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凭空消失的二十二个古国——琉球王国

中国历史上凭空消失的二十二个古国——琉球王国

“1879年,因为晚清政府软弱无能,日本出兵琉球,琉球王国被灭。日本刚占领琉球时,不择手段强行推行日化运动,但琉球人几百年积累下来的汉文化已经根深蒂固了,他们的口音属闽南语系,使用中国农历年号,民俗社会人文依然属于中华文化。

琉球王国群岛是位于台湾与日本之间的几个小岛,1372年,朱元璋在位时琉球王国成为中国的藩属国向明朝朝贡,奉明朝正朔。

中国历史上凭空消失的二十二个古国——琉球王国

1879年,因为晚清政府软弱无能,日本出兵琉球,琉球王国被灭。日本刚占领琉球时,不择手段强行推行日化运动,但琉球人几百年积累下来的汉文化已经根深蒂固了,他们的口音属闽南语系,使用中国农历年号,民俗社会人文依然属于中华文化。

二战后期,美国进攻冲绳,日军强迫岛上的琉球人跳崖自杀,对琉球人进行屠杀,导致二战时期琉球人的人口减少了四分之一。之后,日军焚烧了所有有关琉球王国的文献!

中国历史上凭空消失的二十二个古国——琉球王国

琉球王国和中国的渊源

在古代汉语中,“石之有光者”谓之“琉”,“美玉”谓之“球”。琉球群岛,正是一串撒落在太平洋上的美玉。

琉球位于中国台湾岛和日本九州岛之间,依东北、西南走向依次由奄美诸岛、冲绳诸岛和先岛诸岛组成,蜿蜒1000公里,总面积4600平方公里。从名字也能看出它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372年(明洪武五年),琉球中山王察度遣使来华,琉球正式成为中国的藩属国。此后500多年,中国与琉球始终保持着宗藩关系。

中国历史上凭空消失的二十二个古国——琉球王国

随着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大门,老大帝国自身难保,与周边小国之间的固有秩序也土崩瓦解。师法西方列强而迅速崛起的日本一步一步挑战着清王朝的权威,吞并琉球只是它计划中称霸全亚洲的第一步。

在明清时期,琉球王国不断向南京和北京的国子监以及福州的琉球馆派遣留学生学习中国的语言。根据对留存下来的琉球人使用的官话课本的研究显示,琉球人所学习的官话在语音上受到了闽语尤其是福州话的影响,严格地说是“福州的官话”。

中国历史上凭空消失的二十二个古国——琉球王国
琉球国书

汉字成为琉球王国官方文字,在与中国、朝鲜、越南的外交往来中皆使用汉语。琉球王国的官方文书、外交条约、正史、琉球士族的家谱等,都用汉文书写。

清晚期收到的来自琉球的求救信号

1875年(清光绪元年),同治帝驾崩,光绪帝即位。在帝国时代,没有什么比新君登基更重要的事了。然而令清政府纳闷的是,作为藩属国的琉球对于如此重大的国家典仪竟毫无表示。

自1372年(明洪武五年)琉球中山王察度遣使来华,正式成为中国的藩属国以来,中国与琉球已保持了500多年的宗藩关系。起初,琉球每岁一贡,贡船两只。后来,明政府觉得接待起来太麻烦,便让他们隔年一贡。明亡清兴,琉球又跟清王朝接续了这种宗藩关系。在与藩属国的关系上,中国一直奉行“厚往薄来”的原则。因此,琉球每每朝贡后,都能带着数倍于贡品的礼物满载而归。在这种朝贡体制中,琉球是实际的受益方。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闽人三十六姓”进入琉球。他们不但给琉球带去了生产技术,还带去了中华文明。后来“闽人三十六姓”的后裔,很多都成为琉球国的股肱之臣。由于受益良多,500年来琉球对中国的朝贡从不怠慢。就连负责接待琉球使节的闽浙总督何璟都称,琉球“岁修职贡,较诸国最为恭顺”。

中国历史上凭空消失的二十二个古国——琉球王国
琉球贡船

然而,就是这个最恭顺的属国在新君登基的大日子里,竟没有露面。此时,他们正面临着来自日本的灭顶之灾。

日本和琉球的渊源

日本与琉球的纠葛,说来话长。

1609年,日本萨摩藩主岛津氏出兵琉球,毫无武力防御能力的琉球束手就擒。萨摩藩强迫琉球向其纳贡。琉球从此成为中日两国的属国。只是,两个多世纪以来琉球并未向清政府言明其两属的尴尬处境,而相隔大海,清王朝竟也没有察觉。

1872年,日本明治五年。明治维新刚刚拉开序幕,日本国内还危机四伏,但日本已经显露出其对外扩张的野心。1872年,日本鹿儿岛县参事大山纲良来到琉球,软硬兼施地要求琉球王尚泰派使节团前往日本庆祝明治新政。不明就里的琉球使团刚到日本,就收到了明治天皇“琉球藩叙列华族”的表文。天真的琉球使节当时还没有意识到,日本已剥夺了琉球作为独立国家的地位,强行把它变成了自己的一个行政区。不过,日本明白若想真正把琉球攥在自己的手心里,光换个称呼还不够,割断琉球与中国的宗藩关系才是问题的关键。

三年后,日本内务大丞松田道之以钦差大臣的名义来到琉球,宣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禁止向中国纳贡,禁止使用清朝年号,对华贸易由日本全权负责等。这个所谓的“改革”,就是要阻断琉球与中国的联系,把琉球的主权控制在自己手中。

