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真实的刘禅是一个怎样的人?

瓦尔登的船夫




刘禅的人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登基前,从207年出生到223年继位这16年。

2.诸葛亮时代,从223年继位到234年诸葛亮病逝这11年。

3.后诸葛时代,从234年诸葛亮病逝到263年蜀国灭亡这29年。

4.晚年,263年蜀国灭亡到271年刘禅去世这8年。

刘禅在人生头16年里有记载的就两件事,208年赵云在长坂坡之战救阿斗,212年张飞、赵云截江救阿斗,在两件事在《三国演义》中都有详细描写,经过了艺术加工,但这两件事是真实存在的。

刘禅的少年平淡无奇,文没有曹植、曹冲少年天才般的表现,武没有曹丕、曹彰少年英武的形象,初见是赵云怀中的襁褓婴儿,再见就已是蜀汉的皇帝了。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遗诏敕后主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刘备在遗诏中嘱咐刘禅多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学习,此时的刘禅17岁,这些“经世之学”刘禅之前有没有学习过,学得怎么样,我们不得而知,也没有记载表明刘禅有过什么内政,军事方面的经验,不管怎样,他还是个17岁的孩子,想想我们17岁的时候在做什么,摆在刘禅面前的是内忧外患中的蜀国,我们不能对他苛责什么,于情于理放权给诸葛亮都是最好的选择。

223年四月刘备在永安去世,刘禅继位称帝,开启了人生第二阶段:武侯辅政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刘备在弥留之际,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钦点了诸葛亮来辅政,把蜀国和刘禅都托付给了诸葛亮,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还有一位托孤大臣,尚书令李严,这个李严本是刘璋部下,刘备入蜀时,刘璋命李严率军抵抗刘备,没想到李严投降了刘备,所以刘备为什么要托孤给诸葛亮、李严二人呢,有人说是为了牵制诸葛亮,刘备也不放心诸葛亮大权独揽,也有说李严是益州派(原刘璋部下)的代表,这样安排是为了平衡蜀汉内部派系,后来诸葛亮与李严也确实有分歧,这是另一话题了。

回过头来,刘禅从始至终都是被动接受的角色,他是蜀汉的皇帝,名义上的统治者,但在诸葛亮辅政的11年里,我没有看到任何刘禅自己做的决定,不知道娶了张飞两个女儿算不算,“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刘禅仿佛是一位看客,看《三国志··后主传》就像在看流水账,也难怪《后主传》只有三千字,而《诸葛亮传》六千字。

怎样评价刘禅的前半生呢?“平庸”二字,何为平庸,普通、寻常而不突出,碌碌无为。就像评价官员,无作为、有作为或胡作为,刘禅是无作为,既然不能比诸葛亮做得更好,刘禅的无作为看起来也是不是件坏事。问题是诸葛亮在的时候什么事都能担着,就像是后世的君主立宪制,刘禅是虚位的国家元首,诸葛亮是首相大权独揽,那要是诸葛亮不在了呢?刘禅做好掌权的准备了吗?

234年八月汉丞相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诸葛亮的去世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刘备集团经历了刘备时代,诸葛亮时代,来到了后诸葛时代,为什么不是刘禅时代,因为刘禅还不配为这29年打上个人烙印,有人说刘禅也不是一无是处之人,你看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不还存在29年呢吗,这就是典型的强加因果了,我还说要不是刘禅昏庸,蜀汉能延续更长时间呢,那到底刘禅在后诸葛时代表现如何呢?

