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君主召見臣僚的地點都在哪裡呢?這些地點分別有什麼意義呢?

從文獻記載看,北宋君主召見臣僚的地點至少還包括如下幾處:其一、後苑,其地位於宮城西北角,本為君主閒暇遊玩之所,但君主有時也在此召對臣僚。如《國老談苑》載,太祖曾於暑月在後苑納涼,召竇儀前來商議處分邊事。後苑側近有迎陽門,也是君主用以召對臣僚的地點。仁宗時,就曾在此召知制誥、待制、諫官、御史等,令其條上“朝政得失、兵農要務、邊防備豫、將帥能否、財賦利害、錢法是非、與夫讒人害政、奸盜亂俗及所以防微杜漸之策”。

北宋君主召見臣僚的地點都在哪裡呢?這些地點分別有什麼意義呢?

其二、天章等諸閣,其位置處於宮城西南偏北,接近東西大街。其設置初衷是收藏諸帝的御書,但也會臨時被君主用於延訪臣僚。慶曆新政之前,仁宗曾開天章閣,令范仲淹等條陳時政及改革措施,此為治史者所熟知。神宗時,沈括在出使遼國進行劃界交涉之前,“閱案牘,得契丹頃歲始議地畔書,指古長城為分,今所爭乃黃嵬山,相遠三十餘里,表論之。是日百司皆出沐,上開天章閣門,召對資政殿。喜愕,謂括曰:‘兩府不究本末,幾誤國事。’”則天章閣門也可成為臣僚出入禁中的一個通道。

北宋君主召見臣僚的地點都在哪裡呢?這些地點分別有什麼意義呢?

其三、福寧殿,位置在垂拱殿後,是皇帝的寢殿。正常情況下,皇帝是不會在此與臣僚討論政務的,但在特殊情況下,也會在此召見宰輔等近臣。如欽宗初年,為商議應對金人之策,就在進膳之後,召對李綱於福寧殿。此外,滋福殿、承明殿(即延和殿)等,也會成為召對的地點。從具體的位置上看,這些殿、閣,與內東門小殿是不同的,但就整體而言,這些地點與內東門小殿一樣,都不是正式的禮儀、朝會場合,而帶有君主的“私人”色彩。可以說,出於皇帝與臣僚進行交流溝通的需要,北宋宮廷中的天子私人空間,也承擔著不可忽視的政治功能。

北宋君主召見臣僚的地點都在哪裡呢?這些地點分別有什麼意義呢?

就臣僚一方而言,內廷中的常規視朝活動,固然是其與皇帝進行政治交流的最主要方式,但有的時候,臣僚亦會採用前往內東門請對的非常規方式。《長編》載“榮王元儼宮火,自三鼓至翊日亭午乃止。延燒內藏、左藏庫,朝元門、崇文院、秘閣。是日,上為信都郡王德彛制服發哀。群臣進名奉慰,不及成禮。王旦等請對於內東門之便殿。”真宗遂在此殿與王旦商議了應對火災之策。當時一方面處於宗室喪禮期間,另一方面又面臨宮中火災的嚴峻問題,若按常規程序,經由閤門入內見皇帝,既於禮制不盡相符,又頗顯迂迴,故王旦等選擇了赴內東門請對這一特殊而便捷的方式。

北宋君主召見臣僚的地點都在哪裡呢?這些地點分別有什麼意義呢?

臣僚赴內東門請對,並不總是能取得成功。仁宗明道二年(1033)“(呂)夷簡將廢后,奏請敕有司無得受臺諫章奏。十二月乙卯,稱皇后請入道,賜號淨妃,居別宮。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孔道輔,怪閤門不受章奏,遣吏詗之,始知其事,未降詔書,丙辰,與范仲淹帥諸臺諫,詣閤門請對。閤門不為奏。道輔欲自宣祐門入趨內東門。宣祐監門宦者闔扉拒之。道輔拊門銅環,大呼曰:‘皇后被廢,奈何不聽我曹入諫!’宦者奏之。須臾,有旨令臺諫欲有所言,宜詣中書附奏。”即是一例。

北宋君主召見臣僚的地點都在哪裡呢?這些地點分別有什麼意義呢?

孔道輔等人,在得知郭後被廢的消息後,首先詣閤門請對,這是作為“在京百司”的臺諫官員按制度所應有的通進權力。但這種制度性的權力,並不十分可靠,特別是當皇帝和宰相已經作出決策,不希望其它人員參與時,完全能夠令閤門不為奏請,從而阻斷這一常規的通進渠道。此時,對於孔道輔等人而言,要想將自己的意見入奏,就只能另尋其它渠道。往內東門請對,便是選擇之一。而且,內東門距離皇帝的正寢殿福寧殿並不遙遠,此處若有動靜,皇帝在內廷也是很容易知曉的。

北宋君主召見臣僚的地點都在哪裡呢?這些地點分別有什麼意義呢?

因此,孔道輔、范仲淹等臺諫若能成功到達內東門,即便不能立即得到召對,亦可通過諸如“拊門環大呼”或“論辯喧譁”等方式對皇帝直接施加壓力,激使其接受自己的奏陳。當然,對於外廷官員而言,前往內東門的途徑中,亦非全無障礙,如前文所言,入內東門,往往必經宣祐門,能否通過這道關口,是能否順利到達內東門的關鍵。仁宗正是通過關閉宣祐門,阻擋了臺諫官員,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使自己處於直接面對“伏闕請對”的不利境地。可以看出,在整個事件過程中,皇帝、宰輔、臺諫三方,圍繞著不同的通進渠道,進行了一次博弈,而這次博弈,又與整個宮廷的建築佈局和不同宮門的位置,有直接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