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这祖孙三人,你最佩服谁?

一枚外行


这三人来说最佩服的是秦孝公。

在秦孝公嬴渠梁之前,秦国经历了几代君位动荡,国力大为削弱,河西之地被魏国夺取,秦孝公之父秦献公嬴师隰为夺回河西,将都城从西部的雍城迁到东部栎阳,无奈愿望没有实现便去世。秦孝公继位时,秦国内忧外患,被诸侯疏远围困。秦孝公为使秦国强大,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后秦孝公任用听闻求贤令而来的卫国人商鞅,并力排众议,实行变法,奖励耕战。经过变法后秦国国力日渐强大,百姓富裕充足。后收复河西,一扫之前的颓势。

秦惠文王嬴驷在位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当时的有志之士张仪、司马错等都得到了重用。

秦昭襄王嬴稷在位期间任用远交近攻策略鲸吞蚕食周边土地,使秦国版图进一步扩大,任用范睢、白起等人,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了决胜的作用。


三个君王中,秦孝公在秦国的生死存亡之际,一改秦之疲弱,为之后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作用,是秦国强大的最初创造者。惠文王和昭襄王继承了孝公时期制定的策略,将秦国更加的带向了强大。


永康太尉


嬴渠梁,奠定秦国霸业基础的人,没有他,可能老秦人早就会陇西大山里继续放马去了。因为他无条件的支持商鞅变法,才有了秦国的崛起。

嬴驷,虽然车裂了商鞅,但是嬴驷在位之时,坚定的维护了商君的秦法,才让秦法在秦国得以生根发芽。另外,嬴驷不拘一格任人唯贤委以重任的用人策略,也是让秦国从崛起到富强必不可少的一步,在位期间先取巴蜀,为秦国打下了统一的粮仓(当然是在李冰父子都江堰之后)

嬴稷,秦王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在母亲和舅舅的操控下,傀儡半生,但是后半生,任用白起为大良造,坚定的以消灭六国有生力量为基础的对外战争,打残了赵国、魏国,玩残了齐国、楚国,剩下的燕国和韩国,根本就缺少存在感。

这祖孙三代,其实都是秦国统一大业上不可缺少的角色。但是我说过,其实如果说谁是我的偶像,我觉得就是嬴渠梁,虽然他在世的那些年没有看到秦国日后的强生,但是接到他手里的秦国又是个什么样的秦国呢?积贫积弱,满目疮痍,老秦人基本上就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啊!嬴渠梁忍辱负重,割地,求和,以换取秦国短暂的休养生息的机会。面对强势的魏国和楚国,甚至是韩国和赵国,他都要放下面子,放下王的尊严,来给老秦人争取时间。他一辈子连个王后都没来得及册封,每天都忙碌在案牍之中。他和卫鞅(商鞅),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心心相印,真正的做到了君臣一心,卫鞅能做的他看,卫鞅要做的他帮;为立秦法之威严,一次砍杀上千人,谁替卫鞅背的锅,嬴渠梁。一个将生死富贵名声都置之度外的伟大君主,在他的带领下,秦国才走向了富强之路,统一之路。

嬴驷,继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了父亲最信任的大良造商鞅。在各方都揣测嬴驷要颠覆秦法的时候,嬴驷却表态,秦法是富国强兵之法,不可废。他虽然杀了商鞅,却一直在沿用商鞅依法治国的理念。在位之时,启用了公孙衍、张仪等外臣担任秦国要职,使得秦国能够内压复辟势力,外抗六国侵扰,并且成为秦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王。回头看嬴驷的时候,你会发现,嬴驷绝对称得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圣主明君,他英明的采纳了司马错先攻巴蜀的意见,而非张仪的拿下韩国的举措。虽然巴蜀在开局的时候一直需要秦国不济的,但是老天爷又赐给了秦人一个叫李冰的伟大水利专家,都江堰的开凿,瞬间让巴蜀变成了大秦统一六国的粮仓和总后勤部。

