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默克尔退出政坛,黄背心运动把法国拖垮,“两驾马车”同时出故障,欧盟将怎么办?

新文化街男孩


欧盟成立的基础是法德和解!没有法德和解,欧洲依旧是那个充满敌对情绪的欧洲(参考东亚地区)。1951年,法德和解基础上,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卢森堡等六国签署《巴黎条约》,宣告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也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程正式开启。自此以后,德国与法国一直是欧盟的“两架马车”。如果法国被“黄背心运动”拖垮,默克尔退出德国政坛,欧盟有可能名存实亡,更严重的是解体。

没有默克尔的德国与欧盟

德国是欧盟的经济核心,2017年,德国的GDP总量为3.65万亿美元,居世界第四,欧盟第一。自2005年,默克尔担任德国联邦政府总理以后,一直致力于维护欧盟的团结,加强欧洲一体化进程。事实上,除了德国以外,欧盟大部分国家的经济状况都不容乐观,特别是南欧的希腊、意大利等国家,每年都需要德国输血。如果没有默克尔在难民危机问题、财政问题上一直竭力维护欧盟的团结,很可能在难民潮的打击之下,欧盟已经成为一盘散沙。

默克尔已经宣布不再谋求连任德国总理,也就是说,在2021年,默克尔会卸任德国总理的职务,离开政坛。12月7日,在德国汉堡举行了基民盟主席选举,被称为“小默克尔”的安妮格雷特·克兰普-卡伦鲍尔当选为基民盟新一任主席。但是,安妮格雷特·克兰普-卡伦鲍尔能够在重重困境之下继续坚持默克尔的政策不得而知,安妮格雷特·克兰普-卡伦鲍尔能否坐稳基民盟主席宝座,也不得而知!后默克尔时代,不仅德国的国家走向不明,欧盟的一体化进程也极有可能遭到重创。

法国的危机

与德国相比,法国的情况更糟。在2017年,法国人选择了马克龙,希望这位年轻的总统能带给法国新的改变。然而,马克龙依旧是一位富人总统,仍然延续的是“劫贫济富”的方式发展经济。马克龙的各项改革政策,极大地损害了法国中下阶层的利益。于是,借着马克龙上调燃油税的契机,法国人民发动“黄背心运动”。11月17日,“黄背心运动”爆发的首周,就用28万法国人走向街头,抗议马克龙政府。接下来的两个周末,形势愈演愈烈,甚至造成400多人以上伤亡。无奈之下,马克龙只能宣布停止上调燃油税的计划。

前些年,法国政府为了摆脱经济困境,曾经试图向富人多征税。结果,造成部分富人外逃,影响了法国经济发展。于是,从萨科齐到奥朗德,再到马克龙,把手都伸向了中下层。也就说从“劫富济贫”变成了“劫贫济富”。曾经发动过“大革命”与“巴黎公社”的法国人民,当然非常不好惹。马克龙的两位前任萨科齐与奥朗德都未能连任法国总统。到了马克龙,法国人民五年都等不及了,仅仅是一年半的时间,就爆发了如此大规模的“黄背心运动”。可见,法国的社会矛盾激化到了何种地步!

没有了德国的默克尔,法国再陷入危机,欧盟前途如何?欧盟已经没有了前途,最好的状态也是维持现状,根本不可能再将一体化进程深入!


美国观察室


默克尔还没有退出政坛,黄马甲也还没有把法国拖垮,至少目前欧盟还没有出现两架马车同时出现故障的严重情况。因此欧盟现在虽然问题很多,但还不至于出现解体的严重事件。



在本周末举行的德国执政党基民盟大会上,默克尔将已经担任了18年的基民盟主席的职务,移交给自己的弟子,有“小默克尔”之称的卡伦鲍尔。这是默克尔实现权力移交的第一步,也是相对容易的一步。接下来默克尔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三年后将德国总理的宝座成功移交给卡伦鲍尔,由自己的嫡传弟子延续自己的政治主张。由于默克尔移交权力并不是在权力顶峰时期的激流勇退,而是在基民盟连续遭遇选举失败,遇到巨大政治困难情况下做出的一种被动选择。