诸葛亮刚一去世,蜀军就内讧了,这就是魏延造反事件,这件事就不在此展开了。结论就是魏延没想造反,但确实违抗诸葛亮留下的军令了,也确实想夺取军权了,这件事准确的说是魏延和杨仪内讧事件,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刘禅为此事咨询了董允、蒋琬的意见,决定站在杨仪一边。

结果是魏延兵败被杀,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这是多深仇大恨啊,还要鞭尸,还灭族。

这件事暴露了一些问题,诸葛亮尸骨未寒,蜀国内部就有人争权了,杨仪先斩后奏,还灭魏延三族,造成既成事实,这两人都不把刘禅放在眼里,杨仪这人也膨胀得很,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又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祎密表其言。十三年(235年),废仪为民,徒汉嘉郡。仪至徒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仪自杀。

杨仪当初说魏延造反,杀了魏延,现在自己竟说出诸葛亮死后,要是率军投降魏国就好了这种话,怕是失了智,该死。

据《资治通鉴》记载诸葛亮载临死前留下遗嘱:

福谢:“前实失不谘请,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

亮曰:“文伟(费祎)可以继之。”又问其次,亮不答。

说的是诸葛亮钦点蒋琬接替自己的位置,魏延和杨仪都想推翻这个遗嘱,但均以失败告终,刘禅的决定遵照了丞相的遗嘱,以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蜀国完成了权力交接,度过了诸葛亮死后的危机,刘禅在此事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

《三国志》里陈寿把蒋琬、费祎、姜维放在一传是有其道理的,事实上此三人是后诸葛时代Big Three,掌握蜀汉军政大权的人,蜀汉能再坚持30年是这三个人的功劳,跟刘禅关系不大。

之前说过刘禅的前半生用平庸来形容,为何平庸,因为无能,这个无能不是在骂刘禅,而是说刘禅没有才能,没有能力也不能有所作为。这样的人是不适合做皇帝的,但无奈生在帝王家,刘禅也不得不接受这个身份,不过话又说回来,既然你坐在了这个位置上,有句话叫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刘禅承担起作为一国之君的责任了吗?

显然是没有的,又有人说了,当时的情况,蜀国最弱,诸葛亮和姜维都不能更进一步,也不能怪刘禅无能啊,有道理,刘禅做不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不是他的错,这谁都做不到,但蜀汉的灭亡,刘禅要负主要责任的。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教导刘禅“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亲”是亲近的意思,刘禅久居宫中,不问政事,自然亲近身边的人,而贤臣们在哪?

冬十一月,大将军蒋琬出屯汉中。

四年冬十月,尚书令费祎至汉中,与蒋琬咨论事计,岁尽还。五年春正月,监军姜维督偏军,自汉中还屯涪县。

六年冬十月,大司马蒋琬自还汉中,住涪。

八年秋八月,皇太后薨。十二月,大将军费祎至汉中,行围守。

九年夏六月,费祎还成都。

十一年夏五月,大将军费祎出屯汉中。

古代交通、通信不便,蒋琬、费祎、姜维大部分时间在汉中等地屯田练兵、防御魏国,所以刘禅身边出小人是必然的,贤臣们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功绩获得权力、地位,而小人们只用凭着自己离皇帝近,极力阿谀奉承,讨好皇帝就能飞黄腾达了。

刘禅也从平庸、无能变成昏庸了,糊涂而愚蠢:

先是宦官黄皓弄权,“初,永憎宦人黄皓,皓既信任用事,谮构永于后主,后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见者十馀年。”

刘禅的弟弟刘永因憎恶黄皓,被黄皓诬陷,刘禅竟然疏远刘永,十多年不见刘永……

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维见皓枝附叶连,惧於失言,逊辞而出。

姜维见黄皓肆无忌惮的擅摄朝政,启奏刘禅将其处死,但刘禅不同意,说黄皓不过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姜维……

六年,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

263年,姜维听闻钟会于关中治兵,于是上书给刘禅调兵遣将以作准备,但黄皓告诉刘禅敌人不会来的,于是刘禅也就没当回事,导致蜀汉群臣都不知道此事……

北地王谌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后主不纳,遂送玺缓。是日,谌哭於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左右无不为涕泣者。

