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外蒙古的地位是不是尷尬?

渺渺予懷Q



為什麼外蒙古地位尷尬,它的現狀足以說明一切,在國際看來,外蒙古本身叫蒙古國,它和其他國家一樣有平等地位,一樣可以享受其他國家應得的權利,可是由於地理上的問題,蒙古國卻頻頻碰壁,它在各方面也在試圖彌補不足。


一個是經濟受影響,蒙古國本身地理上有極大的侷限性。南北夾在中俄兩國之間,沒有出海口,地理過於貧瘠,生產不出糧食,缺乏輕重工業作為後盾,以輕工業靠遊牧業和旅遊業為主,不完整的經濟鏈,所以國內經濟發展還得依仗進口,尤其是中俄。蒙古國為了吸收大量的外來物資和投資方,更是不遺餘力發展自己的經濟,提高民生需求,由於人口過少,經濟不完整性,蒙古經濟可以說是不溫不火,沒有氣色。這些年來,它主要還是想靠外資把經濟提上去,北面俄羅斯指望不上,原因是俄羅斯情況不容樂觀,經濟發展停滯,萎靡不振。


雖然蒙古國一些意識比較接近俄羅斯,在邊境城市較多和西伯利亞接壤,伊爾庫茨克,鄂木斯克,赤塔可由於人口少流動量慢,本身也帶動不了經濟,更別提和蒙古國合作。現在他只有將主要貿易對象對準中國,伴隨著突飛猛進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各國爭相和中國互相貿易,也包括鄰居蒙古國。蒙古國由於有過多的礦產資源可開發,同樣也吸引了周邊不少國家投資,所以蒙古國也在努力發展經濟,儘量避免一些本身尷尬的因素。


二是文化方面,蒙古國在文化方面也很濃厚,它對草原有很深的情節,往往想起過去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就會知道那裡是它的龍興之地,它是主要是代表著草原文明。蒙古歷史只是它組成的一部分而已,在這塊地方它和中原農耕文明並起,由於生產過於貧瘠,缺乏生活用品,因此也時常會造成不必要威脅。因為蒙古高原不可能一直都草場豐美,一旦到了危險的季節,他們肯定遷徙牧場,尋找更多的物質,於是就選擇往西遷。一部分也忌諱中原王朝過於強大的緣故,他們被對方趕著遷到了西域,甚至更遠。像漢朝將匈奴趕到歐洲,唐朝將突厥收納,一樣。唯有蒙古人不是被逼出來的,為了財富物質的慾望,它是主動向更遠地方開拓。


蒙古帝國一度達到了世界上最大,它擁有中國,俄羅斯,波斯,中亞,可現在卻尷尬了,被大國擠在中間。歷史淵源上,蒙古國本身和中國歷史緊密相連,不可分割,它被稱為外蒙古,元朝時中國疆域最大,也是中國一部分最輝煌的歷史,直到清朝時外蒙歸附清朝,它一直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到後來由於中國當時內憂外患,被蘇俄給搞掉了。至今內外蒙古都遵成吉思汗為他的祖先,中國也將這位偉大的帝王寫進自己的歷史上,這是無可爭議的,畢竟成吉思汗也叫聖武皇帝,元太祖。而現在外蒙卻把成吉思汗當做國父,所以歷史上一些遺留問題就尷尬了,畢竟蒙元不分家,蒙古帝國都城在今蒙古國國都烏蘭巴托不遠附近,而元朝國都在大都今北京。


三是政治方面,蒙古國一直奉行的是不結盟不對抗政策,這方面做得不錯,可是它也算內陸大國,但在政治上是個矮子,這也是其政治上尷尬之處。一些影響力都不及比它小好多倍的韓國,日本,主要原因是人口太少,全部人口加起來不如一箇中等市,雖然是這樣,可蒙古國一些產業做得很好,一定程度帶動國民生產水平,像畜牧業和旅遊業。蒙古國放棄了原有的蘇聯模式,而施行西方的資本主義,它政治上儘量靠攏美俄等國,也得到它們一些扶持。蒙古國在國際上也很積極,比如參加上合組織和維和行動,對地區有一定影響,試圖在國際上發揮更大作用。


四,軍事方面 ,蒙古國在軍事上過去和現在的尷尬,本身和一個大國相差甚遠。蒙古國所處地是外蒙,曾是強大的匈奴,突厥,蒙古發祥地,它曾一直威脅南方繁榮富庶的中原帝國,尤其是世界上實力頂尖的大漢,大唐,大明,由於過於狂傲幾次被打趴,幾次又興起。後來蒙古帝國在當時是世界上戰爭機器最強的國家 ,一度征服世界,成吉思汗被冠以人類帝王稱號。所以今天蒙古國是無法複製它的輝煌的,在軍事上,只有學習,努力的將自己變得強大,主要責任維護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

