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子孙建立的西晋王朝为何会迅速灭亡?

梁宝明


历史上有三个朝代,可以被称做二世而亡,分别是秦朝,西晋,还有隋朝,秦朝主要是因为暴政还有秦二世、赵高的没有能力,隋朝主要是因为隋炀帝的暴政,而西晋比较不大一样,它之所以这样是多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司马家得位不正,在东晋的时候,晋明帝(东晋元帝司马睿之子)时期,有一次晋明帝与王导在聊天,晋明帝就问王导,司马家是怎么夺得天下的,王导就给晋明帝讲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如何打天下的故事。

其中还包括魏帝高贵乡公曹髦是如何被杀的事情,晋明帝听完之后,很羞愧的说:如果我们司马家就像您说的那样,那么晋朝的天下,又怎么能够长久呢?纵观整个东晋,连司马睿都是傀儡皇帝,更不用说后面的皇帝了。

曹魏篡汉,但不管怎么说,曹魏的天下,确实是曹操打下来的,既然是篡的,但也是凭借着曹操的本事打下来的,但是司马家就完全不一样了,就是靠曹丕、曹睿早死,然后继位的曹芳又年幼,才拿下曹魏天下的。

第二,我们知道西晋的第一个皇帝是司马炎,当然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也是西晋的皇帝,但毕竟是追封的,并没有称帝,司马炎开始的表现还是不错的,比较励精图治,但是后面,就过得比较浮华奢侈了。

而司马炎的继承人选择更有问题,司马衷智力有所欠缺,再加上贾南风实在是厉害,另外西晋大封诸侯王,而各个诸侯王哪能不对皇位有想法呢?所以才有八王之乱,司马衷自然不是这些诸侯王的对手。

第三,九品中正制,最开始设立的时候,主要看家世,德行,才能,那么还是能选出一些人才的,但到后面就变成了只看家世,而不看才能了,所以就出现了,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的情况了。

另外,魏晋风流,追求的是清谈,饮酒等等,另外,再加上五胡的因素,这样的西晋王朝被灭亡,那就很正常了。


历史简单说


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沾祖父、大伯、父亲两代三人的“光”,总算在公元265年代魏建晋,开创一个大帝国,并在15年后一统南北。但是,一致后的西晋只存在36年时刻便走进前史,为何衰亡如此之速,下面几段史实或许对咱们有所启示。

1.君无远略,沉湎美色。一个王朝能否保持的久,跟开国帝王的计划策略有很大联系。都说新朝新气象,但是咱们在晋武帝司马炎身上却看不到锐意进取的情绪,反而是死气沉沉,毫无远略。宰相何尝经常参与宫殿宴会,有一次回来后对儿子们大发慨叹,说:“我每次参与宴会,从未听到皇帝议论治国理政的计划与策略,只是讲一些平时小事。这么看来,他的太平基业也仅就到他自己一身罢了,他的后代真够忧虑的呀!”过后看来,何尝还真是颇有远见。

晋武帝毫不关怀帝国将来,他最关怀的是怎么享受女色,玩女人。为了充分后宫,武帝曾公布过一个荒唐的决定:下诏选择公卿以下人家的女子弥补六宫,有荫蔽藏匿的以不敬论处;选择未结束时,暂时制止全国嫁娶。如此一来居然选拔了三千多佳人,加上从前宫中有的,已达五千!这还不算,灭掉东吴后,武帝又全部接纳其宫殿中的五千佳人,这么一来,西晋的后宫数现已超越一万。每日倚红偎翠,实在是荒淫的很。

2.文恬武嬉,奢侈成风。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帝国有这么一位混蛋流氓皇帝,底下的文武大臣自然也罢不到哪儿去,“文恬武嬉,奢侈成风”,这就是西晋官场最明显的写照。文恬武嬉发展到极致就是崇尚清谈,不言国务。在西晋朝,士族名人往来只务虚不务实,不谈国务、不言民生,专谈老庄、周易,以玄而又玄的辩难争输赢。在他们眼里,实事、国务全部是“俗务”,假如有人议论治国理政、强兵富民,立刻就会遭到周边人士的讥讽。如此官场,无药可救!

西晋的政坛不仅崇尚清谈,并且极度奢侈,拜金、炫富蔚成风气。仍是那位何尝,正史称他极度奢侈,天天仅用于饮食的费用超越万钱,即便如此,还经常悲叹没有可下筷子的饭菜(“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还有大臣石崇与外戚王恺斗富的史实比较咱们也了解,在此不做赘述。这石崇特别憎恶,每次请客常让佳人劝酒,假如客人不喝,他就让侍卫把佳人杀掉,委实残暴凶狠的很。本来像何尝、石崇这么的人物在西晋政坛不胜枚举,由此可见其溃烂、漆黑备至。

3.诸王权重,尾大不掉。前史再三证实,封建制(封邦建国制,非指封建社会)只合适夏、商、西周三朝,在以后的任何朝代都是祸乱的本源。西汉已是前车之鉴,但晋武帝却仍然大封宗室、勋臣为诸侯。单以司马宗族的诸侯王为例,一起封王者达27人,每一位都取得大片封地及为数众多的军队。诸侯王的标准当时分大、次、小三等,其间大国设置战士5000人,次国战士3000人,小国战士1500人,实力相当雄厚。

平定江南后,武帝下诏减少州郡所领战士数,连边郡区域的驻军也大幅减少,单单对诸侯王“法外施恩”,因此诸王国的军队变成本地上的主力军,具有了叛变的本钱。果不其然,武帝死后不久,“八王之乱”便迸发,杀得神州天昏地暗,直接致使西晋的消亡。

