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力大不如前,這屆歐佩克大會更像是“走過場”

影响力大不如前,这届欧佩克大会更像是“走过场”

沙特、俄羅斯和美國正在成功削弱歐佩克對全球石油市場的影響力。這個擁有58年曆史、以協調亞非拉石油生產國政策、反抗西方石油壟斷資本剝削為初衷的國際型組織,似乎已成“雞肋”。堅決出走的卡塔爾、淪為形式的歐佩克大會,與其說這些是歐佩克“分崩離析”的前兆,不如說更像是捅破“歐佩克已被邊緣化”這層窗戶紙的利器。

文丨王林

中國能源報記者

歐佩克:影響力大不如前

12月6日,歐佩克大會在維也納如期召開,這個本該對油市走向影響十足的會議最終成了一場沙特和俄羅斯“各抒己見”的單獨對話。雖然歐佩克和非歐佩克產油國在會議最終勉強達成了“有必要繼續減產”的統一意見,但具體減產規模仍然有待商榷。

塔斯社消息稱,歐佩克和以俄羅斯為首的非歐佩克產油國決定2019年減產,但減產細節和規模還有待進一步落實。彭博社消息稱,沙特作為歐佩克領頭者在會議上呼籲將原油產量至少減少130萬桶/日,其中希望俄羅斯能夠減產25萬至30萬桶/日,但俄方堅持減產規模只能達到沙特要求的一半。

《華爾街日報》指出,阿曼石油和天然氣部長Mohammed bin Hamad Al Rumhi在會議結束後表示,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各方都認同存在減產需求,但沒有討論減產數量,預計將參照今年9月或10月產量水平至少減去100萬桶/日,期限可能是從明年初開始的3個月、6個月或者一年

分析認為,這屆歐佩克大會更像是“走過場”,因為主動權掌握在俄羅斯手中,儘管沙特態度強硬,但具體減產規模仍然取決於俄羅斯。《金融時報》12月7日報道稱,歐佩克和非歐佩克產油國還將在維也納當地時間7日上午9點繼續開會討論減產問題,但有消息稱俄羅斯能源部長亞歷山大·諾瓦克已離開維也納。

俄新社隨即證實了這一消息,稱諾瓦克已於維也納當地時間12月6日晚上19點啟程回國,他決定不與歐佩克繼續討論減產問題,讓俄羅斯總統普京做出最終決定。業內普遍認為,諾瓦克的離開意味著歐佩克大會基本結束,所謂的後續會議即便出現實質結果,也仍然需要等待俄方的最終態度。此外,這也進一步坐實了歐佩克影響力大不如前的現狀

如此看來,就在歐佩克會議前三天,卡塔爾宣佈於2019年1月1日正式退出歐佩克的舉措,只是為歐佩克內部不團結再添一記實錘。美國CNBC新聞網指出,卡塔爾的離開對歐佩克並不會造成極大衝擊,不管是原油儲量和產量規模,還是政治和經濟地位,卡塔爾在歐佩克中的影響力都不足以對該組織造成實質影響。

一方面,卡塔爾雖然是石油淨出口國,但液化天然氣(LNG)出口才是其重中之重,且根據產量貢獻佔比,卡塔爾基本處於歐佩克的“中下層圈”,在中東成員國中更是倒數第一。另一方面,歐佩克主要領導者沙特早就著手研究歐佩克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對於卡塔爾“退群”的決定根本無所謂。

彭博社指出,沙特、伊拉克、伊朗、委內瑞拉、阿聯酋、科威特是歐佩克產量貢獻大戶,尼日利亞、安哥拉等非洲國家則緊隨其後,卡塔爾的作用實際上比今年剛剛加入歐佩克的剛果(布)“強不了多少”。

數據顯示,卡塔爾每年出口7700萬噸的LNG,而在未來幾年這一數據將逐步提高到1.1億噸的水平。對比之下,自2013年以來在全球石油產量飆升的背景下,卡塔爾的石油日產量下降超過72.5萬桶,不足歐佩克總產量的2%。

有分析師坦言,沒有沙特的歐佩克沒有存在的意義,沒有卡塔爾的歐佩克似乎無傷大雅。作為一個堅守57年的成員,卡塔爾是首個宣佈脫離歐佩克的中東國家,它的退出無疑將進一步重創歐佩克在全球石油市場的影響力。

過去兩年,沙特一直專注於與俄羅斯和美國的關係,這直接導致歐佩克的重要性和存在感大大降低。路透社撰文稱,以卡塔爾為首的歐佩克小產油國越來越質疑自己留在歐佩克的意義和利益。在非歐佩克產油國擴大產量、可再生能源成本效益越發顯著的環境下,歐佩克真的開始“過氣”了。

美俄沙:油市實際掌控者

歐佩克日漸邊緣化正在成為不爭的事實,沙特、俄羅斯、美國逐漸成為石油市場真正的掌控者。相較於俄羅斯,美國則更加“肆無忌憚”,既不是歐佩克成員國,也堅決不參加減產行動,同時還在不斷擴大本土頁岩油產量,這對全球原油供應和油價走向將帶來不容小覷的影響。

路透社專欄作家John Kemp撰文稱,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在G20峰會上就達成了延長減產的決定,而此時離12月6日歐佩克維也納大會還有兩天。沙、俄提前決定減產,無疑是對歐佩克影響力的一大重挫,加上強勢增產的美國,全球石油市場的關鍵決定權已經落在沙俄美三國手中。

事實上,今年上半年的油價上漲和11月開始的新一輪下跌,幾乎完全是由沙特、俄羅斯和美國的生產決策及其調控制裁伊朗後續影響的政策所驅動的。有分析師頗為諷刺地稱,沙特和俄羅斯還是給歐佩克維也納大會留了一絲顏面——確定減產幅度,儘管最終仍然沒有具體數據。

《海灣新聞》指出,歐佩克內部“無法擰成一股繩”給了俄羅斯和美國可趁之機,加上沙特“一家獨大”,歐佩克失去對石油市場的掌控力只是時間問題。事實上,歐佩克成員國根本“自顧不暇”:有的正忙於應付制裁,比如伊朗;有的仍處於政局動盪之中,比如利比亞;有的規模太小無足輕重,比如加蓬和剛果(布)……

“一盤散沙”的結果促使沙特成為歐佩克毋庸置疑的領導者

。《華盛頓郵報》指出,沙特和羅斯在2017、2018年密切協調產量政策,且分別是歐佩克和非歐佩克產油國事實上的領導者,而影響程度低於俄沙但高於其它歐佩克和非歐佩克產油國的美國,也在2018年定期就產量政策和制裁與這兩國“相互通氣”,“三巨頭”在油市的影響力早已超越形同擺設的歐佩克。

沙、俄、美三國的產量已經成為全球石油供應增長的主力軍。彭博社彙編數據顯示,這三個國家2017年原油及凝析油產量達到3600萬桶/日,佔全球總產量的39%;歐佩克其它成員國家的產量僅2700萬桶/日,佔全球總產量30%。預計2018年沙、俄、美三國在全球總產量中的佔比有望增至40%以上,這無疑將在中短期內左右全球石油市場。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