嬴稷,他本来应该是个被遗忘的秦国公子,最有可能的就是在赵国度过他作为人质的一生。可是上天和秦国开了个玩笑,好好的秦武王,竟然举鼎绝膑而亡,他就这么鬼使神差的当上了秦王,成为让六国都腿肚子打抖的杀人魔王。嬴稷在位期间,任用白起为将,和六国展开了多次的拉锯战,基本都是以秦国最后胜利而告终,被视为战国转折之战的长平之战就是嬴稷在位时期的著名战役,最终以斩首四十万赵军而告终,其他的如斩首魏军八万,斩首楚军十万这样的战例就不胜枚举了。

综上,我认为,没法说谁对统一做的贡献更啊,只能说他们很好的完成了统一之路上的每一步,而且都是超额完成。


轮回的刻度


这三个人都很厉害,但是,最厉害的恐怕是秦孝公吧。

秦孝公这个国君虽然治国的才能不怎么样,但是,他能用人,会识别人才,让专门的人才来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他的肚量也很大,能够把自己权力让出去,让别人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正如秦孝公时期用的商鞅,秦国在秦孝公启用商鞅之前,是个被中原六国看不起的弱小蛮夷之国。

那时候六国开个会,汇个盟什么的,连招呼都不会给秦国打一声的。

这做的就很过分了,这说明六国是无视秦国的存在的。

秦孝公当然不满足于秦国被人歧视的局面了,所以,他想要把秦国给变强大起来。

变法就需要人才,正如秦穆公时期的百里奚,他们曾经就造就了秦国的一段繁华历史。

基于这种情况,秦孝公开始发布求贤令了,只要是有才能的,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人,都可以来秦国当官。

此刻,在魏国不怎么被重用的商鞅,就开始来到了秦国。

可是商鞅来到秦国之后,他才发现想要见到秦国国君,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因为没有人为他引荐。

这时候商鞅就找了一个能见到秦孝公的宦官,让宦官告知秦孝公,就这商鞅才有机会和秦孝公面谈的。

因为通过宦官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在当时看来是令贵族,士大夫不齿的一件事情,所以,以至于后来人民谈到商鞅的时候,对他通过宦官来见秦孝公的作为,都是嗤之以鼻的。

商鞅来到秦孝公身边,和秦孝公谈了两次,这两次秦孝公差点都是睡着,因为商鞅给秦孝公谈的都是帝王之道,秦孝公根本不感兴趣,这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没有什么新颖的东西。

到了第三次再谈判,商鞅就使出了真本事,秦孝公听的入迷了,觉得商鞅是个难得的人才,是能带领秦国走向强大的人才。

于是,秦孝公就给了商鞅提拔了一个高官,让他试图变法。

商鞅开始从农业、商业、官僚体制,士兵杀伐等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改革的效果很好,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商鞅就把弱小的秦国,变为当时七国中最强大的一个,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师的。

商鞅时期,秦国士兵打起仗来,那是不要命的,因为商鞅规定,只要秦国的士兵,能在战场上杀敌一人,带回人头来的,不仅赏钱还赐官爵。

这就给了很多贫苦人上升的阶梯,让他们有了富贵的机会。

这也就是为什么秦国军队如此强悍的原因。

秦惠文王也是一个英主,他是秦孝公的儿子,他一上台就把商鞅给五马分尸了。

这件事做的有点卸磨杀驴的意思。

但是,秦惠文王也是很厉害的一个君主,他在位期间,因为秦国的强大,六国开始结盟来对抗秦国了。

秦惠文王,利用了张仪,粉碎了六国对秦国的封锁。让秦国再一次强大了起来。

秦昭襄王也不简单,他在位的时候,是秦国历史上截至目前最为强大的时期,秦国和赵国打的长平之战,就是发生在秦昭襄王时期。

秦昭襄王是秦惠文王的儿子,但是无论是秦惠文王,还是秦昭襄王,他们取得的成就,都是在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强大起来的。

所以说,还是秦孝公比较比较厉害,比较受人敬仰。


史学达人


个人还是比较佩服秦孝公的!