4.异族内迁,难民危机。自东汉末年以来,边疆少数民族因天灾、战役等原因屡次大量内迁,与本地汉人杂居共处,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民族矛盾。在西晋年间民族矛盾变得愈加严峻,引发数起大规模暴乱事情,如鲜卑族秃发树机能暴乱、匈奴族郝散暴乱和氐羌齐万年暴乱等。到晋武帝平吴前后,民族问题现已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急需对策解决。

但是文恬武嬉的朝廷不仅没有对策可言,乃至对一些忧心时局之士提出的中肯主张,往往也是置之不理。比如江统的《徙戎论》提出,应将内迁关中的少数民族迁出关外,“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过后看来是怎么的远见正确。

本来西晋朝廷不仅没有大规模斥逐内迁异族,反而昏招迭出,可劲地为异族叛变发明有利条件:大肆抓捕异族难民为奴隶,拼命压榨克扣;减少州郡所领战士数,连边郡区域的驻军也大幅减少;诸王混战不已,自废司马家“武功”。如此种种,总算引起五胡乱华局势的呈现,也直接致使西晋的消亡。

司马家昏招连连,西晋立国只是51年、一致只是36年便消亡,实在是中国史上最耻辱的王朝之一。

了解历史的兄弟都知道,三国最终被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给一致了,但是只要很少人知道,司马炎的子孙本来并不姓司马,而是姓牛,由于他们本来是牛金的子孙。

司马炎

或许有兄弟就会问了,这东晋的开国皇帝不就叫司马睿吗?你怎样他姓牛呢?这是由于司马懿的孙子司马觐袭封琅琊王后,其妻夏侯氏被封为妃子。

夏侯氏人很风流,没多久就与王府也叫牛金的一个小吏勾搭成奸,后生下了司马睿。而西晋被灭亡后,司马睿被江东士族拥护为帝,成为了东晋的开国皇帝。

司马睿

有的兄弟可能会觉得这故事听起来太假,实际上这个事但是出自二十四史正史的《晋史》和《魏书》当中的,实在度适当之高。

明朝思想家李贽,就直称东晋为“南朝晋牛氏”,而不称司马氏。

李贽

司马懿子孙三代杀皇帝,夺大权,坏事做尽,一致三国,结果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真是:苍天有眼。

前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每逢有新人站在山顶长笑的时分,他都会将脚边的岩石踢落,让谷底的旧人落井下石,永无出头之日。不过,这凡事还真就有例外。你看那西晋的司马宗族,从祖辈司马懿开端,后边的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司马衷,哪一个统治者的名声好听了?咱们都管他们叫做谋逆篡位者,其心思路人皆知。

电视剧《军师联盟》中的司马懿形象

司马宗族完成了统一天下的霸业,但是他们却变成了后世人所厌弃的目标。一方面,这是由于司马宗族在后来的争权夺利中引发了八王之乱,汉人实力大大削弱,令北方游牧民族浑水摸鱼,让汉人文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抵触,一度有消亡的趋势。另一方面,是司马宗族获得天下的道路并非深得人心,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端,汉朝这种坚持以忠孝为核心的思维就在老百姓心里生根发芽。最初曹丕篡汉登基的时分,姑且有很多汉室忠臣戳他的脊梁骨。莫非换成了司马懿及其后代,结局就会改变吗?

这段时间,一部名为《军师联盟》的电视剧在网络上风行,其间司马懿的形象从当年鹰视狼顾的奸滑变成了英俊、爱妻、卖萌还有隐忍的正面形象,似乎司马懿是一个被虐待的人物。这就一举颠覆了从前的《三国演义》、《新三国》中刻画的司马懿形象,很多人就要问了,莫非司马懿洗白了吗?

事实上,司马懿的形象应该是没有什么改变的,令他蒙上一层奸滑奸刁的面纱者,恰是那儿光鲜亮丽,一身正派的诸葛亮。在蜀汉忠臣,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不实践先帝那句“君可自取”的诸葛亮面前,毁曹真,杀曹爽,操作曹芳,谋得大魏江山的司马懿当然就变成了反面人物。

司马懿的形象多变,仅仅由于咱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分态度不一样算了。在《三国演义》里,咱们骂惯了曹操奸雄,神往刘皇叔的善良,诸葛亮的忠心,自但是然咱们就选了一边站。比及司马懿变成现代人神往的那种家庭暖男,铁血硬汉的时分,咱们立刻就改弦易辙,纷繁赞许、同情起司马懿来。因而,咱们读前史,需要用天主视角去看待每一个人物,变换态度尤为重要。

鹰视狼顾

司马懿的形象一向就摆在那里:当曹操大势的时分,其麾下一定有贤才很多,其眼光定然是高过天地,彼时出仕不如闭门读书。司马懿此举,便类似于当今职场的囤积居奇,无可厚非;赤壁大北,出仕之机已到,那便要做一个可以表现自个经天纬地之才的大官,曹操的身边只能有他这么一个天下奇才,谁也比不上。这莫非可以解读为鹰视狼顾的反叛之相,说他司马懿是为权而来的吗?别着急,那儿的诸葛亮不也是如此吗?他在蜀国大包大揽,怎样就没人说诸葛亮的坏话,便有人说司马懿的不好呢?双标不能太严峻。

接着说,谋逆之事那即是司马懿的黑点没跑了吧。假如你以为君权神授,刘姓后代才能为皇帝的话你即是对的;假如你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支持者,那你们就不能这么说了。当司马懿和曹爽面对面斗法的时分,他们所代表的利益集团注定了是要你死我活。

曹爽代表曹氏宗族,他要大面积选拔寒门后辈做官,用九品中正制建立起新的士族阶层,以此削弱旧的强大宗族势力,用制衡的手法保护曹家江山安稳。而司马懿出身贵族,他即是宗族势力的代表,曹爽一出手便要将你的宗族付之东流,换做是你,你可以束手待毙吗?比及你打败曹爽,大权归属自家,你莫非情愿当个周文王,把对权利的巴望限制在自个的心底吗?

