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秦始皇左膀右臂的李斯和王翦,为何一个善终一个却死的凄惨?

伟大的安格斯



李斯和王翦都是秦始皇能统一六国的大功臣,王翦能够功成身退,而李斯作为丞相,聪明绝顶,还是开国元勋,按说应该也能功成身退,颐养天年的,却落个被腰斩,灭三族的下场,这是为什么呢?我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解读。

李斯师承荀卿,学的是法家思想,就是“帝王之术”,主张君主权利至高无上,而扶苏则是儒家思想的拥护者,如果扶苏继位,将打破现有秩序,自己的心血将毁于一旦,自己的位置也将被蒙毅或蒙恬取代,一生功业烟消云散,后世也将无人能记得李斯,加上秦国历史上的宰相最后都没有落得好下场,还有自己的私心,所以秦始皇在沙丘死后,就伙同赵高篡改继位诏书,废扶苏,立胡亥为继承者,胡亥人比较二,也好控制,能更好的实行自己的法家思想,不过胡亥的老师是赵高,更听赵高的话,在与赵高的政治斗争中败北, 所以最后落后腰斩于市,全家老小被满门抄斩,如果与赵高的政治斗争中能赢,估计也能成为人生赢家。



而王翦也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很擅长揣摩人心,深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而秦始皇是个多疑的人,不信任任何人,加上自己也没有多大的野心,为了明哲保身,所以在秦始皇快要统一全国的时候,急流勇退,归隐山田,算是极其聪明的做法了。


绿球万象


按照惯例,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下这两个人!

首先王翦,秦国继白起之后又一大将,与白起,廉颇,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王翦可以说是居功至伟!东方六国,除了最先的灭亡韩国王翦没有参与外,其他五国,要么为王翦带兵所灭,要么为其子王贲攻克而亡。

除此之外,在秦始皇铲除嫪毐和吕不韦的过程中,也离不开王翦的军事支持。



王翦不仅能力强,资格也老,他乃是四朝元老,从秦昭襄王到秦始皇,历任多位相国,无论是范雎、蔡泽,乃至吕不韦,都对他十分尊重,连秦始皇都得恭恭敬敬叫老师!

从这一点来讲,他比白起强!而且或许是有了白起的前车之鉴,王翦为人处事十分低调,从不居功自傲。



虽然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立下大功,但他并没有以此来争取更大的全力,而是急流涌退,远离朝堂,一代名将,就此谢幕!

然后咱们再来说说李斯!李斯也是秦始皇时代的重要人物,在秦始皇的政治生涯中,他很好的扮演了一个谋士的角色。



他先是劝说并帮助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而后秦朝建立,秦始皇的所有对内政策的制定,李斯都是参与者。比如废除分封,推行郡县!还有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等等。可以说,李斯是一个影响后世两千多年的人物。

不过,他的结局并不好,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没想到赵高过河拆桥,陷害李斯,最终他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王翦和李斯对于秦始皇来说,算得上是左膀右臂,但为何最终结局如此之大呢?

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第一,秦始皇不是个过河拆桥的人!

都说秦始皇是个暴君,但他却很少杀自己的臣子!



也没有像刘邦,勾践那样过河拆桥,飞鸟尽,良弓藏!他唯才是用,那些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他几乎都没亏待过。

当初李斯可是吕不韦的人,可是扳倒吕不韦后,秦始皇不仅没有对付李斯,还重用他,可见秦始皇这暴君,名不副实!



李斯要是在秦始皇死之前就退了,估计也没这么惨!

第二,李斯的过于渴望权力

王翦之所以能得善终,最大原因是他知进退。当初攻打楚国,王翦统领六十万大军启程,出征时向秦王“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出关前,又连续五次求赐美田。以此打消了秦王怕他拥兵自立的疑惧,这一招很高明!



