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为什么针对德云社?

M极致


不是人红是非多,而是德云社守着一个是非“人”——《新京报》

2017年9月,谁还记得《新京报》微博打脸全国数十家媒体的“掌捆”事件?恐怕这是媒体界驱之不散的“笑话”。

2015年,新四军3万元借条引发的“造谣”事件。

“奶价跌落,河北奶农牛奶浇地”应该是《新京报》最具创意的“经典谣言”吧?

……

新京报,“心惊”报,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时候一到,心惊肉跳!


草野闲客


还是那句老话:人红是非多,新京报纯粹就是蹭热度来的,谁叫德云社和张云雷的WIFI信号强呢,谁都想蹭一把,提高知名度。苗阜经常蹭,曹云金也时不时蹭,连不知名媒体也想蹭,这就是流量经济所催生的怪病。

新京报批判张云雷的《听相声挥舞荧光棒?相声演员想做偶像索性转行

》一文,署名“何殊我”,貌似是一位不知名的影评写手,也是冲着博取眼球来的,不过这次很失败,网友都只关注到新京报,而没人理这位写手。

洋洋洒洒2600多字,没什么新鲜观点,基本都是网络上抄来的陈词滥调如同是一个性格不合群的小孩,从地上捡起一个一群玩鞭炮小孩丢掉的哑炮,然后用火柴点着了响了,用双手捂着耳朵,自娱自乐

当然,作者还是有灵异般的鬼畜思维的,居然提议用《探清水河》“改成警示明星吸毒题材如何?”。很诧异,写文章为了植入时下热门话题,不惜生硬的胡说八道。遗憾的是,没几个网友有耐心看完这篇长文,作者只能又一次自娱自乐了。

更让人遗憾的是新京报居然采用了这种文章,为出镜几乎不惜丢掉底线——估计本来也没什么底线了。2006年的“窦唯烧车”事件,新京报估计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吧,那件事让当时还是新京报记者的“娱乐圈第一狗仔”卓伟彻底红了,而作为东家新京报却没捞得什么好名声。

这次依然“悲剧”重演,网友一边倒的支持张云雷——哪怕是对张云雷没好感的观众。真是应了那句话:不作死就不会死


岑詮


无论说好还是说坏,有话题就有销量,还是郭德纲那句,现在啊他就是个wifi谁都想蹭蹭,什么鸟兽鱼虫都出来了。

还有的人过度解读,说哪个怎么样,不能代表相声, 实际上,德云社也没有官宣,云字辈的就是相声新一代代表人物吧,这些都是观众认为的。

无论什么时候群众才是基础,脱离群众的所谓专家学者,也只能是在阴暗角落暗自卑鄙。

然后再说新京报,是叫这个名字吧,已经要沦为十三线小报纸,发了这个报到,恨德云社的会关注收藏,爱德云社的会研究反驳,还有帮开大会的,会把派送鸡蛋改成派送报纸,何乐而不为?


阿超29770


历来已久,新京报多次针对郭德纲,就是假借公众媒体报私仇,真让人看不起!


悟言无不尽


鄙人有说法:《新京报》的做法不能理解成批评!作为一家大众媒体有责任和义务对公众事和物提些意见,在说这只是一方的观点!不管他是处于什么……能敢对公众事和物提意见并不见得是坏事吧!媒体应该负起社会所事的正能量!在一个媒体应该为自己说话负责任是最基本的!并没有过激或真对什么!


冲刺狂奔


相声本来就不是什么高雅艺术,就是街头卖艺混口饭吃的,就像郭德纲说的听相声就是图个乐哈哈一笑就完了,你想学到什么道理那不能的。新京报批评张云雷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明显有人在操作,德云社太红了有人急眼了!


前世种因今世得果


自媒体的出现,让报纸从“花钱买着看”到“不花钱也能看”,又到现在的“白送也不看”,成了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思想工作的一大难点,有关机构应通过大数据向上反映最真实的與情现状,以免放任失控,酿及城池。


工人的名义


新京报没人关注了,销售量上不去了,就找当红的《德云社》蹭光,这样发行量就立竿见影了,所以说虽然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火了,蹭光的自然而然的就多了。例如:姜昆,苗阜,现在又出了个《新京报》,都是蹭郭德纲的光来了。


同应亦心1


新京报居然敢与人民日报新华社唱反调,让山爷来问你"蔴茹溜哪路,什么的干活。


用户61516801933


现阶段内忧外患,希望该报不要添乱。放下屠刀,一致对外,多干点正事。人生不长,国运长久。抛开私人恩怨,大步向前。又不是没事可做,何苦为难自己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