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了解傅斯年,他在民国时期是什么地位?

行者无疆ZZ


傅斯年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重点学人之一,也是民国时期最重要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之原则在学界影响深远。傅斯年55岁在台湾英年早逝,他的一生,可以说是誉满天下,谤满天下,是非盖棺也未定。

傅斯年

傅斯年是胡适的学生,他1913年考入北大,1919年赴美留学。傅斯年祖上是状元出身,家学渊源,在北大读书时经常听教授课挑毛病,以至于许多教授都怕这个年轻的小胖子。傅斯年一位同窗曾经回忆说:“据我了解,他(指傅斯年)很少上课,成天泡在图书馆里,博览群书。当时有些教授就怕给他上课,往往在课堂上,他提出的问题,老师答不上来。使教师更难为情的是,他会当面指责教师讲错了,并有根据地说,这个问题某某书上是怎么讲的,某某先生是怎么说的,我认为该怎么理解。经常把老师弄得张口结舌,下不了台。”

胡适留美归来后,到北大教授哲学,他接受西方学术思想,讲课与其他教授截然不同。许多学生认为这个青年教授不合格,私下商议要驱逐他,后来傅斯年去听了胡适一堂课,回来阻止了同学们:“胡适还是有些水平的,我们不能驱逐他。”此事胡适一直不知道,多年以后才传到他的耳中,傅斯年去世后,胡适专门提及此事:“我这个二十几岁的留学生,在北京大学教书,面对着一班思想成熟的学生,没有引起风波;过了十几年之后才晓得是孟真(傅斯年字)暗地里做了我的保护人。”

傅斯年与胡适(右)

傅斯年长期担任中研院史语所所长,在他领导下,史语所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学术重镇,诞生了许多大师级的人物。1930年代中期,中研院总干事丁文江去世,代理院长朱家骅又出任浙江省主席,不久抗战爆发。在这危急存亡之秋,傅斯年出任中研院总干事,主持中研院日常工作,成为中国学界的领袖人物。

抗战期间,傅斯年、梁思永、李济、李方桂(左起)在四川李庄合影

傅斯年是个性情中人,爱恨分明。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特殊化,冀察政务委员会主要负责人萧振瀛设宴招待北平学人,企图让这些文化名流捧场,但傅斯年却是拍案而起,拂袖而去。抗战爆发后,傅斯年带领史语所迁往昆明,当时日机频繁轰炸昆明,每当警报响起,人们都是一窝蜂向外跑,而傅斯年总是拖着肥胖身躯跑上三楼。原来著名史学大师陈寅恪住在楼上,陈眼睛不好,行动不便,傅斯年总是将其搀进防空洞才放心离开。

这就是傅斯年。










民国年间那些事


在民国历史上,除了“嘴炮”孙中山以外,恐怕也只有“傅大炮”能够与之一较高低了。而这“傅大炮”,说的便是傅斯年。

一、

傅斯年是山东人,有着山东人特有的豪爽与笃学。在校期间,就是老师和学生眼里公认的学霸。但相较于他的学习能力,傅斯年似乎在他的组织和领导能力上更加得心应手一些。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傅斯年担任学生游行队伍的总指挥。提到傅斯年,就不得不提一下他的老师胡适。胡适的地位,在当时教育界和文化圈中有着超乎寻常的地位。胡适当时在北大讲中国哲学史之所以没有被学生赶下台,就是因为傅斯年等人在私底下做了他的“保护人”。而胡适能够称为民国时期的精神领袖,站在他背后的傅斯年肯定是功不可没。胡适曾经评价傅斯年:“是一个最稀有的天才”。

二、

“傅大炮”的外号,源于他的急性子。他领导学生游行,领导新文化运动,组织并参与抢救、整理明清档案,提拔了一大批青年才俊,捍卫学术尊严;他也经常针砭时弊,品评时政,左右舆论,少有不意,便直接痛骂。