所以说,白与黑虽然是相对的,但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当你身着白衣时眼前尽是漆黑,当你披上黑衣时眼前又呈现了一道道白光。套用如今的话来说,就是“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他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世,是曹魏政权中具有政治、军事才华的人物,终其终身为曹魏的统一工作贡献力量。他的儿子贾充担任司马昭斩杀曹魏皇帝的直接指挥,深得司马氏信赖,变成西晋王朝的开国元勋。贾充的女儿贾南风嫁给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晋惠帝),由于她貌丑而性妒,惠帝窝囊而一度擅权,变成西晋时期“八王之乱”的始作俑者。

他即是贾逵。贾逵少孤家贫,乃至冬季连棉裤也没有。曾经在大舅哥家借宿,天亮后把人家的裤子都穿走了。但是他立志参军,常常作列阵交兵的游戏。他的爷爷说:“汝大必为将。”并向他口授兵书数万言。

有一次,贾逵通过皮氏(今山西河津)时,看到这儿地势险峻,曾说:“兵家争地,先据此者胜。”后来,郭援攻击河东郡,贾逵担任护卫绛邑的长官,据城据守。并且使人奉告郡守要赶忙占有皮氏这座城。郡守遵从定见,占据了皮氏城,才不至于全郡沦亡。

205年,归降曹操不久高干在并州叛变,张琰举兵呼应,贾逵不知张琰的诡计,去见他,并替张琰出谋划策。后来发觉这是诡计,仍假装情愿同张琰一起叛变的姿态,以构筑蠡城城墙的名义从张琰那里借了一些戎行,把城中那些叛变的人一一斩杀。修好城堑后,坚决与张琰对立,直到张琰失利。

211年,曹操西征马超的时分,贾逵经老友孙资引荐,被曹操录用为弘农太守。后来由于屯田都尉私藏流亡的大众,说话很不恭顺,贾逵打断了人家的腿被罢官,但是曹操依然格外赏识贾逵,不久后又录用他为丞相主簿(杨修、司马懿都当过这个官)。后来由于机智果断,曹操拜他为谏议大夫。

220年,曹操在洛阳逝世。鄢陵侯曹彰带着戎马从长安赶来洛阳,意欲抢夺曹丕承继王位的权力。他问贾逵:“先王的玺绶在哪里?”贾逵很严厉地回答说:“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的玺绶,不是君侯你该问的!”说得曹彰无言以对,不敢再争。贾逵和在洛阳的文武百官把曹操的遗体入殓,送还邺城,由曹丕主丧并拥立曹丕承继王位。

同年六月,贾逵跟从曹丕带兵四处巡游,为代汉称帝造势。在黎阳,军士渡河力争上游,贾逵当即斩杀数人,康复次序。曹丕录用贾逵为豫州刺史。贾逵在任豫州刺史时期,借兵曹从事请假逾期拷问追查州中徇私放纵、不按法令就事的太守以下官员,将他们悉数弹劾免除。遭到曹丕赞誉。

225年,贾逵跟从曹休、张辽诸将攻击东吴,击败吕范,分析孙权攻击的特色和驻军局势,提出修建由豫州到长江的河道,大军可从豫州进发攻击东吴的东关。若孙权自守东关,另遣戎行东西反击,孙权的东西两线就得不到救援;若东西线能够攻下,则东关就变成孤立的据点,也就垂手而得了。一起他又将戎行移驻潦口,上陈攻击的计谋,曹叡都十分满意。

228年,曹休中计往皖县(今安徽省潜山县)去接应假屈服的东吴将领周鲂。魏明帝曹叡命令贾逵督满宠、胡质直攻东关,司马懿领兵攻击江陵接应。贾逵料到东吴在东关没有防备,一定是将戎行集中在皖城,曹休孤军深入必败无疑。所以,布置诸将,水陆并进。到了夹石邻近,他命战士在山口要道上竖起了许多旗子,并留少量战士不停地打鼓,作为疑兵,然后亲率大队人马迎战。

吴军以为魏国救援大军已至,所以迅速撤离战场。贾逵占据夹石今后,又拿出粮食和军资供应曹休的戎行,使曹休得以从头整理队伍,退回扬州。同年,贾逵死于任上,他终身忠于曹魏。251年,司马懿病重,梦见贾逵,不久逝世。256年,诸葛诞听到贾充支撑魏室禅让,大声呵责:“你不是贾逵的儿子!”260年,贾充给成济壮胆,弑杀曹髦,深得司马氏信赖。

作者简介:身为90后处女座的我,时而毒舌又文艺。观点犀利,一语道破。运用女司机的眼光发现问题所在,关注头条号:逗趣梦梦,有什么疑难杂症可以尽管来找我。


逗趣梦梦


司马懿与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都属“人中之龙”,都是很聪明的人。特别是司马懿,辅佐曹魏四帝,威名赫赫。在少帝曹芳在位时期,司马懿的军权被曹魏宗室曹爽剥夺,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发动高平陵事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251年司马懿病死后,曹魏大权先后由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掌握。263年魏国灭西蜀,265年魏元帝曹奂禅位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魏亡晋朝建立,280年灭东吴。



“三国归晋、天下一统”,按照我们正常的理解,一个全新的统一王朝应该不会那么快重蹈前朝分裂的覆辙,但现实是西晋王朝完全就是一个“外强中干、华而不实”的王朝,立国不过短短37年便亡国,天下又进入了大分裂大混乱时期,那么晋朝何以在如此之短的时间迅速走向灭亡了,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归功于晋朝的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他的一系列倒行逆施的举措直接葬送掉了自己一手创立的西晋王朝。



