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诸葛亮去攻打东吴,刘备留在蜀中,蜀国还会惨败吗?

谢吟枫

当时天下刚三分天下,天下局势是曹魏强,所以蜀汉的策略是联合东吴抗曹,而蜀国当时的大臣多数觉得,以公事而论,蜀国的敌人是曹操,而东吴孙权是盟友,不应该攻打东吴。



当然诸葛亮也是不赞成攻打东吴的,后来刘备带兵前去,东吴用陆逊为都督,刘备自认为一生戎马,轻敌于陆逊,最后被陆逊打败,并且直接导致刘备没多久就是驾崩了。

若是换作诸葛亮去攻东吴,刘备在蜀中,会怎样呢?

那虽然不会惨败,但也不会大胜。

第一,诸葛亮是从心里不赞成打东吴,他知道敌人是曹操,所以就算去攻打东吴,他也担心曹操会从另外一方打来,那样的话就是两面受敌。


诸葛亮用兵,一生谨慎,他们想到这一点,就会留有后路,不会和东吴彻底决裂的,在对战的死后,也还是会想到联合东吴孙权抗曹操,这样的诸葛亮就不会冒进,虽然不会打败也不会大胜。

第二,就子蜀汉和东吴的实力而言,在那个时间里,蜀汉和东吴是不可能灭掉对方的,蜀汉即使能开始打胜,但一旦威力江东本来,就会激起江东英雄的奋力反抗,最终还是会以失败而告终。

第三,刘备是主战的,而诸葛亮则不主战,若诸葛前去带兵攻打东吴,刘备会催他用兵但诸葛亮则有心里不赞同,在这种情况下,东吴会抓住蜀汉求战心切的心理,拖住蜀汉兵马,最后可能还是无功而返!

所以,若换诸葛亮去带兵攻打东吴,虽不会惨败,但也不一定会大胜而归!


中孚鉴

当曹操刘备孙权都活着的时候,三国战争有个怪圈,那就是谁实力占优主动进攻谁失败:官渡之战,袁绍兵多将广,结果曹操以弱胜强;赤壁之战,曹操兵多将广,孙刘联军势单力孤,曹操变成了烧猪;合肥之战,孙权盛气而来,被张辽打得小儿不敢夜啼。而夷陵之战,自以为哀兵必胜并且几乎倾巢而出的蜀汉军队被黄口孺子陆逊火烧连营,还是没有逃出失败的宿命——客场作战被拉长了补给线再加上地形不熟水土不服,这样的战争谁主动谁失败。

有人说这是因为刘备没有听诸葛亮的话,不但一意孤行大举伐吴,而且在山林里扎营,这才给了陆逊乘风纵火的机会。但实际上即使是诸葛亮亲自指挥,那场战争也还是要失败,因为首先诸葛亮并没有百战百胜的神奇能力,他首次出师北伐也是被张郃一个人打了回来。

其次刘备失败也不是因为把营寨扎在树林里——夷陵惨败发生在七八月份,江南地区正值梅雨季节,就是现在的人上山放火,用多少汽油都不一定点得着——陆逊烧的是军营而不是树林,刘备是兵败如山倒自行溃散——火烧连营七百里今天也做不到,因为那个季节放火烧山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不管是刘备还是诸葛亮,谁来指挥都避免不了夷陵之战的惨败——刘备是实际跟曹操一样是败给了客场作战和水土不服。诸葛亮即使会呼风唤雨,但毕竟不是华佗那样的神医,而刘备带领的川军虽然不像曹军那样都是北方人,但也面临着水土不服的问题,很多人都因为中暑而失去了战斗力,所以夷陵之战成了赤壁之战的翻版…………


半壶老酒半支烟

仅按演义视角论:

军事斗争是解决政治矛盾的最高手段。军事行动的可行需要政治名义的可行,所谓“师出有名”。军事统帅的人选无不存在对政治后果的考量因素。

曹操因“鸡肋”而弃汉中,刘备因“骑虎”而攻吴地,均乃不得不为之。此孔明安有不知?况玄德乎!诚如华容放曹之关羽,征吴,玄德乃唯一正确的统帅人选!如其他人选,则尚未出师即已败。

为何?

