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作过很多篇吟咏良知的诗,如何理解具有代表性的那四首?

茗茗之中-徐瑞


这四首诗的文字其实都比较通俗,比较类似佛门的“偈颂体”。义理虽深却并不难解,难在真修实悟,无非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何为“直指人心”?就是告诉人们,面对万事万物,不要强调所谓“客观”,而是要从自心上入手。

何为“见性成佛”?只要在自己精神世界、自己的生命流动中体悟到了先天“良知”的真实存在(或言“佛性”),那么你就成佛、成圣了(不是说外在生命表现上立即具备所有圣贤素质,而是说内在条件已经完成,即禅宗所谓“一悟即至佛地”)。举个例子,比如你在山中搜寻金矿,当你在一块石头中真的发现了纯金、足够高的含金量,就可以说你“找到了”。

四首诗文字直解如下:

【第一首】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人人心中有个孔圣人(代表先天圣贤属性),却被自己后天得来的经验、知识、观念、见解苦苦遮蔽而自我迷失。如今指出这个自性圣人的真实面目,就是我所说的“良知”(何为良知?一句话,善恶分辨与省察觉知一体不二的先天本能),不必再疑惑。

【第二首】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你们每天为何事奔忙往来?不过是在烦恼、情绪里面打转、错把工夫耽误了。别说入圣贤之门没有口诀,“良知”两字就是秘诀(《参同》是《周易参同契》简称,通常被人们认为是修炼道家内丹法的“丹诀”,这里借指秘诀、口诀)

【第三首】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每人都有自己的指南针,世间万有的根源在于此心。回想以前自己的颠倒知见(颠倒是指与“此心”相对的“外境”。这个当然不是唯物主义,不是把万有根源归于外界的所谓“存在”。这是从认知角度看,若离开自心的见闻觉知功能,外境的一切不得而知,其只是一种意识推理上的存在,所以认识论的根源不脱能离知觉、心识),细枝末节地逐个向外寻求(起于对外境“存在”的执着,产生分析、演化为分门别类的诸多认知范畴,离心源越来越远)。

【第四首】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若摆脱了对外境的执着(色、声、香、味、触等认知对象)的知觉本体(独“知”,生命的知觉本质作用),这就是天地万有的根基(人们语境下的天地万有都是认知结果,所以不能脱离“认识”)。不悟心源之人,就像遗弃了自家本有的无尽宝藏,却成个托着金碗沿街乞讨的贫儿。



九地天心


王阳明先生在讲学期间,曾经写过很多吟咏良知的诗。他的诗颇具哲理性和思想性,而可以称为思想诗,跟朱熹的《性理吟》有点相似。

第一首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这首诗的意思是,人人都要和孔子一样具有良知,具有圣人之心。而圣人之心最重要的部分,就要属良知了。禅宗教诲人们要具备佛性,王阳明所说的良知,也是希望教化人们成为圣人。

但是他又提醒大家说,世界上的人们多数并不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良知,却陷入在内心之外的大千世界去寻找的迷惘。简言之,王阳明先生强调指出,我们和圣人一样,心中具备良知,这份良知一定是自己修炼而非外求的结果。


第二首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这首诗的意思是,良知才是成为圣人的秘诀,圣学其实和佛教道教那样也是有自己的口诀,那就是良知。第四句中引出道教进行相关说明。王阳明先生借此告诉我们,良知就如同道家的参同契中的秘诀一样,是圣学中的要诀,不可被外界的烦恼阅历所迷惑,陷入盲目求助天理于心外的迷惘状态,应当有针对性地直指圣学精髓。


第三首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的意思是,良知就藏在我们的心中,就像指南针一样给我们指明方向。良知就是宋儒所讲的天理,万事万物皆有一定之规,不可陷入盲目外求的误区,不要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



第四首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这首诗的意思是,良知即天理,而天理只可以向心内求,而不可外觅。第一句中的“无声无臭”是源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诗经·大雅·文王》),《中庸》中也曾引用,说无声无臭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听不到声音闻不到气味,这也是天理的极致境界。





诗心点点96


千百年来,写诗作词之人,不可胜计。但大多都是借景抒情的诗作,很少有人涉及“心学”“人性”“良知”领域,李白、杜甫、白居易都不能及。放眼中国5000年华夏史,有如此造诣的,仅王阳明一人而已。

在谈论王阳明“心学”诗作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王阳明其人。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因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得号阳明子,故皆以阳明先生尊称之。王阳明一生谦谨廉明,不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同时在书法、诗词方面造诣也是非常之高。向来被称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万历十二年,王阳明被奉祀于孔庙。他在哲学思想理论方面,是心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并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等诸多观点。

明朝时期,王阳明思想流行达150年之久,并形成“阳明学派”。尤其是阳明心学对千古不变的圣贤教义有所突破,对人性探讨和教育有重大意义。代表著作有《传习录》《大学问》《阳明先生文录》等。除了著作之外,他还有4首关于“良知”的诗词,影响颇大。

《咏良知四首》之一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这首诗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说,人人都要和孔子一样具有良知,具有圣人之心。而圣人之心最重要的部分,就要属“良知”了。禅宗教诲人们要具备佛性,王阳明所说的良知,也是希望教化人们成为圣人。

但是他又提醒大家说,世上的人们常常都不会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良知,而是陷入在内心之外的大千世界去寻找的迷惘。简言之,王阳明先生强调指出,我们和圣人一样,心中具备良知,这份良知一定是自己修炼而非外求的结果。

