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華縣簡介

五華縣

五華縣

,舊名長樂縣,民國初改現名,隸屬廣東省梅州市,為中央蘇區縣,地處廣東省東北部,韓江上游,是粵東丘陵地帶的一部分,介於北緯23°23'~24°12',東經115°18'~116°02'之間,東起郭田照月嶺,西止長布雞心石,南起登畲龍獅殿,北至新橋洋塘尾。東南與梅州市豐順縣、揭陽市揭西縣、汕尾市陸河縣交界,西南與河源市紫金縣接壤,西北與河源市龍川相連,東北與梅州市興寧毗鄰。東西相距71.59公里,南北長為87.99公里。全縣地形成為菱形,總面積達3226.06平方公里,佔廣東省面積的1.47%。

五華縣轄水寨鎮、河東鎮、郭田鎮、雙華鎮、棉洋鎮、安流鎮、梅林鎮、龍村鎮、橫陂鎮、華陽鎮、周江鎮、長布鎮、潭下鎮、岐嶺鎮、轉水鎮、華城鎮等16個鎮。2016年末戶籍人口為152.3719萬人,常住人口為109.0766萬人 [1] 。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2]


歷史沿革

五華縣簡介

五華縣(3張)

地名來源

西漢初,趙佗(河北真定人)為龍川縣令,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十二年),趙佗一次為狩獵率行部到五華山下(即今華城北門外),恰巧高祖派遣漢使陸賈奉旨封趙佗為南越王,趙佗為了朝拜漢室及授封南越王,遂築臺於五華山下,名為長樂臺。以後以人口繁衍,設為長樂鎮。在北宋熙寧四年置縣時,因縣治所在取名為長樂縣。

建制沿革

先秦時期屬南越 [3] 。秦漢西晉時為南海郡龍川縣地。

東晉時為東官郡興寧縣地。

南朝齊時屬齊昌縣,梁初廢齊昌縣,屬興寧縣。

隋朝時屬循州(治歸善縣,駐今惠州城區)。

627年(唐太宗貞觀元年),撤去循州總管府,原循州總管府轄下的潮州、韶州、循州均歸廣州總管府,此後為唐嶺南五管。廣州總管府轄下的循州,轄境相當於廣東省新豐、連平、和平、龍川、河源、興寧、五華、陸豐、海豐、惠陽、惠東、博羅、紫金等地及揭西縣西部。

917年(南漢乾亨元年)析循州置禎州(治歸善縣,駐今惠州市區),循州移治雷鄉縣(今龍川佗城)。河源縣、博羅縣、歸善縣屬禎州;齊昌縣(今興寧市)升格為齊昌府;龍川縣、興寧縣(今五華縣)屬循州。

1071年(北宋神宗熙寧四年)設長樂縣。據史籍記載,西漢時,南越王趙佗曾築臺於五華山下,稱長樂臺,因而得名,縣治亦名長樂(今華城鎮),屬循州。縣治初設長樂鎮,1149年(宋高宗紹興十九年)遷至七都九龍崗。

1292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復縣治於長樂鎮。

1369年(明洪武二年),撤循州併入惠州,是惠州府七縣之一。明洪武二十一年始築城牆。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長樂改屬嘉應直隸州。

1914年(民國三年),因與福建省和湖北省的長樂縣同名,遂改稱五華縣,以境內五華山取名,屬潮循道,道治在潮安縣。1936(民國25年)屬廣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廣東省第六行政督察區,轄興寧、梅縣、龍川、大埔、蕉嶺、和平、平遠、連平、五華等9個縣;因行政駐所興寧縣為原循州舊地,故而通稱循州地區。1949(民國38年)初改為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興梅專區。1952年後屬粵東行政區。1954年縣治遷至水寨鎮。1956年後屬汕頭專區。1965年6月屬梅縣地區。1988年1月地改市,五華隸屬梅州市。 [4]