一:大封宗室为王,行封建之举,以诸王拱卫中央政权,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祸根。司马炎统一三国建立西晋王朝后,为了拱卫中央政权,通过大肆分封宗室为王、并许练兵节制封国内部州郡的特权来维持晋朝的统治。前后共分封了二十七个王,这些藩王握有各自封国的兵权及财赋大权,在武帝在朝时尚能相安无事。到了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晋武帝去世,晋惠帝继位,外戚杨骏辅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愈演愈烈,终于爆发了以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东海王司马越等几个王为主的“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对整个晋朝的破坏可谓是空前绝后的,在这期间诸王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晋惠帝完全成了“空架子”,晋朝中枢几近瘫痪,此后北方异族乘势而入,中国陷入了长达两百余年的“五胡乱华”和“南北朝时期”。晋武帝不能吸取前朝西汉大封宗室引发“七国之乱”的教训,为自己的倒行逆施付出了无比惨重的代价。



二:在立储大事上不能坚持己见,将白痴儿子司马衷立为接班人,同时令其迎娶“八王之乱”祸首史上最有名的妒妇贾南风。储君乃国本,是关系到王朝存续千秋万代的大事,但晋武帝司马炎显然在立储大事上犯了大错。在明知自己的这个儿子智商不行的情况下,通过妒后贾南风的舞弊操作,将司马衷包装成一个聪慧至孝的好儿子,司马炎不辩真伪,在朝野一片抗议声中立这个白痴儿子为储君。泰始三年(267年)司马衷被立为皇太子,太熙元年(290年)即位,即位后皇后贾南风与外戚太傅杨骏争权,不久即杀害杨骏把持朝政,继而引发诸王不满,惠帝的叔祖赵王司马伦首先发难,公然篡夺皇位,并以惠帝为太上皇,囚禁于金墉城。齐王司马冏与成都王司马颖起兵反司马伦,群臣共谋杀司马伦党羽,迎晋惠帝复位,诛司马伦及其子。又由诸王辗转挟持,形同傀儡,受尽凌辱。这个智商低能的白痴皇帝从未想过改变命运,摆脱控制,一直到死也是死的不明不白。晋朝二世皇帝居然是这等水平,也是呜呼哀哉晋武帝的哪根筋抽了,说句实话,让这样的白痴儿子当皇帝,晋朝不亡国都没天理了。



三:放任异族渗透内迁、为后来的西晋灭亡及五胡乱华埋下伏笔。是晋武帝是史上能力最有限的开国皇帝真是一点都不为过。在满朝上下一片歌舞升平的时候,殊不知早在东汉末年就有矛头的北方少数民族渗透内迁在西晋王朝建立之初就开始变的较为严重起来,汉胡在北地杂居并非相安无事,摩擦矛盾肯定会有的。鲜卑族秃发树机能叛乱、匈奴族郝散叛乱和氐羌齐万年叛乱等皆发生在晋朝建立前后,面对如此危险紧迫的局面,西晋朝廷不仅没有大规模遣散内迁异族,反而昏招迭出,使劲地为异族反叛创造有利条件:大肆抓捕异族难民为奴隶,拼命压榨剥削;裁减州郡所领士兵数,连边郡地区的驻军也大幅削减;诸王混战不已,自废司马家“武功”。如此种种,终于招致五胡乱华局面的出现,也直接导致西晋的灭亡。



以上“三宗罪”罪在晋武帝,除了这些问题,司马炎在建国不久即开始“饱暖思淫欲”,广罗天下美女充实后宫,带头“炫富”,整个朝廷上下是“文恬武嬉,奢靡成风”,像大臣石崇与外戚王恺公然斗富的事大家应该都知道的吧。这样一个毫无底线毫无操守的开国皇帝怎么能让王朝“国祚久远”,“传之千秋万世”?

建兴四年(公元316年)长安失守,晋愍帝遇害,西晋为匈奴汉国所灭。自265年建国到316年灭亡,共传四帝国祚五十一年,若以280年灭东吴算起,则仅立朝37年。


大国布衣


有人曾经问过,历史上有没有开国昏君,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若要问开国昏君是谁?那就要首推司马懿的孙子,西晋王朝的建立者,晋武帝司马炎了。

那为什么说司马炎是昏君呢?

可以这么说,晋朝的建立是他爷爷司马懿,伯父司马师和爸爸司马昭的功劳,他不过是坐在前辈的基业上吃现成的,但是西晋的灭亡,却是他一手导致的。

那为什么说是他一手导致了西晋的灭亡呢?

首先,八王之乱的祸根就是他埋下的。司马炎总结了他爷爷司马懿政变成功,掌控曹魏江山的教训,觉得自己的爷爷之所以能够一举拿下曹魏的原因就是因为曹魏没有有势力有实力的王爷。所以,他们司马家只要将皇帝扳倒,立刻就出现一面倒的局面。

于是,司马炎称帝以后,大封同姓诸侯王,希望这些同姓诸侯王能够想卫星一样,起到保护中央政权的作用。

这些诸侯王基本上都握有一方军政大权,有的还兼任中央领导。这样就为后来的诸王拥兵作乱埋下了祸根。

其次,明知自己的儿子是个傻×(晋惠帝司马衷),还是让自己的儿子接班。一帮子大爷大叔堂兄堂弟虎视眈眈的看着,心中都在琢磨着,这种人都能当皇帝,我怎么不能?何况老子手里还有兵有钱。

出现了这种局面,西晋能不乱吗?

