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譜畫竹祕要

古譜畫竹秘要

本篇彙總古代主要竹譜和墨竹畫論而成,大致按所討論的內容歸類,以清眉目,但其中亦難免有穿插互見的成分。古代墨竹畫法、畫論隨時代而演變,故讀這些畫論,尤其需要注意結合時代風格加以辨析。

元 · 李衎《竹譜詳錄》畫竿。若只畫一二竿,則墨色且得從便,若三竿之上,前者色濃,後者漸淡,若一色則不能分別前後矣。然從梢至根,雖一節節畫下,要筆意貫串,梢頭節短,漸漸放長,比至節根,漸漸放短。每竿須要墨色勻停,行筆平直,兩邊如界,自然圓正。若擁腫偏邪,墨色不勻,間粗間細,間枯間濃,及節空勻長勻短,皆文法所忌,斷不可犯。頗見世俗用蒲絟、槐皮或疊紙濡墨畫竿,無問根梢,一樣粗細,又且板平,全無圓意,但堪發笑,學者切忌,不宜仿效。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明· 高松《高松竹譜》寫竹竿:竹幹中長上下短,只依彎節不彎竿。十竿五干休並節,粗細陰陽乃壯觀。(凡畫竹先畫竿,節要中間長,根梢漸漸短。五竿三竿,節不許相對。淡墨一二竿、焦墨一二竿為陰陽。)(注:“焦墨為陰,淡墨為陽。”)

清· 方薰《山靜居畫論》:世謂畫竹不難於發竿,而難於疊葉。雖有是理,然全幅位置妙在發竿,竿發得勢,疊葉亦有生法。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清· 汪之元《墨竹指》寫竹竿:自上而下,懸腕中鋒,如書法作真豎,必使骨幹筋力,直追下來,則脈絡貫通,方有生氣。若自下而上,即是偏鋒,乃竹片耳,何可為法?清· 王寅《冶梅竹譜》前人論畫竿,自上而下為中鋒直下,自下而上即是偏鋒,乃竹片耳,餘深以為不然。善用中鋒者,自下而上安得成竹片乎?倘不善用中鋒者,自上而下不亦竹片乎?餘寫竹,竿上向左自上而下,竿上向右自下而上,直立正竿上下從便,三者皆須懸腕中鋒,竿竿皆是圓竹,倘以偏鋒寫竿,自上自下皆成竹片,乃千古不易之理也。未經古人道,遂今特拈出。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疏解畫竹發竿的要領,李衎論說甚詳,讀之可明。但發竿的行筆方向,不少人仍有疑惑,筆者也經常遇到提問:“到底該從上往下畫,還是從下往上畫?”李衎的意思是“從梢至根”“一節節畫下”,很明顯是從上往下畫。但我們還是要用歷史的眼光看,李衎的畫法是偏於工筆的全株竹的畫法,對後世未必適用。倒是清末王寅的意見較為通達,他說“竿上向左自上而下,竿上向右自下而上,直立正竿上下從便”,原則是順手就好。筆者認為這一方法是可取的。順便一提,許多畫家用排筆畫竹竿,取其光潤均勻,逼真形似,十分方便。而早在元代,李衎就說用“蒲絟、槐皮或疊紙濡墨畫竿”,“但堪發笑”。所以用排筆畫竿,看似工具的進步,實是思想的倒退。讀到這樣的畫論,足以讓我們領略古人思想的深邃之處。

三希堂畫寶竹譜卷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古譜畫竹秘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