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比統一更容易讓人接受?為何南北朝時期我國近300年無法統一?

靜夜史


關於這個問題,一定有不少人會在腦海中出現:“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不說合久必分,先來說說簡單的,為什麼會分久必合?

遠的不說,在中國歷史上最遲的從秦始皇統一天下開始,中國無論是哪個朝代,無論是哪個民族統治,都有一個共識,那便是我們都屬於“華夏”民族的一份子,就像一個家庭,最重要的當然是整整齊齊,所以中國曆代最無法容忍的就是分裂。在亂世,任何一個勢力達到一定規模後,他都有有一個野心,就是完成統一大業。在這種心態的推動下,無論分裂多久,中國一定會趨向於統一,這便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

究其原因,一是中國文化中一直存在的包容並蓄的精神,最早黃帝和炎帝也不是一個部落,但在我國曆史和神話的記載中,他們逐漸融合,最終不僅是漢族,包括很多少數民族也以炎黃子孫自居,這就給了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團結統一的情感基礎。

二是,秦始皇書同文,車同軌,不僅統一了文化,更統一了文字。雖然中國各地方言眾多,可能隔一個鎮,相互就聽不懂對方的話了,但是依然可以用同一種文字進行交流。這就給了所有用漢字的人一股向心力,即使語言不通,我和你依然是同一類人。相對的,一旦出現了自己的文字,如歷史上遼國,西夏等統一就相對困難了。

三是,中國文化的一脈相承,最明顯的就是中國不管哪一朝都會為前朝修史,這並不是現在一些人說的抹黑前朝,更主要的目的是說明自己對上一個王朝的正統繼承地位,就和中國每一個家族都要記族譜一樣。當年元朝修史的時候遇到一個問題,自己到底是繼承的遼國還是金國還是宋呢?最後元朝同時修了遼史、金史、宋史,歷史上蒙古不應該說是屬於中國,但元朝認為自己同時繼承了遼、金、宋,都是中國的一部分。

所以說分裂比統一更簡單是錯誤的,中國歷史統一的時間多於分裂,民心更向於統一而非分裂。那中國,尤其是南北朝時期會有這麼長時間的分裂呢?

這300年明顯是按漢末三國開始算的,真實南北朝並沒有這麼長時間的分裂,不過其分裂的核心問題是相同的,所以可以一起分析。

一個家庭,一個組織,乃至一個王朝滅亡分裂的原因其實都是一樣的,利益分配不均。東漢時期,由於漢光武帝劉秀善待功臣的國策,使得漢初功臣和外戚的勢力沒有扼制的快速增長,甚至達到了威脅到王權的地步,所以東漢後期,皇權旁落,失去了對地方和諸侯的控制。

這些功臣和外戚集團逐漸形成了門閥勢力,導致了兩個不可調和的問題出現。

一是,門閥不停兼併土地和勞動力,使財富大量集中在自己的手上。如果糧食能順利供應上,其實也沒有問題。但東漢人口快速的增長,使糧食的產量無法跟上,一旦爆發饑荒,那麼快要餓死的平民和掌握大量糧食的門閥之間,矛盾就變得不可調和。

二是,門閥勢力的出現,使得舉孝廉制度的弊端暴露無遺,做官的權利被壟斷在門閥的手中,中下級士族永無出頭之日,雙方的矛盾日益增加。

這兩個主要原因,加上各種天災人禍,皇帝昏庸,最後導致了東漢的滅亡分裂,所以魏蜀吳三國的建立,都是在大量平民和中下級士族的支持下,與門閥的對抗。所以可以看到魏國曹操不以出身門第論人才的求賢令,劉備手下大量的中下級士族甚至平民出身的人才,孫策平江東時對門閥大姓的殺戮和壓制。

但這也導致了門閥大族的抵抗,所以曹操會遭到當時名士的反對,即使在優勢之下也無法統一中國。最後還是在曹丕採納了出身潁川陳氏門閥的陳群的九品中正制,才得到大族支持得以篡漢稱帝。

三國持續的戰亂,使得人口大量銳減,因此使得第一個問題得以暫時的解決,加上九品中正制的妥協,使得司馬氏在門閥的支持下取得了暫時的統一,但是第二個問題的沒有解決,所以中國很快又陷入了分裂。

很多人將其歸於五胡亂華,可是如果沒有五胡的加入,八王之亂就已經說明西晉的分裂是不可避免的。只是五胡的加入,增加了問題的複雜程度,但核心還是門閥壟斷了當官的權利,各級矛盾無法統一。如果自從晉朝的角度來說,五胡亂華反而是延續了晉的國祚,在外敵的壓力下,使東晉能夠又繼續保持一段時間的統一。

南北朝的歷史,從東晉到宋齊梁陳,可以看到就是門閥政治的逐漸瓦解,門閥世族實力的逐漸下降,中下士族和寒門的逐漸崛起的歷史,同時也是新型的人才選拔制度逐漸出現。一方面楊堅消滅守舊的鮮卑貴族勢力,漢人重新佔據北方的統治地位,另一方面,科舉制度開始出現,從根本上解決了導致分裂的根本矛盾。

