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敢攻打整个东南亚,为何不敢攻击印度?

孙华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狂傲的日本四处发动战争,包括中国、美国和东南亚诸国都遭到了日本人的侵略。

那么,日本入侵了整个东南亚,甚至连美国都敢打,他们攻击印度了呢?

(日本军的侵略)

攻击印度,其实一直是日本的理想。日本一直有成为亚洲霸主的想法。当年丰臣秀吉就曾提出过拿下半岛后,再征服明朝和印度的策略。二战中的日本,除了中国是他的目标外,印度当然也是他的目标。

不过,日本却在印度打了败仗,最后灰溜溜地撤军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的东南亚诸国,包括印度、马来西亚、缅甸在内,全都是英国的殖民地。

1942年,日本击败了中英联军,强势占领了缅甸。而当缅甸落入日本人手中之后,英国在东南亚就只剩下印度这块地盘了。为了保护仅存的帝国果实,英国所有驻守东南亚的部队全体撤入印度。

也就是说,实际上在印度与日军交战的是英国军队,和印度人没有关系。

1944年,随着德国在库尔斯克的失利,德国纳粹在欧洲战场陷入被动。希特勒要求日本攻打印度,牵制盟军战略部署。而此时的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也接连遭到美国打击,为了扭转战局,日本出兵发动了“英帕尔战役”。

(英帕尔战役)

当然,最终是英国军队获得了胜利。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日本失败呢?

第一,日军准备不足。

日军高层下达进攻命令后,并没有交代任何的进攻方案,他们只是抽调了第15军团3个师团的兵力,共约10万人,并让“七七事变”的罪魁祸首之一牟田口廉也担任司令,至于具体的进攻方案,则完全是依赖牟田口廉也的临场发挥。

除了战略上准备不足外,日军在战备物资方面也准备得很不充分。日军只携带了一个月的口粮,相应地,他们在行军过程中却赶着大量的猪牛羊等牲口,作为口粮不足时的补充。由于日军根本就没有好好评估过驻印英军的战斗实力,他们的粮食很快出现问题。牟田口廉也不得不控制士兵的饭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战斗力。

第二,双方指挥官差距太大。

牟田口廉有“小东条”之称,特别擅长以武士道精神鼓舞士兵英勇作战。哪怕是在日军没有东西吃的情况下,他依然能喊出“没有补给也能打仗”的奇葩口号。

当牟田口廉踏上印度土地,站在钦敦江畔时,他曾宣称:“陆军已经天下无敌,太阳旗将宣告我们即将征服印度。”不得不说,这位指挥官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自信。

反观英军方面,他们的指挥官是著名的蒙巴顿将军。在得知日军已经渡过钦敦江时,他立即决定把钦敦江以西的所有防御力量撤到英帕尔附近高地上。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仅仅这一招,就让日本军队陷入被动。

(牟田口廉旧照)

由于没有防御力量,日本进攻部队将突入更深的丛林地区,远离后方基地,并且还要时不时担心背后的钦敦江上会遭遇英军奇袭。

在己方已经全部撤退的情况下,盟军的飞机可以对日军进行狂轰滥炸。就算没炸死几个日本兵,把他们赶着的猪牛羊给炸死也会让日本人头疼不已。除此之外,日军的补给线也清楚地暴露在了盟军飞机的火力中。

另外,雨季即将来临,钦敦江必然涨水,到时候日本人想撤退都没有机会。

可以说,两位指挥官的决策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这场战役的走势。

第三,日军水土不服,染病严重。

随着雨季的来临,日本人遇了上了疟疾、痢疾、霍乱、流感等各种疾病,共计有3万兵多名士兵染病,其中一大半丧失战斗能力。

而且由于补给线受到盟军的沉重打击,他们既没有药品来给士兵们治病,也没有食物可以吃进肚子,只能在嘴里塞满野草充饥。

在这样的情况下,牟田口廉也不得不下令日军进行“退却作战”。

说是退却,其实就是一场大溃败,10万多人气势汹汹地入侵,到最后3万多人灰溜溜地回去。为了不让同伴看到自己的惨样,牟田口廉也在即将抵达日军大本营时,还专门下令休整一晚,让自己的部队看起来更有精神。