而李斯呢?他的下场之所以如此之惨,表面上看是因为赵高,但其实是他太渴望权力。当他听闻扶苏上位之后会立蒙恬为相,自己地位不保之后,便倒向了赵高。如果当时他支持扶苏,即使做不了丞相,但以扶苏的为人,也不至于如此下场。



而且因为权力欲望,他才会成为赵高的对手,并最终为赵高所害!

这也算自食其果吧!


白话历史君


这个问题要先从李斯这个人的价值观讲起,李斯年轻的时候,穷困潦倒、有一天他上厕所发现老鼠其实也很可怜,吃的是大便,有人来的时候惊慌失措赶紧逃走,连吃顿热饭都的担惊受怕。而李斯到了粮仓的时候,发现那里的老鼠,超级幸福一天悠悠哉哉,天天吃香的喝辣的,吃的肥肥胖胖,有人来了,它们也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李斯感慨万千、同样是老鼠、厕鼠咋就那么惨,仓鼠咋过滴那么好昵、李斯要做仓鼠。他也悟到了,环境地位选择的重要性。从这一点看、李斯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他是一个没有政治原则的人。在大是大非面前他首先想到的会是他自己的荣华富贵。后来秦始皇在沙丘去世、太监赵高威胁利诱李斯、
他们合谋篡改了始皇的传位诏书,废了太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为秦二世。李斯在这件事上、没有一点政治原则、为了自己的相位而妥协。导致他以后被腰斩于市。李斯临死前对儿子说“在也不能和你牵着黄狗去城外打猎了!


李斯的死是谁造成的?是他自己!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利、非要听一个太监的话、最后身死家灭、能怪谁啊!我们在看看另一位主角王翦,王翦不仅是军事家、我看还是一位政治家。王翦聪明而且善于揣摩人心、
王翦伐楚、出征前问秦王要地要豪宅、出征后又几次三番派人到咸阳问秦王要地要宅。连他儿子都看不惯了 ,说父亲这样做会不会有点过分、王翦说“秦王生性多疑、他将全国士兵交给我、如今只能多要些东西、才能让他认为我除了钱、没有别的想法。才会消除对我的疑虑。王翦灭楚后、急流勇退,辞官归隐。得以善终。


老张头zh


从这两个人的死,看得出秦始皇实在是个不乱杀功臣的帝王。

秦始皇活着的时候,对秦国对他个人有功的人他都会善待。象李信,伐楚失败,折了二十万人,秦始皇大怒之后,暂时不用。过了一段时间,还是用,并沒有一棍子打死封死而再无出头之日。

王翦,王贲父子为秦始皇平定六国立下了大功。秦始皇建立帝国后都封侯,而且封泰山时,勒石记功的随从名单中有他们的名字。王翦父子,死在秦始皇驾崩之前,善终。

而李斯,在秦始皇在世时,位列丞相,通侯,一家成年男人全是高官。秦始皇对"硕鼠″李斯非常富厚。对得起李斯。

秦始皇驾崩沙丘平台。赵高,胡亥与李斯篡改诏书。改变大秦帝国命运,不管怎么说,李斯对不起秦始皇和大秦帝国。

李斯之死,与秦始皇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死得惨不惨,百分之六十与赵高有关,百分之四十与自己为臣不谨有关。





劉一千五


李斯和王翦可以说是始皇帝嬴政统一六国的左膀右臂,他们一文一武,王翦率领的秦军战无不胜,击溃了楚国最后的名将项燕。李斯献策谋国,从内部分化瓦解六国势力,让他们不战自败、土崩瓦解。

