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珣的《伯遠帖》和王羲之的《蘭亭序》哪個藝術成就更高?

千千千里馬


雖然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至今沒人看過,但從很多有名的書法家所臨摹的作品至少“八九分傳神”來推測《蘭亭序》真跡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是絕對有道理的,所以從行書的排名《伯遠帖》自然不如《蘭亭序》了,更何況王珣的《伯遠帖》真跡依舊存在,而現有的《蘭亭序》也不輸於《伯遠帖》,



《蘭亭序》與《伯遠帖》同屬於敘事書法,拋開筆法筆意來講,《伯遠帖》全文47個字,《蘭亭序》全文324個字,兩者同是行書,寫47個字花費的時間自然要比寫324個字的時間短的多,

書法是一氣呵成的,並不是說寫了一半,剩下的可以留著第二天寫的,書法講究的是字體墨韻均衡,同一瓶墨、同一支筆,這樣才能展現整體效果,所以324個字的《蘭亭序》要比47個字的《伯遠帖》更考驗書法功底,而且越寫到後面越要有足夠大的“氣場”,靜中求穩,像蹲馬步、練太極一樣不慌不亂,書寫《蘭亭序》的工作量大、時間長,如果沒有足夠深厚的書法造詣,是不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的,


綜上所述,王羲之的《蘭亭序》藝術成就要比王珣的《伯遠帖》高的多。


詩夜城主


兩件作品,一件排天下第一行書,一件排天下第四行書,雖說排名不能完全說明其水平高低,但多少表明其在書法史上的地位。

《蘭亭序》因是雙鉤,其筆法無從瞭解,而《伯遠帖》則一筆一畫交代清楚,雖經千餘年,仍熠熠生輝。

《伯遠帖》晚於《蘭亭序》幾十年,又因王珣本為王羲之族侄,故其作品多少受王氏書風影響,一些字如“獲”“別”等的筆畫,依稀可見王羲之的影子。


但從《伯遠帖》看,一些筆法未完全脫離隸法,這是不如王羲之的地方。

再加上《伯遠帖》字數較《蘭亭序》少了很多,創作難度略低。

《蘭亭序》真跡的失傳,確實是一大憾事。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伯遠帖》、《中秋帖》、《快雪時晴帖》,是乾隆皇帝收藏的三件希世珍寶。乾隆皇帝為此三件寶物,在紫禁城中專門設置了‘三希堂’,存放此三件希世珍寶。

有專家考證《中秋帖》,為米芾的臨作。《快雪時晴帖》也是後人所摹。三珍之中,最關鍵的兩件,被確定為仿品。剩下的這一件,也是三寶之中唯一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件《伯遠帖》,也是專家們考證為唯一的真跡。(據我判斷,《伯遠帖》也不可能是真跡)。東晉至今一千六七百年。科學研究表明,紙質的存放時期最多一千年。《伯遠帖》這多出來的六七百年,它是怎麼存放的?從損壞的情況來看,並不算十分糟糕。百分之九十九的字跡都能辨識清楚。



據信,中國現存最早的一件紙質書法作品,也是晉代的陸機所作的《平復帖》。上面的字跡基本難以辨識。陸機雖然比王珣早,但相距也就幾十年。以《伯遠帖》這樣的狀況,最多就是宋代仿品。

實際上,三件珍寶無一真跡。那麼《蘭亭序》大家都知道,也是一件雙鉤摹本。基本上是真跡的還原。由於雙鉤技術涉及到機密,不便透露。這種技術,真的可以做到下真跡一等。十分的逼真。是完全忠實於原作的一種摹拓技藝。《蘭亭序》雖為摹拓作品,卻是高度的還原了王羲之的原貌。

《伯遠帖》全部四十七字,《蘭亭序》全文三百四二字。從學習的價值上來看,《蘭亭序》遠遠超過《伯遠帖》。從文學角度講,《蘭亭序》入選了《古文觀止》。《伯遠帖》僅僅是一封普通的書信。在文學價值方面,也不是一個層次的作品。書法方面,王羲之精妙無比的筆法,是王氏家族中的筆法創始人。王珣為王羲之的侄子。他的水平,和王獻之都相差幾個檔次,憑什麼去和書聖王羲之較高低?


