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事是你来到上海之后才知道的?

何兴才


2013年第一次来上海,那会儿刚20岁,孤身一人从老家来上海。

从徐家汇去松江小昆山,朋友嫌麻烦不来接我让我自己过去。一个“好心大妈”看我大包小包的背着行李。过来问我去哪里。我说去小昆山。 她说去小昆山只有坐小火车,快点去没有多少时间了,只剩下最后一班了。我怕受骗,然后去问打车多少钱?问了两个司机,第一个司机说300。第二个司机说200。 我回去问那个“好心大妈”说坐小火车过去要多少钱?那个大妈告诉我,只要95块钱就好了。

处于谨慎我说我要先上车才买票。然后进去后!大妈去买票,我给了他100,她找了我五块钱。然后叫我快点进去。说马上就要开了。我急急忙忙上车。等我千回百转,问东问西。终于到松江新城站,之后结果出不去。然后我问别人,别人说让我去服务台。服务台的业务员告诉我,你的个卡上只有五块钱要补2块才能出站。。。。。。。。然后转公交车。。。。。。。。。。。。。。。。。。。。。。。。。。。。。。。所以“好心大妈”说的小火车,就是地铁,这是来上海后才知道的



拿剑的猴子


作为从高考大省浙江考到上海来的学生,到现在自己的孩子开始接受上海的教育,上海的教育,可能是被全国人民误会的一个大点。

以前听说的是,上海考分低,400多分可以上复旦交大,随便一个高中班里90%的人都能上大学。上海的学生也不愿意离开上海,反正本地的大学多得很。

到现在才知道,上海有一半的学生,在中考时就被刷下了,得去读中专、职校。上海的教育竞争,是从怀孕就开始的:

首先得是学区房,不同学校之间教育差距非常大;

一两岁就开始早教,爬也得比别人爬得快一些;

三岁开始上外教英语,这几乎是标配,再鸡血一些的家长会逐步加上钢琴课、识字课、拼音课、书法课、围棋国际象棋课、乐高机器人课等等,另外一到两门体育运动的培训也是少不了的。上海的培训市场可谓是红的发黑。

从中班开始,准备考民办的家长就开始一路发奋图强了,之前有各大奥数杯赛和英语等级证书,现在停止了,但仍然阻挡不住家长奋进的步伐。以前从来不知道上小学还得准备孩子的简历,到了上海,你作为家长,没有一手做漂亮简历的能力,简直连心仪学校的敲门砖都递不进去。

初中,开始分化了,上海的很多学校,都是双语学校,这就意味着其实你在初二左右,就得定下是走国内路线或者国外路线了。两种培育方式都不同,老师也会各有侧重地安排你的学业。

如果确定的是国内路线,各种补习班请上起来,家教请起来,因为家长根本已经辅导不了孩子的功课了。我们附近的一所初中以数学见长,什么意思呢,就是几乎所有的数学都是奥数题,我在孩子预初的时候,就看不懂他们的数学卷子了。(这里补充一句,上海的小学是五年,初中四年,其中第一年称为预初年级。)也是这个学校的学生,我的邻居,补课费用每周是8000,包括2000的物理补习、2000的数学补习、1000的英语和3000的陪读。

中考,上海的中考现在也开始变革,好的初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内推名额可以上好的高中。而好的高中也有很多自主招生内推的名额上大学。所以看起来是大学的竞争,其实70%的比例在初中已经奠定了基础。

经过中考的分水岭,到了高中,能考上区重点、市重点的孩子,基本上大学是稳妥了。但上什么大学,常春藤名校、北清复交,还是一般的本科,还是看你的学校本身了。好的高中,申请海外名校是有自己的渠道和优势的。比如上海著名的神仙学校,每年参加高考不过几个人,大部分人都在高考前就申请到海外名校走掉了。

上海教育的竞争大,还体现在一点:积淀。如果说全中国最优秀的人才都汇聚在上海,那么人家不仅是从父辈开始汇聚的,至少爷爷那一辈就开始了。所以很多家庭对孩子的培养,都是家里6个大人齐上阵,谁擅长什么教什么。