1996年,五華縣面積3226.1平方千米,人口約108萬人。轄30個鎮:水寨鎮、河東鎮、大壩鎮、轉水鎮、華城鎮、新橋鎮、岐嶺鎮、雙頭鎮、潭下鎮、長布鎮、大田鎮、周江鎮、中興鎮、橫陂鎮、錫坑鎮、小都鎮、油田鎮、郭田鎮、雙華鎮、平南鎮、安流鎮、文葵鎮、大都鎮、棉洋鎮、橋江鎮、梅林鎮、華陽鎮、龍村鎮、硝芳鎮、登畲鎮。縣政府駐水寨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五華縣常住總人口879286人,其中:水寨鎮60914人,河東鎮46955人,大壩鎮34001人,轉水鎮45914人,華城鎮73223人,新橋鎮16957人,岐嶺鎮34617人,雙頭鎮20433人,潭下鎮33816人,長布鎮28967人,大田鎮11857人,周江鎮16819人,中興鎮14146人,橫陂鎮43743人,錫坑鎮17279人,小都鎮12539人,油田鎮18840人,郭田鎮24465人,雙華鎮23480人,平南鎮21464人,安流鎮65967人,文葵鎮16483人,大都鎮11271人,棉洋鎮41848人,橋江鎮18380人,梅林鎮32150人,華陽鎮32365人,龍村鎮32873人,硝芳鎮16723人,登畲鎮10797人。

2002年,五華縣轄水寨、大壩、河東、郭田、平南、雙華、棉洋、安流、橫陂、梅林、硝芳、龍村、華田、周江、長布、潭下、雙頭、岐嶺、轉水、華城、油田、大都、橋江、錫坑、文葵、登畲、中興、小都、大田、新橋30個鎮,共有411個村委會、34個居委會。 [5]

行政區劃

截至2010年12月31日,五華縣轄16個鎮(水寨鎮、河東鎮

五華縣簡介

五華風光

、郭田鎮、雙華鎮、棉洋鎮、安流鎮、梅林鎮、龍村鎮、橫陂鎮、華陽鎮、周江鎮、長布鎮、潭下鎮、岐嶺鎮、轉水鎮、華城鎮)。

地理環境

位置

五華縣位於廣東省東部,韓江上游,介於北緯23°23′~24°12′,東經115°18′~116°02′。縣境東起郭田照月嶺,西止長布雞心石,南起登畲香爐山,北止新橋洋塘尾。東西寬71.59公里,南北長87.99公里,總面積3226.1平方公里。縣版圖略呈三角形。東南界豐順、揭西、陸河,西南接東源、紫金,西北鄰龍川,東北連興寧。 [6]

氣候

五華是粵東丘陵地帶的一部分,北迴歸線橫跨縣境南端,屬中低緯度南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日照充足,雨水豐富,夏秋溫熱多雨,冬季較短,開春較早,有利於植物生長。1979~2000年,縣境年均氣溫21.2℃,年均降水1519.7毫米;年均雷暴天數77天,無霜期330天。主要氣象災害有洪澇、乾旱、低溫霜凍、寒露風、倒春寒等。 [7]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全縣土地面積3226.1平方公里,摺合4839150畝,佔廣東省土地面積1.81%、梅州市的20.37%。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住宅、城鎮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山地、耕地有所減少。至2000年末,山地3640050畝,比1985年減5950畝;耕地(水旱田、旱地)476151畝,比1985年減少22070畝,年均減少1471.3畝。 [8]

礦物資源

縣內礦床主要有原生礦床和次生砂礦床兩大類。原生礦床又分大脈型礦床、薄脈型礦床和小脈型礦床;砂礦床又分沖積型礦床和堆積型或殘積型礦床。有金屬礦物和非金屬礦物共53種。

金屬礦物34種。其中有色金屬12種:鎢、錫、鉍、鉬、銅、鉛、鋅、鋁、鈷、鈦、錳、鐵;稀有金屬20種:鑭、鈰、鐠、釹、釤、銪、釔、釓、鋱、鏑、鈥、鉺、銩、鐿、鑥、鉭、鈮、鈹、鋯、銣;貴重金屬2種:金、銀。