子衿書法


我只知道伯遠帖是天下第四行書,蘭亭序是天下第一行書。

平心而論,顏真卿、蘇東坡、王珣在書法上的地位是無法超越王羲之的,因為王羲之具有開創意義 ,是鼻祖。

至於有些人覺得《伯遠帖》比《蘭亭序》更生動,筆法更豐富老到,那是因為《伯遠帖》是真跡,是“三希堂法帖”之一,而《蘭亭序》是臨摹,雙鉤摹填,用筆的豐富生動不能充分表現出來,一定程度上,人們是拿褚遂良、馮承素和王珣相比而不是拿王羲之和王珣比。

《蘭亭序》是文稿,《伯遠帖》是書信,除了書寫藝術,都能夠體現書寫者的胸襟、情感和文化修養,但還是真跡才能夠體現得淋漓盡致。王羲之那流觴曲水的閒情逸致和名門世家的高貴氣息恐怕摹寫是無法表現出來的,而王珣的真跡什麼都表現出來了。

總之,如果都是真跡,王珣肯定會被比下去。

另外,憑我的直覺,我認為《蘭亭序》的氣象更加正大一些,沒有任何一點賣弄小巧的地方。

班門弄斧地談了一點浮光掠影的看法,供千里馬先生指正。




大悔憶智冰


這個問題真的很難回答。《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伯遠帖》也是三希之一,而且是唯一一件東晉文人墨跡真跡。這兩件經典誰的藝術成就更高?不是我們這些小人物所能衡量的。

就算是從書法史地位來看,“天下第一行書”就一定高於《伯遠帖》?這可不見得。乾隆皇帝設有三希堂,《蘭亭序》、《祭侄文稿》、《黃州寒食詩帖》分別被譽為天下第一二三行書,卻未入三希堂,而《伯遠帖》位列其中。



就後人研究晉人筆法的意義來看,《伯遠帖》確實高於《蘭亭序》,因為她才是東晉文人墨跡真跡,而且是唯一的。那《伯遠帖》的藝術成就就一定高於《蘭亭序》?這也不見得。《蘭亭序》是最能代表書聖王羲之最高水平的,自唐朝之後,“天下第一行書”的地位不可動搖。即是真跡不在,但還有下真跡一等“神龍本”,還有虞摹本、褚摹本等等流傳。


這個問題即使是偏於個人喜好,也最好不要說誰高於誰,我們只能去仰望經典。


古風書法






為龍書法


關於“王珣的《伯遠帖》王羲之的《蘭亭序》哪個藝術成就更高?”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從不同的角度來看,評判的標準不一樣,則二者藝術成就的排名也不一樣。具體來說,可以從4個角度來看。

1.從“書法藝術水平”的角度看,王羲之的《蘭亭序》是公認的“天下第一行書”,而在“天下十大行書”的排名中,王珣的《伯遠帖》排名第四。

2.從“藝術影響力”的角度看,王羲之的《蘭亭序》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法家,比如智永、虞世南、趙孟頫等,甚至影響到了繪畫藝術、生活藝術,比如《流觴曲水圖》,唐代閻立本的《蕭翼賺蘭亭》,以及各種漆器、文房用品等。而王珣的《伯遠帖》則遠沒有這樣的影響力。

3.從“體悟魏晉風度,學習晉人用筆”的“藝術學習”角度,王羲之的《蘭亭序》已經沒有真跡了,只有一系列臨摹作品存世,我們在學習時,總是有所缺憾。而王珣的《伯遠帖》不一樣,他是實實在在的真跡,墨色的變化、墨韻的流動,我們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從中學習晉人的用筆方法,最直接。所以,王珣的《伯遠帖》才會名列乾隆的“三希堂”中“三希”之一,而且,是“三希”中唯一的晉人真跡。

4.從“文學、書法相結合的藝術融合”角度來看,王羲之的《蘭亭序》既是書法法書,又是文學名篇,入選《古文觀止》。而王珣的《伯遠帖》則不過是一篇手帖,平實樸素,文學價值並不大。