所以,当你来到上海读书,发现,上海的本地生源怎么那么牛,不仅英语好(3岁开始学)、活动能力强(上海四大金刚高中毕业的孩子几乎都是社会活动家)、学习能力强(人家的独木桥竞争很早就开始了),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独立人养成号


来了上海才知道,这儿一毛的,五毛的,一块的,都是硬币。

来了上海才知道,出门最先考虑的是坐地铁,而不是公交,而且有的地铁站比我们县城的火车站还要大。

来了上海才知道,找工作是需要中介的,而且很多中介是坑人的。

来了上海才知道,早上地铁里是很挤的,你想在人民广场下车可能在世纪大道就被挤出来了。

来了上海才知道,高楼大厦是可以修到六百多米高的。

来了上海才知道,原来房价可以那么高,

来了上海才知道,平常生活节奏很快。

来了上海才知道,上海也是有农村的,也不是所有的上海人都是有钱人。


愿你开心愿你笑


不去上海,你永远不知道你的家乡和上海有多大的差距。

我是80后,小时候也去过上海,但是那时候没有什么思维,也不会说看看高楼大厦,只是觉得跟着爸妈看哪里好玩就往哪里去。



毕业后去过好几次上海,特别是开车行走在上海市区的高架上才能发现什么是国际化的大都市。对了,我来自南京,应该也算不错的地方了,可是只有去了上海,我才知道那个差距真的是太大了。南京也有好几个商圈,高楼大厦也不少,但是我在上海感觉到处都是购物商圈,极少能看到那种每个都市都有的“贫民窟”,太繁华了。



另外,横跨黄浦江上的那一座座大桥,每一座建的都很好,特别是卢浦大桥,能让我感觉到现代化建筑的精髓,这是南京几座跨江大桥所不能比拟的。



还有,上海人也都挺和善,很少说会有粗暴的人出现。素质体现在细节上,晚上开车,对面极少会出现远光灯的车辆,这一点我很佩服,在别的地方这不多见。


魔都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我国经济的走势,希望他越来越好,向国际友人展现我们中华民族的良好素质!

没有去过上海的朋友也可以去玩一次,只有认识到了差距我们才会更努力的去奋斗!


来自南京高淳


我是2006年来上海的,来上海已经12年了。看到这个标题,我脑子里面努力回忆来上海以后才知道的事情。

1,来上海以后才知道有地铁,那时候上海的地铁只有1,2, 3,4, 5号五条地铁线。

2,来上海以后才知道每天上下班来回 4小时是常事,来上海以后才知道公交是按路程收费的,而且空调车 2元起步。之前在老家公交1元随便你坐到哪里。

3,来上海以后才知道大街小巷超多的便利店,盒饭卖得比老家饭馆的菜还贵。后来才发现,在上海,吃便利店是最低消费。

4,来上海以后才知道肯德基麦当劳是平民消费。如果男女朋友约会带你去吃肯德基,那是看不起你。然而在大学时候,吃顿肯德基那就是奢侈。

5,来上海以后才第一次吃虾,蟹之类的海鲜。以前老家在内陆省份,很少有机会吃到虾蟹。

6,来到上海以后才知道逛街买衣服不起因为你需要,有时侯是为了排解工作压力,打发休息时间。

7,来上海以后,看到老的石库门的房子,看到没有卫生或者公用厨房洗手间的老房子,看到一家几口挤在10来个平方的房子里面才知道,上海底层的居住环境是多么的窘迫。

8,来上海以后才知道,男人做家务疼老婆很正常,原来上海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很高。

9,来上海以后,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这里汇聚了全世界各地的小吃,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吃不到。

