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时诸葛亮用魏延的方法走子午谷,能成功吗?

电路板6


能成功。自古以来弱国扳倒强国,决不是正面硬刚而是出奇制胜。兵法云“以正合,以奇胜”就是说诸葛亮走大道把魏国兵力吸引过来,魏延走小道径出子午谷不出十日便到半月之内可拿下长安。魏延不是莽夫,他敢以五千精兵深入敌腹地,就说明他把情况分析透彻了。1.两国多年未交战疏于设防。2.长安守将夏候楙乃庸才没打过仗,神兵天降非逃即降。3.中原兵力鞭长莫及,一时半会儿来不了。所以说魏延才敢冒生命之险,否则诸葛亮让他去他都不会去。如果拿下长安可就地补充,再不用担心粮草问题,这样一来既使灭不了曹魏,形势也是一片大好。因当时国力积弱,诸葛亮不敢冒险。看人失误有二,1.用马谡丢街亭。2.不用魏延之计。从刘备用魏延守汉中来看,魏延军事才能远胜蜀汉各将(包括关羽)只可惜我们的丞相虽然有经天伟地之才,但看人不明。


三国人物之王者荣耀


经常看到这样的问题。说什么如果按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或许诸葛亮就成功了。首先,兵出子午谷,不是只有他魏延想过,诸葛亮可能早就考虑到了的,或者也有其他人想到的,只是没人提出来而已。魏延一说发兵子午谷,诸葛亮马上就顶回去了!因为诸葛亮非常清楚,那不是在冒险,是在赌命,甚至说无异于自杀!

诸葛亮想得到,魏延想得到,司马懿想不到吗?曹魏没人了吗?先别说长安的夏侯懋是不是草包。单单是你一支队伍走不走得出去子午谷还是问题。粮草、水源这些补给能保障吗?

万幸出了子午谷,如果出来的是疲于奔命的残兵,不用刀斧,用竹杆一捅就倒地了,那还有什么鸟用啊!让魏国人耻笑罢了!

更有甚者,稍微埋伏小股精兵,就足以将来犯之军收拾的干干净净的了。司马懿不是说过:若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

司马懿这样说了,能不派兵把守埋伏?你信吗?没有伏兵的情况基本上为零!

我们还说一句,“万幸”出了子午谷,未遇伏兵。魏延直奔长安城下……好了,这里又有两种情况:1.“草包”夏侯楙傻眼了,不敢出站,闭门守城,等待援军;2.“草包”夏侯楙红眼了,率军冲出。

其一,一马平川的长安援军很快就到,兵疲马疺粮将尽的蜀军很容易被一个冲锋就绞杀!

其二,再怎么“草包”,他夏侯楙也是一城守将,曹丕御封的安西将军!同样一个冲杀也有绞肉机的效果!

蜀汉军士,山地战纯熟,一到平原,奔雷滚滚而来的“虎豹骑”足以辗牙一支疲惫之师的灵魂、肉体!

啰嗦两句,历史上兵出子午谷的“奇谋”多了去了。有谁捞到好处?曹真?司马勋?高迎祥?还是后来西安事变想救“御驾”的王师长王耀武?

除了杨大美人杨玉环的荔枝“走”出来了,历史上还有哪路兵马活蹦乱跳的出来过?侥幸出得了悬崖峭壁的子午谷的还有雄壮之师?骗谁呢,机器人?当真魏延是蜘蛛侠?铁打的?

得了吧,兵出子午谷根本就不是什么高招奇谋,甚至可以说是送死!“成仁”都是笑谈!还谈什么“成功”呢?





上善若水36526


简单介绍一下魏延。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是跟随刘备进入益州的原班人马,而魏延在蜀汉将领中,堪称有个性的横人一个,在现在绵阳市区内的风景名胜区富乐山公园里,当年刘璋与刘备相会于山上,在酒宴中,庞统眨眼睛示意魏延"弄死他"(刘璋)魏延一挺宝剑就要杀刘璋,刘备闭目作沉思天下大势走向状,刘璋慌乱打碎青铜酒器,只因成都籍土著军官张任抵到魏延,方才作罢,足见魏延是敢作敢当的军人。

刘备为汉中王后准备回成都坐正,汉中这个战略要地被刘备指名要魏延担任军政一把手,足见魏延的地位不在关、张之下。建兴五年,诸葛亮率军北伐驻扎汉中,改任魏延为都前部、兼丞相司马、凉州刺吏。