1938年,傅斯年担任国民参政员,一度弹劾了行政院长孔祥熙和下一任院长宋子文。一个小小的国民参政员,竟然将两人行政院长赶下台,由此可见傅斯年的“大炮”威力。

三、

傅斯年晚年身体肥胖,并且一直饱受高血压的困扰。身体上的疾病,再加上嫉恶如仇的暴脾气使得傅斯年的身心状态一直都不太好。

1950年12月的一天,担任台大校长的傅斯年因为脑溢血在台湾省议会会场去世。傅斯年死后葬在了台湾大学,并且校内设有专门纪念他的傅园和傅钟,傅钟更是成为了台湾大学的象征之一。每节课上下课,傅钟都会响21声,因为傅斯年曾经说过:“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3个小时是用来沉思的”。


奇点历史


民国历史文化名人,有两位都以“大炮”的外号名著四海。一个是孙中山先生,另外一个,就是傅斯年“傅大炮”。

傅斯年这位山东汉子,在北大念书时,就已经是校内头号“学霸”。不仅所有考试都第一名,组织能力与领袖威望也无人可及,被夸“孔子以后第一人”、“黄河沿岸的第一才子”。

五四运动爆发,他是游行总指挥,令则行禁则止;胡适26岁那年首次登上北大讲坛,而后能站稳脚跟,不被学生轰下台,都是因为有小他5岁的学生傅斯年认可,给他幕后“保驾护航”。他从学生时代起,到最后的突然辞世,“傅老板”这个名号在民国文教界,始终有着他人难以企及、一言九鼎的影响力。就连彼时精英文化圈共同的精神领袖胡适,论行政的才干、论行事之勇猛,实际都远不及他,也自愧不如。

后来,这个人,顺理成章地成为民国时代,学术与教育界最有组织能力的大才。他在这方面的能力,可说无人可及,贡献也无人可匹。虽然他的老师胡适屡屡惋惜他因此“为他人作嫁衣裳”,白白浪费了学术天才——除了个别论文影响很大外,他确实基本没有出过什么专著。好在他抱负不在此。


到了1949,大江大海,知识分子必须选择归程的时候,他毫不犹豫跟着蒋氏败走“田横之岛”。表面上二选一,实际上,他也没得选。

一方面,他对蒋和国民党都看不上,批评非常严重,但是又认为他们是对比起来“比较好的”,国家与学术要发展,必须有所合作,乱世中文化人不能只图个人洁身自好的名声,与虎谋皮,舍我其谁。而他那时,肩负着北大校长、中研院史语所所长、还有即将履新的台大校长等重责,且在风雨飘摇之际,他实际是岛上学术界最大的精神支柱,他义不容辞不得不走。

还有一方面,是他与湘潭毛先生私人关系不好。他在北大时,叱吒风云,而彼时大他三岁的毛先生只是图书馆管理员,后来曾忆及北大往事时说“想和傅斯年交谈,他没空理我”,内心受伤很深;1945年,傅斯年访北,两位故人再次见面,毛先生对待他很热情,不仅送礼物,还单独热聊了一夜天。不想,傅回去,竟然宣扬说,其人“至多不过宋江一流”,而其地是专裁愚民之作风。毛先生无法谅解他,列入文章黑名单。

可以说,无论是政治立场驱使,还是弘扬文教的指责所在,抑或是私人关系的原因,傅斯年的选择,都只能跟着远离故土,踏上不归之路。


傅斯年总共才活了55岁。他在晚年,眼见国事颓败,理想不成,实际心情已经非常糟糕。

(图:当北大学生反对国民党示威时,作为代理校长的傅斯年如是警告国民政府)

他是著名急性子,外号“傅大炮”就是因此得来,也因此,他常年为高血压病折磨。他一生工作起来,都全身心忘我投入,领导新文化运动、创办杂志、指挥学生游行、创办史语所,组织殷墟发掘与明清档案整理、亲手提拔和培养了大批文史青年才俊、在抗战后泥沙翻涌的混乱局面下重定北大的朗朗乾坤,始终不懈地捍卫学术独立与尊严,实干兴学;同时,他嫉恶如仇,以书生报国自期,指点时政,左右舆论,痛砭宋子文、炮轰孔祥熙、臭骂蒋介石,以区区参政员身份接连赶走两任行政院长,精勇一如猛虎,无人可当其锐。他这样的性格,不大可能长命吧。他自己也早有预感,在1947年时,就常将“死”字挂在嘴边,甚至有一次还问同事姚从吾(后来也是李敖的研究生导师),何时一起去跳海。

