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光同塵”的意思是什麼?

xiege3


“和光同塵”出自於道家《老子》“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後來合成一個成語“和光同塵”。這句話簡單地解釋就是說:挫折人們的銳氣,解決人們的糾紛,混合他們辯識萬物的智力之光,規範他們動作行為的世俗之塵。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要“玄同”。什麼叫“玄同”呢?“玄同”指的是道家思想裡玄妙混同的境 界,即“道”的境界。那麼什麼叫“道”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一種東西自混沌而生,先於天地而存在,它寂靜又空虛,獨自生存而永不改變,循環運行又永不懈怠,這是天地的本原,這就是“道”。

老子認為治理要家也要尊行大道,重在清靜無為。因為老子所生存的春秋時期就是亂世,老子認為動亂的根原就是“有為”,所以“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人間的君主如果能遵守天道,不要自作自為,人間的一切問題都能在天道中化解。

所以對待天下人混同一體,規範他們,對他們不能親、不能疏、不能利、不能害,不能貴、不能賤。這是老子認為的對待天下萬民的辦法。“和光同塵”本來是指混同一體,不顯露於世。但是後來這個詞被演繹出了另一重意思,也指隨波逐流,同流合汙。


沅汰


“和光同塵”出自《道德經》,原文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和光同塵”是一種處世和修身哲學。

對外保護自己

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和光同塵就是要韜光養晦、混同塵世,不要鋒芒畢露、標新立異。要主動融入社會大眾,融入周圍環境。在任何情況下,與人交往,既不太親近,也不太疏遠;既不太過傲氣,也不太過低賤。保持一種若即若離,高深玄妙的境界。

對內涵養自己

“披褐懷玉”何嘗不是一種修養,“光而不耀”何嘗不是一種大氣,“威而不猛”何嘗不是一種從容。一般情況下,懷才之人、有德之士必有清高之氣,不願於俗人為伍。對於自己的過人之才,依然是樂意顯露於外而不願深藏於內。所以說能夠隱、能和、能俗者必定是修養極高的人上之人。


固定資產不值錢


【和光同塵】出自《老子》,原句做【和其光,同其塵】。


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在老子帛書甲本中,沒有【塵】字,只有【軫/土】字。


帛書甲本曰:【和其光,同其(軫/土)】


【和】,《說文》曰:音聲相應,謂之和。


【軫/土】,《說文》無此字。


【軫】,《說文》曰:車後之橫木也。


故知,【軫/土】,乃指車後橫木下方之揚塵。


所以,老聃之【軫/土】,代表的乃是【方向】的意思。


故知,【同其塵】實際上指的是【同其向】。


所以,【和其光,同其塵】,意即:呼應人類光明的一面,同步於人類前進的方向!


這句話,老聃用過兩次半。


第一次,是在《德篇》第十九章中,老聃曰:

【塞其悶,閉其門;和其光,同其(軫/土);坐其閱,解其紛;是謂玄同】。


第二次,是在《道篇》第五章中,老聃曰:

【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軫/土)】


半次,則是在《德篇》第十五章中,老聃曰:

【用其光,復歸於明】


從這兩次半的使用過程來看,老聃之【和其光】,只能是【呼應光明】的意思,否則無法復歸於明。而老聃之【同其塵】,也只能是【同步前進】的意思。


通行本,將(軫/土)改做塵,並將其解讀為【塵世】或【塵埃】,遮蔽了老聃最為光明的一面。


【和光同塵】後世通行本,都將其解讀為——和斂光芒,混同塵世,這顯然並未讀懂老聃之原意。堪為混世之猥辭,而絕非悟道之真言!


而老聃之【和光同(軫/土)】,乃指——要去呼應和運用人性中積極和光明的一面,要與人類的命運一同前進,同呼吸,共命運,濟天下!


這,才是老聃尊道貴德之原旨!


