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2号人物杨秀清,为何实权在握还要惹恼洪秀全?

游书斌


欲望是一把双刃剑,它能促使人不断拼搏前进,也能使人丧失心智。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几位高层领导,几乎都是在争权夺利的过程中陨落的。在这些人中,杨秀清算是死的最惨的一个,但却死的并不冤枉。

在拜上帝教创办之初,杨秀清可算不上二号人物,他的地位其实不及冯云山和萧朝贵。不过,当这伙人将声势闹大后,洪秀全却巧妙地通过提拔杨秀清来限制冯云山和萧朝贵,以便加强自己的权力。

永安封王时,各王都要听东王杨秀清的节制,而洪秀全又高高在上,成为最大的获益者。不过,天王洪秀全的安排却因冯云山、萧朝贵的战死而被大乱,他自己也没有想到,杨秀清乘机迅速扩张了自己的势力。

定都南京后,洪秀全的心思都沉浸在了色欲和肉欲之中,杨秀清则不断扩张势力,甚至连教权都插手。最为明显的就是,杨秀清常常搞“代天父传言”的闹剧,折腾地洪秀全、韦昌辉等人心烦意乱。

更为令洪秀全难以忍受的是,杨秀清不仅仅满足做“九千岁”,而是想要与洪秀全一样,给自己贴上个“万岁”的头衔。最终,洪秀全还是与之决裂了。

事实上,真正掌握太平天国大权的,不是别人,还是那个躲在天王府内逍遥快活的洪秀全。最终,他授意韦昌辉、秦日纲等人诛杀杨秀清,这才有了1856年的天京事变。在这场政变中,杨秀清尚未来得及抵抗,便被斩杀,东王府上下几乎全部被诛。

说白了,杨秀清就是因为贪婪而自己找死,一点也怨不得别人。老话常说,知足者方能常乐,但真能知足的人,又有几个呢?


夕阳下的晚枫


其一,定都天京前,兄弟们很齐心,打仗一起商量一起干,而之后,洪秀全当起了甩手掌柜,不问军政,只顾着享受帝王一般的生活,杨秀清作为劳苦功高的干将,心里自认不舒服。

其二,杨秀清本身不想谋反的,如果要想谋反,早都反了,他也是智商很高,情商太低,在天王身边安插钉子,天父下凡勾搭天王妃子,指责天王不尽君王之责,杨秀清没有明白一个道理,任何时候,功劳都是领导的,自己没有当领导之前,还是多学会夹着尾巴做人。

其三,因为他过于严肃纪律,树敌自然比较多,也就很容易得罪天王的亲信,所谓人言可畏,那帮亲信总是在天王那里去告状,时间长了,洪秀全也是要收拾杨秀清了。


360探访眼


杨秀清不是2号人物,他才是太平天国实际的领导者,在他活着的时候,洪秀全其实就是他的傀儡。也不是杨秀清要惹恼洪秀全,而是在他的权力超过天王洪秀全的那一刻,就已经“惹恼”了洪秀全。

洪秀全虽然是拜上帝会的创建者,太平天国的发起者,但他志大才疏,1851年金田起义后,太平军士兵散漫,作战连续失利,是杨秀清多次借“天父下凡”予以说教并传达必胜信念,才让他们团结起来。到了夏天,清朝派大军围剿太平军,是杨秀清指挥着部队伏击了向荣部,然后从永安成功突围。

永安突围后杨秀清被封为东王,并担任太平军统帅,正式掌管兵权,其实从这时候开始,杨秀清的权力就已经超过了洪秀全。而到了1853年定都天京后,杨秀清更是成为教权、政权和军权于一身的太平天国实际领导者。

杨秀清实权超过洪秀全之后,本身就已经与洪秀全有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杨秀清还经常羞辱洪秀全。

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宣传的身份是“天父”上帝的二儿子,耶稣的弟弟,但杨秀清却经常整“天父”上身这一套。其实杨秀清最开始整“天父”上身这一套,是在起义之初,太平军老失败的时候,借“天父”的口吻安抚士兵的,结果一看效果挺好,他就一直装下去了。你装就装吧,关键是他还喜欢装逼,每次“天父”上身的时候,都叫洪秀全“我儿如何如何”,如果洪秀全不听他的,他甚至会拿着鞭子把洪秀全抽的满地爬。