第三,社会风气糜烂,石崇王恺斗富的故事不用多介绍吧!但是最关键的是,对于这种行为司马炎不仅不制止,反而还帮着王恺斗石崇,你身为一个皇帝,这有意思吗?最要命的是,最为一个王朝的最高领导者,你参加了这种活动的后果是什么?全国上下,就出现了以奢侈为荣,以勤俭为耻的社会风气。

这种风气,无论放在那个时代,都是亡国的前兆。

以上所言,就是统一的,强大的西晋王朝只存在了短短五十余年的主要原因。如有不对,还请指正。


洞察旧机


西晋从建立公元266年,到走向灭亡公元316年,只有短短的50年时间,然而这50年时间里却换了四代帝王,经历了逐渐兴盛的太康之治,但是也遭遇了让王朝走向衰弱的八王之乱,也导致了让西晋灭亡的五胡内迁开启了五胡乱华的黑暗时期。

其实如果我们把西晋王朝的灭亡,全归结到外力因素,这是非常不合理的,虽然西晋王朝也出过一段蒸蒸日上的时期,在曹魏后期,司马家的势力日渐强大,在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掌握了朝中大权,但是这时候司马懿仍然只是在幕后,扶植曹氏作为傀儡政权,一直到了公元266年,曹奂禅位给司马炎,西晋才正式成立。到了公元279年,西晋灭吴才正式统一了全国。

从这时起,司马懿才开始励精图治,大力发展经济和农业,也逐渐的让西晋开始富裕起来,之后他又开始巩固维护士族利益,由此企图巩固王朝的统治,但是也由此让贵族阶层中,逐渐出现了奢靡之风,历史上著名的大富豪石崇就是司马懿这个年代的人,石崇和司马炎的舅舅王恺比富,也成了人们争相攀比,大行奢靡之风的开始。由此也开始滋生了腐败,也引发党争,由于疏于管理,也让外族不断内迁埋下祸乱的种子。

司马炎活着其他皇室成员还有所忌惮,司马炎公元290年一死,痴呆的晋惠帝司马衷继位,他的皇后贾南风实际掌权,由此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开始,先是公元301年赵王司马伦称帝,晋惠帝退位,然后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又来讨伐赵王司马伦,赵王败了,齐王司马冏专政,又把晋惠帝扶上位。

之后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又来讨伐齐王司马囧,司马囧败了长沙王司马乂掌权,后来东海王司马越又杀了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被立为皇太弟,并控制了晋惠帝,之后东海王的弟弟司马腾打败成都王,河间王司马颙立司马炽为皇太弟,之后东海王司马越再次起兵攻下洛阳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被杀,随后东海王司马越毒死晋惠帝,司马炽继位为晋怀帝,八王之乱才得以结束,但是西晋大量王侯死于动乱,民不聊生,国库早已空虚。

在八王之乱期间匈奴、羯、氐、羌和鲜卑五胡,不断迁入内地,以匈奴人为首,策划了一场灭亡西晋王朝和对汉人进行大屠杀的行动,在公元304年匈奴起兵,在公元309年到公元311年,匈奴三次围攻洛阳,公元316年洛阳失守,西晋灭亡,随后汉人开始一百多年的黑暗浩劫,也就是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玄坤


有红雨,说历史,品人文,悟道理,我是红雨。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司马炎建晋:公元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建立了晋朝,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掉吴国,统一全国,结束东汉末年以来长达90年的混乱局面。司马炎建立西晋以后允许农民依法占田耕作,经济得到发展,政治、社会生活稳定。

奢靡之风:东晋建立不久,统治阶级内部由于大多都是世袭的贵族,奢靡之风盛行。据说司马炎女婿为了使猪肉肥美,用人乳来喂养,想来都难以接受。

八王之乱:西晋建立分封了27个宗亲贵族为王,这些王权力很大,不仅在封国内任免管理,还拥有军队。到了西晋第二个皇帝晋惠帝的时候,一些诸侯开始为了夺取中央政权开始混战,16年的混战使得生灵涂炭,史称“八王之乱“。混乱带来的不只是人民生活的困苦,西晋的统治也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五胡南下: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开始在山西离石建立汉政权反晋。西晋的统一局面被打破。

永嘉之乱:公元311年,匈奴族刘汉政权攻入西晋都城洛阳,俘虏了晋怀帝。晋怀帝年号“永嘉”,所以为“永嘉之乱”。后来司马邺在长安称帝,为西晋最后一个皇帝晋愍帝。公元316年,长安又被匈奴攻破,传了四代皇帝,52年的西晋灭亡了。


红雨说历史


西晋国祚仅51年,有人说西晋处在多事之秋,先有“八王之乱”后有“永嘉之乱”,还有五胡内迁和流民起义,社会转型期固有的结构性矛盾导致了它的灭亡。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西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腐败的王朝之一,许多复杂的社会矛盾其实都源于这一点,可以说西晋的迅速灭亡主要是由严重的腐败造成的。

西晋的开局本来一片大好,但司马炎很快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西晋建立之初出现了“太康之治”,与汉初的“文景之治”、唐初的“贞观之治”以及明初的“洪武之治”齐名,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世。

西晋的开国皇帝是晋武帝司马炎,虽然在雄才大略上略输祖父司马懿、叔父司马师和父亲司马昭,但也是一位想积极作为的皇帝。司马炎也深知“艰苦奋斗”的道理,早期他也力倡节俭、反对奢侈。

有一次,司马炎患病初愈,按礼制大臣要来朝贺,有些大臣朝贺时还带来了礼物,司马炎不收,并下令今后不许再这么做。还有一次,一位太医得到了一件精美无比的雉头裘,觉得只有天子才能享用,于是献给了他,司马炎不但不收而且很生气,下令当众将这件名贵的衣物焚烧在殿前,说今后有人再向皇帝送礼就要治罪。