非金屬礦物19種:石灰石、重晶石、螢石、水晶石、獨居石、電氣石、鉀長石、雲母、石墨、耐火石、石英石、玻璃石、方解石、蛭石、石棉、瓷土、稀土、煤、大理石。 [9]

水資源

地表水

縣境地形複雜且降雨量分佈不均。1979~2000年,全縣年均降雨量1519.7毫米、蒸發量1844.8毫米,冬春季節蒸發量多,佔年蒸發量的36.4%。年均地表水資源量25.97億立方米,豐水年(P=10%)地表水資源量38.18億立方米,平水年(P=50%)地表水資源量24.93億立方米,枯水年(P=90%)地表水資源量15.32億立方米。每平方公里土地水資源量80.5萬立方米,每畝耕地佔有水量5212.54立方米。此外,過境年徑流量(主要是琴江和五華河)13.03億立方米,佔全縣徑流量的50.17%。因此,汛期會增加防洪壓力,枯水期卻能補充供水量。

地下水

縣境地處南嶺與蓮花山脈之間,地形受歷次地殼運動影響,形成了五華大斷裂和紫金大斷裂,並伴隨形成周江斷裂、水寨斷裂。地下水資源直接以降雨和地表徑流為補給源,並以河川基流的形成與地表水資源重複交替轉換。因此,地下水資源不充足。參照《廣東省水文手冊》,用頻率90%枯水年的本地水徑流15.32億立方米和過境水7.69億立方米的23%折算,全縣地下水資源每年為5.29億立方米。 [10]

植物資源

一、珍貴樹種

縣內珍貴樹木有:泡桐、水松、穗花杉、油欏樹、落羽杉、觀光木、刺桫欏、吊皮椎、山桐子、將軍樹、三尖杉、南方紅豆杉、粘木、紅椿、伯樂樹、野龍眼等。主要分佈在省級自然保護區—大田七目嶂,區內粗石坑桫欏(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群落面積較大,數量可觀,其中一株高8.2米,譽稱桫欏王;棉洋七畲徑林場有水松12株,平均樹高14米、胸徑28.2釐米;雙華軍營村荷樹坳有觀光木3株,其中一株高達16米、胸徑82釐米。

二、優良樹種

杉樹

主要分佈在登畲、硝芳、龍村、華陽、梅林、長布、大田、潭下、小都等鎮,面積15.24萬畝,蓄積量28.92萬立方米。屬縣用材林優質樹木。

溼地松

70年代初引進縣內各地種植。種植面積9.79萬畝,蓄積量22.42萬立方米。屬近代用材林優勢樹種。

果樹

主要有妃子笑、黑葉、桂味、糯米餈品種荔枝,河東茶亭岡沙田柚(梅州金柚),大田果合柿,雙華板栗,棉洋桃駁果,周江柑桔,華城楊桃,轉水水晶柚,中興冬蜜梨等。

三、中草藥

全縣共收集民間野生中草藥1000多種。經專家鑑定237種,其中列為全國重點普查143種。經臨床應用,藥用價值較高的129種。

屬灌木類有黃花猛、枸杞菜、兩面針、錢排樹、巴戟、假杜仲等29種;

喬木類有白緣樹、芙蓉樹、油籮樹、半楓荷、五指毛桃、枇杷等19種;

溼草類有老蟹夾、過塘蛇、鳳尾草、白花一枝香、溪黃草等36種;

荒草類有含羞草、金鎖匙、七娘草、滿山香、消山虎等36種;

其他有仙人掌、毛披樹、蘆薈等9種。

家種藥材有巴戟、茯苓、金銀花、淮山、川心蓮、枳殼、砂仁等38個品種。 [11]

動物資源

一、珍稀動物

全縣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雲豹、蟒蛇、五爪金龍、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鷹,二級保護動物穿山甲、小靈貓、大靈貓、白鷳(省鳥)等。