以上觀點,皆以《老子》帛書甲本為準。歡迎訂閱本人專欄【老子帛書原旨】

葉培盛


謝謝題主的提問。“和光同塵”是一個成語,一般理解為一種不露鋒芒和與世無爭的處世態度。也有人將其理解為“與光合二為一,化為俗世的塵土一樣,隨著時代的變化來施展自己的才能”。

《道德經》中的原文是“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本意是道家無為而治思想的具體體現。個人覺得這幾個字分開解釋更容易把握一些。

所謂“和光”,就是讓自己的才能和智慧柔和下來,不過分炫耀;“同”就是指隨世,身處俗世之中不能過分的與眾不同;“塵”就是指塵埃,即紛繁的現實俗世。說白了,這就是老子所倡導的“入世之法”。

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大魅力就是先賢提出的重要思想,歷朝歷代都有各不相同的理解與解釋,甚至出現大相徑庭的現象。個人覺得這倒不是壞事,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先賢首次提出時肯定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一脈相承是好事,但在不同時代的人們不斷對其賦予新的內涵同樣無可厚非。這種文化現象不能簡單評定為曲解,相反,很多時候能使這些重要思想煥發出新的生機,也有利於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新時代各類思潮湧動的大背景下,本人大膽的推測“和光同塵”對當下的幾點啟示。

做人不能太“裝”。也就是說做人不能太清高。孤芳自賞畢竟太孤獨,太小眾甚至“招人煩”。還是要放低姿態,用謙和的態度處世。要積極適應所處環境,尊重客觀規律,因勢利導,努力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做事不能太“得瑟”。也就是說有錢了也不能任性。雖然鼓勵創新,但不能過分的張揚您所謂的“個性”,標新立異與開拓創新有著本質的不同。正所謂“謙受益滿招損”、“無知者無畏”。

生活不能太“頹廢”。一些人把“和光同塵”理解為隨波逐流,明哲保身,甚至以此自甘墮落、同流合汙、渾渾噩噩。這顯然不是道家的本意。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遭遇挫折要坦然面對,努力做到不管何時何地都有一顆平常心,都有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以上個人觀點難免膚淺偏頗,歡迎各位留言發表您的觀點。原創和碼字不易,若有所啟發敬請點贊或轉發。我是漫步世界遺產,斧正更多拙作,歡迎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謝謝。











漫步世界遺產


原創思想,看來回答,可以說理解大謬也。欲正確理解`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核心是必須理解何為`玄同’?`玄’即一對相生相剋的冤家對頭,所以`玄同’,就是使得對立的雙方合一,不再有紛爭。所以全段的意思是: 挫掉雙方的銳氣,解除雙方的紛爭,隱去雙方的光芒,令原本是強大的的雙方如同塵土般的渺小,這就是所謂`玄同’,即使得原本對立的冤家對頭合一,不再有紛爭。宇宙中的玄同就是陰(具有恐怖的引力)和陽(具有恐怖的能量)合二為一變成了物質(質量小到忽略不計,能量被禁錮在物質中)


孤猴78345271


“和光同塵”以往的解釋多錯,其確切的意思是:

和諧地用民主集中制約主觀意見就使人和集體有光輝,用主觀意見硬性同一不同意見就使人和集體變成一盤散沙灰塵而無光。

理由: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四(兔丁、法紀)章和第五十六(用民主集中票決的一條龍五,制止用同一手段的雞十壓制民主的蛇六)章:"和其光,同其塵”,以此說明和諧地用民主集中的票決制,人和集體才有光輝,否則用主觀意見和法紀硬性同一不同意見就使人和集體變成一盤散沙灰塵無光。

例如:

現在,我國五十六(起點與一至十個數一條龍的和)個民族和諧地用民主集中制約主觀意見,使我國各族人民團結進步有光輝。在封建專制歷史上用主觀意見硬性同一各民族,曾使中華民族變成一盤散沙灰塵而無光。

造字原則詳見《大眾龍學》《破譯背後的龍學密碼》《解密紅樓夢真味道》前面的“說明”。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原句】 和其光,同其塵。

【譯文】 混合各種光彩;同與塵世相同。

【成語】和光同塵,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本意是道家無為而治思想的體現。

【出處】 一

-老子《道德經》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

【原文】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譯文】 不露鋒芒,消解紛爭,挫去人們的鋒芒,解脫他們的紛爭,收斂他們的光耀,混同他們的塵世,這就是深奧的玄同。