上行下效,在司马炎的影响下奢靡之风迅速刮向上层社会

上行下效,令行禁止。如果司马炎始终保持这种作风,想必西晋朝野上下必定是一番“风清气正”的氛围,但司马炎却没能保持住。

灭掉孙吴后国家实现了统一,司马炎也慢慢骄傲自满起来,以前那些规定也开始松动了,《晋书》记载:“泰始中,帝博选良家以充后宫,先下书禁天下嫁娶,使宦者乘使车,给驺骑,驰传州郡,召充选者使后拣择。”为了自己选后宫连民间嫁娶都要禁止一下,仅这一条司马炎就可以归入暴君的行列了。

灭吴后,司马炎“诏选孙皓妓妾五千人入宫”,致使“掖庭殆将万人”,后宫佳丽太多,司马炎晚上都不知道该去何处就寝,于是就坐上羊拉的车子,车停在了哪里就在哪个妃嫔处就寝,结果引来了一段著名的“羊车望幸”的典故:“宫人乃取竹叶插户,以盐汁洒地,而引帝车。”

好榜样产生正能量,坏榜样就有坏结果。有了司马炎这个“表率”,西晋上层社会迅速弥漫起一股奢靡之风,侍中石崇“后房百数”,大将苟晞“奴婢将千人,侍妾数十,终日累夜不出户庭”,大臣们平时的吃穿用度越来越讲究,西晋开国元老之一的何曾“性奢豪,务在华侈。

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他吃一顿饭要花一万钱,他的儿子何助也“食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为限”。司马炎有个女婿叫王济,官至骁骑将军,司马炎曾到他的宅邸,看到“供馔甚丰,悉贮琉璃器中”,司马炎吃了个“蒸肫”,类似于清蒸猪蹄,觉得味道“甚美”,问是怎么做出,回答说“以人乳蒸之”,另据《世说新语》的记述,这个王济还拿人乳喂猪,以使猪肉更鲜美。

一些上层社会的人不仅在家里享乐,还互相斗富比阔,带坏了社会风气

王济在京城洛阳的黄金地段买了块地,建了个射马场,用铜钱铺地,时人称其为“金沟”,这种赤裸裸的炫富行为引得另一位“土豪”不满,此人名叫王恺,深得司马炎的宠信,也更有钱,为打击王济的气焰,王恺用一头叫“八百里驳”的名牛跟他打赌,看谁能射中这头牛,赌注是1000万钱,王恺自以为箭法好,就让王济先射,没想到王济那一天超常发挥,一箭就把这头牛射倒了。

最有名的斗富故事发生在王恺与石崇之间,王恺家用糖水洗锅,石崇便让家里人把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件长达40里的丝步障,石崇立即让人做件50里长的锦步障;王恺家用赤石脂涂墙壁,石崇便用当时算名贵物资的花椒涂墙。

这些无聊的事司马炎全知道,不仅不制止反而暗中帮王恺的忙,悄悄给了他一株2尺高的珊瑚树,王恺拿着这个宝贝向石崇炫耀,谁知石崇挥起如意就把它打碎了,王恺正心疼之际,石崇微微一笑,命人拿来六、七株珊瑚树,每个都有三、四尺高,让石崇随便挑一个,石崇彻底被打击,“恍然自失”。

西晋全社会拜金主义盛行,人们普遍缺少正确的价值观

追求享乐离不开钱,奢靡之风下必然导致拜金主义,这种风气一经产生就会从上层社会刮到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败坏整个社会的风气,与历代王朝相比,西晋不仅是最奢靡的王朝,也是拜金主义最盛行的王朝。

王戎不算普通的官僚,他官做得也很大,先后担任过吏部尚书、太子太傅、司徒等要职,但他也是“竹林七贤”之一,算名士吧,既然能跟嵇康、阮籍这些人聊得来,应该属于淡泊名利、视金钱如粪土的人,但《晋书》说他“积财聚钱,不知纪极”,不仅爱财如命,而且很抠门,《世说新语》说他常与夫人拿着象牙筹计算自己有多少财产,日夜不辍、乐在其中,人称“钱癖”。

王戎有个女儿出嫁后曾向娘家“贷钱数万”,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没还,女儿回娘家,“戎色不悦”,女儿知道父亲爱财如命,马上回家取钱,王戎“乃欢”。

钱能通神、钱是一切,这种被扭曲了的价值观在西晋十分盛行,钱的地位在这个社会里被抬到了空前高度,从高官贵族到普通百姓都为钱所累、所困、所役使,“军无财,士不来;无赏,士不往”,这本是曹操注释《孙子兵法》时写下一段话,但在西晋社会却更加流行起来,当时还流传着一则谚语,叫做“钱无耳,可使鬼”,意思是有钱连鬼神都能驱使。

对这种拜金主义现象时人鲁褒写了篇《钱神论》加以讽刺,他用4句话来概括社会上存在的“一切向钱看”的现象:“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鲁褒说,大家都把钱当成了“神物”,因为钱这种东西能量实在太大了,有了它“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社会上的一切都可以拿钱来解决,即所谓“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仇非钱不解,令问非钱不发”。

对弥漫于整个社会的拜金主义,太仆刘毅、御史中丞傅咸等少数有远见的官员感到忧虑,多次上疏司马炎要求整顿社会风气,改变奢靡之风和拜金主义盛行的局面,傅咸在谏疏中说“奢侈之费,甚于天灾”、“欲时之俭,当诘其奢;奢不见诘,转相高尚”,他认为对各种错误的社会风气如不加以制止,必然会带来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但司马炎认为这些都算不上大事,顶多是小节,不必大惊小怪,因而未予重视。