即使这样,洪秀全也忍了。但到了1856年太平军攻破清军江南大营后,杨秀清个人威望达到顶点,让洪秀全将他由“九千岁”加封到“万岁”,洪秀全意识到杨秀清都到“万岁”了,下一步肯定会把他除掉,当真正的万岁啊。于是不能坐以待毙,联合北王韦昌辉主动出击,诛杀杨秀清,即“天京事变”。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的转折点,之后天国内部分裂,韦昌辉部全部被洪秀全杀死,石达开率大军远走西南,太平军士气衰落,战斗力迅速下降,完全陷入清军的围困之中,直到1863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彻底覆灭。


渔樵侃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因为杨秀清只是摄政王,洪秀全不但是名义上的最高领袖,也有一批忠心耿耿的老部下。

比如韦昌辉、石达开等人对洪秀全都是很忠心的。平时他们打仗可以听从杨秀清的命令,但如果杨秀清敢于杀死或者推翻洪秀全,这些老兄弟肯定是不干的,兴兵造反都可能。

杨秀清骚扰、戏弄洪秀全并不完全是因为无赖的性格,主要也是从政治考虑。

通过打压天王洪秀全,杨秀清树立了自己的威风,得到了甚至比洪秀全还要高的行政和军事地位。

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太平天国创建开始就将洪秀全立为半神,是所谓耶稣的兄弟、上帝的儿子。

而杨秀清只是偶尔会请神上身的凡人,无论怎么搞也不可能超过半神啊?

所以洪秀全之所以容忍杨秀清一次次形同人格侮辱的搞怪,甚至还被抢走了几个女人,主要是洪秀全顾全大局知道杨对于太平天国的重要性。

同时,洪秀全因为抱着暂时利用杨秀清的目的,就像刘邦用韩信,时机成熟了就要你的命。

其实,当时真的也忍无可忍。

摘录一小段:

东王杨秀清在“安福”(即天父附身)的状态,赶赴天王府。洪秀全得报“天父”驾到,急忙步出二朝门迎接。“天父”杨秀清怒对天王说:“秀全,尔有过错,尔知么?”天王、北王及朝官一起下跪同声说:“小子知错,求天父开恩赦宥。”杨秀清大声说:“尔知有错,即杖四十”。众官表示愿意代受杖责。杨秀清不允,洪秀全只得说“小子遵旨”,即俯身受杖。杨秀清遂说,“尔已遵旨,我便不杖尔。”(所以并没有真的打洪秀全四十大板。)在下令让上述四名女官“安享天福”之后,随即“回天”去了。

这洪秀全身边的4名美貌女官,就被杨秀清抢入府中成为小妾了。

看看,洪秀全的女人都感动,还有什么不敢的。

杨秀清也不傻,很快图穷匕见逼着洪秀全把他由“九千岁”加封为“万岁”。

这摆明了就是要坐洪秀全的位子,洪自然不能再忍,不然恐怕下一步自己就是中毒毙命或者不明不白的死了。

这种情况下,洪秀全赶忙反击,将杨秀清连同全家和部署斩尽杀绝。


萨沙


这个问题问的并不好,杨秀清与洪秀全的矛盾,并不是一句“惹恼”就可以轻描淡写的带过的,洪杨之间的矛盾是太平天国的顶级权力斗争,是一场夺权与反夺权力量的斗争。



杨秀清在天京事变之前,已经成为太平天国事实上的君主。太平天国的江山可以说是杨秀清打下来的,天京事变前,太平军打垮江南大营,杨秀清的权力与声望都达到了顶峰,总揽军政。更重要的是,杨秀清长期可以用“天父附身”的鬼把戏来命令洪秀全,出于维护拜上帝教的神秘性的考虑,洪秀全还每次都要听从,所以杨秀清当时集军权,政权,教权与一身,是太平天国名义上的二号人物,实际上的一号人物。

一般到了这个时候,大多数人就想再走一步了。

杨秀清也一样,虽然权力到手了,可名分还没到手,这个“万岁”,一定要当!