一、自身

秦孝公自身就属于很牛X的君主!不说其他的,仅仅一篇《招贤令》就被商鞅称作五百年一卷雄文!在面对商鞅提出的“仁政”等治国方略时,他还是有自己的看法。面对秦国几代先君留下的烂摊子,他选择的是励精图治,扛住了商鞅变法带来的朝野震动,他和清王朝的雍正帝差不多,基本上都是积劳成疾。


二、任贤

任用商鞅,信任商鞅,并且在秦国强大之后,与之分享秦国,这一点却是让人佩服。在当时,有哪位君王该这样做。



三、儿孙二人

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也很厉害,不过他们二人承接了秦孝公带来的崛起,相当于守业,国家那个时候已经有法可依,不再像一只无头苍蝇乱撞,按照秦孝公制定的国策,就一点:大举东出,争取统一六国!试问,秦孝公在破烂不堪的情况下还在想着大一统,真的没谁了!野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一切都那么的刚刚好


秦孝公善于制定国策。儒墨道法诸家怎样选择?帝王伯之术怎样取舍?秦孝公根据自己的了解给出了答案。战国时期变法不少,为什么只有秦孝公取得最大成功?商鞅去的国家不少,为什么只有孝公留住了他?入秦的各家学说学者不少,为什么秦孝公独取商鞅?答完这些问题秦孝公的伟大就立刻显现了。

秦孝公的另一个明智之处就在于绝对的,好不保留的支持商鞅。为此他顶住的压力也是很难想象的。

秦惠文王善为人子。“三年不改父之道,可谓孝矣”。惠文王杀商鞅缓和了国内新旧贵族矛盾,也缓和与六国的关系,其实变法并未停止,真正意义上并未做出任何妥协。如不杀商鞅,旧贵族联合六国,惠文王即位时的政局将非常严峻,说严重点,变法成果毁于一旦、另立新君改弦更张的可能也不小。能继承秦孝公遗志并发扬光大,除了秦惠文王还能有谁?

昭襄王审时度势堪为典范。孝公变法,总有孤注一掷之嫌,惠文王承平有余没有突破。昭襄王能忍芈氏专权,当有范雎出现,意识到有力量夺权,便会好不手软。当机立断,人所不及。白起、范雎,人中精英,在昭襄王面前无不战战兢兢,帝王之术可见一斑。攻伐克取无不自如,远交近攻自逞心意。

最绝妙之处在于三人的顺序。若无孝公开创政局,惠文王无可继承,若无惠文王发扬光大,就没有昭襄王攻伐克取的物资和兵力基础。而若是孝公在昭襄王之后的时间变法,怕是早就被赵魏瓜分去了。

天命归秦,夫复何言!


立马吴山1


第一,应该是秦惠文王,纵观其他六国变法图强都是一代明君死后,后代败家的案例太多太多了,比如战国第一霸主魏惠文王死后魏国就开始衰弱,还有齐国的齐桓公,所以守成之君功不可没,而且秦惠文王做的非常好,吞并巴蜀,为秦国打下良好后方基础,造就秦昭襄王长平之战的强大国力!承上启下做的很到位!

第二,应该是秦孝公,变法图强,选对了人选,假如换了他的哥哥赢虔做了国君,应该也会变法,但是可能不会像他那么成功,应该也是一世而衰的秦国!所以孝公为秦国找对了方法,而且做的很到位很彻底,算是个人能力出色的明君!但是秦国到了他这一代不管谁当了秦国国君都会变法图强的,因为当时山东六国都变法图强了,就剩秦国还未变法了,就算想打下去,也打不过人家死敌当时的战国第一霸主魏国了,只能选择变法了!

第三,应该是秦昭襄王,秦国前面两个国君为他留下了一大笔资产,使得秦国有了争雄天下的资本,而他在位五十多年为秦国一统天下扫清了道路,到了嬴政时期,用了九年就灭掉了山东六国,也算他是为秦国一统天下打下了基础!要是他的哥哥秦武王多活几年,估计秦国就要被败光了!

