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周世宗柴榮多疑好殺武將,為何放過趙匡胤家族?

小丸子的囧事兒


首先需要澄清的一點,周世宗不是一個殘忍好殺武將之人,可能大家有這個印象多是源於高平之戰後,周世宗殺了七十二個不聽號令的將校的緣故,而在這之後周世宗基本比較殺武將了。

而這場高平之戰後周世宗為何要殺這麼多武將,其中是有緣故的。


首先,高平之戰是北漢和遼國見周世宗剛即位,欺他立足未穩想直接滅了後周而發動的,這場戰役無論對後周還是對他柴榮都是生死存亡之戰。然後也是在這場慘烈的戰鬥中,後周軍隊還有不少不聽號令,甚至自動退兵的將校,弄得後周軍隊陣腳大亂,最後還是柴榮頂住壓力反敗為勝才擊退北漢和遼國的聯軍。大勝之後,柴榮如何能不恨這些將校,立刻秋後算賬,殺了了事。

而與這些將校相比,趙匡胤的表現極為搶眼,也是在這之後,柴榮極為器重趙匡胤,談不上柴榮要放過趙匡胤的家族。

可以說,高平之戰成就了柴榮的聲勢,也成就了趙匡胤的未來。


金道人


兩個錯誤,第一,誰說柴榮多疑好殺武將?第二,即使要殺也是趙匡胤和義社十兄弟,而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不過是一個供奉官都知而已。所以,所謂的殺趙匡胤家族,不知從何而來?柴榮確實有過一個時間段裡,集中處死,懲罰了一大批武將的事例,這是因為柴榮要整肅軍紀,提高效率,減輕百姓的負擔,以及增強部隊的戰鬥力。因五代以來的混亂,多有驕梗,貪財惜命的將士,導致戰鬥力不高。剛繼位不久的柴榮,就是遇到這種情況,差點一敗塗地。而且,周世宗從底層出身,早就對這些驕兵墮將的德行很瞭解,所以決心要處理一批將領,來整頓軍務。



這個契機就是周世宗成名之戰,高平之戰。當時,契丹北漢聯軍來襲,周世宗御駕親征,和敵人的四萬騎兵對陣在高平。周世宗讓侍衛軍大將李重進,滑州節度使白重贊據西邊,侍衛軍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何徽據東邊,向訓,史彥超領著精銳騎兵居中,張永德率部保衛周世宗。大戰一開始,東邊的樊愛能,何徽就開始後退了,導致軍心大亂,一大批後周兵投降了北漢兵。眼看後周快敗局已定,關鍵時刻,還是得周世宗親自應敵,趙匡胤此時也驍勇起來,殺入敵軍前鋒。還有一個關鍵將領馬仁瑀大叫著“主辱臣死”,連續射殺幾十名騎兵,然後殺入陣中,扭轉了局勢。高平一戰,殺得北漢,契丹聯軍十分狼狽,北漢的大將張元徽,張暉,王延嗣等都被斬殺。



此戰後,樊愛能,何徽等七十多名將校被周世宗處死,以正軍紀。表現出的趙匡胤,馬仁瑀等人後得到升遷。柴榮本來還想保全何徽的,後來終是不饒,就是為了後周的戰鬥力。不久後,周世宗開始徹底整頓軍務。澤州刺史李彥崇被貶官,因為高平之戰,他本守在野豬嶺,卻擅自退走,導致劉崇逃掉。右屯衛將領薛訓被除名流放,因為貪財,縱容盤剝百姓。左羽林大將軍孟漢卿被賜死,因為徵稅時,多收耗餘。然後柴榮又進行精選士兵,淘汰冗員,減輕百姓負擔。正是這一系列的整頓,後周才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南面吊打南唐,北面威震北漢契丹。所以,自從高平之戰後,周世宗澤別說處死大批將領的事蹟,甚至連處死一人的事例也不多,因為不需要了。



至於說到周世宗的多疑,無非是指執政後期,出現了“點檢做”的“木牌之疑”的事情。(《五代史》記載“點檢做”。而《宋史》是“點檢做天子”。)這事本身就帶著詭異,有人陷害張永德或者是後人添加的故事,這都有可能。但是,即使有人陷害當時的都點檢張永德,柴榮也只是調他的職,也沒有殺他。只是柴榮也不是神,沒想到英年早逝,更沒想到接任都點檢的趙匡胤會“黃袍加身”。


大飛熊ヽ騎士






1.言源


周世宗柴榮多疑好殺這事還是宋太祖趙匡胤親口爆出來的猛料


帝性孝友節儉,質任自然,不事矯飾。受禪之初,頗好微行,或諫其輕出。曰:“帝王之興,自有天命。周世宗見諸將方面大耳者皆殺之,我終日侍側,不能害也”。~《宋史》卷三.太祖三