有人可能不明白了,你杨秀清已经权力在手了,何必还要当这个万岁呢?这就是百姓的幼稚,只要杨秀清一天没当上这个万岁,他就永远是臣,就永远要给别人磕头。所以虽然万岁只是个虚名,但杨秀清一定要争。

可惜,争的不是时候。



杨秀清虽然权力很大,却还没大到足以牢牢掌控局面的程度。一般来讲,历朝历代的篡权者都是在皇帝毫无抵抗能力的情况下篡权的,比如西汉的王莽,北周的杨坚,后周的赵匡胤,所篡的都是连话都说不明白的小皇帝的权。或者像曹丕篡汉位,因为汉献帝早就是多年的傀儡。而洪秀全明显两者都不是,虽然今人对洪秀全非议颇多,但洪秀全还可以称之为一个能力超凡之人,不是小孩子,也不是杨秀清的傀儡,只是深居简出将权力让给了杨秀清而已。

在太平天国内部,杨秀清也只不过是诸王势力中最大的一拨,其他的王爷里,翼王石达开实力雄厚,文韬武略皆备,且与杨秀清关系紧张。北王韦昌辉对杨秀清阳奉阴违,表面恭敬内心里恨透了杨秀清。杨秀清在太平天国内部,远没有摆平局面。

更何况在外部还有着清朝一浪高过一浪的攻击。普通政权,内讧争权都是在江山坐稳以后,像太平天国内部这样,江山还没打出个模样就开始内斗的政权,的确少见。

所以杨秀清失败了,他被拥有至高无上地位的洪秀全轻易的联合了北王给杀掉了。说到底杨秀清就是心太急了,没能耐住性子,如果杨秀清等待将天国诸势力摆平之后再动手的话,也许今天的太平天国历史,就完全是另一个写法喽。


小约翰


有些朋友不知道,太平天国是哪个国,其实太平天国是清末由农民起义的农民政权,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是洪秀全,杨秀清是天平天国一个十分厉害的人物。同时在表面上是天平天国的第二号人物。为什么说是是表面上呢?

事实上在太平天国名声响亮之后,杨秀清结合政权,兵权,教权于一身,可以说实际的权利是在杨秀清身上,而并非洪秀全。

历史上的权位争夺无非一个原因,那就是对更高权利的贪恋。在建业初期,大家一起讨论如何大胜战,目的性一样,所以没有任何心思去争夺权位的事情了。太平天国名声响了之后,杨秀清的欲望就没那么弱了,野心逐渐显露了出来,虽然实权在自己手里,但是在他人看来,洪秀全始终使他们的教主,他不甘愿当一个像被人俯首称臣的臣子。造反的想法逐渐暴露。

从广西金田起义直到今日定都天京,杨秀清的功劳是所有的王之中是最大的,功劳越大,得到的回报应该也是越多,这是人的贪心。

之后这段可谓是杨秀清和洪秀全完全摊牌的时期了。

为了要坐上第一人的位置,他一步一步开始计划。首先,他一如既往,假装天父降临,称东王杨秀清的功劳应该足以和洪秀全坐在同一张椅子上。与其说是坐在同一张椅子上,不如说是,洪秀全该让位了,让有能者居之。那时候大家都知道洪秀全虽然为天王,但是要知道洪秀全没啥子本事,治国安邦,骁勇善战两个他都不擅长,他的位子都是他的手下的杨秀清等人给他的。杨秀清煽动教众要让洪秀全下台,洪秀全当然不高兴。只是杨秀清实权再次,暂时没法说什么。

洪秀全假装答应了杨秀清,同时传令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回天京共同商议除掉杨秀清。这个消息杨秀清并未知道,已经在想象能得到属于自己位置的那一天。在韦昌辉回天京的那天晚上,东王府全府上下惨遭杀害,其实是洪秀全为之,而且之后凡是和杨秀清有关必官员和太平军都被杀了。这个事件就是有名的“天京事变”。可是在杨秀清被杀之后,太平天国也在走下坡路,再之后,几位有权利的王都被杀害,太平天国从此结幕。失去了杨秀清的洪秀全也换来了自己的下场。


协虎战争史


首先公正的说,杨秀清确实为太平天国的建立立了头功,但是杨秀清不是顾全大局的人。

在攻下天京后,太平军兵分两路北伐西征,清军被打得落花流水,一时间太平天国风光无限,可就在这时,杨秀清开始自我膨胀了,觉得自己立了头功,而且当时杨秀清身边又有人蛊惑,杨秀清就觉得即然江山是自己打得可为什么要让洪秀全做皇帝呢,所以洪秀全与杨秀清的矛盾不可避免。

