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号、庙号和年号:我们如何称呼古代的帝王

一般认为从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制定了谥法。自那以后,帝王去世后人们会根据其生前的行为,给予一两个字的评价,比如经天纬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等等,于是周王姬昌去世后人们用一个文字来评价他的一生,于是他就被成为周文王。周王姬发去世后,人们用武字来评价他,于是他被称为周武王。先秦时期,几乎各个诸侯国都通行谥法。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昭王、齐威王、梁惠王、赵武灵王等等。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认为这是臣议君,子议父,于是秦始皇下令废除了谥法,规定以世代来数,他是始皇帝,他的儿子是二世,将来三世、四世,一直传到万世。可惜,在秦始皇身后不久,秦王朝就灭亡了。等到西汉王朝建立以后,刘邦又恢复了谥。刘邦去世后人们用一个高字来评价他,他

被成为汉高帝。他的儿子刘盈死后用一个惠字来评价,他就是汉惠帝。刘恒死后,人们用文字来评价他,他就是汉文帝。

帝号、庙号和年号:我们如何称呼古代的帝王

汉武帝画像

一直到隋朝的时候,人们一直习惯于永帝王的谥号来称呼帝王。帝王的谥号,也被简称为帝号。比如杨坚死后,人们用文字来评价他,他就是隋文帝。杨广死后,人们用炀字来评价他,他就是隋炀帝。而等到唐朝以后,人们很少用帝王的帝号来称呼帝王了。原因在于帝王的谥号太长了,不便于称呼。比如李世民去世后,他的臣子们认为用一两个字已经不足以评价他们伟大的帝王了,于是他们给李世民的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帝号、庙号和年号:我们如何称呼古代的帝王

李世民画像

这么长的谥号肯定是不便于称呼的。这还是短的,后世帝王的谥号越来越长。比如赵匡胤的谥号是“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亡国之君赵佶的谥号为“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这么长的谥号实在不便于称呼,于是人们就用他们的庙号来称呼他们。

帝号、庙号和年号:我们如何称呼古代的帝王

赵构画像

要解释庙号,首先需要介绍一下帝王的宗庙制度。根据儒家的说法,天子可以立七庙,诸侯五庙,卿大夫三庙,士人一庙。根据《礼记·王制》的记载,天子的七庙是:“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依照这一制度,天子七代以内的祖先都可单独立庙,按照昭穆的顺序排列并以次迁移。更远的祖先因为亲缘关系已经疏远,就不再单独立庙了,而是将他的神位放到太庙里和太祖一起接受祭祀。后来人们认为对于一些有着重大贡献的皇帝,应该不纳入到迁祧的行列里,而是应该单独建立一个庙,永远保留。对于这样的庙应该有一个名号来称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分别被称为某祖或某种,比如汉武帝的庙号是世宗,刘秀的庙号是世祖。这就是皇帝庙号的由来。在早期,人们是贯彻了“祖有功而宗有德”这样一个原则的,对于没有功德的皇帝,就没有单独立庙的必要,自然也就没有庙号了。比如汉景帝刘启就没有庙号。但是,到了后来就越来越名不符实了,除没有善终的皇帝以外,人人都有庙号。庙号始终都是一个字,所以在帝号越来越长而不便称呼以后,人们就用庙号来称呼皇帝了。于是就有了我们熟悉的唐太宗、宋太祖等等称呼。

帝号、庙号和年号:我们如何称呼古代的帝王

赵匡胤画像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比如宋太祖、明太祖。世祖、太宗发扬光大,比如入关定天下的清世祖福临、大体完成统一的宋太宗等。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比如创造了清朝盛世景象的清世宗胤禛、清高宗弘历。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比如在位四十多年的宋仁宗赵祯,成就了明朝仁宣盛世的明宣宗朱瞻基等。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比如从母亲手里夺回了统治权的唐中宗李显等。神宗、英宗功业不足,比如被瓦剌俘虏的明英宗。德宗、宁宗过于懦弱,比如被慈禧太后囚禁了十多年的清德宗。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比如宣称接受过天书的宋真宗等。文宗、武宗明褒实贬,比如被宦官控制的唐文宗、因为京城被英法联军占领而逃亡热河的清文宗等。穆宗、敬宗功过相当,比如慈禧的亲儿子清穆宗。光宗、熹宗昏庸腐朽,比如受制于蛮横皇后而拒绝朝见自己父亲的宋光宗、被黄巢赶出长安的唐熹宗等。哀宗、思宗只能亡国,比如自尽煤山的明思宗等。

