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古代将军谋反,士兵也会跟着叛变,不是迫不得已而是另有玄机

难怪古代将军们谋反,士兵也会跟着叛变,不是迫不得已,而是另有玄机

众所周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是孙武在自己的经典著作《孙子兵法》中为后世提炼出来的“精华”。不过,这也从片面强调了军队对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性,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有资格作为三军统帅的一般都是皇帝。

难怪古代将军谋反,士兵也会跟着叛变,不是迫不得已而是另有玄机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岁月的变迁,皇帝统领军队的大权逐渐被大将军所取代。也就引申出来了一个千古谜题,为什么古代的这些大将军们谋反,手下的士兵也会统统跟着叛变呢?

为此,小编翻阅了大量史书资料之后惊奇的发现,其实,那些跟随将军们叛变的士兵,并非仅仅是因为迫不得已,而是其中另有玄机,大致可以归结为4个原因。

难怪古代将军谋反,士兵也会跟着叛变,不是迫不得已而是另有玄机


第一:法不责众

我们以三国时期枭雄刘表帐下的蔡瑁、张允为例,公元208年,曹操倾国中之兵80万浩浩荡荡南下,大有一举荡平东吴统一中国之心。此时仅仅拥有数千兵马的刘备却依旧没有被曹操的淫威所屈服,选择殊死一搏、顽强抵抗。

然而作为当时荆州的实际统帅的蔡瑁、张允却选择了投降,此时的荆州拥有骑兵5万,步兵15万,水军28万余人,总兵力多达50万。然而并未进行任何的抵抗就投降了曹操,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士兵们都明白“法不责众”这个道理,后来的事实也说明了曹操只是砍了“蔡瑁、张允”的人头,对这些头像过来的士兵并没有任何处罚。

难怪古代将军谋反,士兵也会跟着叛变,不是迫不得已而是另有玄机


第二:令行禁止

《荀子·汉兵》中有言:“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这是一条永不过时的军规,其主旨含义表达的就是一种“令行禁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服从”,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永远不要质疑上级领导的指示和命令。

所以,一旦上级领导下大了某种作战指示和命令,下面的士兵就会执行,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还是“万丈深渊”都必须往前冲,如果有人胆敢反抗或者畏缩不前者,极有可能就会被军法从事,推上断头台。

难怪古代将军谋反,士兵也会跟着叛变,不是迫不得已而是另有玄机


第三:愚兵之术

在《论语·泰伯篇》记载:“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言外之意就是一种“愚民之术”,这种思想同样适用于带兵。古代的将领带兵打仗,作战计划都是最高的“军事机密”,都不会轻易泄露,普通兵丁不可能知晓一些事情。

所以,像这种造反大逆不道的事情,将军们在叛变之前早就想好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借口,例如明成祖朱棣的“清君侧、诛乱臣”。士兵们原本就很迷惑,再被这些鼓吹之后就会失去自我,非常容易被绑在将军造反的“战车”之上,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难怪古代将军谋反,士兵也会跟着叛变,不是迫不得已而是另有玄机


第四:机会成本

司马迁在自己的《史记》中开篇写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意思就是很简单,每个人存活于世就是为了功名利禄而劳苦奔波,那些经常在刀口上舔血的士兵自然更不例外。

原本自己的地位就十分低下,如果跟随将军们反叛成功,就有可能成为新朝的“开国元勋”,最不济也是个有功之臣。所以有些士兵就是抱着这种投机取巧的“机会成本”心里,才心甘情愿的跟随将军们一起造反。

不过,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或许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在里面,不知道在大家看来,还有没有什么比较重要的原因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