为了扫清西边羌地威协,建兴八年魏延在西边的武都等地大战于阳溪,打败魏将郭淮,收复武都、阴平二郡,解除北伐军左边威胁,为此,魏延又升官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等。

作了上述介绍铺垫后,相信大家对于魏延有了初步了解。

诸葛亮每次出兵(北伐)魏延都想自带一万人马,与诸葛亮兵分两路,在潼关会师,也就是魏延沿渭河东进,在快到盛产苹果的石泉县时,左转北上直到关中,这条路长达三百里,这是想复制当年秦汉对峙,韩信用"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之计夺得关中为王,为刘邦集团战胜项羽集团奠定了基础。

但是"诸葛亮总是不准"。

魏延以为诸葛亮胆怯,感叹自己的才能不能施展。

这条路曹魏大将曹真曾经走过,他率军从子午道进军汉中,由于地势险峻,又逢大雨,栈道垮塌,用了一个月才走一半路,曹真倒吸一口冷气,赶紧回头撤退。

以后朝代凡经子午谷袭取关中的战例,均告失败。

如东晋名将桓温伐秦,进攻长安,由汉中出子午谷,还没有走出谷口即被以逸待劳的守军击败。

明未农民义军高迎祥率精兵五万从子午谷进军西安,明朝悍将(文人)孙传庭只用一万多人,守谷口黑水峪,激战四天,高迎祥全军覆灭,高迎祥被俘,北京处死。

虽然孙子兵法言必称:"兵者,诡道也!"

但是,必须以实力说话。

诸葛亮五次北伐,均输在粮食供应不足的表面原因上,实际上蜀汉政权因为北伐而使国库空虚,人丁稀少,诸葛亮率领大部队北伐,益州只有一万多兵力,既要东防吴越,还要维护社会稳定,确是捉襟见肘。

诸葛亮其实清楚蜀汉北伐的实力对比,眼看曹魏国势愈强,诸葛丞相确实不敢再分兵二路,他清楚这个子午道的凶险,即使出了子午道,曹魏兵力蜂涌而至,待你精疲力尽走出谷口,三声炮响,周围滾木檑石打得你魏𨒂痛不欲生!
有人说这个计策是蜀汉北伐唯一取胜的机会,我认为根本是死路一条,诸葛亮没法战胜实力雄厚的曹魏,魏延更不行。


良人执戟2


这个问题,我以前也有过类似的回答;一个是《三国志-魏延传》的正传记述;非常简单的几句话:“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

而《魏略》上的叙述却比较详细: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但是,《魏略》上的记述有一个明显的漏洞或疑点;就是既说要“吓跑夏侯楙”,占领长安。又说是“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怎么魏延不是说“长安以西可定

”呢?咸阳在长安以西,距离长安有八十汉里左有啊。不封住潼关,而先占据长安也好,占据咸阳也罢;那不是明显的一开始,就要与曹魏在关中平原决战吗?所以我认为;这种思维,决不会是魏延的。

再看看正史的记述,虽然只有寥寥几句,但是细分析起来,却是成功几率极大的。这才应该是魏延真正的“奇谋”。我分析魏延的想法是这样的;

魏延当然知道;楚汉相争的时候,一直是刘邦率主力在主战场牵制项羽。而韩信一直都是率偏师在外,蚕食、平定各个诸侯。他也希望诸葛亮采取这种战略;由诸葛亮率主力,在关中牵制住曹魏的关中军团,分兵一万给他走另外的通道(并没有说一定要走子午谷),不管不顾的直插潼关。目的就是;先封住曹魏从中原调军入援关中的通道。然后,诸葛亮进入关中后,也向东潼关方向攻击,最终两军汇合于潼关。布置好潼关、黄河的防务之后,还是诸葛率主力,魏延率偏师,从潼关向西攻击,以吃掉曹魏被“关在”关中的军团。只要蜀汉拿下了关中,凉州兵不血刃就可取得(一伐时的“三郡应亮”就可见一斑)。所以,他的那句“如韩信故事”的话,并不是吹嘘自己像韩信。而是在战略上,请诸葛亮效仿刘邦的战术,他自己效仿韩信的战术。如果诸葛亮肯接受这个方略,分析一下他的五次北伐会怎样;

