这也叫文化!


保定林中老鬼


你好,想要谈红白喜事份子钱的事,我们得先弄明白这里面是什么回事,再看看要不要你不来我不往。

我不知道你是哪里的,也不懂你们那里的习俗,我只谈我们这里的习俗。

先说喜事吧!比如结婚,在以前,要给家里一个孩子结婚是非常困难的事。

第一要办酒席,置房子,给新娘买嫁妆,又要给新娘的娘家办酒席的钱和物,这对一个农民来说绝对是个天大的压力,这些钱没地方来。刚好左邻右舍知道了这事,大家都给点份子钱。这样一来就减少了主人家很大压力

第二比份子钱更值钱的东西,情感。

大家给份子钱主要是想帮助对方完成一桩心事,不光给份子钱,人还要自己过来帮忙,而且还不用叫,大家都自己去做事,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没有宾主之分

第三份子钱也不是随便都能收的,比如长辈,在一般情况下长辈也会给份子钱,但是不能收。因为老人家没收入,你一旦收了,会给老人家带来很大的压力。就会被很多人指责。

毕竟中华的千年传承是尊老爱幼也是真理。

再说说丧事吧!在我们这里有句话叫父母恩,高官厚禄也离不开母亲的十月怀胎,父亲的严厉教导,所以也叫还恩。在还恩这件事上给份子钱也是互相帮助,形成了良性循环,更多的也是情感。谁都不适合把自己的双亲亲手推入火葬场或者把他们埋了,这也太没人性了。

在我们这里丧事的份子钱也叫白礼

第一不能退的,非要退,就要用红包包起来退不可

第二这份子钱主要是在向主人示好,让主人知道我把你当做朋友、兄弟的一种表示。

第三还是要大家帮忙,大家也都懂,都不用叫,自己做事就是了

所以这份子钱没人会叫你给。

红白喜事不能很份子钱混为一谈,把钱放进了感情的世界,感情就变味了。在现实中很多人把钱用来作为一切的衡量标准,最终都是人走茶凉暗自神伤。


山村蜂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