贪图享乐、竞相攀比以至拜金主义盛行成为西晋社会风气的主要特征,这种风气甚至影响到文学的时代风格,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阐述各种文学作品应具备的风格与追求,认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这个观点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借用,认为西晋文学作品总的特征就是“绮靡”,即偏重于形式美,注重词藻华丽而忽视了作品的内容和意义。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必然地助长了腐败现象,西晋成为腐败最严重的王朝

西晋社会上的不正风气还体现在选人用人上,经过曹魏一朝的不断“改造”和本朝的继续发展,曹操当年在《求才令》中强调的“唯才是举”已被门阀制度和用人唯亲所替代,强调门第和出身的九品中正制逐渐固化,名义上有中正官的评议和选拔,但中正官很难秉持公正,结果出现了“你关照我、我关照你”的局面,官员晋升靠的不再是才能和业绩而是出身和门路,既然如此,大家也就不愿意在前者多下功夫,而是想办法去投机钻营。

刘毅在上疏劝谏司马炎时也谈到了这种现象,他将其总结为“八损”,其中指出:“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这种选人用人的不公,造成了“劣币逐良币”的现象,为那些以权谋私、结党钻营的人制造了机会,刘毅抨击当时的官场:“邪党得肆,枉滥纵横。虽职名中正,实为奸府。”

刘毅还批评司马炎:“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司马炎曾带头搞过买官卖官的事,并将卖官得来的钱存入自己的“小金库”。时人王沈在《释时论》中也说“京邑翼翼,群士千亿,奔集势门,求官买职”,反映的也是买官卖官的情景,这一幕与东汉末年汉灵帝西园卖官何其相似,所以当司马炎问刘毅自己可以与汉代哪位皇帝相比时,刘毅不客气地说可比汉灵帝。

跑官、买官不仅费神、费力而且更费钱,所以一旦官位到手这些人就会加倍地设法补偿回来,有的大肆搜刮,有的恃强凌弱、鱼肉百姓,石崇早年曾任荆州刺史,《晋书》说他“劫夺杀人,以致巨富”,又说王戎利用职权“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那些平时过着神仙般日子的人,不搞贪污腐败哪来那么的财富?

当时有个叫袁毅的县令,官虽不大但能量却不小,他大肆贪污,《晋书》说他“交通货赂,大兴刑狱”,他还四处行贿,对受贿者的喜好进行了专门研究,比如王恺喜欢马,袁毅就搜罗来名马送给他,袁毅行贿的对象包括了山涛,也是“竹林七贤”之一,被认为是当时少数的“清官”之一。山涛时任吏部尚书、太子少傅,一个小小的县令如何搭上他这么高的官员呢?原来,袁毅是曹魏时期名臣卢毓的女婿,卢氏进入西晋后仍是名门旺族,除此之外袁毅还与时任光禄大夫的华廙是连襟,势力盘根错节,所以才能手眼通天,才敢为所欲为。

腐败让老百姓对西晋王朝失去了信心,人们由“拥晋”到“弃晋”

西晋王朝建立没多久就失去了最初的光芒,变得越来越腐朽,处处透出一股霉烂的气息,不仅上层社会如此,普通阶层也竞相比富比奢、追求金钱,傅咸说:“古者尧有茅茨,今之百姓竞丰其屋;古者臣无玉食,今之贾竖皆厌粱肉;古者后妃乃有殊饰,今之婢妾被服绫罗;古者大夫乃不徒行,今之贱隶乘轻驱肥。”

价值观的错位导致整个社会进取心的不足,后人评价魏晋士人多“任诞”,指其尚空谈、做实事少,又说当时的一些名士多有服药、饮酒的习惯,这些习气、风尚与当时“绮靡”的文风一样,都是整个社会所共有的不良风气的共同写照。

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在奢靡之风下,大量由普通百姓辛苦创造的财富被少数人占有并浪费,织一条几十里长的锦障有什么实用价值?只为逞一时之兴就要耗费成百上千的人日夜去劳动,这种斗富比阔其实是社会财富的破坏性竞赛。一顿饭吃几万钱,真正吃掉的远没有浪费的多,大家都来这么干,就会造成社会供给的不足,更多的人则缺衣少穿,傅咸就此评论说:“古者人稠地狭而有储蓄,由于节也;今者土广人稀而患不足,由于奢也。”

选人用人的不公、腐败现象的漫延又更加激化起社会的矛盾,挑战着王朝的权威与合法性,贩夫走卒们虽然也羡慕吃喝享乐、荣华富贵,但他们更明白一些人平白无故地享有这些显然是不公的,他们也许没有大声疾呼,但肯定在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还有那些寒门士子,门阀阻道、选人不公断送了大多数人的晋身之路,在追求无望的情况下,一定不会真心地去拥抱这个王朝。

当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一举夺取了曹魏的政权,这才开创了晋朝的基业。在那场政变中,论绝对实力司马氏比他的对手弱得多,但司马懿父子多年隐忍、奋力一击,不仅成功地夺取了权力而且没有造成太大的动荡,实现了平稳过渡,究其原因还是民心在思变。

曹魏建国以后,持续不断的战争、沉重的经济负担、一成不变的用人格局和执政者一再瞎折腾,让百姓和大部分官员对其产生了厌烦,他们用脚默默地为司马氏投了一票。但仅仅过了几十年之前的那一幕就又重演了,只是这一次由“弃曹”变成了“弃晋”。西晋王朝虽然短暂却充满了杀戮,有人将其称为“血色王朝”,政变、接二连三的动乱、对内对外的战争几乎没有停歇过,所谓“太康之治”仅仅是昙花一现。