经过这场战役,日本再也没有入侵过英属印度。


张生全精彩历史


二战期间,嚣张的小日本几乎侵略了整个东南亚,甚至还将爪子伸到了美国,可是为什么却独独没有攻打印度呢?难道印度当时的军事实力强大到能够让日本都感到敬畏吗?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就一举拿下了菲律宾、新加坡、缅甸等多个地方,但是却独独漏掉了印度,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并不是印度本身有多厉害,而是因为印度背后的靠山让日本不敢招惹。

当时印度和缅甸都是英国的殖民地,日本已经占领了缅甸了,但是他并不敢把英国所有的殖民地都占领。而且日本占领了缅甸之后,刚好美国已经从珍珠港袭击中回过神来了。日本这个时候要把自己的精力放在美国身上,就无力占领印度了。而且当时日本其实是想过占领印度的,只不过最后的结果并不好,进入印度的几次试探性进攻均告失败,尤以因帕尔战役失败最为惨痛于是日本就放弃了这个念头。


还有大多数部队都深深地卷入了中国战场无法抽身。在太平洋,日本也需要保护现有的殖民地。当时,印度集中了英国在亚洲的主力军,疆域相当于整个南亚大陆的广大领土,在战略上非常广泛。如果日本出兵,必然会骑虎难下,啊三的感谢我大中华给他挡枪啊!


史林外传


二战中日本就像一条疯狗,逮谁咬谁,美国都敢打印度算什么,为减轻太平洋战区的压力,1944年3月日本组织了10万大军从缅甸向印度打了过去,在日本人的心目中,英国人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战斗应该很顺利。

没想到英国人也是拼了,因为印度是大英帝国皇冠上的明珠,英国人是不会让他人染指印度的,英军组织了11个师兵力,还抽调了北非久经战阵的精锐部队来协防印度。美国也出手相助,派出大批飞机来支援英军。

没有空中优势的日本人吃尽了苦头,还在缅甸境内,美军飞机就开始狂轰滥炸,日军还没有到达前进基地就已经损兵折将,不少的后勤补给炸烂在路上,等好不容易打到印度,已经筋疲力尽忍饥挨饿了,补给不足使士兵的战斗力严重下降,一个师团上万人围攻500英军守卫的小镇,居然久攻不克。

大批英军源源不断地赶来增援,支撑不住的日军只能撤退,由于山洪爆发,退路上的江河已经无法涉渡,在英军优势的火力杀伤下,没有弹药的日军伤亡高达6万余人,日军基本被打残,狼狈地退回到了缅甸,指挥官也被送上了军事法庭。


浩荡扬子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是不想进攻印度,实在是没有这个实力。

日本不是什么超级大国,仅仅是准一流的列强,国军军事、工业、农业都比较落后。

日本当时手伸的很长,已经超过它的能力。

日军不但入侵了东南亚,攻打中国大陆,还在太平洋上和美军拉锯,还要同时和苏联对峙。

1941年12月时,日本陆军的总人数达到了210万人,其中120万在中国,剩下不到100万分别部署在地域极为辽阔的东南亚和太平洋,捉襟见肘。

其中,仅仅入侵东南亚的南方军就拼凑了45万规模。但兵力完全不够用,只得最终增肌到75万。

即便如此,想要控制这么大的领土是近2亿老百姓,也是不够的。

所以,在进攻东南亚最西端的缅甸时,开始日军仅仅使用了2个师团不过5万人的兵力。

被中国远征军打的满地找牙后,日军才又增加了3个主力师团,将兵力增加到10万,将中英联军打败。

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当时缅甸面积就有70万平方公里,人口高达三千万。这区区10万日军,想要控制缅甸也很困难,根本就无力继续向西攻打印度。

当时印度面积高达4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有好几亿。日本人估算,抛去印度的英军不提,即便控制整个印度就至少需要三十万部队。

在当时,日本是绝对拿不出来这些部队的。即便部队能够拿的出,也无法保证后勤供应,还是得完蛋。

况且,印度国内情况复杂,种族、宗教、民族、种姓问题都极为严重,是个奇烂无比的烂摊子。日本人去,就首先要收拾这些残局。那么,占领印度恐怕对于日本没什么帮助,反而会背上一个大包袱。

这种情况下,日本去打印度,岂不是头被门夹了!


萨沙


我是兵说,我来回答!