在当时洪秀与杨秀清就好比隋唐时的瓦岗寨的李密和翟让,李密也是为瓦岗寨立了汗马功劳,也开始居功自傲,后来李密干掉了翟让,自己做了一把手,可是却大大伤害了瓦岗寨将士的心,从此后瓦岗寨风光不在,丟了几乎到手的江山。

太平天国当时也是如此,杨秀清就好比李密,只不过是洪秀全先下手为强干掉了杨秀清,但是影响是一杨的,东王被害,同样无法解释,结果就是翼王石达开率军出走,太平天国受到重创。

最后多说一句,如果杨秀清是个顾全大局的英雄,就不应该在大好形势下向洪秀全逼宫要求封万岁,同时为避免矛盾,杨秀清就应该亲自领军出征,以避开洪秀全,那样矛盾会少很多,杨秀清领军在外打仗威信会越来越高,等到推翻清庭时,如果那时杨秀清发难逼宫,估计胜算会非常大,只有可惜,杨秀清的农民局限性太大了,小富既安的思想害了太平天国。


天宇的文史情怀


东王杨秀清在太平天国地位特殊,实际上不只是二号人物,而是真正的权利掌握者,天王洪秀全只是一个名义上的首领。

之所以杨秀清有这么高的地位,还要得寸进尺,悦史君认为,这里面有杨秀清的问题,更有洪秀全的问题。

杨秀清原本只是广西桂平一个烧炭工,清朝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洪秀全的好友兼教徒冯云山在紫荆山区时,将杨秀清拉入拜上帝会。

清朝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冯云山因聚众毁庙被抓,洪秀全回到广州想办法,拜上帝会陷入困境,只是普通会员的杨秀清突然上演“天父附体”的戏码,成功稳定了混乱局面。

冯云山和洪秀全当然知道杨秀清是胡闹,但谁都不敢说穿,杨秀清就这样取得了可以扮演“天父”的地位,成为拜上帝会的主要领导。

悦史君认为,虽然杨秀清确实有功,但把“天父”这种角色给他扮演,洪秀全实在是给自己埋雷。

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年),洪秀全等人宣布反清,面对清军的多次进攻,杨秀清一次又一次扮演“天父”,再加上卓越的军事能力,取得了成功。

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洪秀全自称天王,建立太平天国,杨秀清被封为东王,还有其他四王,但杨秀清不仅地位在诸王之上,还兼任军师,掌握了军权。

悦史君认为,杨秀清当然有能力又会表演,但把他的地位一开始就放在仅次于自己,洪秀全真是一个昏啊。

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杨秀清率领太平军攻下南京,此前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等人先后战死,没人能够制衡杨秀清。

杨秀清和洪秀全将南京改为天京,洪秀全开始躲进深宫享乐,杨秀清则在台前把朝政大权一把抓。

悦史君认为,洪秀全算是步步退让,可能他也没有办法,但杨秀清的权力已经完全突破天花板。

杨秀清派兵北伐、西征,还接连攻破江北大营、江南大营,取得了极高的威望,洪秀全只是一个象征。

杨秀清还是经常利用“天父”名义,索要更多利益,同时排除异己,羞辱洪秀全及其亲信。

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杨秀清再次“天父附体”,不满足“九千岁”,要求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秀全虽然答应了,但他和身边的人全部怒了。

就这样,洪秀全很快发出密诏,以杨秀清谋反为名,派北王韦昌辉等人进攻东王府,杨秀清和身边的两万多人全部被杀。

一路看过来,悦史君认为,杨秀清野心太过膨胀,但洪秀全自身的放纵也是大忌,最终导致太平天国难以持续。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文史专家,作家,多平台签约作者,观止读书会发起人,书评人,文学专栏主编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其实太平天国在洪秀全和杨秀清的领导之下,军事和工商业经济也还都不错的,进了南京之后也能搞出一个割据政权的样子,可惜的是,洪秀全和杨秀清的政治之中,还夹着点邪教之风,自然也就难走下去了。

说起杨秀清之后的叛逆行为,就不得不说起洪秀全的几大错误,一是胡乱封号,当年朱元璋还有人劝他说要缓称王呢,放到洪秀全这儿,那都不是事,毕竟人家还在永安的时候,就开始称王啦,到了南京,不得自己给自己升官吗?