李斯在为小吏时,看到了仓鼠衣食不愁,领悟了“仓鼠之悟”,树立了自己的目标。同时也造就了他害怕失去既得利益,贪恋权势的性格缺陷。


王翦则出身将门,成为名将超越战神白起,成为了他的目标。事实上,王翦确实做到了,他辅助始皇帝嬴政搞定了几个最难啃的骨头,建立了秦不朽之伟业。

两个人一个是秦之宰相,一个是国之将军,在功成名就之后,选择却各不相同。李斯选择了继续,王翦选择了放弃,李斯执着于权力,王翦着眼于守身。王翦深知在平定六国时,自己是始皇帝手中的利剑,但是在天下已定后,自己就成为了对于始皇帝来讲潜在的威胁。如何保护自己和族人,成为了王翦面临的问题。其实在出征楚国时,王翦就已经为自己就下了后手,他向始皇帝要了很多钱财和土地,表现出了自己贪财无志的嘴脸。在天下已定后,又主动交出兵权回家颐养天年。面对如此知趣的王翦,始皇帝确实没有下手的理由。
反观李斯,做为国之栋梁在韩非子死后,唯一具备改良秦法能力的人,他的精力集中在了如何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上。在沙丘之变中,为了当时扶苏继位蒙氏兄弟超越自己,选择了和赵高合作,从哪一刻起就注定了李斯最后分命运。据理力争还有一线生机,苟且求利只能自取灭亡。

最后归结为一句话:“成就人的是目标,毁掉人的是欲望”。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王翦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功绩自不必多说,只需知道他作为秦国的将领,为秦朝统一六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作为这么一位劳苦功高的将军,他的结局却能够善始善终,这与同时期的李斯相对比,倒是相形见拙了。

那我们就来看一下,王翦为何能够在功成名就之后得以善终呢?



其实,这个结局也是多种因素所影响的。

第一,秦始皇本就本不是一个滥杀功臣的君王,相反,秦始皇对待自己的臣子一向宽容,因为他知道,如果没有这些骁勇善战的将军与这些谋略超群的文臣们,他也并不能成为这开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国家,所以,秦始皇的宽容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与他对比,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开国皇帝便不然了,不过这也是后话,在这里便不再多作阐述。

第二,王翦自己有着卓越的政治意识,他他谨慎的性格注定了他善终的结局。他善于以不变应万变,这才有了“以逸待劳”这一充满智慧的一计。他深知作为君王都会有着将领“功高盖主”的警惕性,于是他便尽力的去消除秦始皇心中的顾虑,在伐楚时便请求赏赐田地,在秦始皇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当他攻下燕都之后,迅即上表告老还乡,直接退出秦国的权力中心。

一个如此劳苦功高的将军还知道归权于君,实在让人没有拿他下手的欲望。

再者,需要提及的是,李斯的死与王翦没有太大的可比性,因为李斯的死与秦始皇的关系并不大,准确的来说,李斯的死归于赵高的忌惮,是赵高假借秦二世的手将李斯处以腰斩。而就在秦始皇临死的时候,他对李斯都还是特别的倚重的。



李斯在沙丘之变时,没有选对自己的政治立场,则是导致他死亡最为直接的原因。

我们可以来做一个假设,如果李斯选择不与赵高为伍,而拥立公子扶苏为皇帝的话,就算是扶苏任蒙恬为丞相,可是以扶苏与蒙恬的人品,必然会给李斯一个相对更好的结局。

可惜,李斯的一次错误的选择终归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买单,这着实是有点被别人卖了还为别人点钞的意味。就是因为他放不下自己的权力,才导致灭亡。

有时候,明哲保身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在政治领域,它恰恰是一种政治智慧。权力是一朵带刺的玫瑰,若是细细品味,你能够做出属于自己的一番功绩,可是如果一直抓住不放,这便是不知进退,必然需要以一种惨痛的结局来作为代价。


欢迎关注我,为您带来优质的历史解答~


妙龄老翁


王翦身为战国四大战将,一生历经多朝,为秦国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而难能可贵的是王翦的头脑更加清楚。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王翦苟且迎合,取悦始皇,不能辅助秦始皇修德政,这是他的过失。但这却也能体现出王翦的智慧和眼光。秦始皇身为开天辟地以来第一位统一天下,建立秦帝国的皇帝,自身的狂傲不是历代秦国君主可以比拟的,就从他能创出皇帝这一称谓,就可以看出(超越三皇,功盖五帝),对于这样的一位皇帝,想要劝阻其修德政不是自保之道。而王翦在带领秦国六十万大军攻灭楚国的路上,还在向秦始皇催要封赏的田地,以求自污,避免了秦始皇生疑,这种方法也被后世人借鉴,其中就有唐朝的郭子仪。