同時在南北朝時期,中國各項科技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灌鋼法、《齊民要術》都是在這個時期出現,使得糧食產量大量上升可以滿足人口的進一步增長。

那麼糧食產量上升,土地重新分配,科舉制度出現,這三個方面是分裂的原因解決,自然就又重新統一了,所以從漢末到隋朝的300年,實際也是解決這些問題的300年。


潘不安講究史


我認為,中國歷史上,分裂比統一更難讓人接受,中國統一的時間遠遠超過分裂的時間,分裂只佔中國歷史很短的時間。

為何南北朝時期中國近300年無法統一?

我認為,

1.南北朝時間只有169年,而不是近300年。

南朝(420-589年),北朝(439-589年)。

2.南北朝時期,中國民族矛盾比較尖銳,農民起義多,北方長期戰亂,漢族大規模南遷,南方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

3.此時的中國,長期沒有出現雄才大略的君主,力圖統一。

4.中國門閥勢力逐漸衰落,寒人勢力逐漸興起,為隋朝統一奠定了基礎。


黃常慧湖南郴州汝城縣


關於南北朝的問題,其實比較複雜,如果想明明白白地說清楚這個問題,估計能寫出一篇十幾萬字的論文來,顯然,如果這樣,也沒有人能耐心地看下去。


在此必須說明,南北朝的時間從劉裕篡東晉政權的公元420年開始,結束於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南下滅陳,一共歷時169年。在此之前,南方屬於東晉,而北方屬於五胡十六國(其實北方統一再東晉滅亡之前)。如果硬說三百年,估計是從東漢末年開始算起。

之所以南北朝時期無法統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南北方朝廷各自內部都不穩定。先說南方,南方自東晉之後,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這幾個朝代之間,沒有哪兩個之間是因為底層的動亂而更換,都是因為軍事政變;而北朝的北魏後來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東魏和西魏後來又被北齊和北周篡權。因此,此時南北朝在某種程度上,實力處於一種均勢,誰都無法吃掉誰。



也就是說,南北朝中,誰先能夠穩定內部,那麼誰就能一統天下。

這種均勢形成的原因,無一例外都是朝廷內部存在著軍事權臣,這些軍事權臣為了自身的權力而非為了各自政權的利益,因此此期間南北朝各自都是內鬥比較多。


更深一步追究,那就是南北朝本質上都存在各自沒有解決的問題,都不具備統一的條件。對於北朝而言,最大的問題是漢化。因為北朝的鮮卑族本身屬於少數民族,雖善戰但不長於治國,因此有了孝文帝的改革,開始全面漢化。此後,北方雖然趨於穩定,但由於鮮卑人國度沉迷於中原的物質豐腴,而喪失了尚武精神。因此,北朝需要解決的是民族融合與軍事水平之間的平衡問題。

而對於南朝而言,其最大的問題是門閥。門閥從曹魏開始形成,隨著晉室的南遷,北方門閥來到南方,而南方本身就存在本土門閥,這就導致了本土門閥和外來門閥之間的矛盾。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矛盾漸漸消失,但這也意味著聯合起來的門閥勢力更大,他們壟斷官場以及經濟資源,門閥子弟一輩子豐衣足食,失去了進取的動力,所以當時士人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崇尚道家。

因為門閥的根深蒂固,除了外來力量,其不可能自行瓦解,故而北方先解決自身的問題。當然,北方的楊堅最終實現了統一。


庭州行者


個人看法。在任何歷史時期,統一永遠是相對的,而小範圍的統一是否會發展成大一統,不取決於人心,取決於經濟文化層面的聯繫。



從整個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來看,從小範圍統一到大範圍的統一,先決條件是經濟聯繫。就像春秋列國到戰國七雄再到秦大一統,隨著封建經濟發展,新興的地主階級要求擴大自己的經濟利益,產生了對外擴張的動力,封建商品經濟的發展這要求打破貿易壁壘,最終醒來了秦的大一統。




漢以來,不斷有胡人進入長城以南定居,朝廷設立長水校尉管理這些胡人。西晉八王之亂期間,司馬懿的子孫向胡人移民借兵參加內戰,以至胡人做大,最終釀成五胡亂華。



從這一刻開始,中國自有的的文化受到了北方民族的衝擊,這期間北方統治者你方唱罷我登場,漢人 匈奴 羯族 氐族 慕容鮮卑 拓跋鮮卑 互相攻殺,最後以北魏孝文帝改革為發端,最終走向融合。胡化的漢人高洋建立的北齊和漢化湖人的北周體現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的最終完成。