趙匡胤受禪後仍然不改喜歡到處閒逛的愛好,有人勸他,局勢不穩,人心未定,儘量別出門。趙匡胤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當年周世宗柴榮只要見到手下哪位將領長了一幅方面大耳的相貌便會找個機會殺掉,這麼多年來,也只有我是個例外”


這事還不是孤證

上既即位,欲陰察眾情向背,頗為微行。或諫曰:“陛下新得天下,人心未安,今數輕出,萬一有不虞之變,其可悔乎”!上笑曰:“帝王之興,自有天命,求之亦不可得,拒之亦不能止。周世宗見諸將方面大耳者皆殺之,然我亦終日侍側,不能害我。若應為天下主,誰能圖之?不應為天下主,雖閉戶深居何益”?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

趙匡胤很自信地對勸他不要輕易外出的人說,周世宗殺了那麼多方面大耳的將領,我每天都在他面前晃著大耳朵,他也沒有殺我。可見由誰做皇帝是上天早就安排好的事


趙匡胤無疑的確這樣說過,但是事情真的如趙匡胤所說,周世宗柴榮手下將領除了趙匡胤外,其他都是一幅尖嘴猴腮沒長相?





2.看相


柴榮手下戰將如雲,柴宗訓被趙匡胤清盤後,這些將領便成為趙匡胤的手下,部分人在《宋史》中有傳,這部分人中又有部分人的傳記有關於相貌的描述,隨便舉幾個例子


武行德:身長九尺,材貌奇偉。(世宗時後周邢國公,保大軍節度使兼中書令,宋史252)

藥元福:元福雖老,筋骨不衰,人言其氣貌益壯。

(世宗時後周檢校太尉,定、廬、曹三鎮節度,宋史254)

趙晁:身長七尺,儀貌雄偉。(世宗時後周檢校太保,河陽三城節度,孟、懷等州觀察使。宋史254)

向拱:狀貌雄偉。(世宗時後周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山南東道節度,西南面水陸發運招討使,宋史255)

當然,如果非得把“雄偉”、“奇偉”理解加大版的尖嘴猴腮或留了鬍子的花美男……這、隨你





3.高平之戰

周顯德元年二月,北漢趁後周新喪柴榮剛即位時,聯合契丹大舉入寇,柴榮率軍親征。三月癸巳(十九日),在周軍後軍未至的情況下,雙方在高平展開一場大戰

眾心危懼,而帝志氣益銳,命白重贊與侍衛馬步都虞侯李重進將左軍居西,樊愛能、何徽將右軍居東,向訓、史彥超將精騎居中央,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將禁兵衛帝

樊愛能時為馬軍都指揮使,何徽為步軍都指揮使,這二位也算是後周老資格將領,柴榮對他倆寄予重託,沒想到

合戰未幾,樊愛能、何徽引騎兵先遁,右軍潰。步兵千餘人解甲呼萬歲,降於北漢

剛開打,兩人帶著騎兵就跑路了,留下腿短的步兵一千多人降了北漢

柴榮見局面危急,便冒著箭雨親自帶領親兵督戰,把宿衛將趙匡胤感動得眼淚嘩嘩的

太祖皇帝時為宿衛將,謂同列曰:“主危如此,吾屬何得不致死”!

趙匡胤與張永德分別率兵反擊,在禁軍將領夏津、馬仁瑀、馬全X等人捨命配合下,周軍反敗為勝,殺了北漢驍將張元徽,嚇得契丹軍“畏周兵之強,不敢救,全軍而退”,跑了



樊愛能和何徽打仗不行,打劫自己人倒是一把好手

樊愛能、何徽引數千騎南走,控弦露刃,剽掠輜重,役徒驚走,失亡甚多

柴榮派人帶著詔書去制止也沒用,使者反而還被兩人殺了。直到聽說周軍連勝數陣,北漢軍被打垮,契丹人被嚇跑的消息,兩人才帶著部隊施施然歸隊





4.柴榮殺人


臨陣脫逃,搶劫軍需,公然抗旨,斬殺御使……樊愛能和何徽死十次都夠資格。然而,柴榮還在考慮給不給二人改過自新的機會

帝欲誅樊愛能等以肅軍政,猶豫未決……

柴宗便向張永德徵求意見,張永德說

“愛能等素無大功,忝冒節鉞,望敵先逃,死未塞責。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軍法不立,雖有熊羆之士,百萬之眾,安得而用之”。

張永德的一番話使柴榮下定決心,殺掉了樊愛能等七十多名首惡,看在何徽曾經守晉州有功的份上,本想免他一死,卻“法不可廢,一併誅之”

一次性砍了七十多顆腦袋,這可能是柴榮最最最“殘暴”的一次了。然而,寫完這一段,司馬光評價道

自是驕將惰卒始知所懼,不行姑息之政矣!