五,地理方面的尷尬,外蒙古大部分地區處在荒漠化邊遠,南面有戈壁,西面有山地,東面有高原,成東西不平走向。氣候上降雨稀少,屬於大陸性氣候,常年受臨近的西伯利亞氣候影響,較為寒冷,溫差大。所以一定程度上不利於農耕,也不是農業聚集地,由於極端的氣候和地理因素,導致人口流動性大,而且少的原因。蒙古國雖然是大國,可是人口小國,它和澳大利亞和俄羅斯,加拿大,有些相似。


龍文說史


蒙古國,建國七八十年。民國時期從中國版圖分離出去。在清末就開始鬧獨立,然據歷史小道兒消息說是,在抗戰時期,蘇聯美國作為一個出兵東北,全面攻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一個條件,一無從考證。經歷了幾年的反覆,外蒙古最終建國,從中國分離。我個人總結了幾條蒙古國尷尬的處境。首先,在1992年以前的資料上,蒙古確實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家,後來由於蘇聯的解體,哈薩克斯坦取代了蒙古成為最大的內陸國家,哈薩克斯坦雖然瀕臨裡海,請注意裡海只是一個湖泊,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所以哈薩克斯坦是最大的內陸國,蒙古屈居第二大內陸國,尷尬之一。第二,作為一個內陸國,陸地上沒有出海口,空中沒有自由飛翔的領空。蒙古自然資源豐富,尤其是煤炭。然而想出口資源,還得徵求中國和俄羅斯的同意,要借道而行,不管走哪裡,都有交銀子的,應了那句老古話:“此樹是我栽,此路是我開,要想往著過留下買路財。”當然我們不是土匪強盜,是理所應當的,必須收的,國際慣例。空運成本是非常高的,根本是妄想。沒有出海口也是尷尬之一。第三,在夾縫中求生存,被兩個大國包圍,而且是兩個超級大國,一個比一個實力強。以前做蘇聯的小弟,跟在蘇聯屁股後轉。但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一絕不振,蒙古又開始討好中國,跟中國合作。左右逢源,兩邊買好又是其尷尬之一。第四,蒙古國雖然地廣人稀,資源豐富,但是蒙古是很窮的國家之一,人均GDP很低,人們生活水平不高,自然災害頻繁。有礦但是做不了“富二代”,悲催不,又尷尬。中國有內蒙古,蒙古國是外蒙古,其實都是蒙古族,本是同根生,相敬如賓一家人。











這麼近那麼遠F4


蒙古國今天的地位不尷尬,尷尬的是蒙古國經常對自己的定位出現偏差,以至於做出很多讓人尷尬的事情。

蒙古國擁有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300萬人口,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

但是這個國家與加拿大、澳大利亞這種同樣地廣人稀的國家卻沒法比。雖然澳大利亞也是靠賣資源過活,但是它憑藉著農副產品的出口就成了世界上收入最高的國家之一,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在全世界來看屬於最前列的位置。

今天看到一個新聞:澳大利亞的建築工人搬磚竟然需要八個人,這樣的工作在東亞各國來看簡直是匪夷所思的,但是在澳大利亞確實存在著,這也是澳大利亞政府極高的收入帶來的隱形福利吧。

但是,同樣地廣人稀礦產品豐富的蒙古國卻和澳大利亞有著天地之別。蒙古國在額爾登特地區擁有世界第四大銅礦,儲量據亞洲第一位,煤炭儲量有1600億噸,另外還有鐵礦、金礦等也很豐富。儲藏著這麼多的礦產資源,按道理來講,只要他們老老實實的賣礦,生活就不會太差。而且,蒙古國地區與世界第一大工業國比鄰而居,區位優勢要超澳大利亞。此外,蒙古國還有面積廣闊的草原,也可以搞一搞畜牧業,有條件變成世界上第二個騎在羊背上和坐在礦車上的國家,雖然不至於像澳大利亞那麼有錢,但也足以過上讓給大多數國家羨慕的生活。可是目前,澳大利亞人均GDP已經達到了大約5萬美金,而蒙古只有3000多美金,屬於低收入國家行列。

(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

問題的根源是蒙古對自己的定位非常尷尬。

比如沒有充分的認清要想富先修路的至理名言,以至於蒙古國境內交通非常落後,大量礦藏難以從境內輸出到國外,即便勉強運出在成本方面也沒有優勢,導致產品的競爭力極低。

交通方面的不足,看下面澳大利亞和蒙古國境內鐵路網的對比就可見一斑。


(澳大利亞鐵路網)

(蒙古國鐵路網)

沒有好的交通,也就談不上通過出口資源實現富國富民了。所以現在蒙古國最需要做的就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對資源豐富地區加大投入。

可惜蒙古國對這些急需改變的問題卻視而不見,抱著金碗要飯吃,你說尷尬不尷尬!