第一,日军打过印度,但是被打疼了。在南下派与北上派的争夺中,南下派占据了主导地位。尽管如此,日本依然希望与德国会师,进攻印度,从而与德军在中东庆祝胜利。1944年3月,日军集结了8万大军进攻印度。因为后勤未到位,加之疾病肆虐,结果日军伤亡6.5万人。对于日军来说,兵力本来就不够,一次损失几万大军,三个主力师团元气大伤,确实是被打疼了。在后期只能转入防御状态,到处修防御工事。

第二,中英印军的殊死抵抗。在缅甸战场上,英国军队一再溃退,它们的撤退目标就是到印度。对于英国来说,缅甸可以放弃,但是印度一定不能丢弃。如果日本敢进攻印度,就让它头破血流的出去。英军集结了当时在印度的大部分精锐部队,还有印度当地武装和中国军队的支援。另外美军也提供了运输机的帮助,得以快速调遣部队。经过几个月的惨烈厮杀,英国“绅士们”最终还是守住了印度。

第三,日军指挥官的无能。对印作战的日军将领为牟田口廉也,这个人也是发动卢沟桥事变的罪魁祸首。不过他的才能也只能制造一点阴谋事件,指挥千军万马作战能力显然不够。在进攻印度的时候,过度轻视英军,认为他们依然会一触即溃。作战中不考虑后勤的问题,先打再说的风格。结果开战没过多久,前线部队就面临缺少粮食的局面,居然对前线军队说:没有粮食可以吃草啊。这样无能的人,败仗必定无疑了!


兵说


谁说不敢攻击印度了?

日本的整个亚洲战略,或者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整个国家的总体战略就是把印度包含在内的。我们之前已经说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前的国际关系,其实就是新兴的工业化强国(主要是苏联、德国、日本、美国)互相叫价、互相试探、合纵连横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对于老牌殖民帝国(尤其是大英帝国)全球体系的重新瓜分。按照德国地缘政治学家豪斯浩弗的想定,作为大英帝国王冠上的明珠,印度王国是务必要被瓜分掉的。唯一的问题是交给苏联人还是交给日本人去占有。当然,随着德、苏的关系破裂与苏联卫国战争的爆发,豪斯浩弗为希特勒设计的联手俄国去抢夺亚欧大陆南部“温暖地带”的战略成为泡影,斗争的轴线迅速沿着阿尔汉格尔斯克-阿斯特拉罕这条A-A线展开,反而给了亚洲大陆东部的日本以天赐良机去夺占印度这块大英帝国的地盘。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日本陆军在东南亚战场几乎打的所向披靡,对于新加坡的攻略更是打得帝国首相丘吉尔惊掉下巴。但是,随后的日本不得不将全部的力量投入到同美国争夺太平洋制海权的战争中去,自然也就无暇顾及“打到印度”这个问题了。一直到1944年3月日本发觉英军试图从印度向印度支那地区发起反攻,且中国的蒋介石政权一直通过阿萨姆邦向西南地区运输抗日物资,才不得不发起了以攻略印度阿萨姆地区为主要目标的英帕尔战役(也就是“乌”号作战计划)。但此时已经是强弩之末的日本陆军完全无法适应缅甸丛林的作战环境,漫长的补给线对于本来就不重视兵站工作的日本陆军来说基本上还没开打就先给参战部队判了死刑,再加上“鬼畜牟田口”这么一个四六不靠的军事主官,愣是把英帕尔战役打成了“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愚战乱斗”,参战的日本陆军部队伤亡高达7万人以上,光是被饿死的就有三四万人,把进攻路线打成了“白骨街道”。进攻印度的闹剧就这样收场了。

以上,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探讨。如果赞同我的回答,也欢迎点击关注我的头条号,及时收到更多回答。


军武次位面


日本和德国的轴心同盟,其二战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就是会师伊朗。而印度是南向进入伊朗的必经之地,日本怎么会放弃进攻印度的机会?