10,来上海以后才知道,有钱的人太多了,有钱有闲,有文化,有修养,有内涵的才叫富豪,而且低调的有钱人很多,否则只能叫做暴发富。

11,来上海以后才知道,做一个独立,有思想的女人比嫁个有钱的男人靠谱得多。

12,来上海以后才知道有钱人培养孩子比没钱人培养孩子更努力,更拼。

13,来上海以后才知道上海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的城市。

还有好多,好多……


迷你的身子悍马的心


去上海面试逗留了两天,说说大略映像吧。

住的是上海火车站附近,当时就觉得有个奇怪的现象,711之类的便利店居然摆了吃饭的座椅。而一般城市大街小巷遍地的沙县小吃,兰州拉面在上海火车站附近根本找不到一个。后来才知道,上海人(打工者非指上海土著)都在711,全家等便利店买盒饭吃的。这个是我在深圳呆多年没见过的。

还有就是,东方明珠电视塔其实白天看起来灰不溜秋的,根本没一般照片里看起来那么高大上。(下图一)

在来一个,上海外滩的纯净水卖的超便宜,一块钱一瓶啊,这么热门的景点还有良心价的水喝,一般路边小店都很难买一块钱一瓶的了吧。(图2)

最后,我觉得上海人的估计地理都老好了。看看公交站的站牌,别的城市都是 中山公园站,人民医院站等,上海的公交站名都是友谊路青年路(交叉口),北京路南京路(交叉口)~(见图3)





浩然磨磨


在广州读书加工作待了6年,后因工作调动转战上海,也有五年了。说说我的感受:

好的感触:

①上海节奏快,是个打拼的好地方,只要肯努力,上海不会辜负你。

②最有规矩的城市,无论城市建设、商业氛围还是接触的人行事,都比较讲规矩。

③方便:无论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资料都非常富足,哪怕住在郊区,教育,购物中心,图书馆,医院都不缺,而且基本都是比较齐全的配置体系,不出三公里基本可以满足一切需求。

感觉不好的地方

①人与人之间客气中透露着疏远,自从来了上海,再也没有人愿意晚上十点叫一起出来吃夜宵了 ps:一直没想通,在广州天天吃夜宵,狂吃海喝,周围人还都很瘦;在上海都是节食的结果到处是胖子。。。

②堵,不说了,开车上班20公里能跑一个半小时。


ink不是大叔


今年3月份,在上海这边找了实习工作,也是我第一次来上海,7月份毕业离开学校,工作又从试用转为正式,算起来在上海也有一段时间了,对于这座从陌生慢慢变得熟悉的城市,心中也有了一些别样的感触,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1.上海真的很大:

我的大学是在长春就读的(我是吉林省人),直到快毕业的时候,长春作为一个省会城市,才建设完毕已经规划七八年的地铁,而且只开通了地铁一号线,全程坐完只需要3元钱。而刚刚来上海的时候,就被地铁线搞糊涂了,我第一次知道了中途可以换乘很多站,看到了上海错综复杂的地铁路线图,而这些带给我的直观感受就是,上海很大!

2.房价不便宜,租房子也没好多少:

作为在上海苦苦奋斗的底层劳动人民,白天出入在宽敞明亮,地理位置优良的高级写字楼,晚上,乘坐拥挤的地铁,回到租住的不太宽敞而房价却‘嘎嘎贵’商住房,至少对于我目前的情况来说,每个月的血汗钱一大部分要开开心心,恋恋不舍的交给房东,所以上海给我的另一个感觉就是租房子很贵,这个也是一线城市的通病,和同在上海的朋友或周围的同事比比还好,大家不相上下,但是和二三线城市工作的同学朋友一比对,工资水平和租房支出并不是相对持平的。再说到房价,坐标魔都郊区,房价也到了3-4万每平米,这在长春基本是不存在的!