以上就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綜合來看,實際上,在王羲之《蘭亭序》的影響下,我國已經形成了獨特的“蘭亭文化”,其藝術價值和影響,明顯高於王珣的《伯遠帖》,是當之無愧的藝術瑰寶。

但是,如果我們想真正學習晉人的筆法,則必須從王珣的《伯遠帖》中尋找書法密碼了。





長短故事


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目前流傳於世的大都是唐代書法家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臨摹本,其中以馮承素的摹本最為形象逼真,稱為“神龍本”。雖然是臨摹本,但我們通過《蘭亭序》的筆法亦然能感受到“晉人尚韻”的那種清澈、飄逸的書韻風格及具有“折釵股”那般圓融、質感有力的書法線條美,天下第一行書當之無愧。而《伯遠帖》是被認定為東晉書法唯一的真跡,彌足珍貴,因此被乾隆視為三希堂三寶之一。王珣是王洽之子,王導之孫,王羲之是其堂伯父,王珣承襲了王家豪族書法氣質,但運動用的技法已經和古厚沉重分離得乾淨徹底了,是草書筆法簡潔的代表,其書風又把草書向前推進了一步,兩者一脈相承,分別代表著東晉不同時期的書法藝術風格。


皇甫荔


伯遠是真跡,晉人的東西,蘭亭是唐人筆法,唐人的味道,沒有可比性。當然臨帖要越想越好,把握大師的風神。如果你連外形象都寫不到。你說自己是書法家,你就是騙子。當代大多數名家都能戴這頂桂冠。




漢父


筆者試寫過《蘭亭序》與《祭侄文稿》的品讀感受,總體認為,排序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品讀該類作品,應結合當時的朝代特徵,以歷史唯物觀去解讀,應該更為妥當。

晉、唐兩個朝代,這是書法史上的兩個高峰,本屬一脈傳承,但從技法到美感風格、從書家個性到時代風尚,都有明顯的區別。從作品上來看,兩部鉅作足以讓人研究一生: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和唐朝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位列天下第一、第二行書,歷代書家所推崇備至。你說怎麼來評價這二者?誰第一、誰第二怎麼來評的?依據是什麼?我在臨習的時候,僅僅只能從點畫、墨色、結構、佈局這些方面,來揣摩作者當時的性情,這是非常有限的。但如果以歷史唯物觀的角度去看,就打開了眼界的大門。

魏晉時期,士人崇尚妍美,男子塗脂抹粉也是常態,相當於現在所說的“小鮮肉”吧,也有些病態。相傳美男子之一的何晏,因為皮膚白,曹丕懷疑他施了粉,於是想試探一下,大熱天賜了一碗熱湯麵給他吃,何晏吃完了一臉都是汗,於是用紅色的衣袖擦拭,擦完了肌膚也是一樣的白嫩,曹丕這才相信,所謂“朱衣自拭,色轉皎然”。王羲之寫蘭亭的時候,就在這麼一個時代,一個聚會活動,大家都喝了點小酒,微醺時分落筆成文,雖然痛快淋漓,卻也不失婉轉迤邐,你看他”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引以為流殤曲水映帶左右“,完完全全還是一副寄情于山水田園的情懷在裡面。蘭亭位列歷代行書第一,竊以為,更多的還是沾了右軍本人書法技巧的光,以及後世的追捧。

再看顏真卿《祭侄文稿》,就是另一番意象了。該文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顏魯公可是文武雙全啊,下馬為官、上陣殺敵,乾的那可是殺人的勾當!這樣的人,他是絕不可能寫出蘭亭序那樣的美妍細文的,他的筆只會如刀槍劍戟!縱情馳奔!睥睨天下!時至今日,你仍然可見《祭侄文稿》通篇用筆之間,情如潮湧,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氣呵成。類似的還有後世鐵板銅琶唱大江東去的蘇軾,以及醉裡挑燈看劍的辛棄疾。

所以我們通過多方瞭解二者所處的不同時代背景、作者身份性格、甚至師法傳承等等因素,對書法的理解就又更深了一個層次,同時因為涉及的廣度關係,還增加了理解的深度。

那麼,怎麼看待王珣的《伯遠帖》,我想大家心中自然有自己的答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