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致癌”值得擔心嗎?


“普洱茶致癌”值得擔心嗎?




“普洱茶致癌”這一說法是因為普洱茶中有黃麴黴毒素,而普洱茶行業一直在試圖證明普洱茶中不會有黃麴黴毒素。弄清這個問題需要知道兩個事實。

第一,黃麴黴毒素的產生需要有黃麴黴菌和適宜條件這兩個要素,而普洱茶的生產過程在這兩點上並不利於黃麴黴毒素的產生。也就是說,普洱茶行業試圖證明普洱茶生產過程中不產生黃麴黴毒素,並不意味著造假。

第二,的確有普洱茶被檢出黃麴黴毒素。2010年,廣州市銷售市場上的普洱茶中,有70份樣品不僅全部被檢出黃麴黴毒素,而且其中8份樣品的黃麴黴毒素含量超過了5ppb(1ppb為十億分之一,即1微克每千克)。此後,也出現過在其他普洱茶中檢出黃麴黴毒素的事例。也就是說,普洱茶中檢出黃麴黴毒素並不罕見。

這兩個事實並不矛盾。普洱茶產業要證明的是普洱茶“生產過程”中不產生黃麴黴毒素,而除了生產過程,原料和後續的倉儲都可能引入(不一定是產生)黃麴黴毒素。比如,上述廣州市的70份樣品都是“溼倉”普洱茶,所謂溼倉,就是故意把茶葉放在溫暖溼潤的倉庫裡儲藏使之更快地“後發酵”。這樣的環境中,不僅容易導致茶葉被黃麴黴毒素汙染,還可能倉庫中本來就存在著黃麴黴毒素,在儲存過程中直接汙染了產品。此外,氣候、種植狀況等原因可能使原料(在玉米中較為常見)帶有黃麴黴毒素,在茶中是否有類似情況,目前沒有報道。

從“檢出黃麴黴毒素”演繹出“普洱茶致癌”,是典型的脫離劑量談毒性的行為。食物中的黃麴黴毒素含量很低,不可能讓人急性中毒。但是對人類來說,它最主要的危害是,如果長期被攝入會增加罹患肝癌的風險。在各種黃麴黴毒素的類型中,黃麴黴毒素B1的致癌性最強。科學家總結出黃麴黴毒素B1的攝入量與肝癌風險的關係:如果每千克體重每天攝入1納克(相當於0.001微克)黃麴黴毒素B1,那麼每1000萬非乙肝患者中每年大概增加1例肝癌患者;而對於乙肝患者,則是每100萬人中每年增加3例。

美國規定,除奶製品之外所有食物中的黃麴黴總量不超過20ppb。如果每人每天吃500克食物(包括花生、大米、玉米、大豆和各種堅果),其中的黃麴黴毒素B1含量達到上限20ppb,其總量就是10微克。以成年人體重60千克計算,其每千克的攝入量約為170納克。對於非乙肝患者,相當於每年得肝癌的風險增加了六萬分之一;對於乙肝患者,相當於每年增加了兩千分之一。

目前,茶中黃麴黴毒素含量大多數都在5ppb以下,只有少數超過這個量,我們按10ppb來計算;一般情況下,每人每天喝的茶葉大概是幾克,我們按10克來計算。那麼,其中含有的黃麴黴毒素總量是0.1微克。而且,黃麴黴毒素難溶於水,不容易溶解到茶水中,相對糧油中的黃麴黴毒素被直接吃進體內,我們實際喝到體內的黃麴黴毒素量還要低於茶葉中的含量。即使假定它全被泡到茶水中,0.1微克含量也只相當於上面計算出的從糧食中攝入的總量的1%。也就是說,如果你擔心喝普洱茶致癌,那麼吃飯的致癌風險是它的100倍!

實際上,黃麴黴毒素在農產品中幾乎是無法避免的。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把“不含黃麴黴毒素”作為糧油的安全標準。我國現行的標準是:花生和玉米以及它們的製品,限量為20ppb;大米及其製品,限量是10ppb;小麥、大豆、堅果及其製品,限量標準是5ppb。這個標準,在國際上也不算低了。

在有關食品安全的國家標準中,並沒有茶葉中的黃麴黴毒素限量。因為專家經過風險評估和綜合考慮後,認為茶葉中的黃麴黴毒素不會危害公眾健康。

簡而言之,普洱茶和其他茶葉中,因為原料、倉儲等環節的存在,確實可能含有黃麴黴毒素。但是其含量較低,可能還沒有各種糧油中的含量高。基於其可能含量和人們的日常食用量,茶葉中的黃麴黴毒素完全不值得擔心。




本文選自《科學畫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