3.工作机会多:

别的行业不谈,单说互联网企业或传统软件行业,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深得行业巨头的青睐,上海在这方面还不算突出,国内互联网企业巨头落地上海的还不算最多。当时我第一份实习是在长春的一家初创软件公司,公司主要是做软件研发销售,记得当时找实习还是费了不少心思,因为二线城市像样点的互联网企业凤毛麟角,初创外包小作坊比比皆是,这里并没有鄙视的意思,只是后来来到上海,也多是觉得二线城市普通一点的公司还是没办法提供给自己太大的平台去锻炼,去成长,在上海工作的这段时间,也接触了很多客户公司,所以在打开自己眼界的时候,也在感慨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能够提供给年轻人发展的机会是真的很多!

4.上海的景点并不像传说的那般:

上海的景点很多,而且大部分都不需要花钱,只不过作为上班族,能抽出周末去逛景点,就必须忍受人挤人的尴尬!上海的大部分景点我也都去过,夜幕下景色华丽的外滩,灯火辉煌的南京东路,别具一格的新天地,富有古代园林气息的城隍庙,田子坊,七宝街,中华艺术宫……每次这些景点给我的感触就是人很多,但是当身处其中的时候,却又发现与自己想象的略有差异,如果单纯从闲暇时间的消遣这个层面来说,上海的景观还是值得一看的!

大概总结了这么多,对于那些耐着性子读完的朋友,还向您道一声辛苦,上海这样一个神奇的城市,自有它独特的魅力,希望你能在这里发现属于你的别样天地!



BLCX0802


来了上海才知道,原来两个血气方刚的男人可以嘴对嘴的吵上半个小时,而不动手。

来了上海才知道,原来上海也有鄙视链,市区的瞧不起郊区的,郊区的瞧不起崇明岛的。

来了上海才知道,上海本地的老阿姨,可以为了两捆韭菜,在菜市场外面蹲到半夜十一点。

来了上海才知道,原来一些行业里,各地方言是可以通用的,根本不用讲普通话。

来了上海才知道,有些上海人重男轻女比任何地方都严重。

来了上海才知道,朋友有多重要,因为他们经常会说,我有个朋友怎么样!怎么样的厉害。

来了上海才知道,不是所有上海人都有房子的,我认识的人里就有很多没有房子。

来了上海才知道,上海人最喜欢聊的是装修,至少我认识的人群里是这样


佛龛0


可以说,有很多事情是我来上海后才知道的!具体有以下几项!

1,女人不一定要在35岁甚至30岁之前要把自己嫁出去!来上海后知道上海女人大都数是自立自强的,没有完全依靠男人的那种思想。并且很多女生在30+的年龄仍然觉得自己很年轻,心态也很好,完全没有受社会舆论对大龄女青年压迫的影响。




2,上海人对子女教育高度重视。以身边的同事为例,只要是按照一般要求好好读书的,绝大多数都去日本,英国,美国等国留学过。可以说见多识广吧。就以80后为例吧,很多80后的本地人父母一代,爷爷奶奶一代都读过大学,接受过高等教育。所以可见上海人对子女的教育是高度重视的。所以说,上海都是以国际化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是无可厚非的。




3,上海的海派文化非常严重。基于上海人重视子女教育并且很支持子女到国外留学的这个特点。上海的很有海派文化氛围。最明显的特点是,你会发现,上海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咖啡厅西餐厅,路上走的很多都是国际友人。并且上海人特别喜欢喝咖啡,早上一般都是一杯咖啡一个面包,这就是早餐。这一点跟中国的很多城市都不太一样,起码有很多城市早上都是吃包子馒头炒粉炒面豆浆牛奶之类的。




4,上海人不喜欢占便宜。吃饭请客大多数都是AA制。这个与中国的其他一些城市也是有一些文化的差别的,也许你觉得隔三差五哥几个谁大家撸串,喝酒,聚餐这都是很正常的。但是上海人都喜欢AA,这样大家之间就不存在欠人情啊等事情。也没有太多利益冲突,过好自己就行,这样也好。

5上海的夜景很美很美,这一点我最后再说一遍,虽然之前回答过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夜景真的是很美,夜晚走在上海的道路上也很安全,晚上哪怕是在郊区都有警察夜间巡逻。这一点也是上海的特色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