答:刘备起家的政治基础是“人和”,小义之人和是指感情于兄弟,大义之人和是指仁义于百姓,这是他必须永远“高举的伟大旗帜”。否则的结果只有一个:此时不败,彼时也必败。旗帜不对必败,管、乐之才也左右不了最终的结果,类袁术之流是也;旗帜对了,即便出师时机、能力尚欠缺,但仍尚有一线胜机可以博弈。故统帅为谁,军事能力高低与否,在旗帜面前尚属次要。

而只有刘备才是这面“人和”旗帜的唯一旗手!理由:

1.如孔明作统帅,则就小义的“人和旗帜”来说,刘备就享受不到“为结义兄弟报仇”的口号福利,更无法实现成他心中真正的“大义”,即用什么名义出师呢?如果不出师,或者不以这个“感情于兄弟”的小义旗帜为名出师,那么对集团中始终在看着这面旗帜的人(即便大部分人们也知道这面旗帜是用来当皇帝的新装看)又如何交待呢?

2.刘备骑虎难下,只能干了,而且只能由他这个旗手亲自干才能维持好不容易得来的一角江山。

干了,如运气好,成功了,则旗帜和实利(夺回荆州甚至东吴等)双赢;干了,如运气不好败了,则虽然实利输掉了(夺不回失地,也许再要加上点新的成本投资),但最起码,出于兄弟感情的“小义旗帜”他就还可以再一次向世人证明自己没有“食言”(同年同月同日死之语)。只有这样,他心中的“大义旗帜”(匡扶汉室)将来才能继续有机会重新撑起的,世人才会相信,即《隆中对》里所说的百姓拥护。

如果不干,则首先“旗帜”就倒了,何来能一统天下?

所以我党只要坚持“为世界人民谋幸福”的宗旨和旗帜永远不变不倒,则我国必将一统天下,现在的种种困难是暂时的。


suncg123

诸葛亮替代刘备伐吴,胜的概率很高,即便不能消灭孙权,夺回荆州还是有可能的。

伐吴与北伐魏国是两场截然不同的战争。北伐最大的问题是后勤保障,另外一个就是地势,诸葛亮北伐因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粮食后勤跟不上而被迫撤军。伐东吴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有水陆运送粮食,即可以保障供应,更加可以节省一大部分人力开支。并且居高临下,蜀汉水军可以乘势突袭荆州,夏口。

刘备军团是当时三国最厉害的精锐军团,刚刚以夺益州,战汉中的胜利者气势,少壮派势力强盛,比如黄权,吴班,冯习,张南,傅彤,宗预,廖化等。

当时荆州与东吴有世仇,东吴占领荆州后,当地士族豪强与东吴血战,陆逊杀掉近三万人,以及刘备新败才稳定局势,少数民族如萨摩可等起兵配合蜀汉军队。

当时有人劝刘备派上将讨伐,不必亲征。孙权也想重新划界和好,但是刘备是杀红眼了,这个跟蜀汉以关羽被杀为借口灭孙权的战略有关。所以,刘备留下荆州老本诸葛亮,赵云,魏延等看家,亲自出征。


力源新科技黄教主

要是诸葛亮去打东吴,可能更多的是循序渐进,谈判多于战争。

关羽死后不久曹操就死了,曹丕按捺不住,也就称帝,假如曹操不死,曹丕不篡位,刘备还真未必出征东吴,也算是“天下有变”。(其实倘若关羽不死,曹操死后就是最好的北伐时机)刘备于公元221年出征东吴,之前忙着称帝的事,也算是赶在了北方局势未完全稳定的大条件下。很多诟病刘备出征合理性的人似乎忽略了这一点。

刘备始终贯彻着“隆中对策”,荆州没了,怎么办,只能夺回来。

诸葛亮比刘备还要保守谨慎,他是不赞成伐吴的,和刘备意见相左。刘备214年夺取益州,时局未稳,必须留得力干将坐镇益州,诸葛亮是不二人选,刘备为什么不让诸葛亮去呢?可能是因为诸葛亮不同意这场战争。