王翦功勋卓著,却又能看清时势,知进退,能够得以善终也就不难理解了。

对于李斯,宋朝有位诗人曾写过一首诗“燃除六籍忍坑儒,本欲愚人卒自愚。若使当时甘被逐,东门牵犬欢应无。”

李斯出身于一个小书吏,看到粮仓和厕所中老鼠的不同情态,从而感叹平台之重要,并向荀子求师,学成后到秦国任职,并最终辅佐秦始皇一统天下。《史记》中记载了一个故事,秦始皇有一次在山上的宫观中看到李斯的车架众多,认为不妥,但秦始皇并没有处罚李斯,李斯知道后也就自觉撤了一些车架。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李斯好荣华,而秦始皇对李斯这位功臣也有一定的容忍度。还是因为荣华,李斯改了秦始皇的诏书,辅佐胡亥即位。胡亥身为一个二世祖,再加上旁边有赵高这个奸臣,李斯因为劝阻胡亥被胡亥生厌,并最终被赵高设法害死。

李斯一样和王翦立下了盖世奇功,对秦王朝也是忠心耿耿,否则不会提出焚书坑儒的毒计,可他却没有王翦的眼光,缺少智慧,贪恋自己的富贵,最终也因为对胡亥不够了解而身死。


天天故史汇


秦始皇算得上是一个无可争议的“千古一帝”。基于史书上的“暴君”印象,似乎为了帝国的统治或者个人的性格他就一定会亏待、杀戮功臣,其实不然,秦始皇的“暴君”之名主要来自于灭六国、施峻刑,对有功的将领、文臣甚至亡国宗室基本都能妥善安排。比起刘邦、刘彻,他爱惜武将(如李信、王剪父子);比起李世民,他宽待郑国、李斯,他不杀兄弟、侄子;比起赵光义,他能留亡国宗室;比起朱元璋,他不杀开国功臣。

王翦与其子王贲领军灭燕、赵、楚,是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司马迁认为王翦作为秦国将领,平定六国,功绩卓著,秦始皇尊其为师,可是他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巩固国家根基,和白起比较可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但这正是王翦的聪明和智慧所在,王翦选择功成身退,避免了功高震主的危局。

李斯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政治家。作为一个开国第一文臣,他的功劳,比之汉之萧何等,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不是他的结局不完美,都可以说是“千古一相”了。作为法家集大成者和代言人的李斯,其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史书记载,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是他的出身、他的贪权,甚至是他对政治思想的坚持,导致他在政权更替时失去了理智,作出了错误选择。有一点可以存疑的是,他是否与赵高合谋伪造传位遗诏(秦始皇应该是要传位于胡亥,但不是杀扶苏,而是要扶苏回咸阳治丧)。秦始皇宣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相信对皇位继承是很重视的,对二世的安排一定会有相当周密的安排。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时,将胡亥带在身边,而二年前已将扶苏发配上郡,如果要传位只能是传给胡亥而不是扶苏。这一情景很象康熙传位之时,不可能立皇十四子而只能是立皇四子。


花开时节当读史


为何李斯和王翦的结局不同?

李斯,秦国最著名的丞相。他帮助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社稷,修建宗庙;轻徭薄赋,获取民心,极受始皇信任和依赖!一朝天子一朝臣,你在上一任皇帝那,权势滔天,那么必然会受到新皇的猜忌,会受到赵高的挤压,由于李斯家族的原因,李斯欲离开朝堂,也必然受到家族的牵制,到最后下场凄惨那是必然的。