他这个人,一生“虽千万人我往矣”,性格非常顽强刚硬,可就是这样一个人, 都多次萌生了自杀念头,可见心情的恶劣实无以复加了。这种压抑的状况和性格上的暴脾气,很大程度上也直接导致他的猝死吧。

(图:晚年傅斯年与名门出身的妻子俞大綵)

1950年12月20日晚上11点20分,在刚骂完一个“省参议员”后,时任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终以脑溢血当场死在彼地的省议会会议场。而在开会之前,在家里,面对正为买菜发愁的妻子俞大綵,他兴高采烈地说,董作宾终于同意他预支一笔稿费了,希望拿到钱后,“一半留作家用,一半给他自己做条棉裤”。

2018,10,29,午后偷闲

感谢大佬们赐阅。会勉力每天都写三两篇随感。欢迎关注、点赞、留言批评——虽然我是不会改的


刘愚愚


傅斯年,最了解中国历史,并且实际应用的唯一人也,作为领导,把中央研究院考古所,几乎全部带走,无一人遭到不幸,反观留下的各位,。。。。。。


屎壳ka郎


“归骨于田横之岛,天下英雄属一流;浮海说三千弟子,人间再无傅孟真!”

傅斯年,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古典文学专家。1909年就读于天津府立中学,1913年考入北大预科,1916年升入北大。五四运动爆发,他因受民主科学新思潮影响,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担任游行总指挥,成为时代弄潮儿和风云人物。先到英德留学, 1926年回国后,任教于中山大学。从1928年开始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抗战爆发后,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兼任西南联大教授。抗战胜利后,曾代理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赴台,任台湾大学校长,1950年冬,因病在台湾去世。

岳南在《南渡北归》一书中说:“1949年1月20日,傅斯年正式就任台湾大学校长。时台大中文系教授黄得时仰慕傅的声名,请其写几个字作为留念。尚以齐鲁之士自居和自豪的傅斯年,挥毫写下了“归骨于田横之岛”短幅相赠。众人见之,顿生凄怆之感……”

傅斯年是胡适的得意弟子,胡适人称“民国孔夫子”,因此人们顺势给傅斯年戴了一顶“民国孟夫子”的高帽。然而,这顶高帽并非浮夸和吹捧。就学问而言,傅斯年单以开创“史料学派”一个贡献,就足以留名后世;单以“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就足以石破天惊,堪称史学大家。而且,傅斯年又是最杰出的学术组织家,海峡两岸顶尖的学术机构,从中央研究院到台湾大学的创建,傅斯年居功至伟。

胡适说:“他(傅斯年)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功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有人评价傅斯年,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学问、最有志气、最有血性和最有修养的伟大知识分子中的一个典范。”

在去台湾前后,傅斯年牵头组织了“抢救大陆学人”计划,由蒋介石亲自派的飞机,冒着炮火飞抵北平,停留在北平南苑机场等待被“抢救者”登机。按照计划,以下几类人在抢救之列:一是大陆各大专院校的负责人;二是原中央研究院院士;三是因政治原因限令离开的高级知识分子;四是在国内外学术上有杰出贡献者。

随后,按照计划,一份名单经由傅斯年拟定出炉,他们分别是:胡适、张伯苓、陈寅恪、毛子水、钱思亮、英千里、张佛泉、梅贻琦、李书华、袁同礼、杨武之、汤用彤、陈垣等一大批当时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和做出杰出成就的学人。

傅斯年动员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去台一度传为佳话。傅斯年与陈寅恪多年同事,交情甚厚,当时,傅斯年已经到达台湾,他多次致电陈寅恪,请他赴台,承诺只要陈寅恪答应,立刻派专机来接,故五六十年代一直有“国民党派专机要接陈寅恪去台湾,陈寅恪坚决不去”的说法,连曾任广东省委书记的陶铸在会议上也有此一说。此事,亦可见傅斯年对待学术、对待人才的执著与渴求。