貌似以司馬大牛為代表的宋朝士大夫對此評價很高。這恐怕是趙匡胤沒有想到的


~《資治通鑑》卷二百九十一.後周紀二





5.評價


臣光曰:若周世宗,可謂仁矣!不愛其身而愛民;若周世宗,可謂明矣!不以無益廢有益~《資治通鑑》卷二百九十二.後周紀三

臣光曰: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義責諸國……《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又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世宗近之矣!~《資治通鑑》卷二百九十四.後周紀五

可是,司馬老爺子,你這樣寫,考慮過太祖皇帝的感受嗎?




為國釣魚


柴榮所處的時代,是個什麼樣的時代呢?

後晉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就直接說了,天子算什麼?誰拳頭大誰就是天子,

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新五代史·安重榮傳》

實際也是如此,五代的梁唐晉漢周,除了後梁,其他都是出自一系的,都是武將造反改朝換代的,五代54年,八姓十四帝,所以大多都是非正常死亡,一個太平天子的在位時間都超過了五代,比如康熙、乾隆、漢武帝。

武將是從“安史之亂”開始,就不聽朝廷調遣了,一個不高興就能發動兵變,不是造節度使的反,就是造皇帝的反,喜歡玩下克上,郭威、趙匡胤都是黃袍加身的人,

所以,還沒平定“安史之亂”,唐肅宗就開始削蕃了,唐肅宗之後,每個皇帝都在削蕃,都在加強對軍隊的控制,這怎麼能叫殺武將呢?

武將是什麼?是刀,皇帝是持刀人,如果有一天,皇帝發現刀子會自己動,你說你怕不怕?

武將和軍隊,是執行機構,他們是不能參政,不能決策的,如果他們可以調兵,皇帝是一點安全感都沒有的。

五代的更替,就是皇帝削蕃,於是武將就造反,就改朝換代了,石敬瑭也是造反時,為了取得契丹的支持,才出賣幽雲十六州的,

有人說,皇帝如果不削蕃,就不會造反了,真的是這樣嗎?顯然不是,趙匡胤算怎麼回事呢?

至於說為什麼沒殺趙匡胤,那麼多武將,他能殺幾個?總有沒殺的啊,即使殺了趙匡胤,還有別人造反啊,又有什麼用呢?

你這是典型的鴻門宴式思維,殺了趙匡胤就可以改變歷史,殺了趙匡胤,只要軍權問題沒有解決,還是有人會造反的,如果改變了權力問題,不殺趙匡胤,也能解決問題。

宋朝“杯酒釋兵權”後,再也沒有武將造反了,難道是他們都成了忠臣?顯然不是,只是他們沒有實力造反了,才不得不忠於皇帝。


南朝四百八十寺


周世宗所處的時代政變篡位的事情經常發生,後周的政權也是這麼來的。

周世宗當權後,也最忌憚被別人篡位。周世宗還是非常迷信的,他相信真龍天子必須得有帝王之相,無帝王之相想篡位做皇帝是很難的。而周世宗所認為的帝王之相就是“方臉大耳”,所以,身邊凡是長得“方臉大耳”的文臣武將,幾乎都被他殺了。

可不巧,唯獨有一個“方臉大耳”之人沒有殺,就是趙匡胤。而恰恰是這個漏殺之人篡了他柴家的皇位。

不殺趙匡胤的理由有很多。但我想之所以連他最為忌憚的具有帝王相的人也不殺,一定是捨不得殺了。因為其一趙匡胤表現的好,他非常驍勇善戰,戰功赫赫,有著雄心壯志的周世宗想要開疆拓土實現自己的報復實在少不了這樣一位人物;其二趙匡胤表演的好,在周世宗面前表現的非常忠誠,絕對是一位值得信賴的臣子,如果殺了趙匡胤,恐怕再很難找到如此“忠心不二”的心腹了;其三週世宗對自己非常自信,自信自己能夠完全掌握局面,把控住趙匡胤,的確周世宗在世時,趙匡胤任勞任怨看不出絲毫野心,但周世宗想不到自己死得這樣早,還沒來得及做好權力的移交傳承工作就病死了。

以上就是趙匡胤得以在周世宗的統治下得以保全的原因吧。


佟江書院齋長


不管怎麼說,趙匡胤結束了五代十國的紛亂局面,使中華大地多少生靈免於塗炭,算得上是大功一件了。


等我回來娶你回家


柴榮掌權的時候,趙匡胤還沒有什麼勢力,柴榮剷除的主要是郭威手下的勢力,趙匡胤是在柴榮手上才發展起來的,其實當時能夠與他分庭抗禮的大將有好幾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