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豫剧早期改革大家王镇南,曾成就常香玉开封成名

被遗忘的豫剧早期改革大家王镇南,曾成就常香玉开封成名

王镇南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豫剧改革家、剧作家和教育家,对豫剧的剧目、表演、声腔、排练、舞美、化妆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实践。是与“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同时期的一位做出卓越贡献的豫剧先驱。

“游艺训练班”肇始豫梆革新

被遗忘的豫剧早期改革大家王镇南,曾成就常香玉开封成名

♫. ♪~♬..♩

民国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927年,开封戏曲界经历了一次空前的震动:来主持河南政务的冯玉祥,看到当时河南戏曲表演俗陋、唱词粗鄙,敬神之风颇剧,加上当时演艺市场混乱、演艺人员素质普遍低下,对当时社会精神文化颇有不良影响,因此大为不满,决心整顿一番。他倡导成立了“河南游艺训练班”,要求当时所有在开封演出、谋生的戏曲演员都要接受集中受训,结业后方可演出。在训练班中,他又聘请专人负责审查旧剧目,对粗鄙剧目和作品进行筛选、修改,或禁或演或修改。弃教从艺的戏改专家王镇南就是这个河南游艺训练班中的重要一员。

被遗忘的豫剧早期改革大家王镇南,曾成就常香玉开封成名

冯玉祥

王镇南在游艺训练班主要负责的是戏改工作,工作内容主要是研究戏剧改革、集训戏曲艺人、编演新戏、修改旧戏,因此大学期间就是一位颇有才名的京剧票友,所以他对京剧的唱作念打、舞美服装都有着一份自己的理解和吸收。所以,王镇南修改剧本,不仅是对剧本内容进行整改,而且对化妆、做派、唱白及文武场面都全方位地进行改革。他的工作不仅得到了冯玉祥的认可,也得到了广大戏曲艺人的关注和尊敬。

被遗忘的豫剧早期改革大家王镇南,曾成就常香玉开封成名

♫. ♪~♬..♩

在他的参与下,民国十七年(1928年),河南省教育厅设立戏曲审查会,先后制订并颁发了《河南各县戏剧训练班章程》、《河南省教育厅戏曲审查会简章》、《河南省教育厅戏曲审查会审查戏曲办法》等章程和规定。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当时不亚于一枚原子弹,让百年来自生自灭、自我发展的河南戏曲开始有了历史准绳和行为法则。

中州戏曲研究社,常香玉艺术的起跑线

被遗忘的豫剧早期改革大家王镇南,曾成就常香玉开封成名

常香玉

在人民艺术家、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回忆录中,对王镇南的印象一直记忆犹新:五叔( 张丙运) 这次来开封,给我爸爸介绍了两位朋友:一位是王镇南先生, 一位是史书明先生。他们两位都是教师。尤其是王镇南先生,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在河南教育界很有名望。他们热爱戏剧, 而且又都认为豫西梆子应该改良,因此和爸爸越谈越投机。爸爸非常佩服他们, 常常高兴地说:“找到了有学问的知音。”

被遗忘的豫剧早期改革大家王镇南,曾成就常香玉开封成名

在常香玉的艺术道路上,王镇南起的重要作用突出体现在两件事上:一是帮助香玉父女筹划和组建“ 中州戏曲研究社”,王镇南在剧社成立大会上讲了话, 使大会增色不少。二是为常香玉编写《六部西厢》、《哭长城》和《打土地》。

被遗忘的豫剧早期改革大家王镇南,曾成就常香玉开封成名

王实甫的古典戏曲名著《西厢记》原作是五本二十一折。王镇南为了发挥河南梆子擅唱的特点,在保留原作精华的前提下,大胆地进行了整理改编,使新编剧本的演出在舞台处理诸方面更具现代化,唱词也更加通俗化。《六部西厢》的前四部是由于王镇南改编,后两部是由他的好友史书明改编。不久,开封的《正义报》连载了这部作品。这部戏融汇豫西、豫东唱腔初步改良的作品一经公演,立即轰动开封剧坛。《六部西厢》成为常香玉的代表剧目之一,同年他还创作了《哭长城》。

《打土地》,豫剧历史上第一部现代戏

被遗忘的豫剧早期改革大家王镇南,曾成就常香玉开封成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广大中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宣传抗日行动中。这一时期,王镇南励精图治,为常香玉创作了豫剧《扫穴犁庭》和《打土地》。《扫穴犁庭》以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的事迹为题材,激发了中原人民的抗战激情。《打土地》则真切地反应时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原的罪行,激励人民抗日爱国之心,轰动了河南戏剧舞台。

被遗忘的豫剧早期改革大家王镇南,曾成就常香玉开封成名

除此之外,王镇南还先后整理、改编了一大批豫剧传统剧目,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大大推动了豫剧的改革,成为豫剧艺术在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道路上的强大助力。他还是相当早得对豫剧舞台美术进行改革的一位先驱,是在豫剧中使用现代布景的前辈,如演出现代剧《打土地》时,舞台上出现了土地庙,由演员扮演庙里的土地神;在演出新编豫剧《哭长城》《天河配》时,舞台上运用了当时盛行的机关布景,腾云驾雾、活龙吐水、彩灯闪闪。这些现代布景使河南豫剧舞台美术步入了新的境界。

被遗忘的豫剧早期改革大家王镇南,曾成就常香玉开封成名

1951年起王镇南担任河南省文教厅戏曲改进委员会副主任。他先后整理改编了一大批传统剧目,如《反徐州》、《玉虎坠》、《蝴蝶杯》、《秦雪梅》、《破天门》、《杏元和番》、《张羽煮海》、《三孝堂》、《寇准背靴》、《洛阳桥》、《对花枪》、《桃花庵》、《蓝桥会》、《卖苗郎》、《丝绒记》等,并将话剧《棠棣之花》改编成豫剧,他撰写的《关于豫剧的源流和发展》、《怎样写河南梆子》等论文,是河南戏曲界早期的历史著作。

被遗忘的豫剧早期改革大家王镇南,曾成就常香玉开封成名

1947年5月26日《正义时报》刊文评介,誉他为“梆剧泰斗”。先生之风,当之无愧。

辉煌一生,奉献一生,来了人间一遭,活得清清白白,走得也静静悄悄。这,就是王镇南,河南豫剧历史上不该被忽视和遗忘的一位真正的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