实际上,日本在占领东南亚以后,就已经部署进攻印度了。只不过,日本刚进入印度国门,就在印缅边界被英印联军和盟国远征军狂揍了一顿,难以向前推进,最终失败,并没有进入印度。

日本进入印度的野心是非常大的,虽然当时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但是日本在东南亚打败了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夺取了这几个国家的殖民地,再加上泰国加入日本一方,日本完全占领了东南亚。

因此,战胜英法等强国的日本,也同样对战胜印度的英军抱有幻想。且进入印度以后,对于日本有很高的战略意义。因为日本一旦占领印度,则盟军通过印度的补给线将被中断,远东战场的抗日战争将更加困难。

同时,日本若打下印度,则日本在亚洲大陆除了远东以外,将不会再遇到强劲的对手,不仅让德日会师伊朗大有可望,甚至从西线发动攻势夹击远东后方也变得非常有可能。这样的话,二战的天平将会向着德日一方倾斜。因此,日本当然愿意冒险出击印度。

为了攻击印度,日本在占领缅甸以后,向印缅边境集结了9万大军,企图一鼓进入印度。然而,在印缅边境的英帕尔地区,日本受到盟军的阻击。日本苦战5月有余,并未攻下英帕尔,最终失败。英帕尔战役,日军伤亡近7万人,元气大伤,不敢再采取新的攻势,进攻印度的计划也就无法再推行了。

此后,日本在亚太其他战场又相继遭受更大的失败,整体的失败已经无可挽回。印缅边境,也就成为了日本向西推进到的最远的地方了。


苏绽


因为打怕了。

日本陆军对盟国战场中最惨的战役之一,就是1944年日军犯印度的英帕尔之战。

日军在1941年偷袭珍珠港后,在东南亚接连拿下新加坡缅甸等几个小国,以及印度东南部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但对印度本土一直不敢贸然前进,原因就是其地理位置特殊。

1944年3月,为了切断盟军向我国境内运输补给的通道,决定攻占印度。

日军第15集团军司令牟田口廉也,犯了和东条英机一样的大头症,认为只要日军发扬武士道精神,坚韧的意志力就能夺取胜利。

于是向印度缅甸边境的印度城市英帕尔进犯。

这一战,日军9万多人伤亡6万多,而英印军队伤亡4万多,总共15万人;死伤率日军超2/3,英印军才1/3不到。

此战打得小日本不敢再犯。

印度同样落后,但其军队为何如此厉害?

1.印度长期被英国殖民,国虽没独权,但军队是英国人指挥,此战中,二战英国名将蒙巴顿将军亲自指挥,先把防线从前方后撤,诱敌深入,再歼之,战术高超。

2.地理优势

日本来犯,弱点很突出,就是没有补给。

在我国,日军沦陷区内靠抢老百姓粮食补给,但在攻占英帕尔时,随军补给跟不上,严重拖战力后腿。而英印军后撤后,以守为攻,后方物质供应充足。

在此基础上,英印军队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防守,高山让日军坦克无法使用,崎岖的小路成了日军天堑。

3.气候

战争发生在当年雨季。连续暴雨造成山洪,冲断了本来就艰难的羊肠小道,把日军围困于丛林。

本来日军就没有补给,这次更是断绝。在丛林中,他们只能吃蛇、蜗牛、蜥蜴、野草,饿死千千万。上空有英国和我国的飞机轰炸,日军引手雷自杀者众矣。

战争从3月打到7月初,短短三四个月,日军死伤过半,只得宣布“退却作战”。

这说明,1944年的日本,已经实力不济,到了强弩之末。

而盟军在此战后开始反攻。日本很快完蛋。


飞春读传


日本军队不但攻击了印度,还败的挺惨,直接把一个中将师团长送上了军事法庭,这就是日本缅甸方面军发动的“英帕尔战役”。

苏德战场上库尔斯克大会战德军失利 ,希特勒要求军事盟国日本向英属印度攻击,争取牵制英美相当兵力,避免其过早开辟第二战场,以便让纳粹德国整补扭转战局。在战略上一直我行我素的日本为使美军大力增援印度,从而减轻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第一次很配合。



1944年3月,驻缅甸的日军第15军发起“乌”号作战,目标为印缅边界的英军重要物资基地英帕尔,司令官是当年“七七事变”驻北平的河边旅团第一联队长牟田口廉也,这厮因思想狂热侵略有功,已经从大佐升为中将司令官,号称“小东条”。

牟田口麾下辖第15第31和第33师团,约计10万兵力,赶着作为口粮的大批牛羊渡江进攻英帕尔,然而盟军在印度具备绝对的空中优势,大批美制飞机狂轰滥炸日军的从林运输线,当日本人忍饥挨饿冲过从林地带时,实际上已经是强驽之末了,缅甸方面军鉴于补给断绝建议牟田口放弃英帕尔会战,他回答说:没有补给,就不能打仗,那怎么行?日本军队可以忍受任何艰难困苦。