琉球王尚泰这才发现自己已经成为日本人砧板上的鱼肉。琉球朝野把保存自己国家的唯一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他们向日本人苦苦哀求:只要保留对中国的宗藩关系,其他一切条款都能应允。在给日本政府的上书中琉球人写道:

自归清国版图,以其保护声援,乃可无忧外患,自建为国。有古来风俗之礼乐政刑、自由不羁之权利,上下雍睦,安居乐业,若离清国必失自由权利而招掣肘之累,国家岂可永葆?父子之道既绝,累世之恩既忘,何以为人,何以为国。

这段文字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琉球对中国的情义,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历史上凭空消失的二十二个古国——琉球王国
《中山传信录》

不过,琉球的哀告并没有打动日本人,日本陆军大将西乡隆盛率三万人马大兵压境。眼看亡国在即,琉球王尚泰只有最后一步棋可走——派密使前往中国求救。1876年12月10日,尚泰的姐夫紫巾官向德宏与通事蔡大鼎、林世功等人,乔装改扮,躲过日本人的监视,乘一小船前往中国。由于风向不顺,向德宏等人的船竟在海上漂泊了将近半年,直到第二年4月2日才抵达福州。

到达福州后,向德宏等人拜见了闽浙总督何璟和福建巡抚丁日昌,呈递了琉球王的咨文,请求清政府代纾国难。收到琉球的求救信,何璟感到有点纳闷,琉球地瘠民贫,日本何必兴师动众要灭琉球国呢?虽然,他在给总理衙门的奏报中也称:“若不代为陈情,何以宣朝廷绥远之恩,慰藩服瞻依之念”,但对于琉球与日本的纠葛,无论是何璟还是总理衙门都抱着审慎的态度,因为就在几年前,中国刚刚吃过日本的亏。

中日琉球之争的悬案

日本人把琉球问题跟改约搅和到一起,大有讹诈之意。李鸿章极不满意,但是考虑到来自俄国人的威胁,又怕跟日本纠缠下去没个了局,他还是倾向于喝下这杯苦酒。不过,他在给总理衙门的信中明确表示,中国不能要琉球两岛,还是应该把它们还给琉球人。让琉球王尚泰把宗庙迁到这两个岛去,也算为琉球人保存了香火。

琉球人得知这一方案大失所望。他们告诉清政府,宫古、八重山两岛乃是不毛之地,在那里生活都极其困难,更别说保留宗庙了。

关于要不要接受琉球分割方案,清政府内部也产生了严重分歧。赞同一方认为,这样可以快速解决与日本的纷争,防止日俄联手夹击中国;反对一方认为,这样一来会让中国丢掉宗主国的尊严,使得朝鲜、越南等藩属国对中国失去信心,转而依附日本。右庶子陈宝琛上书指出,日本“视我之强弱而已。中国而强于俄,则日本不招而来,中国而弱于俄,虽甘言厚赂,兴立互相保护之约,一时中俄有衅,日本之势必折而入于俄者”,“今我若轻结琉球之案,则俄人有例可援,中国无词可措,以俄兵取高丽,如汤沃雪,而其势与关东日逼,非徒唇齿之患,实为心腹之忧。祸延于朝鲜,而中国之边更及矣”。可以说,陈宝琛的看法极有见地。自以“牡丹社事件”为由出兵台湾以来,日本就是用一次次挑起事端的方法来试探清政府的反应与实力。在这种博弈中,日本权衡着自己与中国的力量对比,有条不紊地推动着自己蚕食中国、称霸亚洲的计划。

中国历史上凭空消失的二十二个古国——琉球王国
琉球地图

与此同时,琉球人反抗日本人殖民统治的报道,屡屡见诸报端。《申报》曾以“琉民恶日”为题报道了几个典型事例:琉球一山林着火,烧掉当地百姓40余间房屋。日本官吏欲用米赈灾,琉球人却拒不受领。又如,一常年驻华的琉球官员回国宣传“清国有意出援兵”,立刻遭到日本人的逮捕……

一边是清政府对“分岛改约”的暧昧态度,一边是国内不时传来的日人暴行,来华请愿的琉球使臣感到从未有过的绝望与无助。当听说清政府要与日本签署“球案条约”的消息时,在华奔走呼号几年的琉球使节林世功在总理衙门前挥剑自刎。

事实上,清政府并没有如林世功听说的那样与日本人签订“球案条约”。1880年2月,经过驻英公使、钦差大臣曾纪泽的斡旋,清政府不但要回了伊犁地区,还挽回了崇厚拱手让给俄国的部分主权。2月24日,中俄《伊犁条约》、中俄《改订陆路通商章程》及其附件签订。一度剑拔弩张的中俄边境,暂时恢复了平静。来自俄国的威胁解除了,清政府正式否决了《球案专条》。在中国坐了几个月冷板凳的日本公使宍户玑,只好灰溜溜地回国了。

此后的若干年,中日双方虽然也曾试图重开谈判,但一来双方主张相去太远,二来比琉球对中国意义更重大的藩属国越南、朝鲜先后发生危机,中国与周边国家维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宗藩关系,面临着西方列强全面的挑战,清政府也就无暇再处置琉球问题了。直到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被这个曾不放在眼里的蕞尔小国日本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琉球才最终划给日本,成为了冲绳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