总之天下归秦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看看其他山东六国尽出些平庸,昏聩之君!说是奋⑥世之余烈,其实也就这④世之努力,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自古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大明宫阙


我最佩服秦孝公嬴渠梁,因为创业艰难,守成更加艰难,守成之君要中兴则难于上青天。嬴渠梁就是守成且中兴之君,没有他,秦国就被魏国吞并了,何来大秦统一华夏!


秦国是东周的开国诸侯,在秦穆公嬴任好时代称霸西戎,威震诸夏,是一个老牌强国!秦穆公之后,四代乱政,秦国国势颓废,新兴的魏国不断蚕食秦国领土,最终在吴起的带领下,魏国以五万武卒击溃秦国五十万疲兵,全面占领了秦国河西之地。

嬴渠梁的父亲秦献公勇武好战,与魏国打了二十三年,把秦国都打得处在崩溃的边缘,但是还没有能够收复河西之地,反倒让魏国有了灭秦之意!六国会盟灭秦,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嬴渠梁继位后,善于隐忍示弱,主动与世仇魏国谈和,然后努力发展秦国国力,君子报仇,二十年不晚!嬴渠梁真心求贤,颁布了《大秦求贤令》,广邀天下士子入秦效力!而法家士子卫鞅闻得秦之求贤令,亦入秦谋国!


嬴渠梁知人善用,舍得放权,舍得给高官厚禄,又善于权谋斗争,给卫鞅变法保驾护航!卫鞅变法强秦之功,有六成是嬴渠梁的,但嬴渠梁不争功,秦国变法命名为商鞅变法而不是孝公变法!

嬴渠梁用一生保护了变法权臣卫鞅,用一生实现了变法强秦之志,可谓明君典范!西汉贾谊在《过秦论》中写到“秦孝公据肴函之固,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志”!可见西汉文人骚客对秦孝公是认同的!



大秦铁鹰剑士


一个国或者一个家庭,如果一代人很勤奋而且志向远大,我们暂且称之为很牛,如果不出意外,可以开创一个时代。如果两代人很牛,可以开创一个盛世,如果三代人都牛,就能开创一个王朝,如果五代人都很牛那会产生一个强大的帝国或者一个伟大的家族。但要维持那么长期的霸权,防止人性的堕落,还要克服人性的弱点,必须依靠法治,防止败家子当家。秦始皇之所以能够奋六世之余烈,横扫六国。秦国相对于六国有比较完善的法律基础,对事不对人,治国也相对容易一些,其它六国的盛世只能昙花一现,而秦国却能笑到最后。当今美国也是靠完善的法律约束总统的权力,维持二百多年的盛世。不管是治国还是治家都值得借鉴。秦帝国的灭亡也值得深思。


6116973


要说个人魅力,最服秦惠文王。让秦国在六国争霸的夹缝中生存,和张仪巧战六国,一手帝王心术也是用得炉火纯青🔥。

秦孝公商鞅变法以后的秦国,有了远大的目标和,惠文王继位,把秦国悄悄的带领到了全新的高度,才给昭襄王与白起征战四方的条件。

秦惠文王时期,六国强盛,秦国仍然相对较弱,所以不得不纵横四方,夹缝生存,到也正是这样的情况,才造就了一个吃肉的秦国。


看点儿历史


这和所处的时代是有关系的,秦孝公是一个勇敢的国君,秦孝公任用商鞅是最明智的选择,因为商鞅变法,一诺千金让秦的地位逐渐上升,而秦惠文王则是比较保守的国君,同时也是一个明君,任用张仪,合纵连横奠定了秦一统的地位,而秦昭襄王的光彩几乎是掩盖在宣太后之下,实际上秦昭襄王做的也不少,灭义渠,灭东周,只不过战争太多,秦最后变得极度贫瘠,秦昭襄王更适合做一个征伐的将军而不是国君,他的曾孙嬴政则统一六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