北地王刘谌,刘禅的第五子,誓死抵抗,刘禅不同意,遂自杀,刘禅出城投降。还有什么好说的,不说了,总结起来刘禅就是个平庸、无能、昏庸的亡国之君,至于用什么“乐不思蜀”保全自己来证明刘禅聪明……


夜饮东坡醉复醒


刘禅是个聪明人,在三国三巨头的接班人中,或许比曹丕差一些,但是绝对比孙权的儿子们强得多。

曹操公元196年迎奉汉献帝到220年病故,掌握大汉实权二十四年;孙权从公元200年接班,229称帝,到252年逝世,掌管江东五十二年,当了二十三年皇帝,而刘禅活了六十四岁,当了四十二年皇帝。

刘禅在诸葛亮逝世后,马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收拢权利。

他先是废除了一手遮天的丞相之位,而任命自己的舅舅(不是亲的)吴懿当车骑将军镇守汉中,任命蒋琬为尚书令,总理国家政事。真正实现了军政分开,还流放了坑死魏延的诸葛亮亲信兼小人杨仪。

公元249年,夏侯霸前来投奔蜀汉,刘禅一见到夏侯霸马上安慰他说:“你的父亲(夏侯渊)是在战场上战死的,杀他的黄忠也去世了,您就别放在心上了。”又拉过自己的儿子告诉夏侯霸:“这是你的外甥(按现在的叫法应该是外孙,可能当时统称外甥,尽管刘禅的儿子要叫夏侯霸舅姥爷)”——刘禅娶了张飞的两个女儿,而张飞娶了夏侯霸的姐姐,这可是实在亲戚了。然后马上任命夏侯霸为车骑将军。

从这几件事上来看,刘禅绝对是个聪明人,而他最聪明的地方,就是给予了诸葛亮完全的信任。而这种信任,让人很容易想到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

齐桓公之所以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完全是因为信任并重用管仲。

当初管仲跟齐桓公要价极高:要娶宗室女儿,还要全国三分之一(一说一半)的赋税给自己用,比齐桓公还富有。

这时候就有人看不顺眼了,直接指责齐桓公:我们向你请示,你什么事情都让问管仲(一则告仲父,二则告仲父),你这国君当的也太容易了吧(易哉为君)?

这表面上的“直谏”实际还包含着离间的意思,但是齐桓公却淡然一笑:要是没有管仲,我这国君当着是挺难,但是有了管仲,我这国君当着就容易了!

于是齐桓公“尊王攘夷”,成为春秋时期最有威望的霸主。

再看刘禅,面对托孤重臣诸葛亮,刘禅不能不尊重,也不能不放权,要是刘禅像他老爹汉昭烈帝刘备一样,什么事情都自己做主,而把诸葛亮只当一个参谋长来使用,那蜀汉政权早就玩儿完了——毕竟年纪轻轻的刘禅在军事政治两方面都不如诸葛亮,要是瞎指挥一通,诸葛亮也会束手束脚。

在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蜀汉政权就像一家现代化企业集团,董事长刘禅完全信任总经理诸葛亮,下面的分公司,也就是各方势力:以赵云为首的起家班底、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集团、以国舅吴懿为首的西川集团、以马超马岱为首的西凉势力,都有一个共同尊重的刘禅,借着刘备的恩义和余威镇场子,一直是一团和气,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所以诸葛亮才能平定南方、六出祁山。

要是没有刘禅在,魏延第一个就要跳起来挑战诸葛亮,李严也不会那么消停回家务农(有人说诸葛亮杀了李严,那是瞎掰,李严比诸葛亮死的都晚)。

刘禅是比较反对诸葛亮和姜维北伐的,因为那要消耗大量国力并加重老百姓负担。而且每次北伐都没有必胜的把握,还有几次很狼狈地被赶了回来。

刘禅最为人诟病的,就是那句“此间乐,不思蜀”,但是刘禅要是不说这句话而说:“司马老小子你等着,我一直等回到西川带人来砍你呢!”