诸葛亮还说,要是法正不死,刘备未必打这场仗,骨子里就不同意。

要是真的换做诸葛亮去打仗,刘备坐镇益州,那诸葛亮的外交政策一定会用的淋漓尽致,打仗不是他的目的,何谈才是,但是何谈又要军事资本。诸葛亮肯定会步步为营,未必打了了刘备那样的胜仗,也不会打出刘备的大败仗。

从诸葛亮出祁山就能看出来他的谨慎程度,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他不同意,更是说明如此。


大眼大世界

如果诸葛亮去攻打东吴,刘备留守蜀中,蜀国当然不会惨败。但晨雨认为如果这种假设存在,历史将会改写。曹丕有统一的可能。


我们先来说说诸葛亮为什么不会惨败。

心态决定一切,刘备此次带兵攻吴,是为了替兄弟关羽报仇,复仇之心让他急于和对手决战,这种心态,让陆逊所利用,在开始阶段坚守不战,让蜀军锐气尽失,然后火烧连营,大败蜀军。

而诸葛亮如果带兵攻吴,首先他生性谨慎,其次他和关羽并无兄弟之情,再者他明白和东吴相斗的害处,所以他不会急于冒进攻击,对手也就很难击败他。



因此说诸葛亮带兵攻吴,不会象刘备那样遭到惨败,但胜负很难预料。

我们再来谈谈为什么说如果这种假设存在,曹丕会统一全国。

大家都知道,三国鼎立时期,曹魏最强,而蜀汉、东吴较弱,两弱联手,虽曹魏势强也不能取之。魏国曹丕最希望什么?就是蜀吴相争,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如果此次是诸葛亮带兵攻吴,虽不会惨败,但取胜也难,只要刘备复仇之心不改,蜀吴两国肯定会在此役中相持许久。而曹丕会在两国相争之际,稳定朝政,平定青州、徐州的臧霸、孙观的势力,养精蓄锐,等蜀吴两国两败俱伤之时,一举消灭吴蜀,统一全国。

虽然这是推测,但如果这种局面出现,曹丕有机会改变历史,统一全国。


晨雨若宴

这个问题事实己经发生了。只是一种假如,首先,庞统死于落凤坡,关羽大意失荆州,身死麦城;刘备讨伐东吴报杀弟夺荆州之仇,诸葛亮不赞同刘备兵伐东吴,进谏国家大奸首恶是曹操,不是孙权。刘备不高兴了,自已帶兵去讨伐东吴,留下诸葛亮看家,不帶他上前线了。结果刘备伐吴失败,病逝白帝城,都是由于不听他的劝告,这显示出他的远见卓识。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力挽狂澜,安居平五路,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南征北战,无往而不胜。在与司马懿对阵时,诸葛亮的智谋更是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司马懿见多识广,老奸巨猾,但与诸葛亮较量,总逊一筹。空城计、八阵图、木牛流马,诸葛亮总是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奇谋巧思,招招占先;而司马懿则总棋差一招,回回误算,屡屡中计,不得不赞叹诸葛亮是天下奇才。诸葛亮不支持刘备讨伐东吴,更不会自己主张帶兵去讨伐孙权。所以假设不成立。以上只是根据演义小说中故事情节发表的个人观点,难免有疏漏不到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珍爱惜缘16

这个问题是假设性问题,其实历史是无法重来和假设的。娱乐大众的推演一下,还望各位看官嘴下留情。

当时关羽被杀,荆州被东吴占领。荆州作为蜀国北伐中原的一个战略据点,忽视了“荆州在扬州上游,关系吴国的安顾,孙权对荆州是势所必争的,否则便不能有吴国”。刘备、诸葛亮在夷陵之战以前,对此始终无深刻认识,从而反复同吴国争夺荆州,把蜀军主力10余万消耗在荆州战场,刘备、关羽也为此丧命。故蜀国庞统、法正、赵云,皆主张放弃荆州,集中主力北上争夺雍、凉和关中,并有吴国为援,如此蜀国形势当会改观。既然刘备、诸葛亮未觉察其战略计划的错误,所以对吴国必全力争夺荆州,毫无思想准备。他们把蜀汉两大战略据点之一的荆州重任,只交给关羽一人担当,以一人之智力,如何能对付魏、吴两大敌对强国。而且,在关羽北伐紧要关头,又不给予一兵一卒支援。这是前文介绍,如果是诸葛亮去攻打东吴,不见得比刘备有更好的结果,其因有以下几点:

  1. 关羽荆州军团被东吴歼灭,作为三国中人口最少的蜀国,可谓已经伤筋动骨了。这个时候应该是主动放弃荆州才是上策,与东吴修好一同抗曹魏,或者再不济主动收缩,修养生息。再图发展。

  2. 如果刘备留在蜀中,诸葛亮去进攻东吴。在军事行动上。诸葛亮要比刘备冷静的多。不会冲动行事,不会像刘备那样一开始势如破竹,一定是稳扎稳打。步步蚕食。而且诸葛亮的战略就是三分天下以图发展。东吴在战略上属于可以联合的盟友。不会攻灭东吴。而且以蜀国当时的实力也不可能做到。

3 北方曹魏也不是吃素的。眼见有削弱对手的时候。肯定不会放过。

跑调歌王309

如果诸葛亮去攻打东吴,刘备留在蜀中,蜀国不会惨败!不过这个假设不成立,因为诸葛亮的“隆中对”主要策略就是“联吴抗曹”,这个也是刘备为何攻打东吴不带诸葛亮的原因之一。

刘备坚决自己帅军攻打东吴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1、为二弟关羽报仇。关羽被东吴吕蒙的潘璋所杀,出兵东吴为关羽报仇师出有名。

2、夺回荆州;荆州的重要性对于蜀国来说太重要了,其实三国时代的荆州是现在的湖南湖北的总和,魏蜀吴都是占据了荆州的一部分,蜀国占据的是荆州的中西部,荆州属于长江的中游地区,刘备的军队可以直出峡口进攻东吴,但是东吴方面夺去了荆州的中西部,守住了出川的峡口,将刘备的军队彻底锁死在了蜀中。以后刘备的军队如果想出川进攻东吴变得十分困难。

2、刘备在汉中亲率大军击败曹操,自信心得到膨胀,感觉东吴并没有那么难。赤壁之战枭雄曹操打东吴20万军队被烧的片甲不留,如果刘备能打下东吴,一方面能证明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可以说比曹操都厉害了,毕竟曹操和他煮酒论英雄的时候说过这天下英雄曹操一个,他刘备一个。而且从整个三国时期,感觉东吴似乎没有太出彩的将军,一直都是被攻击的对象,只是自保有余。

3、“联吴抗曹”的主张是诸葛亮提议并且促成的,再让诸葛亮去攻打东吴,总感觉不是那个味,而且蜀国需要诸葛亮去安抚后方,筹备粮草,其他人没有合适的。此时庞统、法正都已经死了,大后方并不安稳。

不过历史没有如果,从刘备开始一直到刘禅亡国,蜀国缺人才的软肋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而且有人才的时候往往又留不长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武将方面,五虎将哪个都是单挑一方的猛人,文臣方面庞统、法正也都是牛逼哄哄的,貌似都不长久,很快不是战场被杀就是有病死了,感觉跟着刘备的命不硬容易被克死。


你懂得zyt9573

不会,而且还会大获全胜。 1.首先历史没有如果,这只能作为学术性问题探究。《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描写,诸葛亮是继续希望联吴抗曹的,而且经赤壁之战后,他的才华已被刘备、关羽、张飞赞赏,但是也使刘备猜疑,诸葛亮也清楚,因而伐吴之事诸葛亮不参与,留守成都,从而使刘备战败。 2.倘若诸葛亮作主帅征吴,刘备留守成都。按照诸葛亮的智谋与谨慎,东吴的陆逊自然难敌,之前陆逊大败刘备,是利用刘备轻敌及时机把握浪费等原因把刘备击败,而对于诸葛亮,这些失误将不复存在。 3.按诸葛亮指挥艺术,陆逊自然吃亏。从刘备败退后,诸葛亮施放的迷魂石阵,可知,陆逊的艺术,比诸葛亮差了个档次。两军对阵,诸葛亮指挥的军队,完全可以大败陆逊的军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