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了一千二百多年,“天生我材必有用”居然不是李白写的

被误读了一千二百多年,“天生我材必有用”居然不是李白写的

盛唐辉煌,诗歌为尊,诗仙诗圣就足以书写大唐一半的传奇。

特别是李白,余光中赞美他: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被误读了一千二百多年,“天生我材必有用”居然不是李白写的

李白名下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两句诗,堪称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家喻户晓。但是,很遗憾。其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很可能是后人修改的,并非李白原作。李白的原作,应该是“天生吾徒有俊才”。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一首《将进酒》诗(诗题一作《惜空樽酒》),恐怕要算太白最经典的作品之一。这首诗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两句,堪称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家喻户晓。可以肯定,这两句诗在塑造李白不朽形象时,起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两句诗,人们很容易在自己的心目中树立起一个天真、直率、乐观、自信、自负、豁达的李白形象。

被误读了一千二百多年,“天生我材必有用”居然不是李白写的

主要论据有如下二条:

一是,分别藏于中国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和日本东京静嘉堂的两种宋版《李太白文集》、清乾隆刊本王琦注《李太白文集》和清缪曰芑刊本《李太白文集》,都指出这一句诗另有两种版本,“天生我身必有财”和“天生吾徒有俊才”。敦煌发现的唐代抄本,是“天生吾徒有俊才”。

二是,从古体诗押韵惯例看,转韵之时,首句亦应入韵。例如本诗第一二两句,“来”和“回”押韵,咍灰韵通押,平声韵;紧接着,转为入声韵,“发(髮)”“雪”“月”相押,月韵。转韵第一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末字“发”字入韵。而“天生我材必有用”,“用”字不能跟“千金散尽还复来”、“会须一饮三百杯”中的“来”字“杯”字押韵。就是说,不知道什么缘故有人非要改成“天生我材必有用”之后,打破了古体诗押韵的惯例。不过显然,修改此句这个家伙,不太懂古体诗韵例。但是我怎么觉得他改的跟有味道呢?难道习惯的原因?

这样一来,我们心目中通过“天生我材必有用……”建立起来的李白形象,似乎也有稍加调整的必要。不同于“天生我材必有用”,“天生我身必有财”,只是关于财富方面的自信、自负;而“天生吾徒有俊才”,只是关于才能的自负。就是说,如果原作是“天生我身必有财”,那么,说明李白当时有“富贵”可求的自信;如果原作是“天生吾徒有俊才”,我认为可作两种解读:一种类似“必有用”“必有财”,表现自信;一种是说牢骚话,表达愤懑之情。

被误读了一千二百多年,“天生我材必有用”居然不是李白写的

“天生吾徒有俊才”较为符合

《将进酒》诗,一般认为作于天宝年间李白二入长安被逐出朝廷(即所谓“赐金放还”)以后,也有学者认为作于李白一入长安之后、二入长安之前,大约认为李白被驱赶出朝廷来以后,“伤心备至,牢骚特盛”;一入长安之前是极少感慨,更无牢骚;只有一入长安之后、二入长安之前,才是一边发牢骚,一边自我安慰。而《将进酒》一诗,正是一边发牢骚、一边自我安慰。

无论是二入长安被逐出朝廷,还是一入长安之后、二入长安之前,从作品中其他一些诗句,例如“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与尔同销万古愁”等看,这个时候的他已经缺失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时的乐观自信了。这个时候,他对处于鼎盛时期的李唐王朝任用人才、财富分配情况都已经有较为清醒的认识,那便是,“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诗)。

可见,说原诗是“天生我身必有财”,明显跟李白这一时期的思想状态不相符合。换言之,李白已经没有那么天真幼稚了。

相比之下,“天生吾徒有俊才”较为符合。有俊才,却被糟糠养之,才会感到愤怒,才会大声喊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与尔同销万古愁”等口号。如上所述,“天生吾徒有俊才”,与其说李白这首诗是劝酒歌,还不如说李白是借着酒杯浇心中怀才不遇的块垒!应该是李白一句愤青式的吐槽。

亲爱的读者们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