歷史風暴


外蒙古並不尷尬,尷尬的是俄羅斯和中國這兩個鄰國。

蒙古國簡介

蒙古國土面積為1,564,116平方公里,人口約300萬人,主體民族是蒙古族,亦有哈薩克族、圖瓦人等少數民族分佈於西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168美元(2014年)。1997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1,中國的尷尬。

外蒙古,其實和蒙古國並不一樣,外蒙古總面積約180萬平方公里,實際上包括今日的蒙古國(佔地156.65萬平方公里)和俄羅斯聯邦圖瓦共和國(佔地16.8604萬平方公里)等地區。

在漢朝,外蒙古叫做漠北匈奴,是衛青霍去病揚威立萬的地方,後來,這裡先後活躍了鮮卑族、柔然、突厥、回鶻、蒙古等草原民族。到清朝,這裡是喀爾喀蒙古,俗稱外蒙。為什麼叫外蒙,因為沒有歸附清廷。

清王朝和以往中原王朝一樣,對蒙古高原上的草原民族十分提防。對內蒙分封了數百個王爺讓他們安於享樂或內訌不斷,對外蒙,則是更為寬鬆的羈縻政策。1761年,乾隆皇帝在今天的烏蘭巴托設立了欽差庫倫辦事大臣。

庫倫大臣有什麼權利呢?

在乾隆晚年的完善加強之下,設副職幫辦大臣一人,由蒙古王公、臺吉擔任。屬員有印房章京、理刑司員、管理商民事務司員、筆帖式等官。在恰克圖另設有辦事司員一人。從庫倫大臣的官署設施來看,他基本上就是一個朝廷駐蒙古欽差,協調蒙古王公們的利益。對於蒙古各地,基本上實行的是高度自治。

除了庫倫大臣,清朝還在外蒙設置了烏里雅蘇臺將軍和科布多參贊大臣,節制烏里雅蘇臺和科布多城。這些大臣和將軍,其實相當於朝廷駐紮邊疆的高級代表,全權處理外交和軍事事務,名義上的管轄範圍很大,實際上能做的很有限。

比如烏里雅蘇臺將軍管轄範圍大致相當於今 蒙古國大部(除 蘇赫巴托爾省等地); 俄羅斯圖瓦共和國、 阿爾泰共和國, 阿爾泰邊疆區東南部, 哈卡斯共和國西部和 克麥羅沃州南部;中國新疆 阿勒泰地區北部;以及 哈薩克斯坦 東哈薩克斯坦州東部一隅。 但是在辛亥革命師,面對哲布尊丹巴的攻擊,幾乎沒有一戰之力,直接望風而逃。

清廷在外蒙沒有建立起強有力的統治,這是蒙古最終丟失的主要原因。清朝後期,大部分的將軍轄區已經改革成為和內地一樣的督撫郡縣制度,典型代表是東三省總督、新疆巡撫的設立,大大加強了對邊疆的管理和控制,對蒙古,這個控制並未加強,即使是在俄羅斯勢力嚴重滲透之後。

也正因如此,1911年辛亥革命,外蒙古獨立,這個獨立和南方各省的獨立不同,這是要成立蒙古人自己的王國,而不是成立中華民國。雖然清帝退位詔書中明確規定了中華民國對蒙古有無可爭議的主權,但民國內亂不斷,始終無法建立對外蒙的統治。

中華民國成立後,在為了加強內蒙地區的統治,先後設立和綏遠、察哈爾、熱河等省,內蒙古成為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於外蒙,我們始終沒有拿出一套方案驅逐俄羅斯勢力,更沒有進行一項改革,讓外蒙古真正迴歸中華。

唯一一次可能的蒙古迴歸,因為日俄再次入侵而流產。1919年7月,蘇俄面對強大的各國干涉軍和高爾察克的內亂,無暇顧及外蒙,宣佈蒙古國是一個獨立國家。8月,蒙古三盟(車盟、圖盟、漢臣)王公聯名密呈庫倫鎮撫使陳毅,自願取消自治,恢復舊制。這種情況下,徐樹錚帶兵5000長驅直入庫倫,中國建立起對蒙古無可置疑的統治。

1920年,直皖戰爭爆發,徐樹錚撤走。1921年日本支持的俄羅斯人恩琴佔領庫倫,1922年蘇聯捲土重來,扶持了親蘇的蒙古政權。1945年,蘇聯和美國秘密協定蘇聯從此獲得了在法理上控制蘇聯的地位。

1945年,蔣介石獲得蘇聯的承諾“蘇聯出兵擊敗日本後,在蘇聯尊重東北的主權、領土完整;不干涉新疆的內部事務;不援助中共”,於是放棄了對蒙古國的宗主權,並且在立法院進行了民主表決通過,隨後蒙古公決獨立。

一年後,國民黨代表宣稱蒙古國有參加聯合國的權利,十年後,蔣介石在聯合國開啟“控蘇案”,不承認蒙古獨立。1961年,蒙古國在蘇聯和非洲的支持下加入聯合國。

到現在,蒙古國人口還沒有中國境內的蒙古族人數多,你說中國尷尬不尷尬?