【出處】二

-《晉書·宣帝紀論》

【原文】 “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

【譯文】與光合二為一,化為俗世的塵土一般,隨著時代的變化來施展自己的才能,溫和的光芒與塵土一樣不張揚,順應時勢,屈伸舒緩,斂鱗藏翼蓄志待時,隨時關注風雲變幻。

【解讀】 有智慧的人不會誇誇其談,誇誇其談的人沒有智慧;堵塞溝通知識的穴竅,關閉傳遞知識的門窗;挫掉自己的鋒芒,解脫自己的紛擾;蘊藏自己的光彩,混同自己於塵世之中;這就叫做高深微妙的玄同。所以既不可能跟他親近,也不可能跟他疏遠;既不可能使他獲利,也不可能使他受害;既不可能使他尊貴,也不可能使他卑賤,因此,就為天下人所重視。

這是一種處世態度,入世之法,並非同流合汙,褒義詞。是有「和其光,同其塵」之心靈;對別人要有寬恕之量,對謗語要有忍辱之量,對忠言要有虛受之量,對事物要有容納之量。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所以,需“和光同塵”。


經緯的江湖


遇見光就與光融合,遇見塵就與塵混同!就是要隨緣,不要標新立異!要想作民眾的領路人,先要當民眾的同路人!你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如果與人民格格不入,那再好的理論與思想,民眾也是會排斥的!





逍遙子三陽開泰


【道德經】第四章雲: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挫其銳的解釋:我們有這樣的生活常識,一個人如果處處盛氣凌人,源於體內陰性物質偏多,導致中氣不足:正不壓邪,陽不制陰,陰陽失衡。所以要不斷地清陰增陽,為人處事要謙卑待人,不出風頭。才不外用,大智若愚。遇事三思而後行,才不會惹禍上身。

解其紛的解釋:所謂“紛”者,心亂之故也。不解紛,銳也難以挫去。所以才有“紛攪”之說。這一切的亂源來自慾望,“人心不足蛇吞象”,如同作繭自縛,劃地為牢。如要自我解脫,要象蠶蛹一樣,破繭而出,才能化蝶而飛。

和其光的解釋:我們芸芸眾生,生活在紅塵之中。難免不被“俗塵”所染,被塵埃所障,不見光明。如果修行人能明心見性,以本性之光,以慈善之心,關愛有情無情眾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知我與萬物同體同源,將我之光融合於眾生之光中,則我心德之光可通天徹地,直通宇宙本源,交感萬物,天人合一。如以水投水,其水無二;以火燃火,其火皆明。此乃和其光之妙也。

同其塵解釋:如果我們修行人自比為一滴水,把自己投入萬物眾生的大海,一滴水才不會乾涸。修行人心境寬廣如宇宙,與大道合一。無私奉獻眾生,才能得眾生萬物之助。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塵”指凡塵世界,“同塵”之妙,在於物我兩忘,心清意定,與市民為伍,不脫離社會,不逃避現實,不畏紅塵難,不懼世途難,不染世俗汙垢。在紅塵中潔身自好,以德感人,以善化惡。心無起滅,意無愛增。靜觀世界,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如此“和光同塵”,則天下太平,西方極樂可至矣!


踏雪尋梅暗香來


不能說解釋,只是想到了一些東西。這句話加上前面的”挫其銳,解其紛”出現在第四章有人認為是錯簡。其實不一定。

挫其銳就是把銳利的尖端或刀刃挫掉,就看出後面是什麼。是刀是針還是稜角,一目瞭然。

解其紛就是抽絲剝繭,使一團亂麻清晰。

和其光就是,如果有個東西打不開也挫不動,不能被分解。那我們研究他表現出來的性質,或者研究一些表現出類似性質的我們已知的東西,或者用幾種已知的東西組合表現出類似的性質,從而可以研究。

或者對一些本身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是他表現出的一些性質能被我們看到,從而成為研究其本體的突破口。

或者是純粹思維領域的概念,做一些思維上的模擬,以求理解或者解釋這一概念。

同其塵就是對一些特別短暫或者特別漫長的過程,很難進行觀察研究。但是過程的結果很清晰,其產物我們能瞭解。那就製造一些產生類似結果和產物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我們可以觀察研究。通過對這一過程的觀察研究,我們對那個無法觀察的過程也能有一些瞭解。

這可能有些過於運用今天的概念了。但“道”就是這麼一個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為老子想想,他要怎樣解釋“道”呢?他可能就是這樣解釋的。因為既然解釋就要別人能看懂。如果解釋的語言都是雲山霧海,神仙玄幻,那隻能讓人如入五里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