2021年的德国议会选举,默克尔成功移交权力的难度还非常大。不过至少在目前,德国的政局仍然由默克尔一手把控,不存在政治动荡的问题,欧盟的这一台发动机虽然输出功率有所降低,但是状态还是正常的

而法国的局面要比德国差很多,黄马甲运动仍然如火如荼,本周末是黄马甲,第四次在全法范围内开展抗议示威活动,虽然马克龙已经在燃油税改革等许多方面作出了重大让步,但是黄马甲依然不依不饶要求马克龙在社会福利制度等方面作出更多的改革。
黄马甲提出的许多要求都是客观合理的,但是马克龙面临的问题也十分尖锐,那就是法国没有钱,在这个大前提下,理想有多么美好,都不如现实来的残酷。本周法国的学生、农民也加入了黄马甲运动中来,反倒是一些理性的市民宣布退出,而法国政府在打击非法集会和暴力事件中的态度也更加强硬,仅12月8日一天就逮捕1300多人,巴黎街头黄马甲运动的声势已经比上周低了不少。法国政府和黄马甲的博弈还会持续下去,马克龙的赢面稍大一些

即便马克龙政府最终顶不住,被黄马甲运动推翻下台,相信到2021年德国政权交替时,法国的政局也应该稳定下来。只要德法两个大国还有一个保持稳定,欧盟应该还能勉强的存活下来


冲击时评


默克尔已经卸任德国基民盟党主席,她的总理任期也将到2021年结束,默克尔在位十几年,以她的坚定务实的领导力和包容的理念,带领德国取得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也使德国和欧洲成功应对了欧债、难民、英国脱欧等重大危机,维持了欧洲的团结和稳定,树立了欧洲领导的形象。然而,默克尔对中东难民的同情和宽容,导致了国内民众的强烈不满,并直接导致极右势力"新选民党"的崛起。在国外饱受意大利、匈牙利、奥地利、波兰的诟病。最终默克尔不再连任基民盟主席,并且2021年总理到也退出。

默克尔的退出对德国和欧洲都会造成重大打击,首先,默克尔的退出,其本身就是德国社会矛盾激化的结局,2009年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欧洲受到很大冲击,英国脱欧,法国经济低迷,意大利经济也陷入了危机。只有德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默克尔踌躇满志,实行了宽松包容的难民政策,对中东难民来者不拒,一方面赢取了很好的道义口碑,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德国劳动力不足的隐患。但是,大量涌进的难民也引发的严重的社会问题,难民安置、后勤供应等,大量消耗了民众的设施和福利,素质不等的难民还造成了大量治安问题,影响了社会稳定。引起了国民的强烈抗议,民粹主义势力极速上升,极右组织趁机推波助澜,造成了社会矛盾的加剧。无论默克尔退出基民盟还是卸任总理,难民危机所引发的社会矛盾不会消匿于无声,还会存在,甚至发酵。其次,难民危机催生的极右翼势力是笼罩在德国上空挥之不去的阴霾,极右翼的选择党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发展为德国第三大党。极右势力反对欧洲一体化,拒绝接纳难民,在难民危机的负情绪蔓延中有了一定市场,失望的民众脆弱的心里上对他们产生了认同。如果不能有效地遏制极右势力的渗透发展,对德国乃至欧洲的未来都是一大威胁。默克尔退出后,德国和欧洲失去了强大的反极右势力的领导人,局势不会向好。其三,德国社会贫富两极分化趋于严重,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形成社会矛盾新的滋生地,势必阻碍社会的发展。这也是整个欧洲面临的问题,还有高福利与经济发展无法持续满足的矛盾,都将继续影响德国和欧洲的发展,默克尔的下台只会加重这些矛盾。