2,俄羅斯的尷尬。

早在清朝初期,外蒙古就被俄羅斯勢力所滲透。俄羅斯對蒙古的侵略,貫穿著清王朝的始終。

清朝初期,俄羅斯大肆東進,在新疆中亞地區扶持了噶爾丹的準格爾蒙古,在東北亞地區發動了雅克薩之戰。對於外蒙古這麼大的地盤,俄羅斯雖然興趣不大,但也從未停止過侵略。

先搞清楚俄羅斯東進的目標,沙皇在遠東地區,最想要的是西歐的暢銷產品——皮毛。蒙古高原雖然礦產豐富,但沒有沙皇想要的東西。

夾在清朝和沙俄中間的喀爾喀蒙古十分難受,因為這兩邊一開戰,受損失最大的是喀爾喀。當然清準戰爭中,喀爾喀也是老鼠的風箱兩頭受氣。雅克薩之戰後,中俄分界線東段確立,西段存疑,存疑的原因就在於那是喀爾喀的地盤。

到雍正上臺,中俄再次劃界,貝加爾湖附近的20萬平方公里土地然給了沙俄。清廷慷他人之慨,用喀爾喀的地盤換取自己的和平。同時,中俄邊界的恰克圖開始通商,給沙俄入侵蒙古提供了很好的便利。

值得一說的是,很多人認為清朝是單口通商,只有廣州一處,事實上,恰克圖也是通商口岸,而且時間更長,權限更大。因為俄羅斯商人可以常駐北京。

清末,尤其是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俄羅斯自然不甘人後在,把長城以北都化作了自己的勢力範圍。清廷滅亡,沙俄直接入侵策動外蒙獨立。

沙俄到蘇聯的改朝換代的時期,蘇俄控制有所削弱,但很快就實現了長期駐軍,成了蒙古國成了蘇聯的保護國。

但是,在新中國的努力下,外蒙古雖然不斷俄羅斯化,卻始終沒有加入蘇聯。到蘇聯解體,蒙古國終於成了獨立自主的國家。

3,蒙古國的小心思。

作為在中國俄羅斯兩個強國大國中間的小國家,蒙古國150萬人口僅相當於中國內地一個稍大點的縣城,GDP還不如中國內地的百強縣多。弱小的蒙古國,是依附哪一個呢?

答案是左右逢源,尋找盟友。

隨著中俄關系越來越好,蒙古國的處境越來越差,於是他們找到了新的盟友——美國。

美國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如果蒙古和美國越走越近,甚至讓美國在其境內建立軍事基地,尷尬的到底是誰?


歷史知事


對蒙古如今的地位,木叔曾和蒙古使館的朋友交流。

所以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提供一些看法給讀者:一個感覺是他們自我感覺良好,覺得過得很滋潤。所以不太明白提問所言蒙古地位的尷尬是什麼意思。

如果說蒙古如今地方太小,不像當年成吉思汗打下萬里江山那樣的版圖,因為這個而感到尷尬,其實算是有吧。但更多的不是尷尬,而是對過去榮光的一種懷念。

記得木叔到蒙古使館的時候,大廳裡很明顯的位置擺掛的是成吉思汗的畫像。有的屋子還是展廳,裡面也有一些介紹蒙古歷史,特別是當年蒙古在歐亞大陸馳騁的資料。

從這些就能看出蒙古其實對當年的榮光是具有很強的懷舊心理的。這也可以理解。


因為任何國家都會懷念自己光榮的過去,何況蒙古帝國是人類歷史上建立過的最大帝國,而相比如今蒙古只有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300來萬的人口,他們當然要懷舊。

另外,木叔和蒙古朋友接觸時,感到他們基本對現狀是滿足的。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他們只有兩個鄰居,喝著兩個鄰居關係還都很好。基本沒有國防上的壓力,這就使得蒙古雖然是比較貧困的國家,不過也能安貧樂道的生活。而蒙古政府也是在維護好鄰居關係的同時,和所有國家發展“第三鄰國”的政策,也顯得比較遊刃有餘。

木叔瞭解到,很多蒙古人追求的依然是一種天高雲淡的牧民生活。在烏蘭巴托等大城市,也都能見到一些蒙古包。

雖然蒙古也有一些極端主義排外傾向,其實這就類似於一個小山溝,沒見過世面,因而對外來人有天然的抵制,同時再加上對自己民族國王強大的懷念,形成了自負和自卑交織的複雜感情,當然對外有一種難以名狀的孤獨感,也就形成了某些人的自大和排外心理。

但這部分人不是多數,包括蒙古政府也認為他們的做法有損形象,曾對發生過的類似事件進行了道歉。


你如何看待蒙古的現狀?