二、引進飼養動物

80年代始,縣逐漸引進動物飼養。畜類有:丹麥長白、廣州大白、比利時斯格(瘦肉型)、杜洛克品種公豬,巴基斯坦辛地紅、人工授精的雜交黃牛,荷蘭、陝西奶牛,瑞士雜交奶羊,安奇拉長毛兔,西德長毛免,狼狗,沙皮狗,哈巴狗,波絲狗等;禽類有:紅波羅、海佩科、白洛克、金黃洛克、AA、仙居、石岐雜等品種雞,櫻桃谷鴨,北京鴨,獅頭鵝等。

其他動物有石岐肉鴿、美國鷓鴣、海狸、雉雞、果子狸、美國青蛙、甲魚、烏龜、蛇等。

三、引進水生動物

淡水養殖有尼羅羅非魚、福壽魚、埃及鬍子鯰、泰國野鯪、美國雲斑鯝魚、蟾鬍子鯰、豐鯉、異育銀鯽、淡水白鯧、桂花魚、三魚魴、羅氏治蝦、銀魚、烏鱧、長江大口鯰等。 [12]

人口

1979年末,全縣人口797041人。1990年末1017460人。2000年末1173423人,比1979年增長47.22%。21年共增人口376382人,年均增17922人。其間,年增人口數量最少的是1999年,比1998年增7301人,最多的是1990年,比1989年增38722人(其中有部分為前幾年漏登人口)。

1979年起,縣每年堅持抓好計劃生育工作,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長率成逐年下降趨勢。2000年,全縣人口出生率降至12.91‰,比1979年下降17.44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降至7.94‰,比1979年下降15.95個千分點。人口增長逐步趨於平穩。 [13]

計劃生育工作成效顯著,全縣人口增長勢頭得到有效控制。2012年末,全縣總人口為1334985人,比上年增加13089人,增長1.0%。其中,常住人口為1067563人,比增0.7%。當年出生18865人。非農人口為183382人,佔總人口的13.7%;農業人口為1151603人,佔總人口的86.3%。在總人口中,男性人口為686436人,女性為648549人,性別比為105.8%。全縣出生率為14.71‰,比上年上升2.58個千分點;死亡率為5.69‰,與2011年持平;自然增長率為9.03‰,比上年上升2.26個千分點。 [14]

2017年末全縣總人口為1523719人,比上年增加7293人,其中城鎮人口為480066人,佔總人口的32%;鄉村人口為1043653人,佔總人口的68%;男性人口為793615人,女性為730104人,性別比為108.7%。常住人口為1090766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35.22%,比上年末提高0.81個百分點。出生率為17.02‰,比上年提高0.66個千分點;死亡率為5.93‰,比上年提高0.17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為11.09‰ [1] 。

經濟

綜述

五華縣簡介

五華縣

五華是農業大縣。1979年後,逐步由單一的農業經濟向工業、服務業為主的第二、三產業轉變,經濟發展速度逐年增長。至2000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1990年不變價,下同)15.46億元,比1979年增4.47倍。其中第一產業產值5.35億元、第二產業產值3.60億元、第三產業產值6.51億元,分別比1979年增長1.5倍、11.8倍和15.3倍。[15]

2017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GDP,下同)151.63億元(當年價,下同),比上年增長6.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41億元,增長3.4%,拉動GDP增長0.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39.52億元,增長6%,拉動GDP增長1.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79.7億元,增長7.8%,拉動GDP增長4個百分點。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比重由2016年的22.9:26.3:50.8調整為2017年的21.4:26.1:52.5。縣內人均生產總值13927元,比上年增長5.9% [1] 。

農業

1980年,農村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生產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1986年起,實施造林綠化和治理水土流失“兩大工程”,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農業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2000年,全縣農業總產值7.87億元(1990年不變價,下同),糧食總產34.59萬噸,人均佔有糧食346公斤,分別比1979年增長186.6%、63.0%和24.2%。1985年起,建立農業商品基地,發展“三高”(高產、高質、高效)農業,使農業經濟結構發生很大變化。以糧食為主的種植業產值,1979年佔農業產值71.6%,其他各業僅佔28.4%。2000年,種植業產值佔農業產值比例僅52.2%,而其他各業升為47.8%。其中畜牧業發展尤快,由1979年的16%,2000年上升為37.3%。鄉鎮企業成了農村經濟的主體。1979年,全縣鄉鎮企業總收入1577萬元,2000年達20.58億元,相當於1979年的130.5倍;鄉鎮企業總產值17.21億元,佔當年工農業總產值的93%。1990年,全縣98.6%農戶解決了溫飽。1992年,80%農戶已脫貧。1997年,基本消滅了絕對貧困。 [16]