正是牟田口违反军事常识的一意孤行,让盟军可以重创日军有生力量,日本人战后称其为“鬼畜牟田口”,即是美英同伙的意思。

雨季到来,缺少营养和药品的日军竟有3万余人患上伤寒和疟疾,很多部队已经失去战斗力,佐藤中将的31师团居然攻不下一个500英军守卫的科希马小城。而为了保住印度这个英国亚洲命根子,英军司令蒙巴顿勋爵开始调集大批兵力尤其是装甲部队开始反击,形势对日军来说已然绝望。



疯狂的牟田口廉也仍然拒绝撤退,得不到任何补给的佐藤苦劝无果,一怒之下私自率军撤退,失去一翼的日军彻底崩盘,由于山洪爆发,退路上的钦敦江已经无法涉渡,在英印军优势的空地火力杀伤下,没有弹药的日军伤亡高达6万余人,其中53000人死亡或失踪,第15军几乎不复存在,日军大本营气得吐血,将缅甸方面军主官全部撤换,第31师团长佐藤送交军事法庭。

就在这时,另外一边,在缅北和滇西的中国远征军也开始反攻,由于第15军的惨败,日军几乎无兵可以增援第18和第55师团,逃离缅甸只是时间问题了。


度度狼gg


日本何止是敢攻打整个东南亚,连美国的珍珠港和澳大利亚本土都敢打,对印度也没有什么好客气的,无非是“想不想打”、“怎么打”以及“什么时候打”的问题。

先说“想不想打”,日本在二战期间进军东南亚打的旗号跟进入中国是不一样的,中国再不争气,也从来不存在被当做一整块“

殖民地”的时代,东南亚和南亚却早已经全境失陷,沦为英法等国的殖民地,所以日本扮演的是“解放者”,唤起了本地区大量国家和民族的“觉醒”心理,与日本人一起打击殖民势力,泰国就是其中的典型。

日军占领缅甸后,不仅仅是掐断了中国政府的后方战争供给,还直接威胁到了英属印度,拿下印度之后,日本和德国将很有可能在西亚会合,这是英国方面和盟军无法承受的,所以才有了中国远征军应邀入缅甸印度为英军解围。因此,双方都有在印缅一带一决雌雄的动机。

英帕尔是印度东部与缅甸交界的一座印度城市,自英军从缅甸撤退到此后,把此地建成为庞大的军事和后勤补给基地,时刻威胁着日本在东南亚的地位。为了拔除这个眼中钉,日军大本营于1944年1月7日下达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企图占领此地,进而图谋整个印度东部。

英帕尔之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场印度“内战”,战争双方都有大量的印度军人,英方自然不用多说,已经驱策印度士兵帮他们打过一百多年的战争,日本人则是把已经“解放”的东南亚地区的原印度士兵也组织成“印度国民军”编入日军作战体系。

当时印度国大党前进联盟主席钱德拉·鲍斯已经被日本人拉拢,在仰光成立了“自由印度临时政府”,成为印度版的汪精卫,而圣雄甘地的腿已经被日本人拉过去了一条,他被英国人关进牢房,在牢房里说“如果印度不能独立,就不支持英国同轴心国的战争。”印度国内也引发了大规模反英骚乱。

1944年3月8日,日军牟田口廉也中将率领第15军的3个师团共约10万人的兵力(包含印度国民军近5万人),挥师西进,打响英帕尔之战。战争初期,日、印联军进展顺利,英、印联军不断被突破,日、印联军后来也突破到了英帕尔近郊,但牟田口廉也中将对补给困难估计不足,军粮难以为继。而就地取材的方式又导致了日军饱受疟疾、痢疾、霍乱、流感、伤寒和脚气病的困扰,连带印度兵也饿死一大片。

日军在英帕尔之战付出了一半以上的战损,迫不得已只能撤军。回到缅甸后,此后再也支撑不住大规模的作战计划,盟军则顺势转入了印缅战场上的总进攻的战略阶段。

战争后期,甘地收回了自己说的话,收回了那踏往日本人方向的一条腿,但他老人家却没挡住一名叫做巴尔的法官迈向日本的两条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