木春山談天下


這個問題怎麼說呢,外蒙古尷不尷尬?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尷尬;但同時,還有一個國家也很尷尬,誰呢? 我國!

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從大家這裡就能找到答案,直到今天,我們還是習慣稱呼其為“外蒙古”而不是“蒙古國”,這不正從側面反應出,中國人對外蒙古特有的,難以割捨的歷史情結與淵源嗎!


一直以來,外蒙古就夾在兩個大國之間,其的存在,也成為兩個大國相互制衡的需要,以及雙方對於戰略緩衝區的需要。

南北兩個大哥,誰都不敢得罪,難受,尷尬!

外蒙古其實也看到了自己這種尷尬的處境,因此積極的在國際上尋找所謂的“第三鄰國”,期待其他國家的介入,而不少國家也樂意如此。

通過與蒙古國成為“第三鄰國”,這些國家就能完成對某國的“O型”包圍,西邊的中東駐軍,東邊的日韓,南邊的第二島鏈,北邊就是外蒙古。

雖然對於這樣的舉動,某國並不會太害怕,但是在外蒙古問題上,中國也確實有點尷尬。


為什麼呢?個人覺得,原因有二:

其一:

外蒙古作為從中國獨立出去的,歷史上本就與中國有諸多淵源,因此,中國如要將其收回,大多數國人應當是支持的。 但鄰國過於強大,收回蒙古國,與其之間沒有了戰略緩衝區,這一點就不太好,很尷尬!

其二:

外蒙古經濟發展緩慢,經濟結構單一,人均GDP甚至落後於內蒙古,因此,不少人認為,就算是能將其收回,對中國財政來說也是一個負擔!這也很尷尬!

因此,個人覺得,外蒙古的存在,對其,對我國來說,都有些許尷尬,如果能將其收回當然更好!

外蒙古雖然現在經濟發展落後些,但其自然資源豐富啊,以中國發展經濟的能力,必定會使當地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但是呢,老虎都是有領地意識的,因此,雖然這兩頭老虎現階段在合作中,但是呢,還是有點距離,有個緩衝的好!

而對外蒙古來說,“第三鄰國”始終是“第三鄰國”,與其提心吊膽的防備,不如加強與中國的合作,這樣才能使其經濟社會更好的發展!

大家覺得呢?


喜歡的朋友請點贊評論哦,期待您的關注,十分感謝!


Ko蜀北一


蒙古在積極的尋找自己的“第三鄰國”!

眾所周知,蒙古位於中國和俄國的環抱之中,也就是說蒙古作為一個內陸國,只有中國和俄羅斯兩個鄰國。但隨著冷戰的結束,蒙古在擺脫了蘇聯的影響之後,積極的開展外交關係,提出了“不結盟、等距離、多支點、全方位”的外交理念,通俗的講就是第三鄰國理念。


蒙古深知自己夾在中國和俄羅斯兩個大國之間處於十分尷尬的地位和位置,而如何跳出兩個大國的包圍去和第三國家接觸、合作和交往,是蒙古一直以來的外交戰略,而在上個世紀末,只有中國和俄羅斯兩個鄰國的蒙古和只有加拿大和墨西哥兩個鄰國的美國,宣稱對方是自己的第三鄰國。

這在蒙古的外交上是十分重要的,也就說蒙古最早的第三鄰國是指的美國。 隨著20世紀的到來,蒙古積極的開展與西方國家以及其他重要國家的外交關係,第三鄰國的範圍也逐漸的從美國擴展到歐洲國家,亞洲國家等等,尤其是那些對蒙古的經濟發展,有所援助的國家都成為了蒙古十分重視的邦交關係,比如說在日本持續不斷的對蒙古進行了投資和援助之後,日本也成功的成為了蒙古十分重視的“第三鄰國”。同時印度也於蒙古進行了廣泛的交往。



歷史的淵源反而使得中國很尷尬!