2017年全縣農業總產值56.45億元,比上年增長3.8%。全年糧食總產量33.28萬噸,比上年增長0.5%。其中:稻穀28.54萬噸,增長0.6%;甘蔗8606噸,增長9.8%;菸葉2603噸,下降4.2%;花生8041噸,增長0.3%;大豆3206噸,下降19%;茶葉1794噸,增長6.5%;水果92229噸,增長5.6%。全年肉類總產量55732噸,比上年下降1.7%,其中:豬肉產量41256噸,下降1%。生豬年末存欄451489頭,增長1.5%,牛年末存欄45516頭,下降35% [1] 。

工業

1982年起,國有集體工業企業不斷深化體制改革。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初,經先後2次大規模技術改造,經濟增長速度加快。90年代興起個體私營工業企業,工業總量逐年增大。1986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1億元,為1.06億元(現行價,下同)。1994年,突破10億元,為11.35億元。200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2.04億元;比1979年增長16.45倍。其中,國有工業1989年產值1.09億元,1994年最高,達3.73億元;集體工業1979年產值0.14億元,後逐年增加,1995年1.11億元,2000年1.64億元;個體私營工業增長速度最快,80年代所佔份量很少,2000年產值6.1億元。按可比價計,200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佔工農業總產值57.5%;而1979年僅為23.1%。以汽車配件為主的機電工業,以水泥、石灰石為主的建材工業,以飲料酒、製藥為主的輕化工業,以及變壓器、小水電、農副產品加工業,基本成為全縣工業主要支柱產業。全縣工業企業有3個國優部優產品、12個省優產品,11個產品填補國內同類產品空白,五華汽車電器總廠、縣變壓器廠、縣汽車配件廠被列為省定點生產廠。 [17]

2017年全縣全部工業總產值62.84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6.38億元,增長1.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3家,實現總產值25.2億元,負增長17.9%,實現增加值5.35億元,負增長1.7%。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4.3億元,比上年下降17 %,實現利潤總額0.8億元,下降23%。全年工業用電量27968萬度,增長37.3%。全縣資質等級以上建築企業18個,實現建築業總產值50.6億元,增長34%,建築質量進一步提高 [1] 。

教育

1979年後,五華教育事業發展加快。1980年,全縣基本完成掃除青壯年文盲任務,獲“基本掃除文盲先進縣”稱號。1984年,全縣基本普及小學教育。1991年,中小學危房校舍改造經省、市驗收合格,評為優秀。1992年,以全省第四名、全市第一名通過國家高標準掃除青壯年文盲達標驗收。1996年9月,以全市最高分通過省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簡稱“普九”)達標驗收;1997年1月被國家教委授予全國“兩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先進縣稱號。至2000年底,全縣有各級各類全日制學校563所,學生236391人,比1979年增加98所、52943人;在崗教職工13441人(其中臨時代課教師3136人),比1979年增加5324人;為全國大中專學校輸送30013名合格學生,其中考取大專以上12679人。 [18]

文化

文物古蹟

縣文物博物工作起步較晚。原收集的一批石器、陶片、瓷器和革命文物,大部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砸爛或搶走,資料無存。1982~1984年,開展全縣性文物普查工作,發現一批很有價值的文物點和傳世文物,計有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春秋戰國文化遺址73處、秦漢遺址1處、古城池遺址2處、古村寨場遺址20處,古塔、橋、宮廟、祠堂、民居等25處,古墓葬20處,古陶瓷遺址20多處,古石場2處,摩崖石刻、碑記10多處,及石雕、木雕、書畫、陶瓷等。還有革命遺址和紀念建築30多處,紅軍標語30多條,革命文物20多件。 [19]

