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謠言中的生存之道

思辨:谣言中的生存之道

思維,讓我們弄懂生活中各種事件的意義,包括與以往經驗的聯繫,對未來發展的預測等;情感,則讓我們自己給予這些意義以評控,如快樂、悲傷、沮喪、焦慮等等;欲求,會激活能量,引起個體發起行動,並且在方向上與認定的意義保持一致。

在人類社會文明的早期,古希臘著名思想家蘇格拉底曾言道:“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度過。”而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孔丘也曾談起:“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的弟子曾子更是指出自己:“吾日三省吾身。”也許是一種巧合,相隔幾千公里,代表著東西方古老文化的兩大先賢思想卻跨越時空發生碰撞,都對人類批判性思維提出了相似的觀點:我們大部分人的生活其實是未經過審視的,我們在生活中要不斷地思考、評判自己的思維。

現今社會飛速發展,人們的日常工作生活也在急劇地發生變化,全球化的經濟模式與大爆炸的信息模式全方位的影響著我們。在中國面臨經濟轉型的當下,我們更應該重視針對思辨類人才的儲備。不管是幾千年前的警言告誡,還是現有中國獨特的教育模式,呈現出的很多方法只是簡單地將思辨作為一種工具對待,而沒有運用完整的知識體系,將其當成現代人應具備的特質。

在《思辨與立場: 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批判性思維工具》一書中,曾對此描述到:“因為鮮有人意識到思維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很少有人獲得對自己思維的明顯操控力,因此很多人在諸多方面都是他們自己思維的“犧牲品”。

簡單來說,這三者的基本功能告訴我們生活的變化趨勢將會是怎樣的,對這些事件應該持有怎樣積極或消極的情感,以及所要追求的目標,把自己的精力投放在哪裡。這,就是我們思維、情感與欲求三者的運行關係。

當兩人初次見面交流(思維),如果感覺不錯,就可以繼續深刻地溝通,這個過程中就可以產生“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好感(情感),這個過程自然會談興更佳(欲求);倘若兩人氣場不合、星座相駁,兩人交流溝通出現障礙的思維,就會產生“話不投機半句多”的情感,自然不會有繼續交流下去的欲求。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有一段話: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和麵包師的恩惠,而是出於他們自利的打算。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不說自己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好處。

思辨:谣言中的生存之道

後來經濟學把這段話引申,提出了“經濟人”的假設,也就是說每個人有精緻的利己主義,無法有效對他人進行換位思考。同時,人們還有其他很多典型的自我思維誤區,例如:自我矇蔽、偏見、狂妄自負、妄自菲薄等等,而這些會導致我們在社會生活中並不能有效的認識到事情的真相或者有效的解決複雜的問題。

其實這些都是我們的自我中心思維在發揮作用,人的心理本身就會有一些“病理”傾向,當我們不能正確對自我中心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時,我們也將無法正確使用批判性思維使我們的工作生活方式得到改進。

思維、情感與欲求之間存在著密切的動態聯繫,其中任何一項都在不斷影響著其他兩項。理解了它們之間的關係,我們才可以此進行生活思維的審視與批判,避免進入思維誤區而做一個公正無偏的思考者。

書中提出了這樣三個問題:

(1)初步的事實是什麼?對這一情景最中肯的描述是怎樣的?

(2)我將自己的什麼興趣、什麼態度、什麼慾望、怎樣的關注帶入了這一情境?

(3)根據我的觀點,我怎樣才能概念化或描述這一情境?而這一情境又該怎麼解釋?

上述三點我們可以簡單地描述為思維的初步現狀、情感投入以及確定行動,生活中是這樣,嚴謹的科學實驗也是如此。

通常的科學實驗,第一步是描述問題和假設(思維的初步現狀),第二步是根據提出的問題去找數據、做分析、檢驗假設的真偽(情感投入),第三步是根據分析檢驗的結果做出解釋,如果結論是證偽了當初的假設,那麼,為什麼錯了?如果是驗證了當初的假設,又是為什麼?第五步就是寫報告或者文章(確定行動)。

思辨:谣言中的生存之道

思維的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努力。改變一個人的思維習慣要經歷無思維反思維意識、有思維反思維意識、起點上的思維提升、行進中的思維提升、有所成的思考、集大成的思維六大層次,要時常審視批判自己的思維。書中所說的這個過程,也是作者希望我們在閱讀完這本書時獲得的收穫吧

《思辨與立場》這本書是由德·保羅 與 琳達·埃爾 所著。理查德·保羅,批判性思維基金會的創建者以及批判性思維研究中心與職業發展部主任,批判性思維領域的國際知名作家。琳達·埃爾德,教育心理學家、批判性思維中心的執行主任以及批判性思維基金會的主席、批判性思維領域的知名作家。

兩者合作產生的這部的權威力作,不僅在思維上進行審視,而且還在心理上對人類思維行為的觀察、溝通、體驗、思考與批判進行解釋。本書一經發布就風靡全美,被高度讚譽為“人類大腦使用手冊”,經翻譯來到中國後也廣受好評,樊登讀書會”發起人、央視節目主持人、MBA資深講師樊登博士對這本書也做了很高的評價 :“如果將來樊登讀書講解的書只有一本可以流傳下去,我希望是這本《思辨與立場: 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批判性思維工具》。”

讀完此書,作者清楚地介紹了推理技能與認知特性的原則與方法,鼓勵讀者不斷開展反思,培養獨立思辨的能力。1929年陳寅恪在王國維紀念碑文中所說:“唯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者何曾不是希望我們如此呢?

[今日推薦]

思辨:谣言中的生存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