很多人覺得蒙古今天的地理位置,以及歷史上與中國和俄羅斯的關係使得蒙古處於十分尷尬的境界,實際上不然,作為曾經實際擁有蒙古這片土地的中國來說,蒙古長期以來就深受漢文化的影響,歷史上也曾經長期處於中國的勢力範圍和統治範圍,尤其是到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時期,清朝統治者愛新覺羅氏在東北立國之初,便與蒙古貴族組成了政治聯盟和聯姻關係。而且清朝歷史上近三百年的時間裡,清朝統治者長期堅持著與蒙古的這種聯盟關係。蒙古更是成為了中國牢不可破的一部分。



然而1840年之後,隨著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邊境上列強環伺,周邊的領土不斷,被西方列強蠶食瓜分,而其中沙俄政府是歷史上瓜分中國領土最多的西方列強,前前後後共侵佔大約150萬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國領土。其中整個清朝時期的北方外緣地帶,基本上都被沙俄政府通過種種不平等條約分割出去。


而上文提到了150萬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國領土尚不包括在沙俄的影響下分裂出去的外蒙古。在清朝1912年宣佈退出歷史舞臺之後,沙俄便積極的推行著使外蒙古獨立於中國的強盜行徑。並且通過拉攏欺騙外蒙古的上層貴族達到了實際上分裂外蒙古的目的。

然而1917年,沙俄爆發了十月革命。俄羅斯國內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樣的歷史時機下,當時的北洋政府積極著手收回外蒙古。徐樹錚帶兵進入外蒙古,通過一系列的手段和軍事行動迅速的控制了外蒙古,並且使得外蒙古貴族同意回到中國的懷抱之中。就這樣,外蒙古再次回到了中國的懷抱。



然而北洋政府常年的混戰以及民國時期遭受到日本的侵略,在中國自顧不暇的這一段時期,蘇聯再次繼承了沙俄曾經的衣缽,積極的拉攏外蒙古貴族搞分裂,最終通過一系列手段,外蒙古在短暫迴歸祖國之後再次形成了實際的獨立。


1945年,二戰的形勢已經明朗!而在抗日戰爭即將勝利之後,在中國沒有列席和知情的“雅爾塔會議”上,美、蘇、英三巨頭討論了戰後的國際秩序。其中包括了戰後亞洲的秩序調整和處置措施。當時的國民黨反動派蔣介石為了在二戰戰後獲得蘇聯的支持,與蘇聯簽署了不平等的條約。這一協議實際上使得外蒙古從中國獨立出去有了實實在在的根據。蔣介石成為了歷史的罪人。


珞珈山的貓


外蒙古自建立蒙古國以後,在東亞的確是一個尷尬的存在,而且非常尷尬。


其一,蒙古國面積巨大,在世界上排名第十九位。超過除了俄羅斯以外,歐洲所有的單個國家。但是,即便如此大的面積,蒙古國只有兩個鄰國,且兩個鄰國都是大國。蒙古國兩邊都不敢得罪,對外交往渠道單一。

其二,蒙古國是以蒙古人為主體建立的國家,但是尷尬的是,蒙古國蒙古人的數量還不及鄰國蒙古人的數量。且在文化方面,蒙古國比如文字方面已經俄羅斯化,非純正蒙古文化了,而鄰國的蒙古文化卻很大程度的保留了下來,且一直在使用。所以,論蒙古人的歷史傳承,以及正統性,蒙古國尚不如鄰國的蒙古人。

其三,蒙古國的歷史,蒙古國歷史上與中原王朝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並且在很多時候就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但是,蒙古國建立以後,想方設法要與南方鄰國撇清關係,尤其是撇開兩者的歷史關聯。然而尷尬的是,蒙古國在記述蒙古歷史的時候,只有從中華歷史中去尋找蒙古的片段。因為古代蒙古人自己沒有歷史記載,其在歷史上的史實反,而是中原王朝記錄下來的。

其四,蒙古國男女比例不平衡,女多餘男。但是即便如此,數量眾多的蒙古男人依然無法追求到蒙古女子。

其五,蒙古國是東亞存在感最低的國家,無論是中日韓,還是朝鮮,基本上在國際上都有比較大的影響力,或者至少說存在感十足。而作為東亞第二大國家的蒙古,則相對黯淡了很多。

對了,蒙古國還是一個擁有海軍的國家,儘管蒙古國是世界上第二大內陸國,國境無寸海,但是蒙古國依然常年保持了幾名海軍的象徵性存在。


蘇綻


外蒙古的地理位置確實是非常尷尬,地處中俄兩大國之間,而且還沒有出海口,這就使得蒙古國的經濟高度依賴中國,屬於那種無論怎樣都發展不起來的類型。因為經濟高度依賴他國,勢必造成經濟的單一化,簡單來說還不如一個省來的便利。

在北洋軍閥割據時期,由於各個勢力之間對於外蒙古的不重視,導致了外蒙古的自治嘗試,也就是在那時開始,外蒙古開始同中國離心離德。事實上當時反對的聲音不少,但是外蒙古國內個別勢力,依舊是勾結了北方力量,導致了國家分裂的發生。