第一次北伐;此时的曹魏因为刘备得死,几乎完全放松了对蜀汉的警惕(之前,他们并不知道诸葛亮也会带兵打仗),所以,对蜀汉的北伐是“略无备预”。曹真、张郃两军,都是曹魏得报诸葛亮出祁山后,才从襄樊前线调进关中的;《三国志-曹真传》载:“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非常清楚;就是得到诸葛亮出祁山的消息,曹睿才临时派出的曹真与张郃的。所以,如果诸葛亮派出魏延,先手抢夺潼关,是完全可以成功的。

第二次北伐;诸葛亮的出陈仓,不像以此正史的北伐。从诸葛亮集他给诸葛谨的书信看,似乎是为了策应东吴的北伐而出兵的。所以,仅二十余日就“粮尽退军”了。此次应该是诸葛亮还没有做好正式北伐的准备,但为了配合东吴,临时出动牵制了一下。

第三次好像也不是正式出兵,而仅是派出了陈式单独去收取武都、阴平两城(此两城原就是汉中张鲁的地盘,曹魏也没有驻军),诸葛亮并没有真正出动。只是做了一下样子,吓退了准备来攻击陈式的郭淮,就完事了。

第四次正式对阵司马懿,这次对魏延的“异道会于潼关”之策的实行,也是一次极好的机会;司马懿都被打得不敢出战了,此时要是先封住潼关,司马懿就成了瓮中之鳖了。

第五次;诸葛亮的屯田已经是高招,要不是他的去世,这次是最有机会的。再能封住潼关,司马懿这整个军团,难逃灰飞烟灭的命运,关中就要易主了。可惜诸葛亮已经没有时间了!

总的来说;第一、四、五次都是实现魏延的“异道会于潼关”之策的最好机会,成功率可以在八成以上。尤其是第一次!至于那个什么“兵出子午谷”,还真不像是魏延的“奇谋”!成功几率我看最多三成而已。


傲视苍穹39


不能。如果有人举邓艾的例子来说长途奇袭战的效果,但这是要看当时的局势。孔明北伐作战的时候,曹魏这边是魏明帝当政,属于国力顶盛期而且他也算是明君,不是魏延带些人马从小道攻到长安就会吓得投降的。再者即便魏延攻破长安,曹魏也不会灭国,迁到东都洛阳一样是曹魏。而且,长安被攻破后就是座孤城,诸葛大军在正路被魏军拖着,长安南面有上庸出兵来犯,孟达反魏时,孔明就想让他出兵长安,孔明大军出祁山从西成两路夹击的态势。可孟达玩脱被杀。东面还有洛阳方面军力威胁,魏延带的那点兵能守多久?而且魏延带走的是蜀军精锐部分,一但伤亡惨重蜀军就元气大伤。邓艾奇袭成都能成功,一是蜀汉国力空虚,二是守阴平部队被后主撤回。三偷渡阴平成功后在打江油的时,江油太守投降,使军力不整粮草不济的魏军得到补充。最后,后主失政失德本就没有抵抗心思,再加上益州派老谯周主降,后主也就顺势投降。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不具备邓艾奇袭成都的这些条件。


西木青良


成功的几率不大。子午道是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也是历史上多次被人谋划偷渡,但终究没人成功的一条道路,因此也有“秦岭六道,子午为王”的感叹,其多变难测的天气和艰难崎岖的道路也是造成这一原因的重要因素。魏国大将曹真自子午谷伐蜀,结果适逢连降大雨,栈道损坏,行军一月才走一半路程,未迎蜀军即被迫撤军;东晋权臣桓温伐秦,命梁州刺史司马勋自南郑经子午道,会师长安,结果未出子午谷便被前秦丞相苻雄击败;明末义军首领高迎祥更是在子午谷被孙传庭以逸待劳,击败被俘。从子午谷偷渡奇袭长安,蜀国连年北伐,魏国不会对此毫无防备,到时只需提一军以逸待劳,更别提气候和山路的艰险,因此风险太大,成功率不高。


袒胸大汉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子午谷版

蜀汉经过入蜀之战、汉中之战、襄樊夷陵之战后,户籍人口100万左右,总人口应该有一百多万。夷陵之战后,刘备能带回来的兵将应该不超过1万5,然后经过非战争性减员,剩下1万左右老兵。

诸葛亮南征时带的兵应该在4、5万左右,战争性减员5千左右,留下1万镇守,带回成都的应该有3万多。然后又经过非战争性减员,剩下3万左右的有作战经验的精兵。

第一次北伐时应该留下1万到5千精兵在成都配合御林军,然后分5千精兵、总兵力1万5给赵云邓芝在箕谷作疑兵,如果不是这样,根本抵挡不了曹真几万兵力的进攻。这就是猪哥用的奇兵,一正一奇也。