那么最终被砍的,肯定不是司马昭,而是刘禅本人了,不但本人被砍,还要灭族,也就没有什么“刘备后人建立的”后汉、北汉了……


半壶老酒半支烟


真实的刘禅说不上,每个人心目中的刘禅都不一样,就来说说我心目中的刘禅吧。

刘禅,在《三国演义》里被描写成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是个不光彩的形象,甚至有些痴呆。很多家长在训孩子时都说:“你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因此“阿斗”的形象深入人心,很小就知道了。

我第一次对“阿斗”形象产生怀疑时是在中学,在一本名叫《处世哲学》的书中,对“阿斗”进行了彻底的平反,称刘禅是一位“处世高手”、“哲学大师”。该书的论据主要就是刘禅作为一位亡国之君,却得到了善终,是他机智过人的结果。

最广为人知的典故是“乐不思蜀”,话说刘禅投降后,一次司马昭设酒宴款待刘禅,席间,司马昭问刘禅:“思蜀否?”刘禅吃喝正在兴头上,连忙回答:“乐在此,不思蜀也。”于是司马昭对刘禅放下心来。这一典故也多为贬义,往往形容一个人不思进取。

而对此事的另一个解读是,司马昭实际上是在试探刘禅,如果刘禅回答思蜀,则表示他有复国之心,当场就会被杀掉。如若此,刘禅当时可真是有大智慧,一下子就看出了司马昭的阴谋。同时,作为一个亡国之君,故意做出痴傻之状,对自己也是最好的保护,谁会提防一个傻子呢?

这是对于“乐不思蜀”两种不同的解读,要想更深入了解刘禅,还得从更多的事迹中来分析。首先看看当时代的人是怎么看刘禅的,《刘备遗书》中说刘禅“气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诸葛亮评价刘禅“天资仁敏,爱德下士”。简单来说就两点:气量大,仁德。这些品质都与刘备有几分相似,也是刘禅能够接替刘备的主要原因。

刘禅小时候并不是想象中的懵懂顽童,相反,作为皇室之后,是受到良好的教育的,史书记载,刘禅跟诸葛亮学了《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跟伊籍学了《左传》,同时还习武,相传成都以北十五里就是刘禅练习骑射之地。刘禅的这些经历,已经秒杀现在大部分学习成绩平平的孩子了。

刘禅读了这么多圣贤书,同时也按照书中的要求在做,做人做事也无可挑剔。刘备死后,刘禅严格遵守刘备的遗愿,安心让诸葛亮来打理国事,自己做一个“礼仪皇帝”,同时事诸葛亮如同父亲一般,诸葛亮死后,刘禅亲自披麻戴孝,下令举国哀悼三日。

但是,作为一个皇帝,做个符合大家期望的“乖宝宝”是远远不够的,刘禅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主见,诸葛亮在世时听诸葛亮的,诸葛亮死后听姜维的,最后又听信宦官黄皓,没有自己一点主见,把一个好好的国家玩完了。

刘禅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也算是一个好人吧。


萌叔观世界


刘禅,207年—271年,即蜀汉怀帝,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之子。

刘禅就任蜀汉皇帝公计41年,是所有三国皇帝中在位最长的。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动乱时代,能执政这么久,刘禅肯定有过人之处。

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得道理。他严格执行了刘备的教导,尊重长辈,团结领导并保持了集团的稳定。可见刘禅是一个具有一个政治家宽容大度的胸怀。

公元263年,刘禅向魏投降,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安乐县公。并以装乐不思蜀而不让司马昭怀疑,度过余生。

从历史的真相来看,刘禅决不是庸主,反而他很聪明。






解读中国历史


其实是大智若愚之人。生逢乱世,明哲保身,声色犬马,芙蓉帐内是故意为之!避其锋芒,装聋作哑,生存之道也!


伶仃海岸


识时务,识大体。诸葛亮死后蜀国又撑了十几二十年,亡国之君能笑着说出乐不思蜀。


堂西小武


会保命的人,和一个懒惰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