歷史上,至少是從唐朝開始,外蒙古的遊牧部落就向中原稱臣,而當時李唐王朝也採取了懷柔政策,此時在歷史上是處於民族大融合時期,畢竟李世民也是有鮮卑血統。到了明朝期間,外蒙古同中原失去了聯繫一段時間,因為明朝是推崇單一民族的一個漢人政權。


一直到清朝時期,清朝對外蒙古,在軍事和政治上都有巨大掌控力,此時的外蒙古真正成為了清朝的一部分,這是滿清的功勞。如今的蒙古國,經濟結構單一,地緣政治又差,基本沒幾個國家願意抱著得罪中俄的危險,去同蒙古國搞什麼合作,尤其是西方國家。所以如今的蒙古國,說實話真不如一個內蒙古自治區。


小司馬遷論史


這個問題本身就比較尷尬。

今天的外蒙古,面積超過156萬平方公里,是僅次於哈薩克斯坦的世界第二大內陸國。

不過,和巨大面積匹配的,不是蒙古那可憐的300多萬人口,而是其100多年來始終躁動不安的心,這使得今日的蒙古是否尷尬並不重要,而最尷尬的反而是作為鄰國的我們。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無論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蒙古都應該和我們更親近,我國的內蒙古在幾百年前和蒙古同宗同源,然而經歷了100多年的滄桑變化,今日的蒙古反而成了世界上最仇視我們的國家之一,而咫尺之隔的邊界線也成為蒙古和內蒙古難以逾越的鴻溝。

而今日蒙古的軍事力量,加上海軍都不到10000人,然而深知無法保衛蒙古全境的蒙古軍隊,絕大部分佈置在中蒙邊境,對昔日的宗主嚴陣以待,不能不說是個非常尷尬的事。

而最尷尬的就是,作為我國曾經的土地,因為100多年前的積貧積弱,使得蒙古成為列強們的角鬥場,先是沙俄,然後是日本,最後是美國,而作為宗主的我們,卻只能眼睜睜看著列強走馬輪換。

而等到我國涅槃重生,開始重塑大國地位時,蒙古已經成為西方忠實的小弟,列強更是以蒙古作為威脅我國腹地的跳板。這個關乎我國領土完整的區域不僅給我們帶來了屈辱,更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威脅!

那麼,為什麼蒙古會成為我國的心病,讓我們如此尷尬呢?靜夜史認為和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1、俄國的崛起

沙俄自16世紀開始,逐步展開了對西伯利亞的鯨吞過程。從17世紀開始,清朝和沙俄開始了大約100年的對蒙古區域的爭奪。

蒙古區域自元朝滅亡後,就開始了漫長的裂變過程,北元滅亡後出現了韃靼和瓦剌,明朝末年韃靼再次分裂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分別對應進來的內蒙古和蒙古。

清朝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先征服了漠南蒙古,後於1691年通過多倫會盟征服了漠北蒙古。

清朝對漠北蒙古的征服,加上1727年《恰克圖條約》的簽訂,標誌著清朝在漠北蒙古的爭奪中搶佔了先機。但隨著清朝國力的衰退,沙俄捲土重來。

19世紀末,沙皇尼古拉二世提出“黃俄羅斯”計劃,將長城以北土地全部劃入俄羅斯,包括了漠北蒙古,這是沙俄搶奪蒙古的開始。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沙俄煽動漠北蒙古分立,至此潘多拉魔盒打開。

不過隨著一戰爆發,沙俄崩潰,蒙古分立出現反覆,徐樹錚在1919年收復蒙古。

但隨著民國軍閥混戰,最重要的是蘇聯的建立,蒙古再添變數。1922年蘇聯成立,隨即開始在蒙古繼續推行蒙古分立政策。

列寧去世後,斯大林變本加厲,開始了對蒙古的全方面控制,比如:

經濟控制:驅逐第三方資本,掌握蒙古的經濟大權,並遵從蘇聯的產業分配發展手工業和輕工業等;

文化控制:廢除蒙文,推行深受蘇聯影響的西里爾蒙古文,雖然從2014年開始蒙古議會出臺政策恢復傳統的回鶻式蒙古文,但過程舉步維艱;

思想控制:掀起肅反運動,大量處決蒙古王公和蒙古喇嘛等群體;

人才控制:在蘇聯培養大量蒙古精英,並和蘇聯人通婚,扶持蒙古精英進入蒙古高層,從而全面控制蒙古的內政外交;

通過全方面的控制,使得蒙古在事實上成為蘇聯的第16個加盟國,為1945年蒙古徹底走向分立打下了基礎;

在斯大林心中,蒙古是中蘇之間的緩衝,必須分立出來。所以1945年,斯大林通過《雅爾塔協議》逼迫國民政府簽訂條約,承認蒙古分立,從此蒙古徹底脫離我國懷抱。

脫離我國懷抱的蒙古繼續被蘇聯裹挾,即使後來的蔣介石政府一再拒絕承認也無濟於事。

因為俄國的強大,或者是曾經的強大,使得俄國不僅成為我國,更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威脅。在1991年蘇聯解體後,美國和日本紛至沓來,成為蒙古的新夥伴。

