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府將軍掌握實權,為啥不取代天皇?

所謂幕府,是日本古代的一種中央級別的政府機構,因為在古代日本,實際權力都是控制在軍政府手裡,軍中的主將被稱為“徵夷大將軍”,一般都在大帳的幕簾裡面辦公,所以就叫做幕府,意思是“幕簾裡面的府衙”。其實跟中國古代“挾天子以令諸侯”很相似,這種制度從公元1185年開始到1861年正式結束,一共延續了682年,歷經鎌倉幕府、室町幕府、江戶幕府三代。

幕府將軍掌握實權,為啥不取代天皇?


在這麼長的時間裡,無數位幕府將軍先後掌握大權,但沒有一個動過心思取天皇而代之,反而都把天皇好好的供著。熟悉歷史的朋友對咱們中國的改朝換代太熟悉了,每逢亂世什麼阿貓阿狗只要時機運勢到位,哪一個不是急急忙忙的篡位。且不說像曹丕那種隻手遮天的大權臣,就連朱溫這樣的軍頭都成功過,甚至還有宇文化及這樣,除了盲目自信啥實力都沒有的垃圾股,都想坐一坐龍椅。可是幕府將軍怎麼就這麼能把持得住,面對至高無上的皇權而無動於衷呢?

幕府將軍掌握實權,為啥不取代天皇?


我們先來說說幕府將軍制度是怎麼演化的,最開始第一個幕府將軍就是源賴朝,這哥們原本只是關東的武士首領,按照中國的說法其實就是一方的豪強。當時的日本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番主武士,天皇的中央政府基本就是個擺設,最大的用處其實就是軍閥們之間混戰的時候當藉口,比如說你不尊重皇統,有違禮制,然後就可以打你,其實大家都不把天皇當回事。這個源賴朝一開始就是打著皇太子的名號,不斷進行軍閥混戰,沒想到最後還真讓他征服了大大小小的番臣。

幕府將軍掌握實權,為啥不取代天皇?


於是乎就跟當年的曹操曹孟德一樣,土地、人口、財富都是你打仗打來的,可是名號用的是人家天皇的。漢獻帝給了曹操一個魏王,後鳥羽天皇就給了源賴朝一個徵夷大將軍,然後源賴朝就以自己手底下的武士們為班底,組建了自己的行政機構,把後鳥羽直接晾在一邊,跟漢獻帝當初的情況一模一樣。剛開始後鳥羽天皇肯定不幹啊,就組織了一支弱小的可憐的皇家武裝討伐幕府,可是沒幾下就給打的落花流水。這一下問題可就嚴重了,天皇老老實實待著還則罷了,非要不甘心瞎折騰,於是源賴朝乾脆就把包括後鳥羽天皇在內的三個上皇全部流放,皇族和貴族的莊園土地全部被沒收,天皇家族此後連個禁衛軍都裝備不起,算是徹底老實了。

幕府將軍掌握實權,為啥不取代天皇?


從此以後天皇跟幕府將軍的基本格局就算是固定下來了,幕府將軍控制著天皇的地盤和零花錢,甚至可以直接干預天皇的繼承人選,卻唯獨不能取而代之。為啥呢?第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這六百多年裡,日本一直是處於半分離狀態的。日本跟中國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中國有科舉制度作為保障,中央政府能夠實現對縣級地方的絕對控制,任何一個地方的官員,朝廷都可以直接任免,而且被委任的官員,由於科舉制度的教育,不管走多遠都能保持對中央的忠誠,所以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極為完善。

幕府將軍掌握實權,為啥不取代天皇?


而日本則完全不同,雖然表面上大家都是一個國家、一個天皇,但卻是歐洲中世紀的模式,也就是土地分封,從幕府到地方一層一層的分封下去。地方的所有權力,收稅、司法、財政乃至生殺予奪都由貴族決定,中央政府沒什麼實權,所以天皇是誰根本就不重要。而且不同地方的封地,情況可能完全不同,甚至是對立的,幕府六百多年裡,從來都沒有任何一個將軍能夠真正的統一日本,即便是囂張至極的豐臣秀吉,下面死心塌地向他臣服的番主其實也不多。

幕府將軍掌握實權,為啥不取代天皇?


在這種情況下,根本就沒有必要謀朝篡位,因為你不當天皇,手裡的權力和地盤兒是這麼大,你當了天皇,手裡的地盤兒和權力還是這麼大。而保留天皇,什麼法令聖旨都以他的名義發出,自己也不用擔責任,至少表面上自己不用承擔直接責任。還有就是謀朝篡位沒有好處只有壞處,誰知道有哪些人還在心底裡臣服天皇,你又不是曹操,掌握天下人心,一旦邁出這一步,那些地方豪強和武士集團馬上就會以此為藉口集體討伐,到時候幕府將軍立刻就會變成孤家寡人。

幕府將軍掌握實權,為啥不取代天皇?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他們也不能接受另一個家族取代天皇,因為天皇除了是世俗政權的權力中心以外,還有和全世界都不一樣的特點,那就是具有“神性”,具有強烈的宗教色彩。皇權你可以直接拿掉,但是神權怎麼拿掉呢?你總不能說自己也是天照大神的後代吧,或者乾脆直接宣佈,天照大神不存在,神道教就是個笑話,那作為武士階級頭領的幕府將軍,他自己的合法性又從哪裡來呢?所以不管是哪個幕府上臺,他可以為所欲為的控制皇室,唯獨不能取消天皇制度,更不能取而代之。

二戰結束之後,麥克阿瑟沒有追究天皇的戰爭責任,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