法国还在水深火热之中, "黄马甲运动"还在发酵,还在损耗着法国的意志和力量。"黄马甲运动"绝不只是马克龙提高燃油税导致的,而是社会矛盾的积累,马克龙诸项改革操作失当酿成了新的矛盾,这些矛盾聚集燃烧,到达沸点,就是"黄马甲运动"。这场运动会走向哪里?结局尚会怎么样?尚难判断。首先,运动是自发的,并没有哪个组织或党派领导,随着运动的持续发展,反对党和极右势力都裹挟在其中,都在混水摸鱼,想借运动达到各自的目的。很难说没有哪只势力站出来,揭杆举旗。其次,"黄马甲运动"的目的并不明确,虽然起于燃油税提高,但由于参加运动的人员越来越多,越来越杂,其中有中低层的、学生、反对党、极右势力,不排除恐怖分子和暴徒也混入其中。所以其诉求也是纷繁多样,既然始于社会矛盾的积累,那么政府停止加税也自然满足不了他们的胃口。恐怕运动的目标会随着形势发展而演化、变幻,或许会变成有序的,进而提出统一的诉求。

无论"黄马甲运动"最后怎样收场,是政府谈判,进一步退让,还是马克龙下台,亦或强行浇灭这团怒火。法国的社会政治经济都会受到很大冲击,加大社会矛盾和裂痕,"黄马甲运动"即使结束了,以后也难免出现"黑马甲"、"红马甲",只要产生的土壤在,后遗症就不会好。

总之,德国和法国两家马车都出了问题,对欧洲会势必造成震荡,欧洲轴心不稳了,持续地震也在所难免。英国走了,法国瘸了,默克尔也要淡出,还有一只极右势力的乌鸦,在欧洲上空嘶鸣,让老欧洲寝食难安。欧洲一体化,欧元区经济的趋暖,会更加艰难。


冷水涤心


我觉得国内很多人夸大了法德两国所遭遇的政治危机。

先看德国。默克尔并不是因为系保守派或稳健派的代表而被抨击,相反,实际上是个实用主义者的她系被昔日的支持者和盟友倒戈才被迫宣布即将隐退的,而且12月7日基民盟主席选举结果,她的亲信、被认为是“小默克尔”的卡伦鲍尔(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顺利当选,这被认为是基民盟将开启“没有默克尔的默克尔时代”的标志,足以令德国政坛不至于人“亡”政息。而被卡伦鲍尔击败的默茨(Friedrich Merz)和施潘施潘(Jens Spahn) 才是默克尔的政敌,而他们都是基民盟这个中右翼政党里的右翼,很显然,未来德国政坛仍将是“黑黄红绿”并存的时代,其在欧盟内部的支柱地位也不会动摇。

再看法国。“黄背心”运动的政党和左右翼色彩其实很淡,更多是一种对现实的不满,因为基层抗议者大多数是左翼支持者(碳税增加侵害中低收入者利益,中低收入者大多支持左翼),但碳税本身却基于《巴黎气候协定》,后者恰是左翼的基本支持立场。同样,“黄背心”的大多数参与者也同时是欧盟的支持者(因为左翼比右翼更支持欧洲一体化)。

马克龙之所以狼狈,很大程度上因为他是脱胎于左翼的中间派,其政党前进党则是一个年轻的草台班子,这让他在左翼、右翼和中间派中都没有基本盘,个人形象好的时候他可以左右逢源,获得大量摇摆选民支持,但一旦个人形象不好,缺乏“铁杆粉丝”的他就会同时被三派的“铁杆脑残粉”群殴——但这同样不会影响法国社会对欧洲一体化的观感和基本支持/反对分野。

简单说,因为法国和德国作为欧陆两强,是欧洲一体化的最大受益国,所以这两国的基本群体和主流政治派系都是支持欧盟、尤其支持欧盟改革的,因为改革的方向是让欧盟中的大国、强国获得更多更大发言权——而法德正是那两个最大最强的欧盟内国家。因此默克尔和马克龙在位与否,都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法德两国的欧洲政策和立场。