帝号、庙号和年号:我们如何称呼古代的帝王

宋太宗赵光义画像

人们用帝号、庙号、陵号来称呼皇帝都是他们已经死了以后的事,而年号、尊号等则可以在皇帝还在世的时候使用。

纪年始于何时已经不可详考了,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用自己的年龄来纪年。但是众多的人在一起,就需要把纪年统一起来,于是人们很自然地选择了自己的王来作为纪年的标准。比如根据《史记》的记载周武王即位后的第十一年开始了伐商。但是中国历史的可靠纪年却只能从公元前841年的共和元年说起,我们无法准确说出武王十一年对应的是公元的哪一年。当时不仅周天子有纪年,各诸侯国内也都有自己的纪年。比如公元前722年,是周平王四十九年,鲁隐公元年,齐僖公九年,卫完公十三年,郑庄公二十二年,秦文公四十四年,楚武王十九年。各国的纪年都是从君主即位开始数起,一直到他去世后终止,中间不中断。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了改元的现象。最早的改元出现在魏惠王三十六年,此后称为后元。秦朝统一后,仍然继续用这样的纪年方式。比如陈胜起义的时间是秦二世元年七月。汉朝建立后也是如此,高祖刘邦在位十二年,惠帝七年,高后秉政八年。但是到了汉文帝时,再次发生了改元的事情。汉文帝十六年,因为有了一些所谓的祥瑞出现而决定改元,下一年称为后元元年。后来汉景帝改过两次元,分别称为前元、中元、后元。而汉武帝即位后,干脆六年改一次元,每一元分别被叫做一元、二元、三元。后来有人向汉武帝建议,这样似乎不妥,应该给每一元取一个名称。于是第一个六年被叫做建元,第二个六年叫做元光,第三个六年被叫做元朔……年号就此诞生。自此后,几乎所有的皇帝都会有自己的年号。这已经不是一个纪年的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了。对于一个政权认可与否的标志就是看是否接受它的年号,这叫奉正朔。比如王莽在自己覆灭前夕为了挽救自己灭亡的命运竟然下令给未来的三万六千年制定了年号,每六年改一次元。

帝号、庙号和年号:我们如何称呼古代的帝王

王莽画像

年号大多都是一些美好的字眼,比如建武、永明、康熙等等。年号一般都是两个字,比如永乐、正德等。也有三个字的年号,比如梁武帝就用过中大同、中大通等年号。也有四个字的年号,比如万岁登封、太平兴国等等。最长的是六个字的年号,它只出现在西夏的历史上,比如天授礼法延祚。一个皇帝可以有几个年号并没有规定,有的皇帝就用一个年号,而有的皇帝却有许多年号。比如武则天在位十五年就用了十四个年号。而一个年号也有长有短,比如康熙年号长达六十一年,而有的年号却只有几天,甚至于一天也没有用过就胎死腹中了,比如清文宗去世后,任命了八个顾命大臣,他们商量第二年的年号为祺祥,结果慈禧太后发动了政变,祺祥也就被同治所取代了。年号一直使用到了二十世纪,民国建立以后确立民国年号,共和国成立后使用公元纪年,年号正式取消。

帝号、庙号和年号:我们如何称呼古代的帝王

乾隆皇帝画像

到了明清时期,一般一个皇帝就只用一个年号,这样人们就可以用该皇帝的年号来指称他。比如人们提到玄烨的时候,就不用称呼他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而只用称呼他为康熙皇帝即可。同样,我们提到弘历的时候,也不用称呼他为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而只用称呼他为乾隆皇帝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