于是就自称天王号万岁,东西南北王加上翼王,分别是九千岁、八千岁、七千岁、六千岁和五千岁,这么一来,要是这些王立了功要怎么办呢?比如东王杨秀清要是立功了,再升一级,岂不是万岁,和洪秀全平起平坐了吗?这又算什么事儿呢?果然后来杨秀清就想称万岁啦。

【天父下凡啦】

第二个大问题,就是洪秀全对基督教的无知了,杨秀清在教里的头衔里有个“圣神风”,这可不得了了,诸位可能不知道这个圣神风是什么意思,我们知道基督教是“三位一体”,三位就是圣父(Father,即上帝)、圣子(Son,即耶稣)、圣灵(Holy Spirit or Holy Ghost),这个圣灵在我国早期的译本里面被译成了“圣神风”,洪秀全把这个神位给了杨秀清,这就不得了,圣灵可是和上帝还有耶稣是一个地位的,根本不是普通人。

洪秀全不知道“圣神风”的地位,杨秀清可是知道的,既然他是圣灵,那么当然可以代替上帝传话了,上帝自然是在天王之上的,而且杨秀清自觉自己的政治实力很强,地位又很上帝,那他为什么不能考虑篡位呢?

【朕】

尤其在1856年,太平天国在石达开、秦日纲、陈玉成和李秀成的合作之下,攻破了清军向荣的江南大营,杨秀清认为这功劳都是自己建立的,因此非常骄傲,他把韦昌辉和石达开都派到前线去督战,后方此时只剩下他和洪秀全两人了。

一天杨秀清诈称天父下凡,把天王洪秀全召来,以天父的口吻问他,东王为什么不能称万岁,洪秀全说东王当然可以称万岁,天父又问那东王的儿子怎么才是千岁呢,洪秀全立刻说,东王儿子也应该称万岁,东王世世代代都是万岁。

天父看到洪秀全态度诚恳,非常开心,说:“我回天矣。”据说洪秀全问完之后,又问杨秀清:“四弟,你叫万岁,那我呢?”杨秀清回答:“二哥,你应该叫万万岁。”洪秀全假装很开心,两人就约好在杨秀清生日的时候正式晋封。

杨秀清自以为胜券在握,谁知道洪秀全调动了女兵守卫皇城,然后下密诏让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护驾,韦昌辉离得近,于是率领三千精兵先回来,当夜就和秦日纲攻进了东王府,秦日纲直扑杨秀清卧室,当胸一刀,杨秀清便命丧黄泉。

韦昌辉和秦日纲两人,杀死东王府男女数千,天亮后,便四处捕杀所谓的“余党”,一天就杀了两万多人,天国的精英丧失殆尽,石达开终于回南京面见韦昌辉,见到南京的情况大感恐怖,连夜逃走。

韦昌辉索性反叛,遭到天王与东王余党的强烈抵抗,韦昌辉便丧命于乱军之中。洪氏兄弟重新掌权,召回石达开,但石达开惊魂之下,一天晚上再次逃走——此时距离他们进南京城,不过三年而已,整个政权就已经几乎稀巴烂了。


浔阳咸鱼


杨秀清也不能说就是“一手遮天,大权在握”。

你仔细想想看,天京事变的时候,其它几个高层有几个是站在杨秀清这边的?一个都没有,全都站在其对立面。这能叫“大权在握”?

这说明什么?杨秀清本人的地位本身就非常不稳定!

杨秀清在天国首义几人中基本盘很差,他一开始就是穷苦人,没有自己的宗族势力,也缺乏可靠的高层盟友,好不容易搭上的萧朝贵这条线后来又断了(萧朝贵很早就在长沙战死)。

可以这么说,某种程度上看杨秀清就是“孤家寡人”。

杨秀清之所以能够做到“老二”的位置,那是自己一步一步干上来的:杨秀清一方面在中下层努力发展自己的人脉,增强其对各部的控制力;另一方面他能力确实强,大家服从他(一直到太平天国灭亡,很多人都怀念东王的能力,因为洪秀全的执政能力什么的比起杨秀清那真的不是一个档次)。

但是,缺乏利益同盟,位子是很难坐稳定的;加之杨秀清此人的个人性格,行事风格等原因,大部分太平天国其它领导人不是对他敬服,而是又服又怕。

杨秀清有危机感,又有权力欲,所以对洪秀全百般压制;而洪秀全又越发忍无可忍,这样这矛盾就陷入一个循环怪圈,只能转到死,然后毁灭。

怎么毁灭呢?天京事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