陶短房


默克尔退出政坛,小默克尔接任,德国的政治制度不是人治,有法律制度保障。新旧更替是正常操作,默克尔目前已经开启她的第四个任期,2021年到任后退出。除了出问题,也有可能变得更加有活力。

法国出现的危机,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可能,马克龙政府不会一下子就垮的,就算马克龙下台,也会启动新的选举,组建新的政府。何况目前马克龙政府需要时间去解决矛盾,去顺应民意,是危也是机,端看他们接下来如何解决,无需作过多揣测。

欧盟的运作也是有制度保障的。欧盟能一体化也是集体智慧的成果。即便法国德国会出现一些状况,相信他们也会积极努力去解决。一个和平发展的欧洲是世界和平的稳定器,也是我们所需要的。


日常国际资讯


自前苏联于1991年解体后,欧洲就在法德两国带领下重新定位自己的国际地位。

首先欧洲进行的是防务合作,在原法德混合旅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一支欧洲多国部队。



1992年法德首脑会晤时宣布正式成立,由法、德、比、西、卢五国分别派出部队组成,包括法德混合旅、德国机械化师、法国装甲师、西班牙机械化师等,总兵力约5万人。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由创始成员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发展到现拥有28个会员国。

1999年1月1日,欧盟国家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和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一货币政策。



2002年7月,欧元成为欧元区唯一的合法货币。欧元区共有19个成员国,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希腊、马耳他、塞浦路斯 人口超过3亿3千万。受欧债危机影响,欧元区自2008年以来经济陷入持续衰退。2012年10月8日,欧洲稳定机制(ESM)启动,向债务缠身的欧元区主权国家提供贷款。

欧元区共有19个成员,另有9个国家和地区采用欧元作为当地的单一货币。但是作为美元的世界储备货币的竞争者,欧元的流通已经不限于上述地区。

所以,欧洲军团已经建立了26年、欧盟也成立了25年、欧元区也有了16年的历史,欧洲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势力中成为重要一极的局面并不会因为法德两国政府换界而发生根本性转变。


史可见证


黄背心运动的将会对法国的欧洲战略产生重大影响,默克尔的离任暂时还不会对欧盟产生多大影响。

一个国家的内政和外交,是有天然联系的,当国内经济蓬勃发展,有足够的财力进行外交博弈,就可以组建各种区域合作组织。反之国内经济困难,财政赤字严重,就会暂缓对外发展关系。



在1929年全球性经济危机面前,世界各国都遭遇经济困难,日德意大利都选择以武力对外战争,抢夺战略资源以缓解经济危机。英法等国则因为经济困难减少外交投入,放任德国意大利的法西斯化,最终酿成第二次世家大战。



所以在讨论欧盟的未来,必须要考虑德法双核的内政问题。法国的黄背心运动,本质原因在于长期的高福利导致法国财政收支困难,陷入长期的赤字状态,若不能解决问题

,将会对法国带来深刻的危机,足以将法国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马克龙之前的总统,无论是右翼的萨科齐,还是左翼的奥朗德,都试图在减少福利开支,增加工作时间做文章,达到财政平衡的目的。但是享乐已久的法国人干净利落的游行示威,将这两位总统赶下台。



马克龙以非左非右的姿态荣登总统宝座,已经不敢在福利和工作时间上做动作了,仅仅在燃油税上加了一笔税

,就引发了全法国抗议的黄背心运动。这就意味着法国左翼、中翼、右翼势力在国内进行变革,以平衡财政收支的努力都已经失败,除了勒庞的极右翼势力未登台过,其余的法国政治势力轮番上场,都落下黯然离场的下场。



由于法国的财政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在国内变革又无法实现,唯一的方法就是减少对外活动,避免将大量资源倾斜到外交领域上,以缓解财政压力