千年古寺

天池古寺,坐落於古循州府(今廣東省五華縣華城鎮秦南越王趙佗勃興之地),地處新橋最高山頂平風臺,因高山湧泉而得名。

古寺歷史悠久,聲名遠播,曾與南華寺,光孝寺並列為廣東省三大古寺之一,古寺始建於東晉年間(公元358)至今已有1650餘年。興盛於唐初,最鼎盛之時出家僧眾多達200餘人,在寺院安居常住。求佛聞法的信士也絡繹不絕。

文革期間古寺被毀,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一場山火把寺院周圍延綿上百公里的原始生態森林一掃而光。古寺也僅有房舍兩間,漏風漏雨無以為繼,情何以堪。

今逢盛世,政通人和,2012年在釋戒正師父帶領下,由五華縣人民政府批准重修天池古寺,以弘揚正法,淨化人心,古寺重光。望廣大善男善女鼎力相助。

民間藝術

五華民間藝術斑斕,文化底蘊深厚,品種較多。除木偶戲、採茶戲外,還有竹馬舞、春牛舞、花朝戲、嗩吶七盞燈、民歌、獅舞、龍舞、鑼花舞、八音樂班、雜耍等近20個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文藝品種。 [20]

舞龍舞獅

舞龍、舞獅、樂鼓,是五華民間傳統文體項目。金龍、醒獅被視為福神降臨之物,節日串演城鄉,大受人們歡迎。金龍身長4丈,頭寬3尺,以布為身,9人持杆起舞,一持龍球,蹈導其前;另有4人持竹杆(頂端用硬紙貼製作鯉魚、公雞、魚、蝦彩圖)作柱,立於四方,金龍則穿梭柱間起伏、滾動,情趣喜人。轉水新民村的金龍舞舞技多變、樂鼓動聽,久負盛名。

五華舞獅多屬“王”獅,有單獅舞、雙獅舞之分,舞獅表演嫻熟生動,情趣喜人,翻滾、竄方桌、跳風車、疊高取寶尤為精彩。醒獅團拜後,還有武術表演,拳、棍、耙、刀、劍的單練和對陣,刀光劍影,緊張動人。1979年後,縣內龍獅隊不斷髮展壯大,活動日漸頻繁,常在重大節日和慶典會上表演,深受人們喜愛。 [20]

竹馬舞

民間俗稱“舞竹馬”。隨先民遷徙而來,已有500多年曆史。其曲譜獨具一格,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熱烈奔放的情趣,群眾喜聞樂見,主要流傳新橋。1993年1月,新橋竹馬舞表演隊被選派參加中央電視臺在梅州錄製電視片《神州百姓鬧元宵》演出,獲好評。1994年12月,在梅州市舉行世界客屬第12次懇親大會上,獲藝術遊行表演一等獎。2000年10月,新橋鎮被省文化廳命名為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20]

交通

境內有長深高速、梅河高速公路、汕昆高速公路、濟廣高速線上,廣梅汕鐵路,205國道以東西方向橫穿境內,華(城)陸(豐)高速,228省道、239省道以南北方向橫穿境內,交通四

五華縣簡介

五華縣河口大橋

通八達,省道穿縣境內,廣梅汕鐵路設有華城火車站,可以直達廣州,梅州,深圳,武昌,汕頭等城市。

2015年12月30日上午8時38分,汕湛高速公路五華段的華陽收費站、棉洋收費站正式放行。這意味著汕湛高速揭博段正式通車。五華南部龍村、梅林、棉洋、安流等鎮共40多萬群眾,從此不必再輾轉河源、揭西、陸河等相鄰市縣,在家門口就能上高速。 [21]

2016年,五華縣交通運輸業較快發展,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各種運輸形式競爭有序,綜合運力進一步提高。各種交通運輸方式完成貨物週轉量16.95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0.4%,完成旅客週轉量4.5億人公里,增長7.6%。年末,全縣公路通車裡程3131.2公里,公路密度為96.7每百平方公里。