在此之前,由於北方的經濟遭到毀滅性打擊,漢人文化也收到了衝擊。可以說南北雙方的經濟和文化聯繫幾乎被徹底切斷了,北方完全是胡人當家做主的野蠻之地,民族成分和文化習俗來了個大換血;而南方因為長時間的魏晉文化薰陶,缺乏尚武精神,安於現狀,不具備北伐的內在動力。這樣的歷史情況,導致從前趙開始到北周為止,南北雙方文化迥異缺乏認同,經濟沒有聯繫,這是不存在統一的可能性的。後來拓跋鮮卑的北魏統一北方,在孝文帝的政策下,北方逐步趨於穩定,南北雙方回覆交流,漢化的鮮卑人和漢人逐步形成了民族文化的認同,南北統一才重現曙光。




所以,南北分裂那麼久,並不是分裂和統一哪個更容易被接受的問題,而是經濟是否聯繫密切,文化是否高度認同的問題。


司馬武侯


對於南北朝時期來說,分裂並不是比統一更容易讓人接受,而是統一是人心所向。但為何南北朝169年沒有統一,我們先要大致瞭解南北朝的基本歷史背景。 南朝是承繼東晉,是漢文化的由北至南遷徙的結果,而北朝是承繼五胡亂華時期的十六國曆史,北朝開端北魏是鮮卑族人創立,在經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之後,大大促進漢文化和胡文化的融合,而且也開始誕生新的利益團體。 為何南北朝沒有歸於統一?首先,南朝承繼魏晉遺風,在立朝之初勢力和軍力都要弱於北朝,導致疆界南移,生存環境下降,但其間也出現過英明君主,最後穩住腳跟,卻沒有北伐之心。而且南朝政治相對較混亂,所以難以北伐。

而對北朝而言,北朝開端北魏的北端有柔然威脅,沒辦法全力對付南朝,待突厥替代柔然之後,這種情況才好轉一些,但北魏後期政治混亂,最終導致六鎮叛亂,又分裂成東西兩魏,兩魏最後又由北周和北齊代替,所以這段時期也是北朝比較混亂的時期,也是南北朝各自的混亂才導致的雙方沒有足夠的能力和精力統一。



其實這段歷史是很值得我們去研究的,因為這段歷史是一個利益集團變更的歷史,首先南朝代表的士大夫集團,而北朝是由軍閥向門閥交替的利益集團。最後由數個門閥合力推舉楊家為主,最終結束這段混亂的時代。


金道人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東漢末年,天下三分,天下呈鼎足之勢!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軍事上的平衡,分裂是必然的!三國歸晉之後!本來可出現大一統的局面!無奈司馬氏失德!兄弟互相攻伐,天下大亂,異族紛起。漢人被迫衣冠南渡!這樣就形成了以西晉正統自居的東晉集團,也就是後來的南朝!北方就成為少數民族的角鬥場!由於民族的差異,導致北方漢人社會地位低下!我覺得更多的漢人嚮往南朝!這樣前期南朝對北方一直是勢均力敵!之前推進到淮河一線!北魏分裂以後,南朝屬於強勢地位,但是沒利用好時機,反被北齊叛臣候景所控制,南朝遂亂!北周利用這個時機,以及自身的府兵制,逐漸漢化解決了民族矛盾,逐漸強大起來!相繼攻破北齊,以及南朝長期控制下的益州!南朝此時是最後一個朝代陳。這樣南北的軍事平衡被徹底打破了!就在周武帝準備平陳的時候突然離世!他的願望被他的親家隋文帝所實現!天下終歸一統!冥冥之中自有天數!除西晉短暫統一後,天下分裂了300年!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隋朝開皇盛世!


逢賊必亮劍


在中國,大一統永遠是主流,或者至少從三代至今,大一統都是佔據主流地位。

分裂的想法,分裂的認知從來都只是少之又少的一部分。

哪怕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而且越是這種分裂時期,越是這種到處稱王到處稱帝的時候,越是大家最希望大一統的時期。

百姓希望儘快統一,天下息兵罷戰,自己過一點安穩日子。

割據政權希望儘快統一,自己成為真正的天下共主,做合理合法的皇帝!

所以三國歸於晉。

東晉後,天下刀兵四起,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

這時大家都認為自己是正統,都認為別人是異端,都想消滅對方,一統河山。所以一起以來,戰爭不斷。

這種連續不絕的戰爭,恰恰是天下希望統一的象徵。戰爭越多越大,說明大一統的願望就越強烈。

只是可惜,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當時大家勢力都差不多,誰也一口吃不下誰,於是只好僵持著,等待一個真正有雄才大略的人出現


山東花和尚


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當時漢人尤其北方的漢人人口基數與五胡相比並不佔優勢,而當時南方的人口經濟還不像後來的中國那麼有優勢,而這使的民族融合的時間比後來要長。萬幸的是中國老祖宗採用了漢字,使的我們能分裂三百年後還能經過民族融合重新統一。


閆旭23



師範小王子


那時北方是白皮的胡人統治,實力強大,南方漢人政權無力北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