帝国的脸谱


在台湾迎接美国贵宾的候机室,陈诚与百官诸将都站着只有蒋介石与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对坐!傅斯年首先是个博学学者爱国的文人不屈附于权贵的教育家!只有自尊自律的修养,没有倪衡式的狂放杨修式傲物。现在有人热衷说刘文典踢蒋介石,鲁迅薪水高在京轻松买四合院!可你可能不知道傅斯年去世前忍着寒流等着穿夫人织的毛裤呢,但是手头紧没钱买毛裤,他的大舅哥是蒋经国的亲家台湾国防部长俞大维!


一叶小舟风雨渡


从考古学的角度谈一下傅斯年。


可以说没有傅斯年就没有中国考古学。傅斯年是民国文史知识界的总工程师。在他心中,中国的新学术不止于某几个具体科目,而是一种通盘的学习自西方的现代学术。他在西方游学虽然并未获得文凭,但涉猎极广,其中就包括考古学。他其实从始至终都没有上手过考古学,但他知道中国的新学术、新史学必须要依靠考古这种全新的获取材料的方法,所以他提出“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在他执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后,坚持设立考古组。


左三是傅斯年


傅斯年的眼光毒辣在于,一方面他知道考古进入中国后的任务为何:他选定殷墟作为中国考古的第一阵地,直接解决中国历史起源问题,同时布局了山东,作为以殷墟为基础继续向上古探寻的中继站。另一方面他知道使用何人。殷墟最早的发掘是由董作宾完成,傅斯年立刻意识到董还处在传统学术“找甲骨”的认识中。而彼时李济只是一位刚刚回国、在清华任教的青年教师,但傅斯年看中他在西方习得的人类学方法,于是立刻将李济调为殷墟考古的总指挥,决定了未来殷墟考古之于中国考古的起点意义。


虽然1949年傅斯年离开了大陆,但他的历史功绩不该被遗忘。



挖啥呢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和教育家,是胡适的学生,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他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学术原则影响深远。



傅斯年1916年升入北京大学文科、本科国文门,1918年开始受民主与科学思潮的影响,参与学生运动,逐步成为北京大学的学生领袖,五四运动爆发时成为游行总指挥,因反对学生运动中的暴力倾向,不久后退出学运复归书斋。之后考取“庚子赔款”的官费留学生,远赴欧洲留学,先后在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研究院、柏林大学研究院学习,1926年回国从事教育工作。



傅斯年是民国时期一位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他的身上更多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人的风骨,一生信奉自由主义,既反对蒋介石政府,也不赞同中国布尔什维克化,有人评价他是“乱世一书生”,倒也十分中肯。从他一生的行事风格而言,应该说他是一位保留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作为的文人,纯真热情而又理想化,这种色彩与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有点格格不入。


龙支子


傅斯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作为被称为“民国孔夫子”的胡适的得意弟子,傅斯年堪称“民国孟夫子”,和乃师、顾颉刚一同并成为北平城“三大老板”。

傅斯年学政兼通,以史学所为根据地,与北大历史学系联成一气,提出“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开创中国史学的盛世,被誉为“学术帅才”。

另一方面,他又是五四运动早起的总指挥,组织能力极强,是蒋介石的“诤臣”,直言不讳,先后扳倒了孔祥熙和宋子文,又称“傅大炮”,具有很强的民族责任感。

傅斯年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在延安窑洞,他曾对毛泽东说:“我只是陈胜、吴广,你才是项羽、刘邦”,却不愿意与共产党合作。他是杰出的学术事业领导者,但又被批判为“学阀作风”。他先后创办史语所和台湾大学,时称“归骨于田横之岛,天下英雄属一流;浮海说三千弟子,人间再无傅孟真”。


青年史学家


教授傅斯年:是子路是颜回是天下强者,为自由为正义为时代青年

有人说:人生一世,风骨为重,风骨源于骨气,骨气出自骨头,一个被抽掉了骨头的知识分子,焉来风骨?没有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组合的国度,永远是脆弱的。独立人格、自由精神就是风骨。 民国时代的大学教授傅斯年便是这样一位坚持独立和自由精神,不畏权势,敢讲真话的人。“虽千万人,吾往矣。”胡适说傅斯年“无沦在什么地方,总是一个力量。”