魏晋禅代,使西晋成为一个没有经过民农起义洗礼而建立的王朝,这是西晋的幸运,但某种意义上也是它的不幸与不足,因为统治者居安思危的意识会因此而减弱,司马炎不把追求享乐当成大问题,视社会上弥漫的拜金主义为不见,是没有意识到它们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还会助长腐败现象,最后让统治者失去民心。


南门太守


司马懿的子孙完成统一后,西晋王朝仅仅维持了几十年的时间就灭亡了!造成西晋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


1,傻子皇帝:


晋武帝司马炎选择的皇位接班人是次子司马衷,这家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弱智”皇帝——晋惠帝,名臣卫瓘曾借醉酒之机向皇帝委婉进言:“此座可惜”,暗示太子所选非人,晋武帝明白其意思,但依然没有改立太子,后来国家发生了饥荒,饿殍遍地,晋惠帝知道后,竟然吃惊的说“何不食肉糜?”,一个皇帝,脑残到如此地步,由这样的人掌舵大船,岂有不触礁倾覆的?

2,外戚乱政:


晋惠帝是个傻瓜,但皇后贾南风凶悍无比,长期把持朝政,贾南风是曹魏名臣贾逵的孙女,凶残暴虐,重用贾氏一门,残害忠良,将西晋王朝折腾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极大的消耗了西晋王朝的实力,虽然这个女人后来被宗室赵王司马伦毒死,但西晋大势已去,回天无力了!

3,八王之乱:


贾南风死后,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拉开帷幕,西晋宗室中八个藩王为夺权而征伐不断,长期的战乱,使西晋王朝人口锐减,同时,饥荒、疫病频频,各地起义不断,西晋最后的力量也被消耗殆尽,北方少数民族看到中原王朝奄奄一息,趁机大举南下,灭亡西晋。

4,名士清谈误国


东晋桓温、南朝梁陶弘景、唐朝房玄龄等人都将西晋灭亡的原因归咎于西晋名士王衍。

王衍,字夷甫,出身于名门世家琅琊王氏,喜好清谈,而且说话非常不靠谱,被人们讥讽为“口中雌黄”(

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更改,世号口中雌黄),王衍先后出任司空、司徒,位列三公,位高权重,但却“不以经国为念,而思自全之计。”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王衍被前赵将领石勒俘虏,石勒询问西晋朝廷之事,王衍依然极力推脱自己的责任,石勒大怒,命令部下士兵推倒墙壁埋杀了他。(使人夜排墙填杀之。


夸夸其谈,一心自保的王衍,对西晋的灭亡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但只能是次要责任,绝非桓温、房玄龄等人所认为的主要责任!

西晋灭亡最最主要的原因当属“八王之乱”,正是参与争夺最高权力的司马家的藩王,引发长达16年的大混战,将西晋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最终“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

”,让人扼腕叹息!


指缝间的历史


很多人都说了一些长久以来的隐患,比如少数民族在三国时期就开始逐渐深入内地,又比如官僚由世家大族把持,他们从建国以来就开始贪污腐化。但是这些都不是直接原因。你看北宋在建国时别说五胡深入内地了,就连幽云十六州都是辽国的,河西走廊更是丢给了西夏。北宋官员照样贪污腐化,北宋还不是熬了一百多年才灭亡。

其实西晋灭亡的最直接原因还是司马炎执意要把皇位传给他的弱智儿子司马衷,为此不惜把自己的弟弟司马攸折腾死。当时的形势,皇帝必须由有能力的人来做,然而他的儿子是弱智,时间一长,西晋各路诸侯王就意识到自己也可以试试做皇帝,于是八王之乱开始了,各诸侯王打成一团天下大乱,才给了少数民族趁虚而入的机会。

如果司马炎老老实实把皇位交给自己的弟弟司马攸,司马攸还是能镇得住这些诸侯王的。起码不会在司马炎死后,各路诸侯意识到司马衷不堪大任,起兵造反。

看看北宋就是很好的例子,赵匡胤把皇位交给弟弟赵光义,后者面对的形势也很严峻,比如可能随时造反效仿赵匡胤的武人。但是赵光义还是延续了重文轻武的策略,成功帮助北宋渡过了王朝建立的过渡期。如果当时上位的是赵匡胤的儿子,可能形势会更凶险一些。

赵匡胤

所以司马炎把皇位交给弱智儿子司马衷才是最大的败笔,如果继位的是司马攸,西晋说不定也能延续一百来年。


地球知识局


一般来说,开国皇帝都是比较牛逼的,特别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开国帝王,都是军事政治一把抓。但是西晋的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却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捡了一个大便宜。

作为皇帝,司马炎勉强还能合格,作为开国皇帝,司马炎不能算合格。西晋之所以如此短暂的灭亡,司马炎要承担主要责任的。

第一,司马炎立了一个智商有严重问题的少年做太子。我们都知道司马炎的儿子晋惠帝司马衷是个傻子,根本无法掌控这么大个天下。果不其然,司马衷即位后,皇后贾南风乱政,进而导致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中,司马家族的精锐基本消耗殆尽。

第二,司马炎实行的民族政策很有问题。西晋建立后,晋武帝司马炎将北方的游牧民族大量南迁。其中数量最多的有匈奴,羌,氐,鲜卑,羯等五个部族。这些部族人口较多,拥有自己的武装,西晋对此缺乏防范。八王之乱后,爆发了五胡乱华,匈奴人攻破了长安,西晋宣告覆灭。

当然,西晋如此短暂的灭亡不仅只有上述原因,还有其他多方面的原因所导致。比如说西晋的门阀制度所导致的统治阶级极尽奢华,鱼肉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