《咏良知四首》之二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良知才是成为圣人的秘诀,孔子等人讲究的“圣学”其实和佛教一样,都是有自己的修行口诀的,而圣学的口诀就是“良知”二字。

王阳明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大本大源是道,是至善,而良知是认知道和至善的本能,“良知”其实一直存在在我们心中,常常我们不会注意,有时候还会违背他。那些错用功的人就是丢下良知,一味向外界寻求道的判别依据。

《咏良知四首》之三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的意思是,良知就藏在我们的心中,就像指南针一样给我们指明方向。良知就是宋儒所讲的天理,万事万物皆有一定之规,不可陷入盲目外求的误区。

“万化根源总在心”告诉人们,时间纷繁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每一处变化都存在于心。王阳明还自嘲,以前没有领悟这个道理,却“枝枝叶叶外头寻。”结果只能是缘木求鱼。

《咏良知四首》之四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这首诗写得非常的形象,“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这两句刻画了一幅有趣又略带讽刺意味的画面:一个乞丐拿着钵挨家挨户地去要饭,却不知道原来自己家里有个无尽宝藏。这个无尽宝藏就在人的心里,就是“良知”。

“无声无臭”是源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诗经·大雅·文王》),《中庸》中也曾引用,说无声无臭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听不到声音闻不到气味,这也是天理的极致境界。

王阳明心学智慧博大精深,每一诗作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作者以上所列举的,只是感悟的极小一部分。

读者们,对于王阳明的这些诗作,大家有怎样的看法和见解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文史道


王阳明心学的《致良知》

无善无恶心之本,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和佛所说的:“无住,缘起,五蕴,起修。”我认为是吻合的。

无善无恶本来无住,

有善有恶性空缘起,

知善知恶明幻五蕴,

为善去恶依性起修。


红莲146564033


王阳明四首与良知有关的诗如下:

第一首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第二首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第三首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第四首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这四首诗可以说是带有一定哲理性的七绝诗,但它们更象是佛家的禅语。

佛教是劝人成善的,十恶不赦的罪人,只要他入了佛门就立马变成了善人,正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吗。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现实,只是一些人脑子里的幻想罢了。

真的是“个个人心有仲尼”吗?不是!真的是通过修行“人人都可以成圣人”吗?不是!良知是什么?在王阳明那里可能是“人之本性”,是“知善知恶”,可以说他是承继了孔子、孟子的“人性善”之说,也可以说他更是参进了佛教善的理念。孔子、孟子都认为“人性的善”是可以在不断“修身”中从新拾起的,王阳明当然也这么认为,只是他又将发展到“用心”的这一层面,也就是“心即理”。是的,人要立志,要做到内心强大。但“心即理”也是经不起逻辑推敲的,这也难怪黑格尔先生说孔子思想缺失思辨和逻辑性,阳明先生的“心即理”同样是缺失逻辑性,我们可用另一个哲学术语说,就是“唯心主义”。

大千世界,不说是无奇不有,五彩缤纷则是肯定的吧。换言之,如果都成了单一体,那就不是大千世界,更不是五彩缤纷的世界,而是一个黑暗的世界。如果人人心中有仲尼,那我们的社会就只要孔子一个人就是的了。可能吗?睁眼说瞎话!

王阳明在现实中也没有真做到“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他迁就阿庾之人,为满足皇帝的虚荣心而故意放走抓到手的朱宸濠,他看不惯官场尔虞我诈,就辞官归隐,他眼里心里只有成圣成王的修心养性,却看不到葡萄牙人已打到了中国南海,他更不知道西方人已通过海洋把东西方实实在地联接起来。试问,阳明先生的“心即理”究竟是什么“心”和什么“理”?这不是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驼鸟吗,就连鲁迅先生“纳喊中铁罐里的人都不如。后来的李贽可算是得阳明真传,硬生生地逼其弟去嫖娼。这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祼体是绝不对等的人性释放,李贽只是在延续古老的的青楼文化,而文艺复兴的祼体画却是在呼唤尊重自然之美,在实实在在地召唤人们向美向善。

阳明先生这四首诗的艺术性其实非常一般,禅说之意到是很浓,劝人为善固然是好,但与社会现实却相去甚远。孔子当时持着这些观念真成了丧家犬,王阳明因为入官为皇室做成了几件好事大事,所以他比孔子强,但他的学说并不被官方真正接纳。

把王阳明立为“圣人”,其实只是后人过誉之赞。


黄山一片云


王阳明心学的《致良知》: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人心即意识本无善恶之分,意识接触利益于是有了善恶。以固定的价值观衡量行为能分辨善恶,能奉行遵守价值观的判断是修行。


待鹿車


没办法理解。

头条里的大师,小师们,不要继续问,继续思考了,如果思考能开悟,搞懂四句教,那我们都是圣人。


丰富多彩谈国学


感谢头条和各位前辈,借助网络平台扩充自己对王守仁的思想认识。

四首诗词可能都在阅读有关王阳明的书籍中读过,就是思想过于深刻,只有善恶的说辞映像比较深刻。

前辈们的笔录让我着实敬佩,还望能深度沟通和学习。


凡夫俗子——西咸沣东


天理人心,人往往追逐亨乐而失却本我,而这个本我即良知。天理即本我而人心即人性劣根性为了享乐和自私而需要作的违背良知的事,天理人心这四个字透彻了人生。


阳光明贞


对不起,没学过。阿弥陀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