再看看王翦,作为秦始皇的绝世猛将,为始皇开疆扩土,建立了绝世功勋,但是他并没有头脑发昏,老谋深算的王翦深知,秦王以举国之兵交付自己,疑虑必重,稍有不慎,自己将迎来杀身之祸。于是,每下一城,他总要上书秦王,请求封地、赏赐,以为子孙的基业。以无厌的贪心,表示自己只图富贵而没有个人野心的心迹,以坚秦王之志,打消他的顾虑。最后王翦交还兵权在权力达到巅峰之时,告老还乡,不复出仕,所以能够得以善终。


智帝辉煌


在秦王政的灭国战争中,王翦可谓功勋卓著,灭赵以为郡县,残燕以定燕蓟。其子王贲也是战功赫赫,降魏王、定魏地,与李信破定燕齐。而灭国战争的重头戏是灭楚之战。

所谓秦国最强、楚国最大、齐国最富,最可能实现统一的当属秦楚。所以能否攻破楚国,关系到秦国能否完成统一。始皇帝问少年得志的李信攻取荆楚度用大军几何,李信当即回答说不过大军20万。而老将军王翦则说非大军60万不可。

始皇帝以王翦老而怯,故派李信将20万秦军伐楚。而李信为楚将项燕所败而辱秦师。故始皇帝亲赴王翦老家频阳谢罪,力请王翦率军破楚。王翦替换李信倾举国之兵60万伐楚。

出师前以及伐楚之际,王翦屡向始皇帝为其子孙索求良田美宅。有人以为王翦索求无度,实在是太过分了。王翦则说秦王傲慢而不轻易信人,却倾举国甲兵以与我,当此之时不为子孙多请田宅是坐等秦王怀疑我要造反。

伐楚之战,王翦并不是按照既往套路出牌、发挥秦国锐士敢打敢拼地专长。而是采取与楚军持久的战略战术,以秦国国力对耗楚国国力,坐等楚国朝堂崩溃、军力难以为继,待项燕罢兵撤退之际,全力追击,一举歼灭楚国的有生力量,而后攻灭楚国,随后再进击百越直逼南海。

王翦既有白起之智勇,又能了明帝王之性情,可谓是智商和情商兼备的历史名将。后世岳飞若能有王翦一般的智慧,也不至于枉死风波亭。所以,有此种情商,王翦的际遇不会太差。虽然二世继位之时,王翦、王贲父子已然离世,但即便在世非但不会为二世、赵高屠戮,甚至可能力王狂澜。

再者,始皇帝并非过河拆桥、诛杀功臣的帝王。所以,即便王翦只有武功而无情商,其及子孙也不会太差。王翦是以小人之心度始皇帝的雄才伟略了。


李斯则不然。首先,李斯的功勋难以与王翦相提并论。其初为秦相吕不韦的幕僚舍人,《谏逐客书》后被拜为客卿,后官至廷尉、丞相。以军事手段为主的灭国战争中,李斯的作用一般。而其主要功绩是在统一天下后与冯劫等人的建章立制的工作,也就是解决面对大一统的秦帝国应该怎么样管理的问题。李斯之功绩并非显著,主要仰赖始皇帝的宠信。所以,始皇帝之后的新君若论功行赏,李斯担心自己的功勋不如蒙恬、自己的能力也不如蒙恬,故要使用见不得台面的诡诈手段。

其次,李斯在诡诈这方面又敌不过赵高。在与赵高的较量中,败下阵来,最后可以说是为赵高所害。

再者,李斯生能逢时,遇到了知人善任、能与功臣共富贵的始皇帝;但也生不逢时,遇到了随意诛杀功臣的秦二世。

正是如此,所以李斯及其家族才落得如此悲催的下场。

然而,无论是王翦还是李斯,在始皇帝之时,都不会有坏的结果。即便秦二世之时,王翦之孙王离仍统领秦国大军。所以,李斯之遭遇主要是其与赵高的权力斗争的结果。再进一步设想,有秦国才有王翦和李斯及其家族的荣华富贵,而没秦国,无论是李斯还是王氏家族都不能得善终。最后,王翦之孙王离兵败,为项羽所杀。可见,揣摩上意也罢、权力斗争也罢,保不住秦国,王李两家总难逃悲剧收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