2017年9月28日上午9時28分,隨著一輛小型客車緩緩駛進橫陂收費站入口,這標誌著廣東省“十二五”重點工程興寧至汕尾高速公路興寧至五華段(含畲江支線)(以下簡稱“興華高速”)順利建成通車,比原計劃2017年年底的通車時間提前了三個月。興華高速通車後,五華到廣州、深圳等地縮短了30至40分鐘路程,進一步擴大了五華作為梅州對接珠三角橋頭堡的區位優勢。由此,五華駛上了加快振興發展的快車道。 [22-23]

2017年9月27日大豐華高速公路豐順至五華段全線開工,這意味著該項目正式進入全面建設階段,計劃將於2020年12月建成通車。 [24]

據悉,五華通用機場已列入廣東省交通“十三五”規劃,並列為梅州市2017年重點工作。五華通用機場按照A1類通用機場設計,總投資預計2億元人民幣。近期飛行區指標2B,跑道長度800米,飛行規則為目視飛行。機場主要用途為飛行培訓、私人飛行、航空旅遊、短途運輸,並提供應急救援、森林防火、公安巡邏、電力巡線、航拍航測等公共服務。五華通用機場的建設,是金泉航空有限公司佈局通航產業園和通航特色小鎮的核心組成部分。 [25]

旅遊

七目嶂自然保護區

七目嶂位於梅州市五華縣大田鎮青岡村,北與龍川縣博石下交界,

五華縣簡介

五華縣七目嶂自然保護區

東與東源縣黃村鎮毗鄰,南與紫金縣中壩鎮相連。周邊有海拔千米以上高山16座。其中主峰七目嶂海拔1318米,因可眺望五華、東源、龍川、紫金、連平、和平、博羅7縣而名,佔地58.5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93%。1990年7月設立七目嶂天然次生闊葉林保護區,1995年5月升格為市級自然保護區,1998年12月獲准為廣東省省級自然保護區。

七目嶂保護區內物種繁多。經專家考證擁有植物191科601屬1055種,野生動物23目53種。其中,有屬國家珍稀保護植物桫欏(國家二級保護植物)、三尖杉、吊皮錐、紅椿等15種,被譽為“粵東明珠、物種寶庫”。有植物活化石之稱的桫欏,群落面積大,樹高超過2米的13棵,最大的一棵胸徑26釐米、高近9米、冠幅達20平方米,據專家稱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目前發現的最高的一株,譽稱“桫欏王”。珍稀動物有云豹、蟒蛇、雉雞、穿山甲等,還有從廣西引進的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獼猴,現已繁殖有2~3群。

七目嶂自然風光秀麗,群峰峻峭,這裡有距今6000多年前的中生代森林景觀,有形象逼真的天然崖景。其中有稱為“精衛填海”、“木石駝鳥”、“觀音出浴”、“仙女浣沙”、“鱷魚上山”、“烏龜覓食”的奇異景觀。離主峰200米處,有個被稱作“高山海底世界”山坳,散立著千萬個酷似海洋生物的岩石,有“海龜望月”、“仙蛙鬥歌”、“龜牛親吻”、“海螺相親”、“海蛙幽會”、“海貝開屏”、“螃蟹爬岸”等景觀。 [26]

石馬山

位於梅州市五華縣長布鎮西北部,海拔1180米。因百丈懸崖上有天然形成酷似一牧童牽馬圖而冠名。山中有栩栩如生的“筆架凌霄”、“怪獸下山”、“神龜馱書”、“仙人洞”、“酒缸潭”、“雙門墩”、“風門坳”等怪石奇景,山下有石寮、石屋等古代客家建築遺址,山上稀產靈芝、香菇、木耳、茶葉、石花等貴重藥材、食品、名茶。相傳北宋大詩人蘇東坡被貶任惠州刺史時曾遊經此地,並寫下《石馬吟》一首雲:“石馬生成在惠州,仙人遺下幾千秋。狂風瑟瑟毛無動,細雨霏霏汗有流。青草可吞難張口,鐵鞭任打不回頭。諸君莫問何方歇,天地為欄夜不休”。 [26]