在俄羅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的間隙,美國加大了和蒙古的合作,不僅大量軍援,鼓動其去阿富汗和伊拉克參戰,更進行“可汗搜索”等年度聯合軍演。小布什時代,美國和蒙古更是互相承認為第三鄰國。

對於美國而言,在蒙古安下釘子,北可以威脅俄羅斯,南可以威脅我國,實在是一箭雙鵰的計策。而日本則是為了在北方四島的爭奪中能夠握有更多的籌碼,所以日本在蒙古的投資僅次於美國,這使得超過7成的蒙古人對日本有好感。

可以說,俄國的存在,是蒙古不得不走的最重要原因。

2、我國的貧弱

而我國的貧弱,則是蒙古離開的最根本原因。

從我國強行割走土地,作為別國的緩衝,這無論如何都是不能接受的行為,然而積貧積弱的我國只能接受。

清朝前期,我國對於蒙古問題的解決非常成功。通過1757年消滅準噶爾汗國,徹底解決了困擾中原王朝數千年的遊牧民族問題。在統治蒙古區域的問題上,清朝實行了內屬和外藩蒙古相結合的方式,在保障蒙古各部落自治性的基礎上,加強對蒙古地方的管理。

清朝時期,為了徹底消除蒙古的危害,康熙等清朝皇帝在蒙古地方進行了以下措施:

滿蒙聯姻:清朝皇室和蒙古王室聯姻,組成牢固的政治同盟;

推行八旗:擴大八旗範圍,吸納大量蒙古精英加入八旗,削弱蒙古各部的潛在威脅;

盟旗制度:清朝在漠南和漠北地區劃定牧場,設置盟旗,從而杜絕了蒙古各部“逐水草而居”的特點,減少了其聚沙成塔的可能性;劃定牧場之後還導致蒙古各部抗天災能力下降,近親結婚,性病流行以及嬰兒夭折率高等問題,加速了蒙古的衰落;

大興黃教:清朝在草原上雖然沒有修築長城,但是修築了大量的喇嘛廟,通過扶持蒙古宗教,同時要求蒙古各家庭保留一名男丁,剩下全部出家,通過這樣的方式,有效減少了蒙古的人口的出生率;

經濟掠奪:鼓勵晉商等中原商人到蒙古做生意,通過對蒙古的經濟剝削,使蒙古上下幾乎都負債累累,一輩子只能為還債奔波。

引狼制虎:通過默許沙俄對蒙古的蠶食,增加蒙古各部對清朝的向心力。

應該說,在國力強盛的清朝中前期,對蒙政策取得很好效果,蒙古和清朝結成了牢不可破的同盟。

但是隨著鴉片戰爭的爆發,清朝對蒙古控制力的減弱,外國勢力開始紛至沓來。

沙俄進入蒙古是19世紀80年代,此時的清朝深知沙俄的目的但無能為力,因為日本在東南虎視眈眈、法國在越南躍躍欲試,英國在西藏耀武揚威,顧此失彼的清朝只能選擇視而不見。

而此時清朝為了掠奪蒙古財富實行所謂新政,加重了蒙古的離心。

革命黨早期興起時,採用了非常激進的大漢族主義政策,比如排滿排蒙,這使得蒙古人心惶惶。辛亥革命後,這種感覺更加強烈,於是沙俄趁機煽動分立,蒙古脫離我國懷抱。

袁世凱上位後,一門心思當皇帝,對於蒙古分立採取了默認態度。等到一戰爆發,沙俄崩潰,徐樹錚於1919年收復蒙古,終於將蒙古的分立苗頭扼殺。

不過,因為北洋政府的相互傾軋,註定了蒙古的迴歸只能是暫時的。果然,兩年後的1921年,蘇俄捲土重來,蒙古再次分立。

1927年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政府後,雖然表面上統一全國,但內部始終暗流湧動,對於蒙古的動向,蔣介石心有餘而力不足。

這才有了1945年被迫承認分立的事。當時的斯大林對蔣經國是這樣說的:“你要曉得,今天並不是我要你來幫忙,而是你要我來幫忙。倘使你本國有力量,自己可以打日寇,我自然不會提要求。 今天,你沒有這個力量,還要講這些話,就等於廢話!”

弱國無外交,丟掉的蒙古在蘇聯和美日的澆灌下,雖然窮,但是有了自主權,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敢於公然入侵他們。

而失去土地的我們,卻坐視這片土地來回流轉,從屈辱成為威脅。一個二戰的戰勝國,丟失的土地卻比戰敗國還多,誰最尷尬,一目瞭然。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