才华横溢 人格独立 精神自由

傅斯年(1896年~1950年),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学术领导人。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他所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对学术界影响深远。 傅斯年才华横溢,桀骜不驯,一生不入任何党,拒不做官。国民党许多文武官员在面见蒋介石时,都是毕恭毕敬站着说话,而傅斯年敢翘着二郎腿,叼着烟斗跟蒋介石讲话。

受蒋介石包容欣赏 参政而不从政

蒋介石对傅斯年的恃才自傲,也不放在心上。相反,因为傅斯年崇高的学术地位,深厚的爱国热情,以及旗帜鲜明的反俄色彩,让蒋介石对他欣赏有加,十分包容,一心想把他拉入政府。但傅斯年坚持自己的宗旨“参政而不从政”。

1946年初,蒋介石要补充一个国府委员,直接点名要傅斯年。陈布雷了解傅斯年的志向与秉性,担心傅斯年不会答应。蒋介石求才心切,要求大家力劝。任凭说客说破了天,傅斯年依旧坚决不肯加入政府。 蒋介石见傅斯年如此坚决,便转而想动员胡适进入政府做官,希望傅斯年能以师生之谊说服胡适,结果傅斯年也同样反对。他在给胡适的信中说:一旦加入政府,就没有了说话的自由,也就失去了说话的分量。

信任蒋委员长 但弹劾孔、宋

傅斯年为人性格耿直,嫉恶如仇,而且文章见解深入,眼光锐利独到,即使在抗日战争期间踏入政坛,成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仍不改其志,甚至弹劾行政院长孔祥熙。 蒋介石为平息此事,特意请他吃饭,并说,“你既然信任我,那么就应该信任我所用的人。”傅斯年回答:“委员长我是信任的,至于说因为信任你,也就该信任你所任用的人,那么砍掉我的脑袋,我也不能这样说。”在傅斯年的穷追猛打之下,蒋介石不得不下令免去孔祥熙的职务,改由宋子文出任行政院长。

1947年,傅斯年又炮轰时任行政院长宋子文,将宋子文也轰下台,故被时人称为“傅大炮。”

军警镇压 出面保护学生

1945年12月间,西南联大学生因反内战活动,与云南昆明军警发生流血冲突。时任北大代理校长的傅斯年赶过去,见到云南省警备司令关麟征,劈头便说:从前我们是朋友,可是现在我们是仇敌。学生就像我的孩子,你杀害了他们,我还能沉默吗?

访问延安

1945年,傅斯年、黄炎培、章伯钧一行六人,乘专机到达延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亲自到机场迎接。毛泽东单独拿出一个晚上与傅斯年进行交谈。

与同行的学者不同,傅斯年对延安有着极为独特的观感和洞见。

傅斯年与毛泽东漫步到礼堂,看到密密麻麻、各地献给毛泽东的锦旗时,他说了一句:“堂哉皇哉!”

反对台湾反蒋倒蒋

傅斯年到台湾任国立台湾大学校长后,对台湾的反蒋倒蒋活动一直深恶痛绝,对学生发现有真凭实据亦不宽容,每有发现均严惩不贷,其态度与他处理西南联大学潮时并无二致。

但他同时也认为,如没有真凭实据,当局不能肆意进入校园在师生中搜查,更坚决反对随意指责他人。

猝然去世 蒋介石亲临致祭

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参加省参议会第五次会议,突然倒在了议会厅。蒋介石闻讯后,立即派行政院长陈诚前去指挥抢救,动员台湾所有名医,不惜任何代价抢救傅斯年。他本人则守候在电话旁,焦急等待陈诚每半小时的汇报。傅斯年因脑溢血去世,享年仅54岁。

傅斯年逝世后,蒋介石亲临追悼会致祭,参加追悼会者5000余人,哀荣至极。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亲写挽联:“是子路,是颜回,是天下强者;为自由,为正义,为时代青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