也就是说,诸葛亮手头上的精兵只有2万不到。北伐总兵力7、8万,减去赵云的1万5,诸葛亮的总兵力剩下5、6万,其中有作战经验的精兵2万。如果魏延再要求分5千精兵,5千负粮,那简直剜了猪哥的心头肉一样,况且5千负粮的也不好找,估计以后没人愿意千里迢迢运粮过来了(两汉时汉中大地震,断绝了水道),只好从普通兵中找身体强壮耐力好的。也就是说,如果再用上魏延之计,那就奇上加奇,三分兵力了。

然后诸葛亮带着剩下的5万不到的步兵接应魏延,一路攻城掠寨,总该留下几千1万来守卫吧?假设最后与魏延顺利会师于长安(陈寿说是潼关,这根本不可能,因为还有武关可以进入关中的),然后分这最后剩下的4万多步兵去平定其他城池关口,还要在一马平川的八百里秦川上抵抗司马懿、张郃、郭淮等行动迅速骑步兵的疯狂围剿,其中有大半还是新兵蛋子,而且诸葛连弩应该刚发明不久,在平原上的杀伤力到底几何还是个未知数。难道真的要上演长安版的空城计?所以,要想曹魏投降除非曹睿比阿斗还要阿斗,曹真司马懿蒋济们比黄皓谯周还要黄皓谯周...

然后,曹真知道了猪哥的战略意图和用兵底细之后,直接攻击赵云,穿越汉中,过绵竹,直插成都,断绝粮道,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如果曹真击败赵云后,知道了猪哥的底细,直接回兵关中,并守住关中要道,包猪哥的饺子,那么猪哥挂得更快。

最后成都方面应该会被李严控制住,李严有两个选择:迫阿斗禅位或投降曹魏,换取更大的政治筹码。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会去救猪哥,肯定跟赵云打起来,鹿死谁手,那就要看天意了。

而猪哥最好的结局也只不过是困守长安孤城,等待救援,或者在城楼上抚抚琴,吓唬吓唬下死蚂蚁罢了,但不知能等到几时呢?而死蚂蚁暗中冷笑道,“嘿嘿,偶随便说几句你就信(演义中司马懿云,若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唉,可惜了大好江山啊!”

至于东吴,有两种选择:攻打曹魏或救蜀汉,救不了就趁火打劫。估计十万格局不会那么低,双管齐下应该是最好的选择。但能否打得过合肥,就很难说了。

钟会邓艾二士争功提前三十多年成功上演,换了版本和主角而已。最后猪哥被后人黑到体无完肤。

兵者,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可拿身家性命来作赌注。


南虢先生


有可能,应为魏延他的战略是用奇兵穿越子午谷奔袭洛阳,如果成功了在其前面的城池必会腹背受敌,进退不得只能投降或是等城破,这招在二战时被美国叫做跳岛作战,并且在太平洋战事上发挥了极大作用,



为爱成神4


先来分析一下诸葛亮此人,有句老话叫“诸葛一生唯谨慎”,诸葛亮平生用兵都是谨小慎微,只要是没有必胜的把握,诸葛亮是不会派兵作战的。如果成功了,尚且好说,但如果失败了,诸葛亮就要承担主要责任,于国于民都不好交待了。

诸葛亮一生神机妙算,未尝败绩,如果此战失败,诸葛亮的威望便日下,为以后的领兵作战极为不利。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肯定也是不断分析了当时的战略形势,觉得胜算极小,况且也有可能让自己全军覆没的危险,不但魏延没能突袭成功,自己的大军还要受其牵制,弊大于利。而且,诸葛亮也早观魏延此人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对魏延此人心生没有好感。

故而,诸葛亮权衡利弊,没有采取魏延的建议,没有派兵出子午谷去偷袭魏军。


清峰徐来89


这个能不能成功,因为实际情况很复杂所以不好下结论。但有一点是很明确的,那就是魏延用的是奇招、险招,是赌徒战法。如果进展顺利的话,是省时、省力、又省工;如果不顺的话,最坏结果就是魏延和他的五千兵没了,就这么个事。但这种打法是绝不符合诸葛亮的行事风格的(诸葛平生不弄险)。所以,这种进兵方案在诸葛亮那里通不过也是肯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