。故黄马甲运动之后,法国会对欧洲事物减少参与,至少欧洲军队就不用再想了。

同时欧盟其他国家出现经济危机,法国会减少支援度,会使欧盟的向心力下降,德法双核中的法国核心会处于怠工状态,对欧盟未来的继续深入合作不利。



默克尔的离任目前来说对欧盟暂无多大影响,德国目前依旧是欧盟当之无愧的领袖,其优秀的经济表现也乐于披着欧盟的皮实现德国的崛起

,所以德国政治的主要理念依旧是推动欧盟继续深入整合。



但是默克尔所属的党派基民盟,已经丧失了多数党的位置,不得不和社民党联合执政。而社民党在大选中一败涂地,其支持率甚至将被极右翼另类选择党追上

所以默克尔一旦离职,社民党未能恢复元气,基民盟如果选择和另类选择党共同执政

,将对德国的欧洲整合战略产生极大的掣肘,如果排斥另类选择党,基民盟可能无法顺利组阁,德国政治将陷入动荡之中。



值得庆幸的是,默克尔还有时间,如何调整战略,使基民盟恢复竞争力,以赢得下次大选,将关系到欧盟整体的稳定性,作为十几年来不遗余力推进欧盟一体化的默克尔,也不希望人走政息。所以德国虽然出现问题,但是还算有挽回的余地。

但是法国的问题是深入骨髓了,无论哪一方势力上台都无力改变,法国政坛又极其不希望极右翼的勒庞上台。故未来法国势必会减少欧盟事物的参与度,欧洲双核二去其一,欧盟一体化进程将会延缓。



其实夕惕若对德国也不看好,随着中国的产业升级,开始和发达国家争夺市场份额,欧洲国家的日子就不好过了,无论是以前的欧猪四国,还是现在的法国,其福利制度并未有大幅度提高,但是国家财政却难以收支平衡,

其本质原因在于市场份额被抢走,经济得不到有效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得不到保障,从而陷入现在的困局。德国可能是下一个面临这种情况的国家,短期看虽有重病,长期看困难颇多,将直接影响到欧盟的一体化。


L夕惕若


世界运行自有其规律,咱们中国人讲“因果循环”。如果说缺了默克尔或者马克龙欧盟没有前途了,那么这个欧盟本身的自洽性就令人怀疑。先不讨论意识形态,无论左右,首先国民个体从自身利益出发,不会去讲国家百年大计之类的宏大计划!无论哪国,你告诉一个人铁路从你家门前通过,估计都不会有人愿意的,因为很吵啊,这是共性。所以从法国大革命的那一刻起,其实就已经种下了今天法国步履蹒跚的因。民主的关键要素难道不是本国民众受到良好教育,愿意从理性角度思考国与家的利益矛盾吗?从法国各种频繁的罢工和抗议来看,真的看不出法国的民众除了自我利益,有一点点为这个国家思考过。至于德国,二战后这是一个很稳的国家,但因为二战的包袱以及从未消失的大国情怀,她是最不会右倾的,那么无论谁上台,其实不会有太大区别。


二马当先1


欧盟还会是欧盟,不过欧盟和各国对于改革的需求更加迫切。

欧盟是个政治联盟,但是这个联盟是建立在国际环境平稳的基础上,当国际环境出现动荡,欧盟的问题也凸显出来,比如防卫问题,比如公共治理问题,这些问题一起说是欧盟的,不如说是欧盟各国的,各国也有同样的问题存在。这些问题恰恰是欧洲长久以来的观念导致的,比如各国竞相攀比的高福利导致输出资源更多,像法国总统的错误法令,其实都是长久以来积累下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凸显,也是拜美国所赐,也有本身政治结构的问题。

欧盟在这个大环境和本身政治结构问题的双重作用下,应当会受到冲击,但是不会分崩离析,欧盟已经是许多国家互相依存并互相壮大的基石了,欧盟各国不会傻到去自毁基石,就像希腊在经济最不景气的时候,也只是拿着退出欧盟为要挟,索取更多的利益,而不是像英国那样耍公投。


次班天行鬼


马克龙,随说年轻野心勃勃,和老默,竞争谁当领头羊追随美国,这几年没少干坏事利比亚就是法国前总统,萨科齐一手包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