益塘水庫景區

位於梅州市五華縣轉水鎮與潭下鎮之間。水庫庫容量1.6億立方米,是梅州最大水庫。庫內有300多個庫灣,10多座特色各異的孤山小島。1993年,縣政府批准益塘水庫為旅遊風景區,著手規劃建設。1999年,深圳西湖公司投資購置電動遊艇等設施,興辦遊船、品果、度假旅遊項目。至2000年,已建成益塘大佛、杜鵑花徑,正在建會務中心和荔枝園別墅。 [26]

足球小鎮

2017年8月10日,國家體育總局公佈全國第一批96個運動休閒特色小鎮試點項目名單。我市五華縣橫陂鎮運動休閒特色小鎮(足球小鎮)榜上有名,成為此次全國唯一以足球為特色的入選項目。

五華縣橫陂鎮足球小鎮毗鄰縣城,選址在球王李惠堂故里聯長村,位於舊城區與琴江新城區交界處,擬以綠色、生態發展為原則,建設15個11人制標準足球場,配套建設1個四星級酒店公寓、運動場館、足球產業辦公樓、中德足球學校、山林住宅、球迷酒吧街、餐飲美食街。該小鎮規劃佔地面積1200畝,計劃總投資6億元,首期投資2億元。 [27]

足球文化公園

五華縣足球文化公園位於五華縣城琴江新城內,規劃用地面積約17.54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約8.33萬平方米,總投資6.17億,分兩期進行建設。其中第一期工程項目總投資2.57億,將建設一個可容納2.7萬名觀眾的11人制國際標準足球場及其他配套設施,去年3月份動工建設,將於今年底建成並交付使用。第二期工程項目總投資3.6億,將建設可容納3000人的體育館、5人制和7人制足球場、籃球場、網球場、游泳池等體育設施以及停車場等附屬設施。該項目將重點打造成為集市民健身、娛樂、文化交流和足球競技等為一體的大型功能綜合型公園,並可滿足國內中甲以上的足球賽事的承辦標準。 [28]

2017年全縣共接待遊客61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5%,全縣旅遊業總收入達43.7億元,比上年增長16% [1] 。

人物

古長樂縣人傑地靈,自置縣至清,先後考中進士25名,舉人203名,貢生609名;任七品以上官員227人。宋代賓州刺史古鞏,明代開國功臣陳秀甫,山東巡撫張慎、雲南巡撫顏容端,清代詩人溫訓、吉履青,清代武狀元李威光,武榜眼曾瓊琲,廣東布政使溫榮槐,四川提督江童茂,廣東水師提督魏大斌,福建水師提督李南馨,近現代革命家東江紅軍創始人古大存、張劍珍,威震敵膽的抗日名將如鄒洪上將、鄒震嶽中將繆培南中將、李友梅少將等

五華縣簡介

五華縣風光(9張)

,國軍空軍上將魏崇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司令開國中將曾國華,亞洲球王李惠堂,中國現代軍醫之父徐華清,孫中山先生女婿孫中山遺囑見證人駐巴西公使戴恩賽,瀘州老窖創始人溫榮盛,中西名醫宋智秋,國藥名醫曾月根,畫家魏岸覺,文學家林楓,歷史學家陳盤,教育家何朝棟,《南方日報》總編輯陳培,石藝家蔡孝、李成根,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虛擬人之父”鍾世鎮,科學家李耀輝、曾源華、魏應新,原悉尼市副市長傑出華僑政治家曾筱龍,愛國僑領李桂和,傑出富商繆壽良,葉澄海,溫純青,卓定華,周國輝,原廣東省政協副主席曾天節、鄭群 [29] ,原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鄭德濤教授,廣東省委常委曾志權 [30] 等均出生於五華縣,此外還有眾多知名五華籍人士和五華籍僑胞、港澳臺同胞,如《厚黑學》書作者李宗吾,香港演藝人協會會長曾志偉,著名港星萬梓良,中國臺企聯會常務副會長,深圳臺商協會會長黃明智都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